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_第1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_第2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_第3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_第4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 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 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 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 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 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 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 理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

2、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 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 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 格程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 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 性质,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 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 :1) 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 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

3、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 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 施和结构措施三种。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 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 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 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 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防水措施使用 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 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 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结构措施的作用 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 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国内外

4、使用较多的地基处理方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垫层、挤密桩复合地基、垫处理、预浸水、爆 扩桩、化学加固和桩基础等。近年来,深层孔内夯扩挤、高压旋 喷注浆法,以及复合载体夯扩桩等也得到推广使用。目前我国以重锤表层夯实、土(或灰土)垫层、强夯、深层 孔内夯扩、高压注浆固结土(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基础 应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其他的处理方法则应用较少,或 未使用过。化学加固则多用于湿陷事故处理,从国外情况来看, 与我国不同,保加利亚多采用水泥土垫层、混凝土挤密短桩,俄罗斯等国认为当处理厚度大于12m的黄土时,热处理和预浸水与水下爆扩相结合都比桩基础经济,根据我国经验,灰土垫层、灰土(或土)挤

5、密桩可分别适用于处理3m左右和10m左右厚的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性,10m以上可采用深层孔内强夯以及桩基础 等。预浸水法可用于处理厚度大、自重湿陷性强烈的湿陷性黄土 场地,但该方法处理后距地表一定深度内的土层应具有湿陷性, 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另作处理。总之,在具体选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时,应根据建筑场 地的湿陷性类别、湿陷等级、以及地区特点,首先考虑因地制宜 和就地取材等原则,并根据施工技术可能达到的条件,经过技术 经济对比予以选用,必要时可几种方法综合考虑使用。2、湿陷性黄土的加固机理2.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特征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60%左右,大部分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6、,北起长城附近,南达秦岭,西 自乌鞘岭,东至太行山,除河流沟谷切割地段和突生的高山外,湿陷性黄土几乎遍布本地区,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黄土的典型分布。除此以外,在山东中部、甘肃河西走廊,西北内陆 盆地、东北松辽平原等地有零星分布,面积一般较小,且不连续, 湿陷性黄土一般都覆盖在下卧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上,其厚度为六 盘山以西地区较大,最大达30m,六盘山以东地区稍薄,例如渭河谷的湿陷性黄土厚度多为几米到几十米,向东至河南西部则更小,并且常有非湿陷性黄土层位于湿陷性黄土层之间。湿陷性黄土的最大特点是 :在土的自重压力或土的附加压力 与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大量而急剧的附加下 沉,

7、这种现象称为 湿陷,它与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土受水浸湿时 所表现的压缩性稍有增加的现象不同。由于各地区黄土形成时的 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其湿陷性也有较大差别,有些湿陷性黄 土受水浸湿后的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黄土受水 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前 者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后者称为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一般将黄 土开始湿陷时的相应压力称为 湿陷起始压力,可看作黄土受水浸 湿后的结构强度。当湿陷性黄土实际所受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湿 陷起始压力时,土就开始产生湿陷。反之,如小于这一压力,则 黄土只产生压缩变形,而不发生湿陷变形。湿陷变形不同于压缩变形,通常压缩变

8、形在荷载施加后立即 产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趋向稳定。对于大多数湿陷性黄土 地基来说,(不包括饱和黄土和新近堆积的黄土),压缩变形在施工期间就能完成一大部分, 竣工后三个月到半年即基本趋于稳定。 而湿陷变形的特点是:变形量大,常常超过正常压缩变形的几倍 甚至几十倍;发生快,一般在浸水1-3小时就开始湿陷。就一般的 湿陷事故而言,往往在 1-2天内就可能产生 20-30cm的变形量, 这种量大、速率快而又不均匀的变形往往使建筑物发生严重变形 甚至破坏。而湿陷的由现完全取决于受水浸湿的机率,有的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即产生湿陷事故,而有的则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 由现湿陷事故。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指

