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良心出品必属精品_第1页
完整版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良心出品必属精品_第2页
完整版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良心出品必属精品_第3页
完整版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良心出品必属精品_第4页
完整版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良心出品必属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 题汇总(一)补充简答题1 .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 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 垂直面状要素 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 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 圆 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 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 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

2、面 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 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 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 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 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 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2 .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 它是某些逆冲 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 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 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

3、厚度和重量;应由软 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 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 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 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 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 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 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 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 岩层。3 .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

4、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 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 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长期缓慢的变形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但 岩石变形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只不过弹性变形逐渐减小,塑性 变形逐渐增加,从而使岩石呈现出流变特征。当外力撤销后,弹性变 形部分恢复,塑性变形部分保留。只要岩石遭受的应力超过其弹性极 限,塑性变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并且应力撤销后,变形不可 恢复。塑性变形一般发生在地壳的中深层温压条件比较高的环境中, 而蠕变发生的环境要宽泛得多,它甚至可以在地表环境发生。两者的联系是:蠕变最终会导致岩石发生塑性变形。二者的某些控制 因素是相同的,比如,(1

5、)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加快蠕变和塑性变 形的发生;(2)岩性,其它条件同等的情况下,软弱岩层比强硬岩层 更容易发生蠕变和塑性变形。4 .如何确定断层的时代?答:对于一次性形成的断层,可以利用断层与地层、褶皱、侵入体等 的相互关系来判断断层形成的大致时代。1、断层与地层的关系一条断层切割一套较老的地层,而被另一套较新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 覆盖,可以确定这条断层形成于角度不整合下伏最新地层形成以后, 上覆最老地层形成之前2 .断层与褶皱的关系断层与被其切断的褶皱有时呈有规律的伴生关系,这时断层与褶皱很 可能是同时形成的,查明褶皱形成的时代,即确定了断层形成的时代。3 .断层与侵入体的关系断层切割岩体

6、,说明断层形成晚于岩体;断层被岩体切割,说明断层 形成早于岩体;断层被岩体充填,且岩体有错动迹象,说明断层的形 成或活动与岩体侵入可是同时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法测定岩体 的形成时代,即可确定出断层形成或活动的时代。同沉积断层往往是多期形成的,这时需要采用一些定量的办法来测定 断层形成与活动的大致时代,常用的有生长指数法、生长速率法、落 差法、滑距法、平衡剖面法等等。5.根据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的不同,可将剪切带划分为几种类型?各类型的特征?答:根据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的不同,可将剪切带划分为脆性剪切带、 脆-韧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三类。脆性剪切带形成于地壳的浅表构造层次, 其边界和内部发育明显

7、的不 连续面(断面),两盘发生显著相对位移。脆性剪切带内的应变是不 连续的,以脆性破裂和摩擦滑动为主要变形机制,形成构造砾岩、碎 裂岩等动力变质岩。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地壳的深部,它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遭受剪切作用 而形成的狭长强烈的应变带。韧性剪切带的特点是:缺乏明显的破裂 面,与两盘无明显的界面,两者呈逐渐过渡关系,两盘岩石发生明显 的剪切位移。脆-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深部构造层次,是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 之间的过渡类型,最大特征是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共存。(二)论述题1.褶皱的形成机制有哪几类?如何根据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和岩性厚 度分析法来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答:褶皱的形成机制有如下几类:(1)纵

8、弯褶皱作用 岩层收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 称为纵弯褶皱作用。地壳水平运动是造成这种作用的地质条件。 地壳 中大部分的褶皱都是顺层挤压产生的。(2分)(2)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甩而发生的褶皱,称为横弯褶皱作用。地壳差异升降运岩浆或岩盐的底辟作用以 及同沉积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都属于横弯摺皱。(3)剪切褶皱作用又称为滑褶皱作用,这种作用使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4)柔流褶皱作用 是指高初性岩石(如盐岩、石膏或煤层等) 或岩石外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类 似粘稠的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的褶皱。褶皱形成时

