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砼结构的基本知识教程文件_第1页
预应力砼结构的基本知识教程文件_第2页
预应力砼结构的基本知识教程文件_第3页
预应力砼结构的基本知识教程文件_第4页
预应力砼结构的基本知识教程文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预应力砼结构的基本知识因此:因此: 混凝土受拉区开裂较早,此时的钢筋应力只有(2040)N/mm2左右,大概只发挥了其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因而在使用阶段钢筋砼构件一般是带裂缝工作的!见表分析:因此因此引起矛盾!引起矛盾!l构件中若采用高强度钢筋,将使 使用荷载下钢筋的工作应力提高很多, 挠度和裂缝宽度将远远超过允许值!若拉区最大裂缝控制在0.3mm以内的话,钢筋的拉力仅达到150250N/mm2,只占高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10001300N/mm2)的15%20% 不能充分利用高强钢筋的强度!l实际上高强度钢筋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将很难得到合理的使用 因而不能采用高强度钢筋!l而采用高强度混凝

2、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高强度混凝土对提高抗裂度、刚度和减小裂缝宽度的作用很小。总之总之钢筋混凝土构件过早开裂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有效的利用高强材料! 结果阻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另一方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也受到过早开裂导致的刚度降低、裂缝开展的制约:l如用于大跨结构时,为满足挠度控制的要求,需要加大截面尺寸来增大刚度,以致使构件的承载力中有较大一部分用于负担结构的自重。l跨度越大,自重在承载力中所占比例就越大,很不经济、不合理、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限制了应用范围。二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二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可否设想借助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来补偿

3、其抗拉强度的不足,以推迟受拉区混凝土的开裂?即:在构件受外荷以前,使它先存在着一种应力状态(预加应力),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荷作用时产生的拉应力? 实际上,预加应力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早有所应用。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情况如何呢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情况如何呢?l施加预应力的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和应用,还只是近50年来有了高强钢筋才变为现实!l为什么?l因为有预应力损失!施加预应力后,施加预应力后,应用范围扩大应用范围扩大:例如: 非预应力吊车梁跨度为6m,预应力吊车梁跨度可达12m; 非预应力屋架1821m,预应力屋架3036m或更大!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应用目前预应力混凝

4、土应用 世界上最大的预应力砼贮罐直径达82m,高达36m; 预应力轻骨料砼建造的飞机库屋盖结构跨度达90m; 预应力箱形截面桥梁跨度达240m以上; 预应力电视塔高达549m; 我国设计制造的大跨度预应力砼屋架跨度达60m。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砼预应力混凝土与普通砼 两者相比,预应力混凝土有如下特点:1提高构件的抗裂能力只有当混凝土的预压应力全部抵消转而受拉且受拉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时,构件才会开裂。2增大了构件的刚度使混凝土转变成弹性材料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时,可能不开裂或只有很小的裂缝,混凝土基本上处于弹性阶段工作。3充分利用高强度材料 前已分析4扩大了构件的应用范围 因改善了抗裂

5、性能,可用于防水、抗渗性及抗腐蚀要求的环境。 采用高强度材料,结构轻巧,刚度大、变形小,可用于大跨度、重荷载及承受反复荷载的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缺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缺点l施工麻烦,工艺复杂,需要锚具,精度要求较高,施工周期较长,造价高,且不能提高构件的承载力。l? 第二节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先张法与后张法先张法:先张拉钢筋后浇筑混凝土;后张法:先浇筑混凝土后张拉钢筋。具体施工顺序与特点先张法先张法一.先张法在先张法中,预应力是靠钢筋与砼之间的粘结力来传递的。施加预应力是靠张拉钢筋来实现的即张拉高强度的钢筋,并将其锚固在砼构件内,由于钢筋弹性回缩,就使砼受压。后张法后张法二二后张法后张法l后

6、张法是靠锚具来保持预应力的,锚具将永远附在构件上。锚具:锚具:上述后张法的缺点是:工序多,预留孔道占截面面积大,施工复杂。夹具与锚具是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重要工具夹具构件制作完毕能取下来重复使用的称为夹具;锚具留在构件上不能再取下的称为锚具。统称为锚具有时,为简便起见。三三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另一种后张法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特点:不需要预留孔道,无粘结预应力筋可与非预应力筋同时铺设,并可采用曲线配筋,布置灵活。有粘结预应力指沿预应力筋全长其周围均与混凝土粘结握裹在一起的;无粘结预应力指预应力筋伸缩、滑动自由,不与周围混凝土粘结的。其主要工序为:1制作无粘结预应力筋(加涂层、套管