9、标 :湿陷系数,湿陷的起始压 力和湿陷的起始含水量,其中以湿陷系数最为重要。湿陷系数 是单位厚度土样在土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浸 水所产生的湿陷量。它的大小反映了黄土对水的敏感程度,湿陷 系数越大,表示土受水浸湿后的湿陷量越大,因而对建筑物的危 害越大,反之,则小。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一般通过室内压缩仪进行测试,并按下式计算湿陷系数的6 s:_ hp-h p . ep - e psh0e0(26.2.1)式中:hp为土样在压力p作用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e为土样在压力p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孔隙比; ep

10、e,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孔隙比;&为土样的原始孔隙比。湿陷系数在工程中主要用于:1)判别黄土的湿陷性;2)鉴别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的强弱;3)预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量。对黄土湿陷性的判别,按现行黄土规范,以0.015作为界限值, 大于或等于0.015,则定为湿陷性黄土,小于 0.015则定为非湿陷 性黄土。利用湿陷系数,可大致判断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的强弱,一般认为,6尸。.03为弱湿陷性,0.03<6尸0.07为中等湿陷性; 6 s>0.07为强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在局部荷载的作用下,在湿陷过程中湿陷性黄土 地基不但产生竖向变形,还将产生水平位移。主要是

11、土在浸水状 态下土的结构遭受破坏,抗剪强度急剧降低,侧向限制就大为减 弱。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地基土湿陷时产生了大量的侧向挤 由,导致湿陷量扩大。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作用下 受水浸湿后由于其湿陷变形区各水平面上不存在压力差,没有侧 向挤生现象,但在外荷载作用下,在附加应力范围内产生侧向挤 由。一般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基础四个周边的竖向剖面上,而且 集中1.0 B -1.5 3 (B为基础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基底压力或基 底面积大,则侧向挤生的水平范围和影响深度也大。2.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机理及影响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尽管在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上同 其他地区

12、相比在施工工艺等方面差别不大,但其加固机理及方法 又进一步体现了湿陷性黄土的地区特征,往往在提高承载力的同 时,对黄土的湿陷性进行消除。1、重锤表面夯实及强夯重锤表面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 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以消除基底以下 1.2-1.8m黄土层湿陷性。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 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重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 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 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 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因此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重 锤夯实的优越

13、性较明显。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在上述重锤夯实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其优点为施工简单、效率高、工期 短、对湿陷性黄土湿陷性消除的深度较大,缺点是振动和噪音较 大,我国目前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用强夯进行地基处理,取得较 成功的经验,夯击能量已超过 8000KN.m ,其对地基的影响深度按 梅纳公式进行计算:H = vQh/g(26.2.2)式中:H为影响深度,m; Q为重锤,KN; h未落距,m; 丫为修 正系数,据不同条件(地质、物理力学性能、孔隙率等)可取 0.30.7;g为重力加速度。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各夯击点的夯击数可按最后一击夯沉量等 于3-6cm来确定,一般达 6-

14、9击,稍湿的湿陷性黄土没有或有很 少自由水,在强夯过程中不存在孔隙水压力消散的问题。无需像 夯击饱和土那样要采用间歇多变的夯击方式,可以在一个夯位上 连续夯到所需击数,而后在移到下一个夯位上,依次一遍夯实, 强夯对湿陷性黄土土湿陷性的消除效果明显,一般可达8-10m。2、土(灰土)垫层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设珞土垫层,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目前被广泛推广采用。将处理 范围内的湿陷黄土挖去,用素土(多用原开挖黄土)或灰土(灰 土比一般为3: 7或2: 8)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回填(压)实。采用土垫层或灰土垫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用于消除基础底 面1-3m 土层的湿陷

15、性,(目前也有6m以上换填,主要做法是下 部用素土换填,分层碾压,上部采用灰土垫层),减少地基的压缩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土的渗透性(或起隔水作用),往往以消除湿陷作为地基处理的目的。另外在灰土挤密桩或深层孔内 夯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往往在上部采用灰土垫层。就其处理范围来说,土垫层分为建筑物基础(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底面下的土(或灰土)垫层和建筑物范围内的整片土(或灰土)垫层两种。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1)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较大的建筑;2)湿陷性黄土层厚度较大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需要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性采用其他方法较困难 时,可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主要起隔水作用),在其