9、代的确定方法:(1)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大多数褶皱是成岩后,或主要是成岩后形成的,它们的形成时代 也主要是根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时代来确定。 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地 层均褶皱,而其上的地层未褶皱,则褶皱形成时代通常看作与角度不 整合所代表的时代相一致,即不整合面下伏褶皱中最新地层沉积之 后,上覆最老地层沉积之前。如果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均褶皱,但褶 皱方式、形态都互不相同则至少发生过两次褶皱运动。如果一个地区 存在两个角度不整合,且两个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均褶皱,而褶皱 形态又不一样,则该区发生过至少三次褶皱运动。(2)岩性厚度分析法对于较长的地史时而形成的褶皱,可以通过褶皱地层的岩性厚度 分析确定形成

10、时代。如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沉积过程中,地壳不断缓 缓升降运动逐渐形成的。因此,在背斜顶部的岩层薄,层数少,而在 两翼和向斜的层数相对厚,层数逐渐增多。顶部和梢部岩层倾角小, 两翼倾角自上而下扩逐渐变陡。顶部岩层颗粒粗,而向斜和两翼部分 颗粒较细,根据以上方法可以确定同沉积褶皱的形成年代。2.评价岩质斜坡稳定性时,从构造地质学角度应研究哪些内容?如何 研究?答: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自然的和人为的,其中主要 是斜坡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休结构和地质构造、风化、水的作用、地 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从构造地质的角度,可通过岩层产状与斜坡形 态关系、斜坡体主要结构面、岩体地质构造等方面对斜坡的稳定性

11、进 行分析。(1)对岩质斜坡来说,其变形破坏多数是受岩体中软弱面控制 的。所以结构面的成因、性质、延展特点、密度以及不同方向结构面 的组合关系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讲,结构面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原生结构 面,包括:沉积结构面:层理界面、软弱夹层、不整合面等;岩 浆结构面,即侵入接触面;变质结构面,如片理等;第二类为构造 和次生结构面;包括断层、节理、卸荷裂隙、风化裂隙等。斜坡稳定性研究中.主要软弱面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可以分为平迭坡、逆向坡、横交坡、斜交坡和顺向坡。不同的组合类 型及岩层厚度对斜坡稳定性不同的影响。(2)岩层层面的产状和斜坡面的关系,也是影响斜坡稳定

12、性的 主要因素。如果斜坡体为均匀且无明显层理的岩体,斜坡的发生不受 层面控制,称作无层滑坡;沿岩层而发生滑动的滑坡。这类滑坡多发生在岩层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但倾角小于坡角的条件。特别是在有 原生的或次生的软弱夹层存在时, 该夹层易成为滑动带。滑动面切过 岩层面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多发生在岩层而近乎水平的平迭坡条件 下,滑动面一般呈圆弧状或对数螺旋曲线。(三)重要知识点之力学基础应力:内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正应力:垂直于作用面的应力。剪应力:平行于作用面的应力。主应力面:又称主平面。当物体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时,通过该物体内 部任意点总能截取一个无穷小的立方体,使其六个面上都

13、只有正应力 作用,而无剪应力作用,这样的面即为主应力面。主应力:主应力面上的正应力。主应力轴:主应力作用的方向线。当六个面上的三对主应力值都相等时, 物体只发生体积改变,而形状 不变。当三对主应力值不等时,物体发生形状变化,三对主应力分为最大主 应力(T 1中间主应力(T 2和最小主应力(T 3。应力椭球体:某点的。1 W 符号相同时,以其值为半径做出的椭球 体,即为该点的应力椭球体。应力椭圆:应力椭球的三个主切面。应力莫尔圆:表示物体内一点应力状态的圆,经过该点的任意截面上 的正应力分量和切应力分量等于莫尔圆上某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应力场:受力物体内部给点瞬时应力状态的组合。构造应力场:地壳

