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历程_第1页
论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历程_第2页
论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历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历程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 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 章制度之一, 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学教材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奴 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 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 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 “天 下为公 ”为奴隶社会的 “家天下 ”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秦朝以后

2、,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 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 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其中自下而上推选 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 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 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 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 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 豪强地主势力开始 恶性膨胀, 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 出现 了一批世代为官、 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 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 不知书;察孝廉

3、,父别居”的腐朽居面。从任用上看: 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 以后历代一直延 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 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 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 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 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 要求。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 有一套由中央统一安排的人事 组织体系。中国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差别较大,给大一统的 实现带来挑战;但如果不实现大一统,四方割据,各自为政,就会使整个国家陷 入杀伐争夺、混乱黑暗的灾难之中。 要想保证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4、稳定, 关键问题, 是要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体系, 在用人上, 要由中央统筹安排, 特别是作为执 政根基的地方政权,其人事任免要由中央掌握。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避免陷入地方性。从汉代 起就有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限制, 就是说本郡县的人不能在本地为官, 一方面是 防止本族本亲的地方势力坐大, 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 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 地方之间相互隔绝, 不能很好的融合, 陷入狭隘的地方性。 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 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 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 要

5、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 地方官是国 家权力的代表, 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 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 并 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 很少迁徙, 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 地方豪强容 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 (郡守) ,无负豪大家”之说。 乡间豪族势力如 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 由患而生乱, 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 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 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 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 控制。3. 九品中正制。九品

6、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 行,隋唐时被废除。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使汉代的察举 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 “唯才是举 ”的用人政策, 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 “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 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 中正评定士人, 家世、 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 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 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出现了 “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

7、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 科举制含义: “科”指考试科目, “举”指选举人才,即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 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 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 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 科举制的创立是 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 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

8、力, 扩大了官吏来源, 实质上反映 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有利于政治的清明; 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 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 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而且具有自己的 特色。北宋科举考试分乡试、 省试、殿试三级; 严格了考试程序, 殿试成为定制, 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 “天子门生 ”;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 为最主要考试科目; 为防考官作弊考试实行糊名法; 进士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 加了,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王安石 变法时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进士科不再考诗赋, 专考诗赋和时务策。 设 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等。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 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制 度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 文化专制制度,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是造成近 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 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 年才被废除。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