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1页
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2页
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3页
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4页
3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本作业指导书,并编制具体的施工作业书。熟悉测量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2.2外业技术准备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3 技术要求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客运专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指导方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

2、3)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沉降监测网设计变形测量点布设沉降监测网观测内业处理成果评估5 施工要求5.1 变形监测网设计5.1.1 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工程设计与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每个标段建立一个基于施工高程系统的独立沉降监测网。5.1.2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方式沉降监测网由基准网和变形点测量网组成。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变形点测量网由工作基点和变形点组成。沉降监测网的建立方式是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

3、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变形点测量网为变形点测量起闭于临近的工作基点,在不同位置处的变形点各自自成一条观测线路进行观测。5.1.3 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公里。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也可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50 m100m,沿线路方向间距不宜大于200m。距线路

4、100m以内的应急水准点、施工水准点、初测水准点、CPI、CP应作为工作基点,在桥台、桥中及隧道进出口、桩基桩机段落的起终点附近应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点位稳定,水准路线联测方便、交通条件好的地方。工作基点的埋设规格如图1。注:1盖;2土面;3砖;4素土;5冻土线;6贫混凝土图1 工作基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5.1.4 沉降监测网观测沉降监测网观测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宜使用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每次变形观测时应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

5、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在进行二等水准贯通测量时,应将所有沉降观测工作基点、深孔水准点纳入水准路线,至少应在深孔桩埋设12个月沉降稳定后进行。沉降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在变形点测量中注意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发现异常及时对基准网加测一次。变形点每次按周期进行测量时,均起闭于工作基点,所有变形点宜尽量纳入观测路线中。变形点首次测量应仔细设计观测路线,首次测量采用往返测量方式。工作基点和沉降点观测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宜使用电子水准仪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面各表1、表2、表3、表4。 水准

6、测量精度要求表 表1水准测量等 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限 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二等水准1.0 mm2.0 mm644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表 表2等级水准尺类型水准仪等级视距(m)前后视距差(m)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二等因瓦DS1501.03.0下丝读数0.3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表 表3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表

7、4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0.3n0.5n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施工单位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不少于其变形监测工作总量30%的平行检测工作,以确保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无碴轨道评估技术要求。5.1.5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包括以下内容:(1)以附合水准路线方式,利用联测的应急水准点检查沉降监测基准网高差的正确性,以二等水准的精度要求作为评价标准。(2)每个标段,仅引入一个

8、线路水准点作为高程起算点,采用严密平差方法推算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高程成果,作为正式成果。(3)每期观测以工作基点为起算点,对每条变形点测量路线按附合路线的形式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变形点的高程成果,并与首期高程成果比较,得出各变形点的沉降量,提供给各专业,进行沉降变形分析。5.2 路基沉降观测5.2.1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

9、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5.2.2观测的内容(1)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3)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包括如

10、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5.2.3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原则(1)观测断面的布置原则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以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桩板结构沉降观测断面不大于100m设置一处。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2)观测点布置原则在较松软土路堤两侧坡脚外2m处设圆木观测桩,在路基两侧路肩设置钢筋混凝土观测桩,在路基横断面中心设置组合沉降板。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沉降板分别

11、埋设在基床底层顶面和地基面处,对于路堤高度较大的,在距基床底层顶面下3.5m处埋设一个沉降板,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在地基处理下部0.2m处埋设一个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路堤观测断面见图2。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路堑观测断面见图3。(3)桩板结构沉降观测在桩板结构板顶部两侧外缘内0.5m处各埋设钢筋观测标示一处,标示露出板面3mm。观测断面见图4。承台板变形测试在测试断面处,于承台板的左、右两侧设置变形观测点,测试承台板变形及其规律。承台板内应变测试于左线的支座处、1/4跨、跨

12、中、3/4跨处的右轨下方,在承台板内设置应变计测试其内应变。 图2 路堤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示意图 图3 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示意图图4 桩板结构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示意图路基面沉降测试于支座处和跨中处,在路基面左右路肩设置沉降观测点,进行路基本体变形测试。边桩位移测试于支座处和跨中处左右坡脚外2m、10m处设置位移观测点,进行地表水平位移测试。托梁变形测试在测试断面处,于托梁的中部和左、右两侧设置变形观测点,测试托梁变形及其规律。托梁中部测点采用沉降板方式。纵向位移测试在相邻联的端部,于每幅承台板的左、右两侧设置位移计,测试承台板纵向位移及其规律。轨道板变形测试在测试断面处,