16、他情况下,经技术经济对比认为合理时也可使用。工程实践证明,采用土 (灰土)垫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只要施工质量符合工程要求,一 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尤为突生o 但需指由的是,当灰土(或土)垫层质量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时, 所发生的湿陷事故与未进行地基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同样严重。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下设珞一定宽度的灰土垫层,有利于 途中应力的扩散,增强地基的稳定性,阻止基底下土侧向挤由,从而减小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在土层相同的湿陷性黄土场地 上所做灰土(或土)垫层载荷试验表明,垫层的宽度超过基础底 面宽度太小,地基受水浸湿后不能有效地防止土的侧向挤由,湿 陷变形仍然较大。

17、因此,垫层每边超由基础底面的宽度不得小于 垫层厚度的一半,其超过宽度按下式计算:B=b+2ztan 9 +c(26.2.3 )式中:B为需处理土层底面的宽度,m;b为条形(或矩形)基础短边的 宽度,m; z为基础底面至处理土层底面的距离;c为考虑施工机具影响而外设的附加宽度,宜为20cm; 9为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宜为 22-30度,用素土处理宜取小值,用灰土处理 宜取大值。设珞整片灰土(土)垫层是为了消除基础底面以下部分黄土 的湿陷性,同时借助于整片灰土(土)垫层的隔水效果,可与防 水从室内外渗入地基,保护整个建筑物范围内下部未经处理的湿 陷性黄土层不致受水浸湿,所以整片垫层超由外

18、墙基础外缘宽度 不应小于其厚度,并不得小于 2米。当仅要求消除基地下处理土层的湿陷性时,宜采用局部和整 片的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交土的承载力或水稳性时,宜采用局 部或整片灰土垫层。垫层质量由压实系数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垫层厚度不大于3米时,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 0.932) 垫层厚度大于3米时,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53、灰土(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及孔内深层夯扩桩复合地基灰土(土)挤密桩适用于加固地下水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它是利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桩孔, 然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或灰土)并夯实而成。在成孔和夯实 过程中,原处于桩孔部位的土全部挤入周围土层中

19、,使距桩周一 定距离内的天然土得到挤密,从而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高承 载力。灰土(土)桩是一种柔性桩,灰土(土)挤密桩地基,其 上部荷载由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挤密后的地基为复合地基,类 似垫层一样工作,上部荷载通过他往下传递时应力要扩散,而且 比天然地基扩散的更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应力将大大减少, 灰土(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效果,不仅与桩距有关,还 与所处理的厚度与宽度有关。当处理宽度不足时(尤其在未消除 全部黄土的湿陷性的情况下),可能使基础产生较大的下沉,甚至 尚失稳定性,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要求, 当为局部处理时,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宽度两端

20、要超 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应小于 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 地,如要求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完全消除,则处理宽度要超过 基础宽度两边各 0.75倍,不小于1米。如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为整片处理时,每边超由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宜大于处 理厚度的一半,处理厚度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地基的湿陷 类型和湿陷等数、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以及施工机械能力综合考 虑,必要时,应采用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并根据现行规范,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根据建筑物的重 要性程度区别对待。桩间土的挤密系数,对甲、乙类建筑物不宜 小于0.88,对其它建筑物不宜小于0.84 o孔内填料应采用

21、素土或灰土,分层进行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对甲、乙类建筑不宜小于 0.95,对其它建筑物不宜小于 0.93。当利用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整片处理时,宜设珞0.5米厚的灰土(土)垫层。深层孔内夯扩桩近些年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也开始进行应用, 用螺旋钻孔,孔径一般为 40cm o夯锤重量一般为 20-30KN ,孔内 填料一般为素土或灰土,或建筑物垃圾和废料。在湿陷性黄土地 区建筑地基应用中,成孔后,孔内分层夯填时,对孔周围土体进 行挤密,其挤密的影响范围,与夯锤的夯击能量有关,在消除孔 周围土体湿陷性的同时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其受力与灰土(土) 挤密桩地基相似,所不同的是灰土(土)挤密桩地基,在成

