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堂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堂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堂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堂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1、整体观念 (1)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3(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

2、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4(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3、: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5(二)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一)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一般说来: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

4、阴。6(二) 阴阳五行学说 3、 阴阳的基本内容。 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4、 在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7(二) 阴阳五行学说 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8(二) 阴阳五行学说治疗上的应用)损有余,补不足,

5、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归纳药性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特性:升浮阳,沉降阴(二) 五行学说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9(二) 阴阳五行学说 、 五行的属性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0(二) 阴阳五行学说11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

6、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12经络学说 十二正经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13(三) 藏象 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

7、、膀胱、三焦 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14(三) 藏象 (一) 心与小肠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15(三) 藏象 、开窍于舌:舌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舌为心之苗”。 、其华在面:心的功能及气血变化可以从面部色泽有所反映。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主化物。就是对胃下传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分成清和浊两部分。16(三) 藏象 (一) 肝与胆 肝的功能:主疏泄

8、,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理冲任等。 、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流量。17(三) 藏象 、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和爪甲,有赖肝血滋养,才能强健有力,运动自如、坚韧。“爪为筋之余”。 、开窍于目。肝的病变易从目上反映出来;目能视物有赖肝气疏泄和肝血濡养。 胆的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主决断。指控制自己意识和动作,判断准确。18(三) 藏象 脾与胃 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主运化: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

9、脏腑组织的功能。 、主统血:脾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肌肉发达,四肢轻灵。 、开窍于口: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口味香甜,食欲好。“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其华在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的盈亏。19(三) 藏象 胃的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饮食水谷,并进行消化后,下传小肠,故胃称为“水谷之海”。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主降。胃气主降,保证饮食水谷不断下传和消化吸收。降指的是降浊。 脾胃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很重要,故称为“后天之本

10、,气血生化之源。”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降浊,脾升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0(三) 藏象 肺与大肠 肺在脏腑位置最高,称“华盖”。与大气相通,易受邪,毫毛必咳,又称“娇脏”。 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主气,司呼吸:肺主管人体呼吸运动,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21(三) 藏象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吸入自界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并肃清呼吸道异物。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调节作用。 、外合皮毛:皮毛依赖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温养和润泽,才能发挥抵御外邪的功能。 、开窍于鼻: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

11、有赖肺气的作用才能正常。 大肠的功能:主传化糟粕。22(三) 藏象 肾与膀胱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始生,先成精”。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精密切相关,齿、发、骨是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23(三) 藏象 .主水:指主持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将浊中之清复归心肺,浊中之浊下流膀胱,排出体外。 .主纳气:指肾能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保持呼吸均匀和有一定深度。肾气亏虚则呼多吸少。 .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齿为

12、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肾精盈亏。24(三) 藏象 .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常。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25(四)病因病机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成及致病特点;26(四)病因病机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

13、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中医学的病因学说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在在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在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更为明晰 ,它将病因概括为:,它将病因概括为: 外因:六淫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27(四)病因病机六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共同特点:六淫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外感性季节性季节性地域性地域性相兼性相兼性转化性转化性28(四

14、)病因病机六气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六气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种外感病邪。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1 1、气候的异常转化:、气候的异常转化:1 1)太过、不及、)太过、不及、2 2)非其时而有其气)非其时而有其气 3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2 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 29(四)病因病机六淫致病特点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1)途径:邪从肌

15、表、口鼻而入)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2 2)症状特点)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痛 2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 春天春天风邪;冬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寒邪;夏天暑暑邪;长夏邪;长夏湿邪;秋天湿邪;秋天燥燥邪邪3 3、地域性:、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西北高原寒邪致病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湿热邪气致病病 久居潮湿久居潮湿湿邪致病湿邪致病4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5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转化性

16、: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其证候可发生转化。30(四)病因病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31(四)病因病机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风邪善行数变风邪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六淫之首) 风性主动风性主动32(四)病因病机(1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 A开泄开泄使腠理开泄使腠理开泄多汗、恶风多汗、恶风 B B阳位阳位易侵犯头部易侵犯头部头痛头痛 易犯肺易犯肺鼻塞、咽痒、

17、咳嗽鼻塞、咽痒、咳嗽(2 2)善行而数变)善行而数变 A A善行善行行无定处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病位游走不定 如:风如:风痹痹 B B数变数变发病急、变化快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破伤风发病急;发病急; 皮疹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此起彼伏(变化快);33(四)病因病机(3 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动动动摇不定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摇动的症状 如:破伤风如:破伤风抽搐抽搐(4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素问素问. .骨空论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始也”34(四)病因病机3 3、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风邪致病后

