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_第1页
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_第2页
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_第3页
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_第4页
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收稿日期:2010-03-17修回日期:2010-04-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知识作业动作时间分析法探讨”(编号:70871099。作者简介:何明芮(197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工程;李永建(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3The Research for Tac it Knowledge Expli ca ti n g Ba sed on D istr i buted Cogn iti on何明芮李永建(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都610054(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

2、031摘要分布式认知是认知主义的新发展,亦是在知识管理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充分分析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经典案例的再剖析,从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认知的本质做出研究,并探讨如何根据这种新观点对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行有效促进和管理。关键词分布式认知隐性知识显性化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008-0049-06在今天蓬勃发展的全球经济时期,知识被认为是组织的一项关键的战略和竞争资源,因此有效地在组织中管理个人知识已经成为获得业务成功的关键1。知识共享是企业有效知识积累和创新的关键,OECD 的The Knowled

3、ge -based Econo my 的报告中指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讲,最有价值的是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Carl Frappaol o 等以Del phi Gr oup 为例对组织知识构成情况表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占企业总体知识的42%2。因此,如何挖掘和管理蕴藏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一直是知识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而随着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知识管理不应该只注重技术层面,而更应该注重人的因素3。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认知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4。20世纪90年代认知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分布式认知的发展为我们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

4、新的思路。1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1.1隐性知识的定义1958年,M ichael Polanyi 在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术语,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沉默的、心照不宣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5。隐性知识这一概念从一面世就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如Robert J.Sternberg 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了隐性知识6;P .F .D rucker 从管理学的角度定义了隐性知识7;野中郁次郎8对隐性知识的定义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等等。我国学者郁义鸿9、钟义信10等等结合自己的研究也给出了隐性知识的定义。由于本文是针对野中郁次郎对隐性知识转化所采用的经典案例再剖析,所以在这儿特别给出野中郁次郎对隐性知识的定义

5、,而其他学者对隐性知识的定义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他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巨大冲击8。在他给出的定义中,勾勒出隐性知识的两个基本特征:高度个人化和情境化。我们参考了众多对隐性知识的定义,并结合本研究团队的研究内容,对隐性知识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个人难以用语言或文字进行部分或全部编码的知识。这个定义所揭示的特征:a .“难以”两字代表意义:自己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进行部分或全部编

6、码,或许别人能;今天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进行部分或全部编码,或许明天能;b .高度个人化;c .情景化程度高;d .转移成本高;e .以自动化的方式在下意识层面形成,形成过程和运用不受主观意志控制,以灵感、诀窍、习惯、信念等个性的方式显现;f .但隐性知识并不是神秘的经验(波兰尼,只是在某种情景下,针对具体某人暂时不能部分或全部编码的知识。1.2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在1977年,Teece 最早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他认为通过第29卷第8期2010年8月情报杂志JOURNAL OF I N TELL I GE NCE Vol.29No .8Aug .2010技术转移可以帮助企业积累对其

7、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此缩小区域间的技术差距1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进一步发展,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题研究被提上日程,隐性知识大量应用于知识型企业。Choo认为通过深度谈话方式,包括类比、讲故事和隐喻,隐性知识可以被显露出来12。Koskinen等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和转化可以通过下面两个途径:行动学习(ac2 tion learning和技术创新中人们之间的非正式的交流13。斯滕马克提出一个新颖的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利用隐性知识的想法,而无需将其显性化。他们研究的基于软件代理程序技术的信息检索系统通过识别组织内部网络上的隐性知识以促进知识管理14。Rodhain认为认知地图(cogniti

8、ve mapp ing是用来把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移的有效工具12。当然,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在其著作创造知识的公司中提出的SEC I知识转化模型,即从个人隐性知识到个人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从个人隐性知识到个人显性知识的明示(Externalization,从个人显性知识到组织的显性知识的组合(Combinati on,以及从组织显性知识到组织内的个人隐性知识的内化(I nternal2 ization。国内学者张生太等建立了组织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性模型,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传播的渐近解的主要控制参数15。高晓云等建

9、立了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16。梁启华等认为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17。唐建生、和金生分析了知识具有的生物活性,运用放生学的理论,借鉴生物发酵过程,提出了知识发酵模型18,等等。从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来看,目前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显性化方法、传播模型和技术途径,同时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很多具有促进性意义的管理理论,尤其是SEC I模型的提出使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构成了知识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19,但是SEC I虽然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一套合适的分析范式20,但却没有考虑认知心理学这一重要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要素,显然是一大遗憾21。

