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_第1页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_第2页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_第3页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10-05-04 15:47:00 编辑:studa20 作者:李华,丁文元,牛洪峰,靳宪辉,张庆胜,崔胜杰【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计算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值,依据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4.55%、25.84%

2、和45.45%,经过统计学分析,A组:B组x2值=7.18,P0.0125;B组:C组x2值=6.81,P0.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间高度; 轴性症状; 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height change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its relation to neck axial symptoms. MethodTo

3、tally 122 patients receiving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were followed up for 2 to 5 years ,average 3.9 years. The height change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of the fused segment on X-rays were evaluated before,3 months and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All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3 groups by means of the

4、postoperative height change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The axial symptoms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during follow-up.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ck axial symptoms was 54.55%,25.84% and 45.45%,respectively.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group A group B,group

5、 B to group C(x2=7.18,P0.0125; x2=6.81,P0.0125).ConclusionThere is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height change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and neck axial symptoms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axial symptom; corre

6、lation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骨赘所致颈椎病的经典术式,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随着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约有29.91%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后部正中或两侧棘突旁疼痛等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1本文对本科自 2000年6月2004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手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术后轴性症状出现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2年1月2004年6月,在本院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28例,其中196例获得随访,122例获得完整随访。122例患者中,男73例,女49例;手术时年龄

7、3381岁,平均51.6岁;随访时间 25年,平均3.9年。手术方式为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122例患者中,在摘除病变椎间盘后,采用椎间植骨行椎间融合30例,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33例,椎间植骨融合+前路钛板固定35例,椎间融合器融合+前路钛板固定24例。手术融合节段:单节段51例,双节段58例,三节段13例。分组情况: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组,A组:椎间隙高度变化2 mm,22例;B组:椎间隙高度变化26 mm,89例;C组:椎间隙高度变化6 mm,11例。(详见表1)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分别拍摄颈椎侧位片。(见图16) 图1a术前颈椎侧位

8、片 图1bC5、6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中椎间过度撑开植骨,术后3个月显示椎间高度较术前增高5 mm 图2a术前颈椎侧位片 图2bC4、5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术后3个月显示椎间高度较术前减低3 mm 图3a术前颈椎侧位片 图3b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椎间过度撑开,术后3个月显示椎间高度较术前增高7 mm 图4a术前颈椎侧位片 图4b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选择植骨块过小,术后3个月显示椎间高度较术前减低4 mm 图5a术前颈椎侧位片 图5bC4、5椎间融合术中过度撑开,选择椎间融合器过大,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较术前增高7 mm 图6a颈椎前路撑开器撑开单纯椎间盘摘除 图6b颈椎前路撑

9、开器撑开植入椎间融合器1.2 椎间融合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颈部过伸位,右侧颈前横切口或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入路,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切开病变节段前纵韧带及纤维环后,用刮匙在椎间隙刮取前2/3椎间盘,Caspar撑开器(颈椎椎体撑开器)适当撑开椎间隙,刮除剩余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充分显露硬膜,切除椎体后缘增生骨赘,扩大神经根管,刮除软骨终板,将骨性终板刮成粗糙面至有点状渗血,取大小适当的自体髂骨块或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加用或不用前路钛板固定。术后行颈部围领固定46周。表1 122例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患者分组资料组别病变节段间盘摘除后不同椎间融合固定方法患者例数椎间植骨2 结果 2.1

10、评估指标 2.1.1 颈椎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评价 颈部轴性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部及肩背部肌肉的疼痛、酸胀、僵硬及痉挛。根据曾岩等标准2,按照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优,颈部无任何异常感受,无压痛和肌肉痉挛;良,于劳累或受凉后出现轻度症状,但很快恢复,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明显影响,颈部肌肉无压痛,无或轻度痉挛,不需服用止痛药物;可,平时症状经常出现(100 d/年),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颈部肌肉明显压痛或痉挛,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效果一般或不好。其中将评定为优和良者定为无轴性症状,可或差者为有轴性症状,计算其发生率。 2.1

11、.2 椎间隙高度变化值测量 采用Sigma Scan Pro 5软件包测量颈椎椎间高度。椎间高度的测量方法:测量X线侧位片上相邻上位椎体前上角与下位椎体前下角距离作为前高度,相邻上位椎体后上角与下位椎体后下角尖距离作为后高度。(见图7)椎间高度变化值=(术后前高度+术后后高度)-(术前前高度+术前后高度)2放大率。 2.1.3 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 采用Ishihara提出的CCI3,测量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序列的变化,加以比较分析(见图8)。 2.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x2分割法对结果

12、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为3个组间的两两比较,计算其检验水准为0.0125。所以选定P 0.012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7颈椎曲度指数的测量方法 图8颈椎椎间隙高度变化值测量方法 2.3 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 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颈椎撑开器撑开融合节段的上下椎体,处理椎间隙,刮除软骨终板后,依据椎间隙撑开的大小,置入椎间融合器。22例椎间隙高度变化2 mm,其中2例患者由于处理软骨终板时,患者骨质疏松而导致骨性终板也被破坏;2例术中应用环钻,过多地去除了骨性终板,术后拍片时即发现椎间融合器下沉,术后椎间高度变化1 mm。89例椎间隙高度变化26 mm。椎间隙高度变化6 mm,11例。(见表2) 2

13、.4 颈椎轴性症状AS 三组患者颈椎前路融合术后2年,颈椎AS的比例分别为54.55%、25.84%和45.45%。对三组患者的术后2年AS发病率采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x2分割法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x2值=7.18,P0.0125;B组:C组x2值=6.81,P0.0125)。全部患者中48.78%出现颈椎轴性症状。(见表3)表2 各组术后2年椎间高度变化值颈椎曲度指数与AS发生率组别椎间高度变化值颈椎曲度指数变化颈部AS评定优良可差AS发病率A组0.51.4 mm3.88.2%647554.55%B组3.61.6 mm15.28.6%412516725.84%C组6.30.2 mm14.17.8%152345.45%合计12.97.9%4834251548.78%表3 三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的两两比较对比3 讨论 3.1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