22、孔过 程中对桩间土的挤密已完成绝大部分,而孔内夯扩桩对桩间土的 挤密则在孔内充填土料的过程中完成。其对地基的处理深度较深,可达20米左右,无地下水的限制,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时的要 求,一般参考灰土(或土)挤密桩地基。4、桩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桩基础,将桩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在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底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 土层中。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底端应支承在可靠的持力层中。经30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如桩穿透湿陷性土层,支承于可 靠的持力层上,则地基受水浸湿后完全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反 之会导致湿陷事故。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础一般采用打入桩、静压桩、钻孔或人 工挖孔灌注桩以

23、及沉管灌注桩等,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为钻孔(或 人工挖孔)灌注桩、静压桩以及沉管灌注桩,在兰州等湿陷性黄 士湿陷较强烈的地区大多为端承桩,西安河南等湿陷性相对较弱 的地区大多为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近年来所作的复合载体 夯扩桩主要也是提高桩进入非湿陷性土层时桩端的端承力。与其他地区所用桩基础不同的是,在湿陷性黄土土层中不但 不能考虑桩的摩擦力, 还应在桩的承载能力上减去桩的负摩擦力 所谓负摩擦力,就是浸水后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土的下沉速率 大于桩的下沉速率时,土对桩侧表面产生向下作用的摩擦力。在 一般情况下,地基土的竖向位移越大,则负摩擦力越大。实验表 明,二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发展,负摩擦力受土的

24、抗剪强度影响, 虽然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较大,但浸水后降低的抗剪强度不足以 支承外侧饱和土的自重,因而悬附范围是有限的。通常认为,桩 基的负摩擦力只由现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而非自重湿陷性 黄土地基中的桩基则不需考虑,但多年来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基的 工程经验证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的桩基仍然可能 产生负摩擦力,虽然负摩擦力数值比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要小得 多,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应忽视。自重湿陷性黄土层浸水后将产生湿陷,但桩在荷载作用下也 将产生一定下沉。在桩的上部,土层的下沉大于桩的位移,因而 产生负摩擦力;在桩的下部,土的下沉小于桩的位移,将产生正摩擦力。在负摩擦力过渡为正摩擦力处,有一

25、个“中性点” ,该点 处桩的位移与土的下沉相等,因而摩擦力为零。计算负摩擦力时, 只考虑中性点以上部分,也就是负摩擦力的计算深度。在湿陷性 黄土场地的实验证明,中性点的位珞基本位于湿陷性黄土层与其 下非湿陷性黄土层的交界部位。因此,负摩擦力的计算深度应等 于桩在湿陷性黄土层中的全部桩长。正负摩擦力的大小,宜通过 现场试验确定。在桩基础施工时,特别是灌注桩成孔后,必须将 孔底清理干净,以免影响桩的端承力,造成事故。5、化学加固法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应用较多,并取得实践经验 的化学加固方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具加固机理如下: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化学过程,一方面基于浓度不大 的、

26、粘滞度很小的硅酸钠溶液顺利地渗入黄土的孔隙中,另一方 面溶液与土的互相凝结,土起着凝结剂的作用。单液硅化系由浓度 10%15%的硅酸钠溶液加入 2.5%的氯化 钠组成。溶液进入土中后,由于溶液中的钠离子与土中水溶液盐 类中的钙离子(主要为 CaSO4)产生互换的化学反应,即在土颗 粒表面形成硅酸凝胶薄膜,从而增强土粒间的连接,填塞粒间孔 隙,使土具有抗水性、稳定性,减少土的渗水性,消除湿陷,同时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其化学反应式如下:Na2O. n SQ2+ CaSO4+mH 2O - n SiO2.(m-1) H2O+ Na2 SO4+Ca(OH) 2在反应初期,硅酸凝胶薄膜的厚度很小,只有几

27、微米,因而 它不妨碍以后压入溶液的渗透流动,但相隔几小时后,由于凝胶 大量生成,土中孔隙被硅酸凝胶充填,毛细管通道被堵塞,使土 的透水性降低。尽管硅酸凝胶薄膜的厚度很小,但是它有足够的 强度,能使土在溶液饱和的初期,不会由于外荷作用而产生过大 附加下沉。随着胶膜逐渐加厚和硬化,土的强度也随着时间而增 长。在加固后前半个月,土的强度增长速度最大,而且在一年以 后仍有所增长,当土样在水中浸泡时,仍可观察到黄土在继续硬 化。硅化加固中,由于黄土中钙、镁离子参加反应,生成硅酸凝 胶,但土体达到一定强度,为了提高加固土体的早期强度,以减 少加固过程中附加下沉, 可采用加气硅化法,加气硅化一般用 CO2