10、近年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和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如刘景钊探讨了隐性知识与内隐认知的深层机制,认为它们揭示的问题的性质是一致的,可以说内隐认识研究从心理学层次上为意会知识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而意会知识学说则从认识论层次上为内隐认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22,李祚、张开荆探讨了隐性知识的认知结构,认为内隐系统机制、成分转换机制和动作作用机制共同构成了隐性知识的认知结构23,等等,但是他们更多的在探讨隐性知识在个体层面的认知方面的问题,没有对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一活动过程作认知方面的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归根结底是属于“人”认知活动的一种,显性化结果成功与否受到参与到这一认知活动中

11、的个体、制品以及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如何揭示这一认知活动过程和本质,是我们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只有对这一宛如“黑箱”般认知活动进行探讨后,才能对研究如何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成功的效率做更好的研究。随着认知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分布式认知的发展为我们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视角。2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2.1分布式认知(D istributed Cognition理论分布式认知是认知主义的新发展,是一个考虑到认知全貌的认知新范式。在1884年,Dewey就写到“机体离不开环境。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

12、能的24”。Gibs on于1979年明确指出,人的知觉应该以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为基础,并提出了量的概念25。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26,他还着重引述了维果茨基(Vygotsky和明斯基(M insky的思想27。分布式认知框架的首要理论方法论在于,它强调将设计者的分析单位,从参与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个人转向考虑在社会和物质情境脉络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人28,以及以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的各因素间的功能性关系为基础,形成功能系统。分布式认知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

13、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认知现象。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不可能看到的认知现象,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尤其重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29。即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30,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的信息加工过程31。分布式认知的概念从正式提出就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它不仅仅结合了传统认知的优点还具有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特征。首先,分布式认知考虑到参与认知活动的全部因素,给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单元,这个新分析单元是以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的各因素间的功能性关系为基础的,即形成功能系统。这

14、些功能系统表明了媒介间的表征状态,并将表征媒介相互协调在一起。其次,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人工制5情报杂志第29卷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认为认知不仅仅在个体内分布,还可以在媒介中、文化上、社会中和时间上分布。第三,分布式认知还强调社会物质情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最后,分布式认知强调交流、共享、各要素(人和制品等相互依赖和制品在分布式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制品是(A rtifact分布式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术语,包括工具、思维、方法等。制品在应用时拓展了人的智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比如说微机世界能让我们更好地模拟真实世界的实验;多种符号使我们能以多种方式表达思想和观念等等

15、。人的内部认知能力加上外部制品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认知的理解水平28。人在使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Cogni2 tive Residue现象。只要使用过制品来帮助认知活动,在活动中所训练的能力会内化的持久性(留存,即使后来制品不存在(不使用时也能有效地支持高级思维活动。而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是指个体对环境及其所期望行为的心理表征,简单的解释,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或知识库4。按照Rouse和Morris的定义,心智模型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们利用这个心理机制描述系统目的和形式,解释系统的功能和当前状态以及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32。按照野中郁次郎对隐性知识的定义,心智模型

16、是隐性知识的一种形式8。2.2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分析隐性知识显性化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通过自身拥有的显性知识和制品将相应的隐形知识显性化,这种形式可用图1来表征它的认知分布情况;另一种形式是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沟通中,通过他人拥有的相应显性知识和制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这种形式可用图2来表征它的认知分布情况,第二种形式是隐性知识显性化通常表现出来的形式,如下面案例中对面包师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这种形式,为了更具普遍性,本文分析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如不加以特别说明均指的是第二种形式 。图1 第一种形式的认知分布式情况图2第二种形式的认知分布情况将认知看做是

17、分布式的系统时,无疑为打开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一认知活动的宛如“黑箱”般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和视角。在这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隐性知识拥有者本身的认知状态,还需要同等关注涉及到这个过程中其他变量33,如其他人的认知状态,其他人在接受隐性知识表现出来的认知活动,所用到的制品特征,所处的环境状态以及所处的的文化状态等等。整个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个体之间、在制品之间、在个体和制品之间等等都存在着动态的交换,当然这种动态的交换均是在一种复杂的认知和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源头(像案例中的面包师傅往往充当师傅和教师的角色,隐性知识和相应显性知识的交汇

18、点(像案例中的田中往往充当徒弟和学习者的角色。整个隐性知识显性化活动具有认知分布性,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制品、环境和文化中,个体、他人、制品、环境和文化形成功能系统,从功能系统的角度出发,这个过程中的认知的表征、传递和发展按照Hutchins归纳的四个阶段34-35分析如下,这种方法不仅仅关注不同抽象和具体水平上收集原始数据,而且同时关注其中的表征状态变化,使在传统分析中可能错失的那些不明显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得以显现,明确揭示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引起的。第一阶段:个体进行内部表征,形成心智模型(隐性知识存于自己的工作记忆系统中,其本身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进行清楚表述,只能通过反复演示和