18、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1 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肢抽搐,面肌痉挛、麻木或瘙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肢抽搐,面肌痉挛、麻木或口角歪斜、头痛。口角歪斜、头痛。(2 2)常见的临床证型)常见的临床证型外风证,荨麻疹(瘾疹),风外风证,荨麻疹(瘾疹),风痹,伤风感冒痹,伤风感冒35 外寒外寒 分为分为 内寒内寒 特点: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寒性清澈(四)病因病机2、寒 邪36 (四)病因病机(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A 寒

19、邪袭表,卫阳被遏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恶寒 B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2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痹疼痛,得热痛减。如痹关节冷痛关节冷痛(3 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A A腠理收缩闭塞腠理收缩闭塞无汗无汗 B 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疼痛 C 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痛 37(四)病因病机(4 4)寒性清澈)寒性清澈 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

20、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咯痰清稀3 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 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2 2)常见病证)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 38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暑多挟湿(四)病因病机3、暑 邪39(四)病因病机(1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症状阳热症状高热,面赤高热,面赤(2 2)暑

21、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 A升散升散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多汗多汗 B B伤津耗气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3 3)暑气挟湿)暑气挟湿 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发热、烦渴、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40(四)病因病机3、暑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暑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 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高热、面赤、口渴高热、面赤、口渴喜饮,汗多,四肢困重,胸闷,气短喜饮,汗多,四肢困重,胸闷,气短乏力、便溏不爽。乏力、便溏不爽。(2 2)病证)病证暑温

22、病、伤暑、中暑暑温病、伤暑、中暑 41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湿性趋下(四)病因病机4、湿 邪42(四)病因病机(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脾胃气气机不畅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 “湿胜则阳微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叶天士外感温热外感温热篇篇)(2)湿性重

23、浊)湿性重浊 A重重沉重的症状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如:湿痹关节重痛关节重痛 B浊浊混浊的症状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大便溏泄,带下病43(四)病因病机(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痹(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浊,带下,泄痢,湿脚气44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

24、类型(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水肿、面垢、尿浊、带下(2)病证)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 45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四)病因病机5、燥 邪46(四)病因病机(1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损伤人体的津液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2 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4

25、7(四)病因病机3 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1 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咯或痰中带血。(2 2)病证)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48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火易伤津耗气火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伤筋生风动血伤筋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心心肝肝胃胃(四)病因病机6、火火 邪邪49(四)病因病机(1)热为阳

26、邪,其性炎上)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A出现阳热症状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恶热、高热 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热邪上扰头部头痛,耳鸣、咽痛、齿衄。头痛,耳鸣、咽痛、齿衄。(2)热邪易伤津耗气)热邪易伤津耗气 A耗伤人体的津气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 B 热邪迫津外泄热邪迫津外泄多汗多汗 * * * “壮火食气壮火食气” 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50(四)病因病机(3)热易生风动血)热易生风动血 A生风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四

27、肢抽搐,颈项强直颈项强直 B动血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衄血)(4)热邪易扰心神)热邪易扰心神 A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心烦失眠心烦失眠 B 心神被扰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狂躁不安、神昏谵妄(5)热邪易致肿疡)热邪易致肿疡 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疮疡痈肿(红肿热痛)热痛)51(四)病因病机3、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饮,口干,小便短赤,大

28、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妄。力,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妄。(2)病证)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52(四)病因病机疠疠 气气 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 气候气候 环境环境 与与 饮食饮食 有关有关 隔离隔离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53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脏腑功能活动其物质基础脏腑功能活动其物质基础情志异常可以情志异常可以 伤及内脏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影

29、响脏腑气机 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四)病因病机二、内伤致病因素54(四)病因病机(一)七情的概念:(一)七情的概念: 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二)(二)“内伤七情内伤七情”的概念的概念 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内伤七情。称为内伤七情。55(四)病因病机(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三)七情与脏腑气血

30、的关系 (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 (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 怒怒 ),脾志为),脾志为(思),肾志为(思),肾志为( 恐恐 ),肺志为(),肺志为( 悲)。悲)。 (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调畅 (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乱 。56(四)病因病机(四)七情的致病特点(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

31、七情变化七情变化心心影响相应的五脏影响相应的五脏 临床上:安心神(清心、养心、镇心)临床上:安心神(清心、养心、镇心) 1、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 喜伤心,怒伤(喜伤心,怒伤( ),思伤(),思伤( ),恐),恐伤(伤( ),悲伤(),悲伤( ) 57(四)病因病机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气机紊乱 (1)怒则气上)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头胀而痛,面红目赤 (2)喜则气缓)喜则气缓心气缓散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 (3)悲则气消)悲则气消肺气耗伤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气短、神疲、咳嗽 (4)惊则气乱)惊

