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配伍规律探析_第1页
方剂配伍规律探析_第2页
方剂配伍规律探析_第3页
方剂配伍规律探析_第4页
方剂配伍规律探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方劑配伍規律探析 陳 剛 孟慶華(貴陽中醫學院cgsuperman.happy 550002)【關鍵詞】方劑 配伍 規律藥物功用各有所長,只有通過合理的組織才能使各具特性的群藥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運用藥物的組合過程稱為配伍。徐靈胎說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聖人為之製方,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輔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操縱之法,有大權焉,以方之妙也。(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在此,徐氏指出在組藥成方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配伍,而方劑配伍有一定的規律。現將本人對方劑配伍規律的粗淺認識淺析如下。1. 相輔相成這種配伍形式是組方最基本、最常用的關係,可以增強療效,擴大治

2、療範圍,分同類相須、異類相使兩種情況。1.1. 同類相須選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運用,通過藥物之間在某些方面特殊的協同作用而增強療效。這種協同作用一方面緣於各藥效能的相加,另一方面是利用藥物的不同特點而加強療效,最常見於方劑中君臣藥的配伍。如辛溫解表劑麻黃湯,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為君;桂枝透達營衛,解肌發表,溫經通脈為臣,麻桂相須,辛溫發汗之力大增。再如大承氣湯中大黃配芒硝,大黃為君,瀉熱通便;芒硝為臣,瀉熱通便,軟堅潤燥,此藥對功擅峻下熱結,兩藥配伍,加強了攻裏瀉下功效。另有一些常用藥對也遵循這一規律,如羌活勝濕湯中羌活配獨活,羌活多用於上半身的風濕痹痛,偏於散表淺的風濕;獨活多用

3、於下半身的風寒濕痹,偏於除深伏的風濕,兩藥相配以治通身上下風濕痹痛之証。其它如銀花配連翹治風濕感冒、附子配乾薑治陽衰寒厥、羚羊角配藤治肝風抽搐、茯苓配澤瀉治水腫、石膏配知母治發熱等等。這些藥物協同作用的配伍,既是藥物作用的累加,又是各味藥物相互配伍後新作用的產生1。1.2. 異類相使選擇性能、功效不同的藥物配伍,以其中一味藥為主,其他藥為輔,配合使用後在某種功效上產生協同作用,可簡要概括為以下五種關係。1.2.1. 求同存異藥物的性能、功效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某個方面有共性,配伍應用可以產生協同增效作用。如二陳湯中陳皮配伍半夏,陳皮理氣行滯,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有助於半夏化痰,取氣順痰消之意。

4、防己茯苓湯中茯苓配伍黃,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氣,黃利水消腫,二藥合用,寓培土制水之意。1.2.2. 氣血相生中醫基礎理論認為氣血是相互依存的,氣生血、血載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並根據氣血相生關係總結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的治療原則。在選藥組方時要充分考慮氣血的相生關係,如當歸補血湯中黃配當歸,用當歸補血的同時,尤其重用補氣的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氣旺則血生。1.2.3. 陰陽互求中醫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不僅是相互對立制約,而且是互根互用的,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陰陽互根理論在方劑配伍中也有體現,如在補陰方劑中配伍補陽藥或在補陽方劑中配伍補陰藥

5、。張介賓創製的左歸丸具滋陰補腎、益精填髓之功,用於治療真陰不足証,其在大隊補陰藥物中配伍鹿角膠、菟絲子兩味溫潤之品補陽益陰,陽中求陰。右歸丸具溫補腎陽、填精益髓之功,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証,方中在附子、肉桂、鹿角膠的基礎上加入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以滋陰益腎,取陰中求陽之意。正如張氏所言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1.2.4. 五行生克從古方對五行學說的運用上看,有據五行相生、相克關係而配伍用藥者,使藥性與臟腑功能特性等有機結合,或使藥性與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有機結合2。如參苓白朮散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入補氣的山藥、蓮子,滲濕

6、的白扁豆、薏苡仁,行氣的砂仁、桔梗,不僅可以益氣健脾,滲濕止瀉,治療脾虛濕勝証,還可滲濕行氣,具有保肺之效,符合脾屬土,肺屬金,補脾以利肺培土生金之意。再如一貫煎,滋陰疏肝,治療肝腎陰虛,肝氣郁滯証。方中地黃滋陰養血、補益肝腎,寓滋水(腎)涵木(肝)之意;沙參、麥冬滋養肺胃,養陰生津,意在佐金(肺)平木(肝),扶土(胃)制木(肝)。再如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治療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証,方中配伍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濕,體現了培土(脾)制水(蓄水証)之意。另如百合固金湯,滋養肺腎、止咳化痰,治療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証,方中百合、生地、熟地潤肺滋腎,金(肺)水(腎)並補。1.2.5. 因勢利導根據病