14、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地应力:地壳岩石应力的总称,包括构造应力、重力、流体压力等。变形:受力物体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 即为变形。压、拉、剪、弯、扭均匀变形:物体各个部分变形的大小、性质、方向都相同的变形。非均匀变形:物体各个部分变形的大小、性质、方向发生变化的变形。线应变:物体内某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剪应变: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直角改变量的正切值。主应变面:在均匀变形条件下,通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 取这样一个立方体,其三个互相垂直的截面上都只有线应变而无剪应 变,这三个平面称为主应变面。主应变:主应变面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主应变轴:又称应变主方向,即三个主应变

15、方向。主应变值:入1、入2、入3。应变椭球体:物体受到均匀变形后,其内部某一点上,以三个主应变 面上的主应变值为半径做出的椭球体,代表该点的应变状态。单剪应变:一种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体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 向相对滑动而形成,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方位在变形前后发生变 化。纯剪应变: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在变形前后方位一 致。递进变形:应变状态发生连续变化的变形过程 增量应变:又称瞬时应变,指变形历史中某一瞬时正在发生的一个无 限小的应变。全量应变:变形历史中某一瞬时已经发生的应变总和。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的应变主方向与全 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保持一

16、致的变形。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的应变主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的应变主方向不断发生变化的变形。(四)重要知识点之褶皱1 .褶皱的基本要素(18个):核部:位于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翼部:位于核部两侧的岩层;转折端:两翼连接部位的岩层;翼间角:正交剖面上量得的两翼间的内夹角;褶轴:平行其自身移动能勾勒出褶皱面形态的直线或曲线;弧尖:同一褶皱面各横剖面上的最大弯曲点;枢纽:同一褶皱面各横剖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轴面: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面;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意水平面的交线;脊点:同一褶皱面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脊线:同一褶皱面上各横剖面上最高点的连线;高点:脊线上的最高点

17、表示褶皱隆起的部位,谓之高点;脊面:各褶轴面上的脊线连成的面;脊迹:脊面与地面或任意水平面的交线;梢点:同一褶皱面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梢线:同一褶皱面各横剖面上最低点的连线;梢面:各褶皱面上梢线连成的面;梢迹:梢面与地面或任意水平面的交线。2 .线状要素的产状:包括倾伏和侧伏,前者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后者包括侧伏向和侧伏 角。倾伏向:线状要素所在直立面的走向线所指该线向下的方向。倾伏角:线状要素与其所在直立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向:线状要素所在构造面的走向线指向该线向下的方向。侧伏角:线状要素与其所在构造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3 .褶皱的分类(9种):3.1 根据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分类:

18、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的褶皱;歪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同向倾斜,一翼地层倒转的褶皱;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一翼地层倒转的褶皱;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3.2 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划分:对称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和厚度基本相等的褶皱; 不对称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和厚度不相等的褶皱3.3 根据褶皱面的形态划分: 圆弧褶皱:转折端为圆弧形的褶皱;尖棱褶皱:两翼平直相交,转折端为尖棱形的褶皱;箱状褶皱:转折端平直,两翼陡倾的褶皱,常有一对共钝轴面;扇形褶皱:转折端呈扇形,两翼岩层均倒转

19、的褶皱;挠曲:缓倾斜岩层中的一段突然变陡,形成台阶状弯曲。3.4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划分:平缓褶皱:翼间角在120-180度的褶皱;开阔褶皱:翼间角在70-120的褶皱;紧闭褶皱:翼间角在30-70的褶皱;闭合褶皱:翼间角在30度以下的褶皱;等斜褶皱:翼间角几乎为0度,两翼近平行的褶皱。3.5 根据各层厚度变化划分: 平行褶皱:发生在地壳浅部的强硬岩层,由弯滑褶皱作用形成。各层真厚度处处相等,但平行轴面方向测量的厚度差别很大的褶皱。相似褶皱:发生在软弱岩层或地壳中深部韧性岩层,由弯流褶皱作用形成。各层真厚度表现为顶厚翼薄,但平行轴面方向测量的厚度处处相等。3.6 根据各层弯曲的协调性划分:协调褶