32、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心悸、惊恐不安 (5)恐则气下)恐则气下肾气不固肾气不固二便失禁二便失禁 (6)思则气结)思则气结脾气郁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纳呆、脘腹胀满3、影响病情、影响病情 58 有形之痰有形之痰 痰:稠厚痰:稠厚 痰饮痰饮 无形之痰无形之痰 饮:清稀饮:清稀(四)病因病机 其他致病因素:痰饮59(四)病因病机1、痰饮的基本概念:、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在体内停滞而成。 湿聚湿聚水水饮饮痰痰2、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1)有形之

33、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2)无形之痰:)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痰核,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舌苔腻、痰核,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60(四)病因病机3、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1)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六淫,六淫, 疫疠,疫疠, 内伤七情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饮食劳逸(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34、)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肺、脾、肾、肝、三焦、膀胱肺、脾、肾、肝、三焦、膀胱(3)痰饮侵犯的部位)痰饮侵犯的部位 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 61(四)病因病机水谷水谷脏腑:脏腑: 肺、脾、肾、肝、肺、脾、肾、肝、三焦、膀胱三焦、膀胱 构成生理构成生理物质:物质:血、津液。血、津液。生理代谢产物:生理代谢产物: 尿、汗、尿、汗、致病因素:致病因素: 外感、内伤外感、内伤病理代谢产物:病理代谢产物: 水、湿、痰、饮水、湿、痰、饮62(四)病因病机4、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痰饮停肺痰饮停肺肺气失

35、于宣降肺气失于宣降咳喘咳喘 痰饮停于胃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脘腹胀满、呕吐、便溏呕吐、便溏 痰饮阻于经络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麻木,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 63(四)病因病机(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 水饮逆于上水饮逆于上眩晕眩晕 2) 水湿注于下水湿注于下足肿足肿 3) 饮停于肺(支饮)饮停于肺(支饮)咳喘咳喘 4) 饮停于胸胁(悬饮)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胸胁疼痛,咳唾加剧唾加剧 5) 痰结于皮下经络痰结于皮下经络痰核痰核 6) 痰结于咽喉(梅核气)痰结于咽喉(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咽中如有物梗 7) 饮

36、停于胃饮停于胃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64(四)病因病机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缠绵难愈 癫痫、瘿瘤、痰核癫痫、瘿瘤、痰核痰湿所致痰湿所致(4)易扰乱神明)易扰乱神明 痰迷心窍痰迷心窍痴呆、癫证痴呆、癫证 痰火扰心痰火扰心失眠、易怒失眠、易怒(5)多见滑腻苔)多见滑腻苔 65 气虚气虚 气滞气滞形成形成 血寒血寒 血热血热 疼痛疼痛表现表现 肿块肿块 出血出血(四)病因病机66(四)病因病机1、瘀血的基本概念:、瘀血的基本概念: 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

37、消散之蓄血。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2、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1)气滞、寒邪、气虚、痰湿)气滞、寒邪、气虚、痰湿血行不畅血行不畅瘀血瘀血(2)热邪)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耗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血行不畅瘀血瘀血(3)气虚、热邪、外伤)气虚、热邪、外伤出血出血停于体内停于体内瘀血瘀血 67(四)病因病机 气虚气虚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 气滞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理气理气 药,如郁金、川芎、香附药,如郁金、川芎、香附 血寒血寒寒性凝滞:温里药,如肉桂、艾寒性凝滞

38、:温里药,如肉桂、艾叶叶血热血热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 清清热凉血,如丹皮、赤芍热凉血,如丹皮、赤芍 外伤外伤直接引起瘀血:三七、云南白药直接引起瘀血:三七、云南白药 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 。68(四)病因病机 3、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疼痛固定不移、刺痛固定不移、刺痛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质硬固定不移、质硬 出血出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血色紫暗或有血块 紫绀紫绀面,口唇,爪甲面,口唇,爪甲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 脉涩或结代脉涩或结代69(四)病

39、因病机第二节第二节 病病 机机70(四)病因病机 病机: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71基本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系统病机疾病传变疾病传变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血津液代谢失常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形体官窍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和三焦病机症状机理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晕病机病证病机病证病机感冒

