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社会综合版Zhuantitegaoban“剩女”一词最近几年新鲜出炉,备受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大龄未婚女子”的新包装,有人认为“剩女”是剩下的“弱势群体”,也有人认为她们是不妥协的时代新女性。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将“剩女”作为新词汇收录。大众传媒常常将其等同于“大龄未婚女子”,最典型的定义是:3S女性,即Single,Seventies,Stuck,但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Seventies在发生变化,所以此定义也不够准确。结合“剩女”现象产生的若干因素综合考虑,在此界定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龄或大龄女性。因此,“剩女”普遍具有以下特
2、征:居住在城市,年龄适婚或偏大,受教育程度较高,白领类职业,收入稳定甚至丰厚,社会地位较高,具有婚嫁意愿1。就目前而言,剩女的出生时间一般为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者对生物决定论倡导的性别等级是由男女的性差异决定的、是生来如此的解释提出了深刻的质疑,进而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1993年,西方社会性别理论传到中国,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用社会性别理论来研究中国女性问题和两性关系问题。社会性别(gender指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的性身份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和行为
3、方式,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社会性别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对男女特征的定义与角色要求。社会性别视角综合并发展了女性经验主义、女性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点,主张透视个人行为与角色的社会性别意义。社会性别的研究应该着重于行为、态度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上,把社会性别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考察,把握社会性别是怎样制约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强化或发生变化的,从中揭示出社会性别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的作用机制2。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研究“剩女”现摘要:“剩女”现象是最近几年十分
4、受关注的一种现象,因为其体现了在社会转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本文立足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作出分析,给出一些解决此现象的方法,以期理性地思考和对待之。关键词:“剩女”;社会性别 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剩女”的压力来源,以及怎样正确定位和看待之。一、“剩”下的原因1.婚恋观念的冲突:“外表时尚,内心保守”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干预下,“剩女”在相对单纯和保守的氛围中成长,往往缺乏恋爱经历。“剩女”的上辈受到的教育是比较传统而纯粹的,受长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保守、重伦理道德,同时经历非常正统的无产阶
5、级教育,有一种非常纯粹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因而“剩女”一代,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推崇的都是以“五讲”“四美”和“三好”的较单一的评判标准。老师家长最喜爱的是爱学习的思想单纯的孩子,“单纯”成为这一代人一个非常认同的行为标准。而过于“复杂”往往被认为是“变怀”的“信号”。在中学甚至大学时期,谈恋爱都被认为是不“单纯”的表现,是在群体中并不被认可的行为。思想上的保守,社会氛围的不认同,使她们缺乏恋爱经历,致使在步入婚姻时也慢了节拍。而另一方面,其实这个时代的女性,对浪漫的爱情有着非常纯真的信仰。与其上辈顶着政治批判的风险谨慎谈浪漫不同,“剩女”们是伴随着琼瑶、三毛、张爱玲、席娟作品中那些
6、风花雪月、浪漫自由的情绪成长的。进入适婚年龄时,血缘地缘关系逐渐松散,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组织安排等婚嫁模式,都已经不是主流,不再被推崇。这群“新女性”对爱情和因爱而婚的期望很高,然而又缺乏恋爱经历、成熟的思考与准备,并不十分清楚婚姻的本质。婚姻和恋爱虽有联系,但完全是两回事,想在婚姻中寻找自己的白马王子,成功机率非常低。上辈们从一而终的婚恋思想深刻影响着她们,而她们又恰恰经历着中国离婚率的高涨期。总之,各种矛盾、冲突与纠结,在她们谈婚论嫁的时候凸现出来,秉持不妥协精神的女性,在通向婚姻殿堂的队列中被析离了出来。另外,虽然这种观念的冲突造成了进入婚姻的困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人