19、指导以及采用合适的制品对他人进行教授。学习者一方面身体力行接受师傅的指导,一方面选取合适的制品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即对事件产生的情境做视频或音频记录,这种记录必须非常详细,对任何细微角落、色彩和气味的遗漏都可使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丢失。这主要是内部表征和技术工具表征的交互以及不同内部表征的社会性交互过程。第二阶段:学习者具有和师傅不同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他通过观摩师傅以及制品的使用,反复实践15第8期何明芮,等: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1识显性化的研究比较,将通过视频和音频记录形成的信息表征,全部转换成印刷媒体形态的表征,包括语言和其他行为的文字记录。这主要是内部表征状态和技术工具表征的交互过程。

20、第三阶段:从第二阶段得到的印刷媒体形态表征中,找出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前一阶段中的连续性行为流因此被分割为有意义的块。第四阶段:对第三阶段所确定的行为和事件做出解释,转换成相应的理论描述,最终得到显性化的结果。2.3基于分布式认知对经典案例再剖析在知识创造和知识螺旋方面,野中以日本松下公司开发家用面包机为例进行了反复说明。1985年,松下公司全力开发一种新型的家用面包机。可是,让研发人员沮丧的是,尽管他们绞尽脑汁,机器显然无法掌握烤面包的“手艺”,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以牺牲手工制作的独特风味为代价的。研发人员甚至动用X光透视对机器揉制的面团与手工面包师揉成的面团进行对比分析,还是不能获得任何有

21、意义的数据。就在这时,研发人员田中郁子决定,拜大阪国际饭店一位做面包闻名遐迩的大厨为师,向他学习“揉面”的手艺。从身体力行的实践和观摩中,田中逐渐掌握了这位师傅的揉面诀窍。经过一年的反复实验,田中与项目工程师们合作,在机器内增添了特殊的肋骨状凸纹,从而成功地再现了她在饭店学得的揉面技艺,保证了面包的风味,由此创造了松下公司独特的“麻花面团”技术。这种独特的面包机在问世的一年里,创下了新型烹饪器具销售的新记录。面包机的例子完整体现了和说明了SE2 C I模型。下面运用分布式认知理论对经典案例再剖析,力图揭示这个案例中凸显出来的隐形知识显性化过程的认知过程和本质。首先仔细剖析这案例在隐性知识显性化

22、这一核心认知过程所涉及的人、制品、环境和文化:a.面包师傅:他拥有独特的“揉面”手艺,这门手艺是高度个人化的,他并不能用语言和文字等工具清晰编码这门手艺,他有意愿共享他的隐性知识(他收了田中为徒;b.田中:拥有相当的技术知识,有积极学习面包师傅隐性知识的意愿(拜面包师傅为师;c.制品:录像机(田中用于记录面包师傅揉面手法的工具以及其他技术工具;d.环境:厨房,即适于制作面包的工作环境;e.文化:处于能积极共享隐性知识的文化氛围中。在这个案例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的认知分布系统可以用图3表示:图3案例中的分布式认知系统整个隐性知识显性化活动具有认知分布性,分布于个体内(面包师傅、田中、个体间(面

23、包师傅和田中之间、制品(录像机、环境(厨房和文化(积极共享隐性知识的文化氛围中。面包师傅、田中、制品、环境和文化形成功能系统,从功能系统的角度出发,这个过程中的认知的表征、传递和发展按照Hutchins归纳的四个阶段34-35分析如下:第一阶段:面包师傅对自己工作环境中的工作状态和程序进行内部表征,形成心智模型(隐性知识存于自己的工作记忆系统中,他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只能通过反复演示和指导对田中进行教授。田中一方面身体力行接受师傅的指导,一方面用录像机对师傅的演示过程和工作环境做了视频记录。反复观摩视频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现象,即使在某些时候不再观摩视频,也会有效地支持田中脑内高级的

24、思维活动。这是主要是内部表征和技术工具表征的交互以及不同内部表征的社会性交互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影响显性化活动的主要因素有面包师傅的认知结构和共享意愿、录像机的使用、田中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意愿以及工作环境。第二阶段:田中具有和师傅不同的认知结构,他拥有相当的技术知识。他通过观摩师傅和视频,并反复实践和比较,将得到的视频信息表征全部转换为研发团队可以理解的符号表征、语言表征和文字表征,即将视频记录的信息表征全部转换为印刷媒体形态的表征。这主要是内部表征状态和技术工具表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影响显性化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田中的认知结构、其他技术工具、工作环境和共享文化。第三阶段:从第二阶段得到的符