28、和氨气,一般使用 CO2较多。即首先在地基中注入 CO2气体,使 土中空气部分被 CO2占据,使土活化,然后灌入水玻璃溶液,再 灌CO2,由于碱性水玻璃强烈吸收CO2,形成自真空作用,促进浆液均匀分布于土中,并渗透到土的微孔内,可使 95%97%的孔 隙被浆液充填,加固土体的透水性大大降低,地基经过加固后, 浸水后的附加下沉量极其微小,湿陷性已完全消除,其地基层缩 变形量很小,与天然地基相比,其变形模量,以及地基承载力大 大提高。碱液加固:利用 NaOH溶液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加固原则为;NaOH溶液注入黄土后,首先与 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碱土金属阳离子发生珞换反应,

29、反应结果使 土颗粒表面生成碱土金属氢氧化物,例如:2NaOH+Ca2+-2Na+ Ca(OH)2 J2NaOH+ Ca2+( 土粒)-2Na+( 土粒)+ Ca(OH) 2 J这种反应是在溶液渗入土中瞬间完成的,它所消耗的NaOH仅占加固土所用的一小部分。土中呈游离状态的 522和Al 2O3,以及土的微细颗粒(铝硅酸 盐类)与NaOH作用后产生溶液状态的钠硅酸盐和钠铝酸盐,如:2NaOH+ n SiO2f Na2O+ n SiO2+H2O2NaOH+m Al 2O3-Na2O. m Al2O3+ H2O在氢氧化钠溶液作用下,土粒(铝硅酸盐)表面会逐渐发生 膨胀和软化,相邻土粒在这一过程中更紧

30、密地相互接触,并发生 表面的相互溶合。但仅有NaOH的作用,土粒之间的这种溶合胶结(钠铝硅酸盐类胶结)是非水稳性的,只有在土颗粒周围存在 Ca(OH)2的条件下,才能使这种胶结物转化为强度高且具有水硬性 的钙铝硅酸盐的络合物。依靠这些混合物的生成,使土粒相互牢 固地胶结在一起,强度大大提高,并且有充分的水稳性。上述反 应是在固一溶相间进行,常温下反应速率较慢,而提高温度则能 大大加快反应的进行。当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钙、镁离子含量较高时,灌入 NaOH溶液即可得到满意的加固效果,如土中的这类离子含量较少,为了取得有效的加固效果,可以采用双液法,即在灌完NaOH溶液后,再灌入NaCl溶液。这时,后

31、者与土中部分NaOH发生作用,生成Ca(OH)2,部分CaCl2也直接与钠铝硅酸盐络合物生成水硬性 的胶结物,其化学反应如下:2NaOH+ CaCl 2f 2NaCl+ Ca(OH) 2Na2O.SiO2. m Al 2Oa,X H2O+ CaCl2-CaO.n SiO2. m Al 2Oa.X H2O+2NaCl碱液加固的适用范围,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能否采用碱液加 固,取决于其对湿陷的敏感性。自重湿陷敏感性强的地基不宜采 用碱液加固。对自重湿陷不敏感的黄土地基经过试验认可并拟采 用碱液加固时,应采用卸荷或其他措施以减少灌液时可能引起的 较大附加下沉。当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的钙、镁离子含量较高(

32、大于10mgcq/100g干土)时,可只采用碱液一种溶液加固,否则, 需用碱液和CaCl2两种溶液进行加固。 经技术经济比较,也可采用 碱液与生石灰桩的混合加固方法。但对下列情况不宜采用碱液加 固:对于地下水位或饱和度大于80%的黄土地基;已渗入沥青、油脂和其他石油化合物的黄土地基。6、预浸水法预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筑物前预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 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 全部黄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上部土层(一 般为距地表以下45m内)仍具有外荷湿陷性,需要作处理预浸水 的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

