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分析_第1页
重庆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分析_第2页
重庆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分析_第3页
重庆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分析_第4页
重庆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分析【摘要】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本文依据199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就业于重庆的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情况及重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产业吸纳重庆人口接近3200万,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点的年轻直辖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重庆的劳动力也经历着工业化带来的产业角色的转变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身份的转变,本文仅限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分

2、析。一、重庆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分析(一)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1998-2009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18.8:42.2:39变为9.3:52.8:37.9,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下降了9.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1998年减少303.12万人,但就业结构基本稳定。1998年与2009年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构成分别为70.18:11.91:17.92.70.1:10.54:19.36,即农村劳动力仍大量集中于第一产业,换句话说,重庆产业结构的变动并未带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二)农村劳动力第二产业内部调整重庆是综合性老工业基地之一,现代工业已成为经济的

3、主导和支柱产业。表1表明,重庆市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见表1).2009年比1998年减少49.14万人,工业与建筑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比例较稳定,分别为55%、45%。1998-2009年工业的农村劳动力占该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从42.3%下降为24.63%,但重庆的制造业优势及“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定位,使其成为工业及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蓄水池”,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占第二产业的50%;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占该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61.27%下降为2009年的34.16%,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建筑业仍维持了第二产业内较高的农村劳动力份额。 点

4、击放大查看原图(三)农村劳动力第三产业内部调整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2),2009年比2000年减少35万人。现将第三产业的14行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第二类是新兴行业,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第三类是潜力行业,即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传统行业总体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非常强,就业份额相对稳定,但各有差异;新兴行业农村劳动力就业

5、份额相对较低;潜力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弱。由于该类行业多为事业单位性质,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临时聘用的工勤人员,伴随事业单位的逐步改革,吸纳的农村劳动力从2000年14.47人下降为2009年7.49万人,所占比例从6.61%下降为4.07%。二、重庆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分析(一)农村劳动力吸纳弹性农村劳动力吸纳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大小的指标,即某一时期内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通常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具体函数关系如下: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其中L表示农村劳动力,Y表示总产出水平,a表示常数,b表示农村劳动力吸纳弹性系数。对(1)式两边取对数,

6、得出就业增长方程(为随机误差):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199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别对重庆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吸纳弹性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该分析结果分别通过了t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R 2)均为0.7左右,拟合情况良好。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第一,第一产业的吸纳弹性不能准确反映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重庆1998-2009年第一产业的吸纳弹性为负值,吸纳弹性水平相对第二、三产业较低,因为该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具有“蓄水池”的作用。第一产业中的农村劳动力如果不能被第二、三产业所吸纳,其不会因为第一产业产出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而转出,而是会隐藏在其内部。因此,第二、三产业吸

7、纳弹性更能反映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关系。第二,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吸纳弹性均为负值,即各产业产值的增长,反而释放出了部分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最终输往重庆市外。第二产业农村劳动力吸纳弹性为-2.345,反映了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新的振兴过程中,工业企业减员增效的内部调整过程中释放出了部分农村劳动力,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一方面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并不表明没有就业增长的潜力,2010年重庆出现的“民工荒”即反映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提高。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吸纳弹性为-4.916,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较低,更多地聚集在零售业、餐饮业和生活

8、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稳定性较差,往往成为流向市外的主要人员。(二)农村劳动力外流作为传统的人口输出大省之一,重庆的乡村从业人员远远大于农村劳动力,1998年乡村从业人员1316.95万人,农村劳动力1254.07万人,输出劳动力62.88万人;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1379.94万人,农村劳动力950.95万人,输出劳动力428.99万人。同时各产业内部也存在差异,1998-2009年第一产业的乡村从业人员与农村劳动力均呈下降趋势,1998年输出劳动力63.59万人,2009年转为输入农村劳动力16.92万人;第二产业的乡村从业人员呈快速增长趋势,由1998年输入农村劳动力29.

9、04万人,转为2009年输出劳动力261.75万人;第三产业输出劳动力不断增加,从1998年的28.3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84.16万人。三、结论分析显示,重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稳定,且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1998-2009年重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赖于年均增长1.73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带来的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下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为主要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虽然各产业产值的增长未带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相应增长,大量乡村从业人员外流,但重庆越来越活跃的经济带来了人口回流,根据“2009年重庆市人口发展状况”显示,2009年底外来打工的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几十万,而外出的人口增幅却在降低,重庆正在由一个人口净流出城市转向净流入城市。参考文献: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季丹虎.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次序研究以江苏为例D.江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