25、号表征、语言表征和文字表征中,找出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前一阶段中的连续性行为流因此被分割为有意义的块。田中和研发团队经过一年的反复实验,并反复分析师傅揉面这一连续行为,最后找出了这个过程中具有意义的块添加特殊的肋骨状凸纹可达到师傅一样的揉面技术。这主要是内部表征与外部技术工具表征的交互25情报杂志第29卷 过程和不同内部表征的社会性交互过程。在这一阶段,影响显性化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田中和研发团队的认知结构、录像机的使用和其他技术工具的使用、工作环境和共享文化。第四阶段:对第三阶段的行为做出解释,最终转换成相应的理论描述。田中和研发团队在肯定了添加特殊的肋骨状凸纹后,并做出合理的技术解释和实践对比

26、,最后得到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这主要是不同内部表征的社会性交互过程。在这一阶段,影响显性化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田中和研发团队的认知结构、其他技术工具、工作文化和共享文化。在运用这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时,需要描述似乎非常琐碎的、容易想当然进行解释的行为和交互活动的各个方面,更不能忽视环境、文化和制品对这个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与那种只关心引起问题的首要因素的方法不同,这种方法能明确揭示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交互影响引起的9,正是这方方面面促成了这次认知活动。在对案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用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方法剖析后,我们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离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让这次认知活动成功。3分布式认知运用于隐

27、性知识显性化的启示和展望3.1努力转化为分布式认知资源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在个体内、个体之间、制品以及环境、文化等所组成的功能系统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一认知活动亦是如此,在这个功能系统中,任何环境、文化、个体或者其他因素的改变均会导致系统的改变,都会使原来的认知系统支离,如共享隐性知识的文化转变可以导致整个显性化活动失败,不采用合适的工具(技术工具可以导致整个显性化活动失败,不恰当的信息表征转换(田中不具有相当的技术知识也同样可以导致整个显性化活动失败等等。整个显性化认知过程的完成是依赖与系统中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如何将临时的不稳定的认知分布系统转化成稳定的分布式认知资源是对我们的启示

28、之一,比如做好显性化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建立长效的资源库等等,有助于将分布式认知转化成稳定的分布式认知资源,有助于隐性知识有效显性化。3.2不能忽视分布式认知系统中各个因素分布式系统中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以完成任务,因此任何因素都不能被忽视。交流是分布式认知的必备条件,而共享的信息是集聚的信息(Pooled I nfor mati on ,这让情境中装备最佳的人为所有其他利益而运用这些信息28。在隐性知识显性化活动中,共享的文化氛围对显性化的成败与否具有重大影响,只有在这种共享氛围中,系统中的各因素才能达到有效交流,并且让情境中装备最佳的人(案例中的田中能运用相关信息,对整个显性化的完成起到关键性

29、的作用。因此,显性化活动中共享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制品在系统中在作用不仅仅是工具,有时甚至起到教师的作用。制品在应用时拓展和支持了人的智能,制品在特定任务上更有效率;利用制品会产生认知留存。在个体必须在没有这些工具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时,认知留存能够很好地为个体服务。案例中的录像机可以详细记录师傅各个动作的细微动作和效果,在师傅没有时间进行指导和演示的时候,仍然可以让田中进行观摩和学习,并会使田中产生认知留存,促进他进一步理解。因此,显性化过程中,制品的设计和选择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如信息库的运用和符号的运用等等。个体作为认知的主体,处于分布式认知系统的中心36。显性化活动和个人的认知结

30、构都有密切的联系,如田中若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他仍然不能成功地将面包师傅的“揉面”手艺显性化。因此,为了有效地达到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具有适当的认知结构的受众和对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3.3展望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和研究不仅仅对认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推动性贡献,而且对管理领域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如在团队管理中的研究4,同时对于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也具有启发和意义,但是这个领域中目前仍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很多理论和研究手段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如在分布式认知系统中制品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不同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情境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制品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选取合适的个体参与显性化亦是

31、显性化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不同的隐性知识共享中,拥有怎样的认知结构的个体才是合适的人选,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利用分布式认知理论设计在组织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活动的环境也同样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等等。参考文献1I pe M.Knowledge Sharing in O rganizati ons:A Concep tual Fra me 2work J .Human Res ource Devel opment Revie w,2003,2(4:337-3592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王润良,郭秀敏,郑晓齐.知识管理的维度和策略J .中国软科