40、的病机、哮喘病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四)病因病机72(四)病因病机基本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邪正盛衰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气血津液失常73(四)病因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素问素问通评虚实论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则虚”。 74(四)病因病机案 例 马某,男,马某,男,3535岁,患者因胃溃疡穿孔而行胃次全切术,岁,患者因胃溃疡穿孔而行胃次全切术,出院后身体一直未能恢复健康,面色晄白,形体消瘦,出院后身体一直未能恢复健康,面色晄白,形体消瘦,畏寒肢冷,脘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脉象虚大。医家畏寒肢冷,脘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脉象虚大。医家认为术后肠粘连

41、作痛,先后用理气导滞、活血化瘀等治认为术后肠粘连作痛,先后用理气导滞、活血化瘀等治疗,无效。辨证,病属术后中气虚寒,非气滞血瘀实证,疗,无效。辨证,病属术后中气虚寒,非气滞血瘀实证,治宜小建中汤加味(桂枝、甘草、大枣、白芍、生姜、治宜小建中汤加味(桂枝、甘草、大枣、白芍、生姜、饴糖),以建中缓痛。服药饴糖),以建中缓痛。服药1010剂,疼痛消失,痊愈。剂,疼痛消失,痊愈。75(四)病因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 是指气、血和津液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是指气、血和津液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津液互根互用关系能的异常,精、气、血、津液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失常等病理

42、变化。“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76(四)病因病机气的失常气的失常1.1.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气虚的病理的病理状态。状态。 2.2.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或气脱气脱等气机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调的病理状态。 77(四)病因病机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的化生不足气的化生不足 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

43、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太多气的消耗太多 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78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四)病因病机情志抑郁不舒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痰、湿、食积、 瘀血等有形之邪瘀血等有形之邪临床共同病理表现:闷、胀、痛临床共同病理表现:闷、胀、痛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79(四

44、)病因病机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情志内伤情志内伤饮食冷热不适饮食冷热不适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 肺气上逆肺气上逆咳逆气喘等咳逆气喘等 胃气上逆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呃逆呃逆、嗳气等、嗳气等 肝气上逆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 外邪侵犯外邪侵犯痰浊壅滞痰浊壅滞虚证亦见:肺虚失肃降、肾不纳气、胃气虚极虚证亦见:肺虚失肃降、肾不纳气、胃气虚极80(四)病因病机案 例 林某某,男,林某某,男,3434岁,呃逆岁,呃逆10

45、10余年,时好时坏,经常发作,余年,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曾经治疗无效。此次发作加剧,呃逆频作,恶心吐涎,曾经治疗无效。此次发作加剧,呃逆频作,恶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弦,舌质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弦,舌质红苔黄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中医(),辨证胃红苔黄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中医(),辨证胃虚夹热,以橘皮竹茹汤加减,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虚夹热,以橘皮竹茹汤加减,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睡,胸前痞闷,去生姜、柿蒂、加栀子、豆豉,宽胸除睡,胸前痞闷,去生姜、柿蒂、加栀子、豆豉,宽胸除满,连翘清热散结,三诊,呃逆已止,唯心中灼热,加满,连翘清热散结

46、,三诊,呃逆已止,唯心中灼热,加石斛养胃阴、知母清热泻火,连服四剂痊愈。石斛养胃阴、知母清热泻火,连服四剂痊愈。81(四)病因病机素体虚弱素体虚弱病久耗伤病久耗伤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 少腹坠胀、便意频频少腹坠胀、便意频频劳役过度劳役过度妇女产育过多妇女产育过多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 82(四)病因病机 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

47、出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情志刺激、秽浊邪毒、情志刺激、秽浊邪毒、痰浊、剧烈疼痛痰浊、剧烈疼痛突然昏倒,不省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事;四肢厥冷甚或;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青唇紫。83(四)病因病机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种病理状态。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长期消耗、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汗吐下太过、大出血面色苍白、汗出不止、面色苍白、汗出不止

48、、目闭;口开、全身瘫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脉微欲绝等。84(五)治则 (一)治则的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治法的概念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 (三)治则和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四)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85(五)治则 1治病求本的概念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是整体

49、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2治病求本的“本”的涵义 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病因病机。因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86(五)治则 治则的基本内容 包括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和三因制宜等。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1概念 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87(五)治则 2适用病证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3主要内容 (1)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2)热者寒之(即以

50、寒药治热证):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3)虚则补之(即以补益药治虚证):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治疗。 (4)实则泻之(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治疗。88(五)治则 (二)反治 1概念 反治(又称“从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2适用病证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 3主要内容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89(五)治则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举例)。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因实邪内阻而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