20、皱:各层弯曲形态一致或有规律渐变过渡的褶皱, 比如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不协调褶皱:各层在各处弯曲变化很大,不具几何规律的褶皱。3.7 根据褶皱在平面上纵横比划分:线状褶皱: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之比大于10:1的褶皱;短轴褶皱: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之比介于 10:1到3:1的褶皱;穹窿: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之比小于 3:1的背斜,褶皱面从脊 点向四周作放射性倾斜;构造盆地: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之比小于 3:1的向斜,褶皱面 从四周向中心倾斜。3.8 根据褶皱产状划分(最复杂的一种)3.9 兰姆赛划分法4 .褶皱的组合类型:4.1 雁列褶皱:一系列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或向斜;4.2

21、隔档式和隔梢式褶皱:一系列平行相间排列的背斜和向斜, 其中 背斜紧闭,向斜宽缓者为隔档式褶皱,反之为隔梢式褶皱。4.3 背形和向形:由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多级次褶皱叠加形成的具有 背斜和向斜外貌的褶皱。4.4 穹窿和构造盆地5 .同沉积褶皱、底辟构造和叠加褶皱同沉积褶皱:边沉积边缓慢隆升形成的褶皱,特点是顶薄翼厚,上部岩层产状平缓,下部岩层倾角变大,顶部沉积物颗粒粗,向两翼颗粒 变细。底辟构造:由高韧性岩层或岩层处于高韧性时, 在构造应力或密度差 引起的浮力作用下流动上拱挤入上覆岩层导致其弯曲变形的构造。 叠加褶皱:由称重褶皱,是由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多次、多级褶皱的 叠加。6,纵弯褶皱作用的方式

22、及特点6.1 弯滑作用的特点弯滑作用指岩层通过层间滑动弯曲成褶皱的作用。它具有以下特点:(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个褶皱没有统一的中和面。各相邻褶皱面保持平行关系,各岩层的真厚度在褶皱的各个部位基本一 致,往往形成平行褶皱;(2)背斜中各相邻的上层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各相邻下层向旁侧 向斜的转折端滑动。这样,层间滑动一方面可在强硬岩层的翼部可形 成旋转剪节理、同心节理、层间破碎带和擦痕,另一方面可在转折端 形成空隙,造成虚脱现象,此时如有矿物充填即形成鞍状矿体。 同时, 在转折端外侧岩层上还可形成楔形张节理。(3)当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理发育的韧性岩层时,层间滑动可 使韧性岩层内部产生

23、层间小褶皱。在主褶皱翼部的层间小褶皱多为不 对称褶皱,其轴面与上下主褶皱面所夹锐夹角指示其邻层的相对滑动 方向。可用来判断岩层的顶底。6.2 弯流作用的特点弯流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弯曲变形时, 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还在某些岩 层内部出现物质流动的现象,上下褶皱层面对层内物质流动起着控制 作用,具变形特征如下:(1)层内物质的流动方向是,从两翼向转折端流动,从而形成相似褶皱或顶厚褶皱;1 2)软硬岩层互层时,硬岩层因难以发生流动,仍发生平行褶皱; 而软岩层易于发生层间流动,填充了层间滑动在转折端形成的虚脱空 隙,从而形成顶厚褶皱,并在转折端处形成反向流劈理;2 3)软硬岩层互层时,软岩层发生强烈层内流

24、动,从而形成层间小 褶皱,线理、劈理、片理等小构造,如果其内夹有脆性薄岩层,还可 形成构造透镜体和无根褶皱。7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1)横弯褶皱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一般不存在中和面;(2)横弯褶皱引起的弯流作用使岩层从转折端相两翼流动,从而易 于形成顶薄褶皱。韧性岩层在翼部由于重力作用和层间差异流动可形 成轴面外倾的层间小褶皱,其与褶皱面的锐夹角指示上层顺倾向滑 动,下层逆倾向滑动;(3)穹窿的顶部不仅拉伸变薄,而且还常形成放射状或环状断裂,如为矿液充填,则形成放射状或环状矿体;8 .剪切褶皱作用的特点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它是指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 的面理滑动形成褶皱形态的