13、于左线右轨、右线左轨的轨道板上设置变形观测点,测试轨道板变形及其规律。以上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5、图6、图7、图8。(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要求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度沉降观测分为四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沉降观测的频次根据沉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及沉降大小确定,一般按照如下观测频度进行。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与堤身的沉降变形以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与沉降。本阶段沉降观测应与施工配合,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同时应保证不超过3天观测1次。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完成且预压土方施加后,自然沉落期的沉降观测,该阶段对路基基床底层顶面的沉降及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直到工后沉降

14、评估可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为止。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为:第115天每3天一次,第1690天每7天一次,第90180天每15天一次。第三阶段:预压土方卸载、铺设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层)、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及正式运营前的观测。本阶段的沉降观测频度为:前15天每3天一次,第15天后每7天一次。第四阶段:试运营期间的观测(对于需进行运营期进行沉降观测的路基)。本阶段的沉降观测主要进行路基面观测桩的观测,一般每月1次,必要时进行路基本体沉降及地基土沉降的观测。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

15、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桩板结构沉降观测测试周期为施工开始铺轨运营期。施工期间,测试不同工序所产生的结构内力变化。测试频率较高,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铺轨完成后,前10天,测试频率为2天; 1030天,测试频率为5天;第二、三、四个月,测试频率为10天;以后每月一次,直至运营。以上测试频率仅为粗略估计值,还需根据现场测试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具体调整。路基观测精度要求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1 mm。路基沉降观测要求为达到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建立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产生沉降的部位,沉降观测应考虑如下要求。a.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总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b.沉降

16、标志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标志的埋设作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路堤的填筑进度要及时告知负责埋设沉降板的人员,避免错过最佳埋设机会。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本方案所要求,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的均匀性。c.在沉降板埋设基本不影响施工的条件下,路基的施工应作到碾压的均匀性,质量的一致性,使沉降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代表性。d.为了分析施工期沉降和工后沉降、施工期沉降与总沉降的关系以及验证推算工后沉降方法的准确性,对部分有代表性路基(暂定工程试验段),进行运营期间的长期沉降观测,以期得到最终沉降量。观测资料整理a.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

17、理。b.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有关图表的绘制,主要包括: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曲线图4 曲线 (为横坐标,纵坐标)sn为时间段每n天的沉降值,为时间段每n天沉降值的累计值,在同一图上绘有沉降标准曲线,曲线示意如图4。对沉降观测资料及时分析,尤其是在预压期,应对路基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分析意见及时报郑西公司和咨询项目部,以便在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图5 桩板结构纵向测点布置示意图图6 1/4、3/4跨和跨中处测点布置示意图图7 支座处测点布置示意图图8 桩基测点布置示意图路堤坡脚观测桩采用长1m直径0.1m不易开裂的圆木,顶部设不易生锈的观测钉。路肩观测桩采用长

18、0.5m边长0.1m的C15钢筋混凝土桩,顶部设不易生锈的观测钉。(5) 路基沉降分析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6)评估分析方法 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 修正指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泊松曲线法等曲线拟合方法推算工后沉降路基沉降常用预测方法);路基

19、沉降预测曲线回归法应满足以下要求;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mm;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设计沉降计算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原则上不宜大于10mm。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持续沉降观测不少于6个

20、月的时间,根据这6个月以上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初步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在3个月后进行第一次预测,根据3个月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沉降量曲线,按实测沉降数据初步预测6月的沉降量及剩余沉降量,以决定运架梁的时间。当推算的工后沉降值满足评估标准时,才能铺设无碴轨道。当沉降分析结果表明无碴轨道不能在计划的工期铺设时,则要研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摆放时间,还是采取调整预压土高度、调整预压土卸荷时间、增加地基加固等工程措施。(7)评估标准根据实测沉降观