7、们对各种事物的接受程度扩大,“剩女”获得更多得自由,能够在较宽松的环境中选择不妥协态度。2.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宁缺勿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的推行,“剩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女,即使非独生子女,其兄弟姐妹的数量也比上一辈们少很多。因此她们得到了很好的教育,男女平等、自力更生观念根深蒂固。在良好的教育熏陶下,中国女性在提高了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剩女”正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剧烈变化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能充分地参与社会。无论在学业上、事业上,都获得了过去中国妇女不能企及的自由与空间,逐渐真正意义上实现“妇女能顶半边
8、天”的理想。时代的机遇,开拓了她们的视野、提升了她们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天生的性别界限,为“女性”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在“婚姻市场”(marriage market上,如同在商品市场,人们都在进行交换。所不同的是,进入婚姻市场的人们既是交换的主体,又是交换的对象。人们带着一定的资源进入择偶过程,从而得到他们追求的(婚姻回报3。这里的“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容貌、个性等。人们根据拥有资源的多少来评估自己,同样也评估潜在的配偶4。因此,“剩女”自身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提高,却在“婚姻梯度”(男高女低中成为了劣势。我国是“婚姻梯度”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婚姻梯度”中
9、除了男子身材要高于女子这一点是基于自然属性之外,还要求男子要有较高的学历、较多的收入、较好的职业和发展前途等。很明显,“婚姻梯度”体现了女性的依附状态。在父权社会中,男子一向被视为家庭的靠山。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子压迫者的形象虽然有所淡化,但保护者的角色却不断加强。以往这种保护以权力和体能作为后盾,如今则以经济地位为支撑。而女性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滋生寻求男人保护的心理。知识与才能之于女子,无疑加大了她们的文化主体性,这实际上增加了依附困难。那些以家庭“主心骨”自居的男性,对高知识高才能的女子反而产生了恐慌感,他们产生了“说话不算数”和“管不住”的心理负担,为此他们宁肯退而求其次。另一方面,才高一
10、斗的女子由于受的就是依附文化的熏陶,也对相对“弱化”的男子不放心。所以,在“婚姻梯度”特征明显的中国社会,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这一群女性,就自然而然地在不能妥协的情况下,被迫“剩下”了。 3.弱关系增加,强关系的分散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用以分析社会网络。他将关系分为强、弱两种类型,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他用互动的频率;情感密度;熟识或相互信任的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的程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因此,强关系一般指那些在社会交往当中彼此具有较强的情感投入并
11、且相互信任对方,建立起了较为稳定持久的互惠关系的群体。反之亦是弱关系。社会网络研究一般分为“社会资源派”和“社会支持派”两个方向。在强、弱关系功用问题上,所有社会资源派的研究都证明了弱关系的力量;所有社会支持派的研究都证明了强关系的力量。边燕杰通过对天津地区职业流动中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对新加坡职业流动的调查,提出:在华人社会里强关系比弱关系更为重要。格氏的研究揭示了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交往和联系的情况,边燕杰的研究则是对儒家文化背景下华人社会联系状况的一种描述和解释。同一个人可以属于不同的群体;同时,在关系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关系在起作用,而是一个关系链在起作用,因而强关系也可以获
12、得信息,更可以获得某种影响力或资源。不过,关系在现实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在实践中动态的和不断协调的过程,它具有上述概念框架所无法涵盖的权宜性、变通性、策略性、生产性和再生产性。因此,只有把关系放到实践的文化脉络中才能理解5。在此,可以借用格氏对强、弱关系的界定和其他经典的强弱关系理论来看“剩女”的婚恋范围和途径:婚恋关系既是信息的传播也涉及权力的运用,所以实际上综合了强弱关系的一个孩子各自擅长。一方面,“剩女”的生活中弱关系较之上辈大大增加,在职场接触到的弱关系增加,而除此之外网络给了她们更大的交友空间。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加大了她们的择偶范围,减少了她们被剩下的可能。然而婚恋,虽是一
13、种信息的传播,但更重要是两者之间的深度互动。由弱关系进入深度的互动,需要较长时间、较多的投入,相对成本会增加。因此“剩女”们在弱关系中获得合适婚配对象的机率、范围、成本、安全性都并不令人乐观。另一方面,家人、亲戚、朋友等强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婚恋资源来源,安全性和配合程度都会较弱关系中获得的要高。然而随着社会流动机会和机率的增加,开始分散在各个地方,使互动的频率和程度大大降低,强关系开始对“剩女”的婚恋鞭长莫及,起的作用开始减退。由上可知,弱关系于中国文化在婚恋上的天然劣势,和强关系的分散,使“剩女”缺少可以发展的互动机会,以至“剩下”。二、“剩女”面临的双重挤压其实“大龄未婚