25、作用。岩石层面在这种褶皱作用中不起控 制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特点如下:(1)剪切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只有褶皱的外貌,并未真正发生岩层的弯曲变形;(2)在横剖面平行褶皱轴面(滑动面)方向量得的厚度基本处处相等,故剪切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为典型的相似褶皱;(3)垂直轴面方向岩层的长度,在褶皱前后保持不变;(4)褶皱轴面两侧的相对剪切方向相反。9 .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1)层面层面或成层构造是褶皱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层面发育的岩 石在受力发生变形时,才能通过层间滑动或层内物质流动而弯曲成褶 皱。结构均一的块状岩石受压时,可能只在与主压应力垂直的方向上 发育有劈理或片理的挤压带或断裂,而不发生褶

26、皱;(2)岩层的厚度和力学性质岩性相同,厚度不同的岩层受力时,厚岩层往往形成曲率小,波 长大的平缓开阔褶皱,而薄岩层则形成曲率大,波长小的紧闭褶皱。厚度相同,互层排列的强弱岩层受力时,强岩层一般发生弯滑褶 皱作用,形成平行褶皱,并对整个褶皱形态起控制作用;弱岩层一般 发生弯流褶皱作用,形成相似褶皱。(3)岩层的埋藏深度地壳不同深度的岩层,因所受围压和温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力 学性质。地表常温常压环境下,岩层表现为脆性,以破裂变形为主, 难以形成褶皱;浅层地壳,岩层多表现为弹性性状,层理显示的物质 不均一性明显,以弯滑褶皱作用为主,形成平行褶皱;中深部地壳, 岩层韧性增强,不均一性消失,以弯流褶

27、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为主, 形成相似褶皱和剪切褶皱;到更深部地壳,岩层褶皱则以柔流褶皱作 用为主,形成柔流褶皱。(4)应变速率应变速率对褶皱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岩层遭受的应力很大, 但作用时间很短,即使在地壳深处,岩层也会发生弹性弯曲或断裂; 而如果岩层遭受的应力很小,但作用时间很长,即使在近地表,岩层 也会发生蠕变而形成褶皱,甚至强烈褶皱(韧性岩层)(5)基底构造基底构造尤其是基底断裂对盖层的褶皱形态和组合方式具有很 大影响,如某些雁列褶皱就是在基底走滑断层的水平剪切作用下形成 的。10 .断层相关褶皱10.1 逆断层的相关褶皱(1)断弯褶皱(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上盘岩层在断面转折弯曲处运

28、 动形成的褶皱,常见于坡坪式断层断坡与断坪的转弯处。(2)断展褶皱(断层传播褶皱):盲冲断层尖灭处上覆地层由于吸收 了断层位移量而弯曲形成的褶皱。(3)断滑褶皱(断层滑脱褶皱):顺层滑脱的逆断层尖灭处的上覆地 层因吸收了断层位移量而弯曲形成的褶皱。10.2 正断层的相关褶皱逆牵引褶皱:即滚动背斜,是指在伸展旋转形成的箕状断陷的控盆 断层上盘同沉积形成的背斜,其轴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11 .标志层:指厚度不太大,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岩石成分和结构 构造或所含化石具有明显特征的岩层。(五)重要知识点之节理节理的分类,与断层类似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相近,力学性质相同的一

