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1)_第1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1)_第2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1)_第3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1)_第4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1年上海历史,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考点】商朝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C项。【答案】C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

2、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考点】早期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答案】C3(2011年海南卷,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

3、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考点】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答案】C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1年上海历史,

4、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考点】西汉初期地方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答案】A2(2011年四川卷,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

5、”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作者的观点应该是中国的选官制度由“世袭制”向“官僚政治”转变,西汉初年出现了“布衣将相”的政治局面。B和D项属于思想方面;A项属于经济方面;只有C项属于要打破世袭制。故选择C项。【答案】C3(2011年江苏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

6、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答案】B4(2011年海南卷,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

7、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考点】行省制度(古代少数民族的分布)【解析】本题把史地知识结合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识图能力。契丹族活跃于中国东北地区。辽阳行省辖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云南行省原是南诏的居住地。【答案】B5(2011年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考点】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示意图反映的是,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答案】C6(2011年广东文综,13)

8、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考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题干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选择D项。【答案】D7(201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

9、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答案】D8.(2011年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下普通下层的老百姓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相吻合,故选

10、C项。【答案】C9.(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

11、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

12、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

13、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考点】中国(古代和清末)的选官制度【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考查人才问题,突出考查归纳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

14、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10(2011年上海历史,35)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

15、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分)(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西周血统汉德才唐科举制(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解析】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第(2)问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如推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答案】(1)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6分)(2)论据(4分)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就推

16、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1年海南卷,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

17、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考点】中央集权制度(明朝专制主义的强化)【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解答时不仅要理解材料,还要抓住题眼“实质”。“讲论圣道”说明朱元璋主张恢复儒家文化,朱元璋所说的“先王”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排除A项;“令郡县皆立学”表明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排除D项; 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而不是实质问题排除C项;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选B项。【答案】B2(2011年海南卷,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

18、式名称是( )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地方机构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根据题干信息“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可知该官职是布政使。A项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 B项是北宋掌握中央兵权的官职;C项北宋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故本题选D项。【答案】D单元综合1.(2011年北京卷,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的发展(中央机构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汉武帝通过建立中以削弱相权。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因此选B项。【答案】C2(2011年上海历史,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考点】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秦朝时并存的是匈奴;孝文帝改革曾仿照南朝齐制定官制礼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