14、女子”的说法过去就有,然而“剩女”现象受人们关注却是因为一方面她们遇到了以往“大龄未婚女子”不一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剩女”虽无奈,但选择自由度加大了,并不是完全的被动,然而我们也不能回避,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之下,“剩女”面临了很大的压力:1.生理压力女性的个人生活史和男性比起来,受生理命运左右的幅度大得多。女性一生当中的每一个阶段,虽然都刻板而单调;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之间的转移却是相当地骤然,相当地不平顺,而且十分令人惶恐。男性依年岁的增长而逐渐衰老,女人则在某一年龄突然失去了女性的特点;她比男性早些失去性吸引力和生育力。“危险的年龄”,其特征是某些身体器官的变化,但更重要的,还是
15、生理变化所带来的象征性意义6。由于男女在生理曲线上的差异,女人受生理控制更强,青春更容易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剩女”在婚姻市场上的劣势将越来越明显。而且,女子于作母亲的阶段中,才算完成了她在生理上的使命;作母亲是她的“天职”,因为她的整个身体结构是为了适应种族的繁衍的。所以那些有生育愿望的“剩女”们也担心错过最佳的生育年龄。2.社会压力初级群体,是人们情感需求的主要来源。能够支撑“剩女”面对许多压力,然而随着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社会流动增加,一定程度上地缘血缘关系被业缘代替。家庭人口减少,使可以依赖的最亲近的人减少,而且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剩女”与上辈年龄差加大,对父母的责任重于亲情
16、感的依赖。另外以前的同龄群体,如现在所说的“闺蜜”,在都是单身的时候,互动的频度、深度相当可观。而随着闺蜜逐渐进入婚姻,角色发生变化,即使是努力维 持,关系仍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已婚的同龄群体成员的增多,稳定的家庭三角形成以后,自然而然地会对“剩女”群体产生挤压,使她们逐渐边缘化,需要另外寻找新的交往群体,以缓解这种人际压力。而就整个社会而言,职场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准则,常常使女性与正规就业机会产生冲突,加上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也逊于男性,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处于不利地位7。另外,社会文化氛围的保守以及社会配套措施的不齐备等,仍在持续影响着女性的生活机会与质量,
17、当然给“剩女”的压力也就更加明显了。三、总结与思考1.家庭、婚姻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指出婚姻的本质:社会之所以需要婚姻家庭,并用法律确认它,用伦理道德规范它,是因为需要婚姻家庭来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从我国的家庭职能来看,传统职能淡化、经济职能退化,社会职能也产生危机8。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在各个方面对婚姻家庭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性与婚姻、家庭、生育分离现象逐渐增多。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1999年至2000年进行的“中国人性生活调查”表明,中国人的性观念悄然发生了巨变:对于性信息的接受程度大幅增长,性的公开化程度大幅提高;婚前性行为增加,
18、40岁以上的男、女比例分别是45.7%、24.1%,40岁以下的人比40岁以上的人还要高出将近10个百分点,25-29岁的男、女有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分别高达72.2%和46.2%;性关系向多伴侣发展,40岁以上的男、女有过多个性伴侣者分别是20.5%、5.5%,而30-34岁的男、女这一比例分别是45.8%和17.7%,处在婚姻状态之中的30-34岁男女中有婚外性伴侣者分别是36%和19.4%;性交易占据相当比例,40岁以上男人中嫖过娼者占6.4%, 40岁以下的占11.3%,其中25-29岁的男子有此经历者占16.7%,男人曾以钱或重礼换性的比例比上述数字略高几个百分点。这些变化严重刺激了女
19、性对婚姻家庭的理解,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的情感忠诚的需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随着这种多元现象的出现,社会中如“小三”、“二奶”、非婚生子女等事物见怪不怪,这些对开放发展的、强调伦理道德约束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构成了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了很多“围城外”的人更多冷静思考婚姻的机会。所以现在中国单身家庭增多,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1982年我国的单身户是1745752户,到了1990年有800万以上的人没有婚配,2000年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京沪两地更有百万之众9。“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将婚姻视作自己幸福生活的归宿