29、组节理。节理系: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羽饰:发育于节理面上的羽毛状纹饰,由羽轴、羽脉、边缘带、边缘节理和陡坎等几部分组成,常见人字形、环状、放射状构造型式。构造节理与非构造节理的区别:构造节理:发育的范围和深度均较大,既有张节理,又有剪节理,产状稳定,与区域或局部构造存在一定关系。非构造节理:发育的范围和深度有限,以张节理为主,产状极稳定,与区域或局部构造之间没有规律性关系。左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侧节理向左侧错列谓之左列。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侧节理向右侧错列谓之右列。节理分期、配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节理分期:就是将同期形成的节理组合在一起,将不同期

30、的节理区分 开来。节理配套:将同期形成的各组节理组合成一个节理系。节理分期的方法:1.节理的交切关系,包括错开,即后成节理错断先 成节理的现象;限制,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的现象,被限制者形成晚。互切,两组节理互相切错,说明两者同时形成。2.节理与其他地质体的交切关系。岩性、结构不同的岩墙、岩脉的交切 关系,常常清楚地显示出节理形成的先后顺序。 例如一组有岩脉充填 的节理,被另一组无岩脉的节理切错,说明无岩脉者形成晚。节理配套的方法:节理配套主要依据共钝节理的组合关系, 辅之以节 理发育的总体特征及其与有关地质构造的关系。 根据共钝关系进行节 理配套包括:(1)利用剪节理面上的擦痕

31、、节理的羽列和派生张节理 来确定共钝关系;(2)利用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即折尾和菱形结环进 行配套;(3)利用两组节理的互切关系确定共钝关系;(4)通过追踪 剪节理形成的锯齿状张节理,可以对节理进行配套。(六)重要知识点之断层1.断层的几何要素:断面、断盘、位移断面:断层两盘之间的滑动破裂面。它不是一个理想的几何面,一般 是具有一定宽度的断裂带,其间有各种断层岩,剪切节理、揉皱带、 面理、线理等伴生构造。将其抽象为几何面时,一般为曲面。断层线:断面在地表的出露线。断盘:断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滑距:断层两盘滑动的实际距离,即滑动前一点,滑动后分开成对应 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进一步分解为走向滑距和倾向

32、滑距。断距:断层两盘滑动的相对距离。在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可分为 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和水平地层断距。地层断距:断层两盘某一被错断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某一被错断岩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某一被错断岩层之间的水平距离。在垂直与断层走向剖面上可分为视地层断距、视铅直地层断距和视水平地层断距。2,断层的分类。2.1 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的产状关系划分:走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一致的断层;倾向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的倾向一致的断层;斜交断层: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斜交的断层;顺层断层:顺着所在岩层的层面发育的断层。2.2 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划分:纵

33、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的断层;横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直交的断层;斜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与区域构造线方向斜交的断层。2.3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划分: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2.4 区域大断裂按其规模划分: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到达软流圈的断裂;地壳断裂:切穿地壳,到达莫霍面的断裂;基底断裂:切穿上地壳,到达康拉德界面的断裂;盖层断裂:切穿沉积盖层,到达变质基底顶面的断裂。3.区域大断裂的特点:(1)区域构造特征方面区域大断裂切割深,延伸长,常有一条以上主干断裂和若干次级 断裂组成,还包括破碎带、劈理-面理化带、揉褶带、剪切节理带、 混合岩化带等,是区

34、域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具向深部倾角逐渐变缓, 以致变平,转变为韧性剪切带和拆离滑脱断层。(2)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方面区域大断裂的活动一方面会改变地下深部的温压状态,促成岩浆 生成;另一方面又是岩浆和热液的运移通道和停留场所。 因此它常常 是多期岩浆活动带和矿化作用带,切割较浅的断裂常形成酸性和中酸 性岩浆的活动带,而切割深达硅镁层的断裂可成为基性、 超基性的岩 浆活动带。(3)地球物理方面大断裂带本身常常是一条地球物理异常带,而且是区域性地球物理场的分界线。(4)地貌及新构造方面:近代活动的区域大断裂带常常是现代火山 和地震带,本身也表现出引人注目的地貌景观,如串珠状湖泊、洼地、 一系列断陷盆