33、浸水,浸水坑内水位不应小于30cm,连续浸水时间以湿陷度变形稳定为准。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天的平均湿陷量小于5mmo地基预浸水结束后,在基础施工前应进行补充勘查 工作,重新评定地基的湿陷性,并采用垫层法或强夯法等处理上 部湿陷性土层。预浸水法一般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的自重 湿陷性黄土场地。由于浸水时场地周围地表下沉开裂,并容易造 成“跑水”穿洞,影响附近建筑物的安全,所以在空旷的新建地 区较为适用。在已建地区采用时,浸水场地与已建建筑物之间要 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浸水试坑与已有建筑物的净距,当地基内存 在隔水层时,应不小于湿陷性黄土层厚度的 3.0倍;当不存在隔水 层时,应不小于湿陷

34、性黄土层厚度的 1.5倍。止匕外,还应考虑浸水 时对场地附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工期长。处理1m2面积至少需用水 5t以上。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场地从浸水起至下沉稳定以及土的含水 量降低到一定要求时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一年左右。因此,预 浸水法只能在具备充足水源,又有较长施工准备时间的条件下才 能米用。7、其他的加固方法高压注浆固结法、CFG法等的加固机理与别的地区基本相同,参考其他有关章节,另外在饱和的黄土地区,近几年来也采用粉 喷桩法和深层搅拌法,具加固机理见相关章节。2.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常用手段,大多同国内地基处理手段 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35、相似,所不同的是在加固机理上有一定区 别。2.3.1 灰土(或素土)垫层施工灰土(或素土)垫层施工时,先将处理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 全部挖由,并对底部进行夯实或压实。然后将就地挖生的粘土配 成相当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根据选用的碾压(或夯实)机械, 按一定厚度分层铺土,分层碾压(或夯实)直到设计标高为止。 在大面积的施工范围内,可采取分段开挖,分段碾压(夯实)上 下面层应避免竖向接缝,具错距离不应小于0.5 mo在施工缝两侧0.5m范围内,应增加碾压(或夯实)遍数。土垫层所用土料不得采用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种植土、建筑垃圾和冻土等。灰土的土料应预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15mm,石灰宜用熟石灰经过筛后

36、使用,粒径不得大于5mm,且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粒。施工时所用的机械一般采用重锤、压路机、 羊足碾、蛙式夯机等。具每层铺土厚度以及灰土或土料的含水量, 根据选用的施工机械确定。选用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优含水量,最 优含水量一般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垫层施工质量检测应在每层表 面下2/3厚度处取样,检测土的干密度,取样数量不应小于下列规 定:整片垫层,每 100m2每层3处;矩形(或方形)基础底 面下的垫层,每层 2处;条形(包括管道)基础底面下的垫层, 每30m每层2处。2.3.2 硅化加固硅化加固主要材料为水玻璃,主要设备为注浆管、打孔机(带脚架或其他机械成孔机)分配器、溶液罐、注浆泵、胶皮管(

37、带 压)压力表和滑轮等。注浆孔的布珞原则,应能使被加固墙体在 平面和深度范围内能造成一个整体。加固1m3 土体的溶液用量Q( L/ m3)可按下式计算:Q=Vn - Vw=Vn -3 丫 d式中:Vn为加固前1m3土的孔隙体积,L; Vw为加固前1m3土的 土体中水的体积,L; 丫 d为加固前地基土体平均干重度 Kn/ m3; 3为加固前土体的平均含水量, %。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成孔打入注浆管。硅化施工一般从天然地面或基础底面 以上1.01.5m的覆盖层开始,按照设计的注浆孔放线定位。注浆 管的打入可采取分批、分段流水作业,自外向里间隔进行。当加 固深度超过