7、機、病勢特點及治法中的導邪外出理論,選藥時使邪有出路,以縮短病程,增加療效。如在清中焦邪熱的方劑中配伍黃連、大黃、芒硝,黃連瀉心火;大黃、芒硝蕩滌腸中積熱,使邪熱從下而走。在活血化瘀方劑如復元活血湯中配伍大黃,蕩滌凝瘀敗血,導瘀下行,使瘀血等邪有出路,推陳致新。再如清利濕熱的茵陳蒿湯中配伍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導瘀熱從大便而下;配伍梔子清熱降火,通利三焦,引濕熱從小便而去,三藥同用使濕邪、熱邪從二便而出。再如青蒿鱉甲湯,青蒿配伍鱉甲,鱉甲直入陰分,滋陰退熱,入絡搜邪;青蒿氣味芳竹香,清中透絡,使陰分伏熱有外達之機,引邪外出。2. 相反相成藥物與藥物之間的配伍,有以藥性及作用趨勢相反的彼此配合

8、,這種配合屬於相反相成的配伍。從表面上看,藥與藥之間因藥性相反似乎存在相互排斥的現象,但實質上正是由於性能、效用和作用趨勢的相反,卻能起到互為補充和促進作用,利用其寒熱、補瀉、升降、散收、動靜等矛盾,選用性能相反的藥物,相互牽制,互補相助,以增強療效3。2.1. 寒熱併用寒涼藥與溫熱藥配合使用,針對寒熱錯雜証或陰陽格拒証而設。臨証選擇用藥,一般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疾病的病理是錯綜複雜的,就寒熱而言,有表熱裏寒、表寒裏熱、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等。單獨選用一種性味的藥則只顧其一面而遺其另一面,唯有寒熱並施,並駕齊驅,才無顧此失彼之弊1。例如,吳茱萸配黃連,此藥對功擅清洩肝火,黃連得吳茱萸,能直達

9、肝經,防折火格拒;吳茱萸得黃連,能發揮止痛、引熱下行之長,而避藥性之熱,藥僅兩味,一寒一熱,具有辛開苦降之功。再如,石膏配麻黃,此藥對具有宣肺止咳、清熱平喘之功,麻黃配石膏,宣肺平喘不助熱邪;石膏得麻黃,清瀉肺熱不留邪,兩藥相伍,寒熱併用,清宣併進,治邪熱壅閉於肺效果頗佳。再如通脈四逆加豬汁湯,以苦寒的豬汁配伍破陰回陽的附子、乾薑,以防陰盛格陽而拒藥。2.2. 補瀉同施選用補益扶正藥與袪邪藥同用,正邪兼顧。如六味地黃丸中以熟地、山藥、山茱萸為三補,配茯苓、澤瀉、丹皮為三瀉,全方以補為主,以瀉助補。此處的瀉非指瀉下,而是指袪邪而言。腎陰不足,陰虛生內熱,則配丹皮清瀉虛熱以制之;腎虛主水功能下降,

10、產生病理產物水濕之邪,則配茯苓、澤瀉滲脾濕瀉腎濁,有利於臟腑機能的恢復。補藥與瀉藥同施,可以同時消除病因、針對病機,體現中藥複方多層次、多靶點、多功能的治療特點。再如扶正解表劑敗毒散中配伍人參助正氣鼓邪外出,防邪復入,令全方散中有收,不致耗傷真元。攻補兼施瀉下劑黃龍湯中配伍人參、當歸益氣補血,扶正以利袪邪,是攻不傷正。2.3 升降併調升浮上行藥配伍沉降下行藥。如濟川煎主治腎精不足便秘,其証為腎虛司二便功能減弱,大腸傳導失常,方中配肉蓯蓉補腎潤腸通便,配升麻升清助降濁,欲降先升,以升助降。臨床報道補中益氣湯治療內臟脫垂証時加枳實或枳殼以降助升,可取得比原方更顯著的療效4。血府逐瘀湯中配伍桔梗牛膝