21、测资料推算的路基工后沉降量不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的路基,推算最大工后沉降量不超过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圆顺的竖曲线半径应不小于(为设计最高速度,km/h);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5.3桥梁线下工程沉降观测5.3.1一般规定(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3)根据沉降资料

22、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4)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5)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5.3.2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内容桩基承台、桥墩、桥台、框架桥、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梁体徐变变形观测。5.3.3桥

23、涵变形观测标志的设置(1)梁桥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承台观测标埋设:本线不设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埋设:观测点设在墩身两侧上,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每墩设4处,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当墩高小于等于4m或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墩身观测标埋设桥台观测标埋设:观测点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每个台设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桥台观测标埋设梁体观测标埋设:对原

24、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应逐跨布置测点。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6个。 梁体观测标埋设(2) 框架及涵洞框架沉降观测需要在框架边墙两侧及中墙和框架中心布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9个。具体布置根据框架桥的孔跨多少而定。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涵洞自身沉降观测需要在涵洞边墙两侧和涵洞中心布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6个。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的方式。涵洞观测标位置图(3)桥涵观测

25、标埋标规格桥梁a.桥台观测标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附录A的规定,按下图标准埋设。桥台观测标埋设图b.墩身观测标观测标采用不锈钢材质,单重1230g/个,详见下图。墩身观测标构造及埋设图c.梁体观测标按上述桥台观测标标准埋设。涵洞a.涵身观测标按上述桥台观测标标准埋设。b.涵顶沉降板按路基地段沉降板标准埋设。5.3.4沉降观测要求(1)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 (2)首次测量根据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

26、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的变形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气泡式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3)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5.3.5 观测时间及频次要求(1)桥梁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每个

27、桥梁墩台承台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

28、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月1324个月1次/6月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梁体徐变变形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置测点,并在张拉预应力前进行首次观测,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梁 体预应力张拉期间张拉前、后各1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安装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无碴轨道铺设期间每天1次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12个月,每3个月

29、为一测量周期第13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2)涵洞每个涵洞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涵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6个月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5.3.6分析

30、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数据采集要求数据采集要求真实,杜绝弄虚作假。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及时进行沉降和徐变观测,并注意每次进行观测的当日时间应尽可能相同。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月将采集数据整理,以书面及电子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数据采集要求按照统一的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表格形式填写,现场测量原始记录要建档保存。报送的数据采用电子表格记录,数据格式统一。数据汇总、管理对测量数据建立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过程、

31、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3)数据分析处理单一墩台、涵洞或梁跨工点变形观测曲线分析对采集数据及时整理,绘出变形观测曲线这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过程,通过绘制的单墩、涵洞或梁跨的变形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段墩台基础、涵洞及梁跨的变形数值。对多个墩台沉降归纳、分析 对于一座桥,不仅仅要控制每一个墩台的沉降,同时也要控制相邻桥墩的不均匀沉降。因此,对多个桥墩沉降进行整体分析,由单墩沉降曲线绘制出多个桥墩的沉降曲线。计算变形与实际观测对照分析我国的普通铁路桩基设计一直按强度理论控制,沉降控制较宽松。但对于高速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高速暂规

32、有着严格的规定:“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容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对于无碴桥面桥梁2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对于无碴桥面桥梁:=5 mm。”如此严格的规定,在国内已建铁路中是没有的。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对设计中采用理论计算的沉降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照分析。根据客专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的规定:“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

33、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估算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5.3.7 评估分析方法(1)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阶段。(2)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

34、于1个月。(3)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5.3.8评估标准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的工后沉降应符合下列标准:(1)桥墩台均匀沉降量20mm;(2)相临墩台沉降量之差5mm。(3)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及对照分析,对全线桥涵是否满足现行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判断,确定桥梁沉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最终确定铺设无碴轨道

35、时机,及时采用措施确保列车运营的安全和舒适。5.4 过渡段沉降观测设计5.4.1 一般规定(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5.4.2观测点布置原则(1)过渡段断面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5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2)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地基面采用剖面沉降管。剖面沉降管在桩顶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切槽埋设,开槽宽度30cm,开槽深度至垫层顶面,回填中粗砂至0.2m高度时敷设剖面沉降管(剖面沉降管及管接头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铟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碾压面。剖面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建议采用C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