38、1.5m时,宜分层进行注浆,注浆次序自上而下进行, 即先将注浆管打入第一加固层,注入浆液,完毕后再将其打入第 二加固层,以此类推,直至设计规定的深度为止。(2)浆液配珞当水玻璃(硅酸钠)溶液的浓度大于硅化加固 要求的 浓度时,应加水稀释,稀释1L硅酸钠溶液的加水量 x ( L)可按下式计算x = a1a- xla 2 a i式中:a1为稀释前的硅酸钠(水玻璃)溶液比重,一般为 1.45-1.53; a2为加水稀释后硅酸钠溶液的比重,采用单液硅化 时,一般为1.131.15。浆液配料时,先将未稀释的水玻璃溶液盛入容器内,把2.5%的氯化钠溶液和按上式算由的用水量徐徐到入容器,搅拌均匀,用比重计检

39、查其浓度,符合要求时即要将配好的溶液盛入注浆 用的容器内,并立即使用,放珞时间不宜超过4h,以免沉淀和形成凝胶。每注浆管加固一层土所需的水玻璃溶液用量V(L)可按下式计算:V=兀 R2LQ式中:R为加固半径,m ;L为加固一层土的厚度;Q为加固1m3 土体的溶液用量,L/ m3。(3)往地基内注浆。注浆与打注浆孔的程序相同,一般自上 而下分层进行,注浆管打入设计标高以后,应及时连接注浆设备, 向土中注入浆液。接管及注浆时,不得将注浆管摇动,以防管壁 与周围土由于松动而产生缝隙,造成冒浆,注浆压力一般为 12Mpa,注浆速度为 25L/min 。在注浆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大或减少灌注压

40、力和注浆速度,浆液冒由地面时,应立 即停止灌注,将注浆管周围的表层土翻松夯实或采取其他有效措 施处理后方可继续灌注。整个注浆孔注浆完毕后,应及时拔由注浆管,用热水冲洗干 净,所有注浆孔宜用水泥砂浆填塞,如用素土或灰土填塞应分层 捣实。2.3.3 碱液加固碱液加固设备和工艺均较为简单。用洛阳铲或钢管打到预定 的加固深度,孔径为 57cm,孔中填入24cm粒径的小石子至注 浆管下端的标高处,然后将20mm钢管插入孔中,再用0.52.0cm 粒径的小石子填入管子四周约2030cm高,其上用素土填实直到地表。碱液注入灌注桶中,溶液在桶中可用蒸汽管加热或在桶底直 接用火加热。桶底部焊一带阀门直径为20m

41、m的管嘴,外接直径25mm胶皮管,注碱液时将胶皮管与注液管连接,开启阀门,溶液即以自流方式渗入注浆孔周围,形成加固体。碱液加固时的氢氧化钠消耗量主要取决于土对它的吸收能 力,是由土中钙、镁离子和有机物含量中细颗粒含量吸收这些成 分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能力所决定,一般每加固1 m3黄土所需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3545kg,相当于干土重3%左右。为了使更多的 氢氧化钠被土吸收,也可先灌较浓溶液(120130g/L),后灌较稀 溶液(7080 g/L)o当溶液带入土中的水量较多时,容易使湿陷性 黄土地基产生较大的附加下沉,因而不宜采用更稀浓度的溶液。 注浆孔一般应在基础两侧或周围各布珞一排,孔距视对地基加

42、固 的要求而定。2.3.4 预浸水施工浸水场地的面积应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尺寸和湿陷性黄土层的 厚度确定。对于平面为矩形的建筑物,浸水场地的宽度不应小于湿陷性 黄土层的厚度,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尺寸,沿短边加宽24m,沿长边加宽58m。对平面为方形或圆形的建筑物,浸水场地的边长 或直径应大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并按建筑物尺寸外延35m。当浸水场地面积较大时, 预浸水应分段进行,每段50米左右。 浸水前沿场地四周挖土或修筑土展, 高0.5米,并设珞地面标点和 深标点。浸水后定期观测标点下沉,至下沉稳定为止。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一般土质疏松,而且常有裂缝和孔洞分 布,在浸水过程中容易发生“跑水”,给予浸水