7、)2绑扎钢筋(图a)3浇筑混凝土(图b)4张拉预应力筋四四先张法和后张法的先张法和后张法的比较比较:先张法:工艺简单,靠粘结力锚固预应力筋不需要永久性的工作锚具,但需要台座或钢模等设施。适于:在预制厂制造标准预应力构件,如楼板或过梁等。后张法:通过锚具传递预压应力工艺较复杂,慢,需要在构件上安装永久性的工作锚具,成本高。适于:现场浇筑、就地张拉、吊装的大型建筑中的特大构件。第三节 预应力砼的材料一 预应力钢筋(一)对钢筋性能要求:.强度高 使混凝土获得较高的预压应力;.良好的塑性以保证在较高应力下不会发生拉断破坏; .良好的可焊性以保证必要的加工; .与砼有较好的粘接强度原因:预应力钢筋高应力

8、状态(二)(二) 预应力钢筋分类预应力钢筋分类国内常用的预应力钢筋有钢筋、钢丝、钢绞线;分为两大类:1无物理屈服点钢筋(丝)(1)钢铰线 由多股(3或7股)高强钢丝铰合而成,再经低温回火制成。特点:钢铰线比单根钢丝直径大,但具有一定的柔性,施工方便且不降低强度。 (2)消除应力钢丝 经过低温回火处理的钢丝称为。解释:高碳钢经过多次冷拔,存在较大的内应力,需采用低温回火来消除内应力。在外形上分为:光面、刻痕及螺旋肋三种,用p、I、H表示。(3)热处理钢筋用热轧中碳钢经过调质热处理后制成的高强度钢筋。特点:具有强度高、松弛小等特点,以圆盘形式供应,省掉对焊和整直等工序,施工方便。2有物理屈服点钢筋

9、有物理屈服点钢筋冷拉低合金钢采用热轧钢筋经冷拉后得到。特点:钢筋经冷拉后屈服强度提高,塑性有所降低。l钢筋冷拉后可以提高抗拉强度,当钢筋用于抗压时,其强度并不提高。l规范提倡优先采用强度高、性能好的预应力钢筋(钢丝、钢铰线)。注:钢筋冷拔后则同时提高抗拉及抗压强度。补充:钢筋的冷拉与冷拔补充:钢筋的冷拉与冷拔1.钢筋的冷拉在常温下将有明显流幅的钢筋拉伸到强化阶段k点,然后卸载,卸载后钢筋将沿k直线恢复到0,钢筋产生残余变形00。如果再张拉,应力应变曲线将沿0kd变化,转折点高于冷拉前屈服点b,但流幅不明显。时效硬化冷拔后,若停留相当时间或高温作用后再张拉,曲线将沿0kk变化,转折点提高到k点。

10、工程应用:一方面提高钢筋的屈服强度,同时钢筋的长度也延长了,从而达到节约钢材的目的。2钢筋的冷拔l将直径为68mm的钢筋在常温下通过比自身直径小0.51mm的钨金拔丝模冷拔而成。l钢筋在通过拔丝模后受到很大的侧向挤压而产生塑性变形,迫使钢材内部发生变化而提高钢筋的强度。二二 混凝土混凝土 预应力砼结构对砼性能的要求是:(1)高强度必须!砼强度等级愈高,承受的预压应力愈大,能显著提高构件的抗裂度;(2)收缩、徐变小:以减少构件的预应力损失。 (3)快硬、早强: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了张拉工具的周转率。规范规范规定:规定:l预应力砼结构的砼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l当采用高强钢丝或热处理钢筋时,砼

11、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三截面形状和尺寸三截面形状和尺寸通常是:梁高 h = (1/20 1/14) l 0, 也可取非预应力梁高的70%左右;梁腹宽 b = (1/10 1/6)h (宜小些)一般情况,截面的宽高比宜小,翼缘和腹板的厚度也不宜大。第四节 预应力砼构件计算基本原理一张拉张拉控制应力控制应力和和预应力损失预应力损失1 1张拉控制应力con在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张拉设备所控制的总张拉力除以预应力筋截面积得到的应力称为。con取值越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越高,可以节约钢筋;但张拉控制应力应有所控制!原因:首先:钢筋的强度是一定的,不能无限制的张拉;其次:如果张拉力过大,会使钢筋应

12、力进入屈服阶段产生塑性变形而达不到预期的预应力效果,甚至还会在加荷时出现脆性断裂而突然破坏。因此:在充分利用钢筋强度的前提下,对钢筋的张拉应力必须有所控制!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 con不应超过表所列数值。钢筋种类 张拉方法 先张法后张法消除应力钢丝、钢铰线0.75fptk0.75 fptk热处理钢筋0.70fptk0.65fptk那么那么:一根钢筋究竟要拉多大的力才达到要求呢?就是以钢筋张拉控制应力con乘以一根钢筋的截面面积来决定的。注: fpyk 为用于预应力钢筋的冷拉钢筋强度标准值; fptk 为用于预应力钢筋的碳素钢丝等的强度标准值。因此:因此:在预应力砼构件计算