20、,曾经是女性普遍期待的理想人生目标。但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已对这种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如美、英、法国赞成“结婚是个人自由,所以结婚不结婚都可以”的近九成,其他国家也都在六成以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仍然不可能在目前的情况下与国际接轨。统计显示,即使是上海市区的青年女性,对“结婚是个人的选择,所以结婚不结婚都可以”持肯定态度的也不到五成,与男性相比无显著差异,甚至明显低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10。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将不再是社会必然的细胞,婚姻家庭应该是根据自身需要可选择的生活形式。当然,让这种选择平顺自然并不容易,其中必定充满了冲突、矛盾与不满。这需要社会的宽容、群
21、体的支持和个人的正确选择。因此对于“剩女”群体,既要为她们创造进入婚姻的机会,也要给她们足够的社会空间,这样才能她们理性而理想地选择、进入家庭生活。“剩女”不应该被看成是“弱势群体”,在现在的社会中,她们依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足够自我发展,不能以是否“婚了”来单一评判女性价值。另外,目前“剩女”们,当然也包括进入婚姻的女性们,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婚姻中的位置,其实夫妻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即由单一的男主外女主内过渡到夫妻共同主外主内的合理模式,更有利于女性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婚姻家庭质量的提高。男性也应该释怀,重新定义“成功”,为自己减负。对男子刚强、成功寄予过高期望,赋予丈夫赡养家庭的主要责任,以及
22、一味要求女性温柔、顺从,让她们囿于家庭相夫教子的传统性别角色定位,不仅难以改变以往男强女弱的资源分配,使女性缺乏经济自立和选择机会高学历女性更常以晚婚、不婚、不育的代价来保住职位或获得升职,同时也限制了男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解构传统定型的两性分工模式,为女性参与社会、择业就职创造更公平合理的机会,倡导男子多参与家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下转第83页 1金兆均.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2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 .赵国新.林出版社,2001.97.3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80.4金兆
23、均.来也匆匆,去也兼程通俗歌曲十年观J .人民音乐年1990(1.5李皖.我听到了幸福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16.6李皖.我听到了幸福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26.7扈海鹂.在社会学的视野中解读大众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C .扈海鹂.在社会学的视野中解读大众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9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147.148.10于文秀等.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07.218.参考文献:1干宁.“剩女”现象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解读J .社会观察,2008(10:32.2谭琳,陈卫民.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分析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4-7.3Lichter ,Daniel T ,Felicia B LeClere ,Diane K McLaughlin.Local Marriage Markets and the Marital Behavior of Blackand White Women J .American Journal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律服务一体机租赁合同
- 图书馆维修合同
- 2025订房合作合同范本
- 建筑工程保险合同
- 2025公司租赁房屋合同格式
- 2025土地承包流转合同
- 校园安全教育讲座模板
- 情感型精神病的治疗
- 塑料袋的环境紧急性
- 山西传媒学院《材料表面界面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四章 生物分类的方法 第二节 从种到界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施工方案)交通标线及交通设施施工方案
-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综合管理平台方案
- 注塑拌料机操作规范
- 2024年4月全国自学考试高级财务会计真题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SH∕T 3006-2024 石油化工控制室设计规范
- 2023年新版医学心理学试题库
- 重庆市黔江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解决方案
- 中药独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