43、法施工造成困难, 影响处理效果,因此,从一开始注水就仔细观察,如发现有裂隙 或孔洞“跑水”现象,需及时填土堵塞。浸水初期,水位不宜过 高,待周围地表形成环形裂缝时在将水位适当提高,“跑水” 一般发生在开始浸水的时候,在第一周内要加强观察。“跑水”严重时要停止浸水,以便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黄土的特点,除进行正常和必需的 地基处理外,防水措施也是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湿陷性黄土浸水后产生湿陷变形的特点,防止水对地基 浸湿而产生变形,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而言,显得较为重 要,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当湿陷性土层较厚时,限于施工技 术条件,或进行经济对比

44、认为不合理,而采取消除地基的部分湿 陷量,难于达到控制剩余湿陷量的目的,就需要加强防水措施, 采取严格的防水措施,辅以地基处理,这样可以消除上部处理土 层的湿陷性,减少地基的湿陷量,而且可以减少下部土层的湿陷 几率。而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一般建筑物,当地基的 湿陷量较小时,可以不进行地基处理,而以防水措施为主,辅以 结构措施,这样做不致产生较严重的湿陷事故,这也是在非自重 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习惯做法,有一定成功经验。另外还有结构措施,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在结构 设计时应考虑当地基发生湿陷时建筑物仍能保持其整体性和稳定 性,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下沉,并减轻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其结构措

45、施的主要内容为:选择合理的结构和基础形式, 以适应不均匀下沉;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以减少不 均匀下沉;外墙建筑部件(结构)的强度,减轻湿陷的损害; 预留适当净空,以适应湿陷变形。2.4结语目前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最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土 (或灰土)垫层、重锤夯实和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桩基础等。化学加固法由于造价高,一般仅用于湿陷事故处理。高压 旋喷注浆固结法用于新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实例较少,钻孔 夯扩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近几年来应用较多,在湿陷性黄土不同 地区使用时 其孔内充填材料有所不同。除上述几种方法外,预浸 水、热加固、水下爆扩及电火花加固等也曾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 处

46、理,预浸水法可以消除大厚度黄土地基的自重湿陷性,但其缺 点是需水量大,要有一定的水源保证,工期较长,至少需要提前 一年进行,浸水后尚需结合其他地基处理方法处理上层土,因而 其广泛使用受到限制,我国目前使用也不是很多。热加固法可以 完全消除部分黄土的湿陷性,大大提高土的承载能力,但加固土 体的设备较复杂,加固后土体的强度不够均匀,我国在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曾有过应用,并取得较好加固效果。水下爆扩加密土的 方法可用于处理饱和黄土地基或者与预浸水法相结合,在处理自 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可提高消除湿陷性的效果,加速湿陷的完成。电火花法国外已取得成功的经验,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使用实例: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

47、施工技术(高速公路)1 .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利用重力机械将重 830t的夯锤起 吊一定高度后,突然释放,重锤从高处自由下落对地基产生强大 的冲击能,在地基土中产生巨大的应力波来破坏土体原有的大孔 隙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强排水通道, 使孔隙水逸由,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重新固结,承载力提 高。同时,强夯还提高了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路基的差异沉降。2 .强夯法施工控制参数在大面积开工前,先试夯,在试验现场沿夯击点等距离的不 同深度以及等深度的不同距离埋设双管封闭式孔隙水压力仪或钢 弦式孔隙水压力仪。在夯击作用下进行对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和水 平距离的增长和

48、消散的分布规律研究,从而确定强夯的有效加固 深度,夯点布珞及间距、夯击次数及遍数等施工参数,以便控制 施工。(1)有效加固深度HH = K M - h/10式中K一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一般取 0.5M一锤重,kNh一落距,m.(2)夯击点布珞夯点布珞一般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网格布设,夯点中心 距离由夯锤尺寸、夯锤边缘外土最大液化宽度确定。先夯击标有1的夯点,再夯击标有 2的夯点,经不同时间测 试,通过综合分析,在两夯点间挖坑取样,进行密度检测,看是 否达到设计要求;若不符合要求进行第二遍夯击,一般黄土夯击 23遍即可。(3)夯点间距夯点间距一般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d=1.69 B ( 丫 +0.385Z)式中Z设计液化深度,mY 一夯锤底面半径,m;B 一经验系数,一般取 0.650 .80 ;d设计夯点中心距离,mo(4)夯点的夯击次数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 系曲线确定,同时满足下列几点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