13、时在预应力砼构件计算时需解决两个问题需解决两个问题:l钢筋要张拉多大的力?l预应力损失值有多少?因为:因为:l砼预压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钢筋弹性回缩的程度;钢筋要有足够回弹力 这就牵涉到钢筋要张拉多大的力?l因为通过张拉钢筋建立的预应力并不全部有效,实际有效的预应力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所降低 这就牵涉到预应力损失值有多少?2. 预应力损失预应力损失从张拉开始到构件使用,由于张拉工艺和材料的特性等原因,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将不断的降低,这部分降低值称为预应力损失。 在设计时要正确计算预应力损失值; 施工时要尽量减少预应力损失;预应力结构的成败关键!造成预应力损失的造成预应力损失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种:

14、主要有以下六种: 锚具变形和钢筋滑动引起的预应力损失l1l1 (先、后)l锚具变形越大,预应力损失亦越大,约占总损失的5 10% 左右。 预应力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钢筋与孔道壁之间摩擦摩擦引起的预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应力损失1 12 (后)(后)在后张法张拉钢筋时,由于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妨碍了钢筋伸长因此,约占总损失的 5 15% 左右。混凝土加热养护时,预应力筋与台座之间 温度差引起预应力损失1 13 3 (先)约占 20% 左右。 钢筋应力钢筋应力松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 14(先、(先、 后)后) 占总损失的占总损失的 15% 左右。左右。 砼砼收缩、徐变收缩、徐变引

15、起的应力损失引起的应力损失1 15 (先、后)(先、后) 占总损失的占总损失的50 60% 。 这是一项数值较大、并占很大比重的预应力损失,这是一项数值较大、并占很大比重的预应力损失, 必须认真对待!必须认真对待! 环形配筋对砼环形配筋对砼局部挤压局部挤压引起的预应力损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失 1 16 (后)(后) 直径不大于3m的圆筒形结构(如水管等)采用环形配筋时,因钢筋在圆筒上作螺旋式张拉时,砼受到局部挤压而产生压陷,引起预应力损失,约占总损失的15% 左右。减少各项预应力损失的措施有很多,有兴趣同学可看书。注意:注意:l一般情况下,预应力损失总值大约可达200 250 N / mm2 之多

16、,l故在设计及制作时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估计。l上述各种原因引起的应力损失,是分批出现的。二预应力砼结构计算原理二预应力砼结构计算原理计算内容除承载力计算外,一般还应包括: 裂缝和变形验算:l承载力是任何构件都必须保证的,对预应力构件也不例外,所以承载力计算是预应力结构必不可少的计算内容;l裂缝和变形验算是为了满足预应力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要求。l此外,还应进行施工阶段的应力校核。1 1承载力计算承载力计算l计算时,截面承载力达到极限状态,以受弯构件来说,梁破坏时钢筋达到抗拉设计强度fy ,砼达到抗压设计强度 fc , 这与普通钢筋砼截面承载力极限的应力状态基本相同;l那么:预应力梁与非预应

17、力梁,如果两者的尺寸、形式、材料等均相同,则它们破坏时能承受的荷载情况如何呢?答案:答案:即:施加预应力并不能提高构件的承载力? ! 是一样的!两者的承载力计算基本相同。因为破坏时,两者的钢筋达到抗拉设计强度fy ,砼达到抗压设计强度 fc 极限状态时情况一样!2抗裂及裂缝宽度验算抗裂及裂缝宽度验算l抗裂验算考虑砼获得预压应力后,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受拉区应力是否超过砼的抗拉强度ftk 。l采用预应力是提高构件抗裂度的主要手段。l而砼预压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钢筋可能弹性回缩的程度。l这就需要考虑钢筋张拉多大的力?预应力损失值有多大?剩下的预应力效果有多少等问题。抗裂验算:l钢筋张拉应力减去预应力损失

18、,剩下的有效预应力如能使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受拉区应力不超过砼抗拉强度ftk ,构件就不会开裂 这就是抗裂验算!按对抗裂要求的不同,规范规定,根据不同裂缝控制等级进行裂缝验算。 第一级 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在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下,构件受拉边缘砼不应产生拉应力。 第二级 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l计算时,对构件受拉边缘砼的拉应力有较严格的限制,大部分预应力砼屋面梁、托梁、屋架以及中、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等对抗裂的要求都属于这一级。 第三级 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l采用冷拉钢筋配筋的预应力砼一般构件都属于这一级,其最大裂缝宽度max 的计算值不应超过允许值(0.2 mm) 。3变形验算变形验算l由于预应力砼构件在使用荷载下不出现裂缝或出现裂缝延迟,故其截面刚度较非预应力砼构件为大。l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