32、学,2001(6:43-474武欣,吴志明.基于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知识管理研究J .35第8期何明芮,等:基于分布式认知对隐性知1识显性化的研究情 报 杂 志 第 5 29 卷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 2006, 18 ( 3 : 9 - 15 5 Polanyi M. Personal Know ledge M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 ress, 1958 6 Robert J. Sternberg et al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 ife . M . New York: Cambrid

33、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7 Durcker P F. The New Productivity Challenge J . Harvard Busi2 ness Review, 1991: 11 - 12 8 Nonaka I A Dynam ic Theory of O 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 J . O rganizational Science, 1994, 5 ( 1 : 14 - 37 9 郁义鸿 . 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 M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1 10 钟义信 . 知识管理 : 老树开新花

34、还是新瓶装旧酒 EB /OL . ht2 tp: / /www. cies org cn / article view. asp ? docid = 311 . . 11 Teece 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 - How J . The Econom ic Journal, 1977, 87 ( June : 242 - 261 12 H itt, Stacey James Tacit Knowledge C

35、ontained in Internet/W eb . Baseddiscussion Group Message J . The Union Institute, 2001: 36 - 37 13 KoskinenK U , Vanharanta H. 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Inno2 vation Process of Small Technology Companie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 ics, 2002 (80 : 57 - 64 14 斯图尔特 巴恩斯 (编 . 知识

36、管理系统 : 理论与实务 M . 北 23 李 ,张开荆 . 隐性知识的认知结构 J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祚 科学学报 , 2007 ( 4 : 38 - 41 24 周国梅 ,傅小兰 . 分布式认知 一种新的认知观念 J . 心理 科学进展 , 2002, 10 ( 2 : 147 - 153 25 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 roach to V isual Percep tion M . Boston: HoughtonM ifflin, 1979 26 EdwinHutchins Cognition in the W ild M . M IT Pre

37、ss, 1995 . 27 EdwinHutchins D istributed Cognition DB /OL . 2005 - 12 - 22. . IESBS D istributed Cognition. http: / / eclectic. ss uci edu / . . drwhite /Anthro179a /D istributedCognition. pdf . 28 贝 尔等 . 分布式认知 : 特征与设计 A . 乔纳森主编 ; 郑太年 等译 .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C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29 任剑锋 , 李克东 . 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

38、在 CSCL 系统设计中的 应用 J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4 ( 8 : 3 - 6 30 Editors Instruction. In: Salomon G ed. D istributed Cognitions: .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M . USA: Cam 2 tion Instrument D isp lay Task. In: Hahn M , Stoness S C. ed. C .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 fir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

39、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Mahweh, New Jersey: Lawrence - Erbaumn, 1999, . and L inits in The Search of Mental models J . Psychological Bul2 letin, 1986, 100: 349 - 363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xp laining Collaborative working J . Journal of Infor mation Technology, 1994, 9 ( 2 : 119 - 128 In: Sal

40、omon G . ed. D 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1ogica1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M . USA: Cam 2 (责编 : 贺晓利 - 596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04 15 张生太 , 李 涛 , 段兴民 . 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 J . 科研管理 , 2004, 25 ( 4 : 28 - 32 16 高晓云 . 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D . 西安 : 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 , 2007 17 梁启华 ,何晓红 . 空间聚集

41、 : 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与途径 J . 管理世界 , 2006 ( 3 : 146 - 147 18 唐建生 ,和金生 . 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的知识发酵模型研究 J . 科学管理研究 , 2005 ( 1 : 86 - 88 19 彭 ,胡厚宝 . 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创造机制 : BaS - C - SEC I 灿 模型 J . 研究与发展管理 , 2008, 20 ( 1 : 118 - 122 J . 科研管理 , 2007, 28 ( 4 : 95 - 99 20 褚建勋 ,汤书昆 . 基于顿悟学习的 Q - SEC I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1 高章存 , 汤书昆 . 基于 认知心 理学

42、的企业知 识 创造 机 理 探 析 兼对野中郁次郎 SEC I模型的一个拓展 J . 情报杂志 , 2008 ( 8 : 87 - 91 22 刘景钊 . 内隐认知与意会知识的深层机制 J . 自然辩证法研 究 , 1999, 15 ( 6 : 11 - 14 (上接第 124 页 for In - formation Extraction, 1999, : 31 - 36 4 Lafferty J, McCallum A , Pereira F.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Segmenting and Iabeling Sequence Data.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San Francisco, US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