11、,一升一降,有助氣機恢復,使氣行血行。藿香正氣散中白芷、藿香其氣上行,配伍降氣的厚樸,有助恢復中焦氣機升降,氣行濕化。2.4 散收合用收斂固澀藥配伍辛散宣發藥,使散不傷正,收不斂邪。如二陳湯湯中配以少許烏梅收斂肺氣,防半夏辛散之力過大而耗傷正氣,烏梅與半夏配伍,相反相成,散收結合,有欲劫之而先聚之意,可使邪痰去盡而正氣不傷。再如定喘湯中麻黃配白果,一散一收,麻黃得白果相配,則表散受約,宣散不至太過而傷肺氣;白果得麻黃相伍,則收斂肺氣而不至留邪閉寇,且散收相配,正適肺司開闔之職,順應其臟腑功能。另如蘇合香丸取訶子收斂之性,使散不傷正,收不斂邪。桂枝湯用桂枝發汗解肌,配白芍斂陰和營。小青龍湯用麻黃

12、、桂枝辛溫發汗,配白芍、五味子斂陰養血。酸棗仁湯中川芎辛散配酸棗仁酸斂,順應肝體陰而用陽的生理特性。2.5 剛柔互濟將藥性柔潤與藥性剛燥之藥配伍同用。如黃土湯中阿膠、生地制約附子、白朮的剛燥之性;朮、附又可制約生地、阿膠的滋膩,避免其呆滯礙脾。又如四物湯中以血中血藥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與血中氣藥當歸、川芎相配,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再如麥門冬湯中以辛燥之半夏配甘潤之麥門冬,則其燥性減而降逆之氣存,使全方能開胃行津以潤肺,同時又可使麥門冬滋而不膩。2.6 通澀併行通利之藥與固澀之藥配伍同用。如易黃湯中山藥、芡實補益脾腎,固澀止帶;配車前子清熱利濕,黃柏清熱燥

13、濕,雙管齊下,補澀與清利同施,治療腎虛濕熱帶下。如溫經湯中當歸、川芎活血祛瘀,配伍阿膠、白芍、麥冬養血滋陰,活血化瘀藥配養血藥使活血不傷正。再如萆薢分清飲中萆薢、石菖蒲利濕化濁,配伍益智仁補腎助陽,兼具收澀之性,兼顧兩方面病機,治療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3. 制毒糾偏在使用某些藥性峻猛或者有毒藥物時,通過配伍適當的藥物以制約其毒烈偏性,從而減輕或消除對人體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如小半夏湯中生薑制約半夏之毒;十棗湯中配伍大棗以制約大戟、芫花、甘遂的毒性;四逆湯中配甘草緩解附子、乾薑的烈性等。另外,為避免因過用寒涼傷陽、溫熱傷陰、滋補滯氣、攻伐傷正等,常常通過配伍藥性或功效相反的佐使藥來緩解或消除藥

14、物的偏性,以使方藥獲得最佳的效用。如在補益劑中配伍理氣藥使補而不滯:歸脾丸中配木香、完帶湯中配陳皮、補中益氣湯中配陳皮、參苓白朮散中配砂仁與桔梗等等。中藥方劑多配伍甘草以調和藥性,緩解方中它藥的峻烈之性。4. 引經報使引藥,亦稱引經藥、藥引、或引經報使,主要是指處方中引導諸藥直達病所使之更好發揮治療效應的藥物。正確地配伍引藥,對引諸藥入經,直達病所,提高療效,矯正藥味,便於服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參苓白朮散中用桔梗為引,似舟楫載藥上達上焦以益肺;復元活血湯中用柴胡引藥入肝以解肝經瘀血疼痛;炙甘草湯中用酒煮煎為引,增強了疏通經絡、暢利血脈的功效;瓜蔞薤白白酒湯中用白酒為引,助藥上行通達氣血;

15、川芎茶調散用清茶調下為引,既可上清頭目,又能制約風藥過於溫燥和升散,使升中有降。再如白通加豬汁湯中用人尿、豬汁為引,取其性咸寒,引陽入陰,使溫熱之藥不為寒邪格拒,以利發揮回陽救逆之作用;通脈四逆加豬汁湯中豬汁為引,借其苦寒性滑引薑附大辛大熱藥物入陰,以制盛寒對辛熱藥物之格拒,具有甚者從之之意。結語配伍是中醫用藥的特點,配伍理論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由經驗積累逐步形成的。早在神農本草經序例中就提出(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殺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七情合和是藥物之間的配伍,七情關係被視為中藥配伍理論之總綱,也是組方用藥的基礎。在此理論之上黃帝內經提出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後經歷代醫家不斷發展,配伍的內涵及方劑配伍理論日臻完善。方劑配伍理論是中醫藥理論的精華,通過藥物的適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