35、地等。(5)区域大断裂可分为正断层型、逆断层型、平移断层型和顺层断 层型。正断层型常构成裂谷与坳拉梢,逆断层型构成逆冲推覆构造, 平移断层型构成区域性走滑断裂系。顺层滑脱型常构成岩石圈的拆离 滑脱面。4,正断层及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岩石圈拉张形成的以正断层为主的构造系列 正断层组合形成的伸展构造类型:(1)地堑、地垒及盆岭构造地堑:由两条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或正断裂带及其夹持的公共下降盘构成的凹陷构造。地垒:由两条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或正断裂带及其夹持的公共上升盘构成的凸起构造。盆岭构造:是指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地壳差异隆升形成的由不对称纵 向单面山及其相间的盆地组合而成的构造地貌单元。(2)阶梯状断层

36、和箕状断陷阶梯状断层:一系列倾向相同,上盘依次向下掉落形成阶梯状的正断 层组合。箕状断陷:伸展构造背景上地壳差异性抬升导致控盆断层旋转运动而 产生的一端深度大,一端深度浅的断陷盆地。控盆断层为同沉积断层, 其上盘发育滚动背斜,地层由控盆断层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尖灭。(3)环状断层和放射性断层,常出现在各种底辟构造的顶部,呈环状或放射状分布的断层组合。(4)雁列式断层:一系列平行斜列的断层组合。(5)裂谷、坳拉梢和威尔逊旋回裂谷: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区域性窄长断陷,包括大洋裂谷、大陆 裂谷和陆间裂谷。坳拉梢:三联裂谷系夭折的一支。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形成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包括胚胎期(东非裂谷)、 幼年

37、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和遗迹(喜马拉雅山)(6)拆离断层及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大型的低角度或近水平正断层,一般发育在盖层和基底之 间,其上下盘变形存在明显差异,上盘为脆性伸展变形,下盘为韧性 变形,形成糜棱岩带。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下盘的穹窿状结晶岩,由上到下一般包括超碎 裂岩、糜棱岩带、正常片麻岩和火成岩等。(7)岩墙群:呈平行状或放射状排列的岩墙,是伸展构造的重要样式。5 .大陆裂谷的主要特征(1)大陆裂谷是由一系列地堑、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发育于 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等构造 -地貌景观。(2)裂谷中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包括磨

38、拉石在内的碎屑沉积,常伴 随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中往往包含重要的沉积矿床。(3)裂谷往往是浅缘地震带和火山带,岩浆岩有两类共生组合: 1) 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 入岩;2)双峰式岩石组合: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套或碱性玄武岩-响 岩或粗面岩套。(4)裂谷带为一明显的地球物理异常带,热流值较高,但变化较大。(5)深部结构上,裂谷下地幔升高,地壳变薄,玄武岩层下普遍存 在波速较低的壳幔物质混合形成的裂谷堑。6 .逆断层及逆冲推覆构造6.1 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断层、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滑覆、构造窗和飞来峰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断层倾角一

39、般在30度左右甚至更缓。逆冲推覆断层:位移量达5K砚上的大型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组合而成的巨型构造。推覆:由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推覆构造即为推覆。滑覆:由伸展作用或重力作用引起的推覆构造为滑覆。构造窗:逆冲推覆体内部遭受部分剥蚀后出露原地地层的现象。飞来峰:逆冲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后遗留在原地的推覆体孤峰。6.2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前展式扩展和后展式扩展前展式扩展:每一新的逆冲岩席总是发育在老岩席的下盘, 各岩席依次向逆冲方向扩展。位置最高的岩席形成最早。后展式扩展:每一新的逆冲岩席总是发育在老岩席的上盘, 各岩席依次向逆冲来源方向扩展。位置最高的岩席形成最晚。

40、6.3 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1)叠瓦构造:一系列产状相近,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形成的叠瓦状构造,各逆冲断层向深部收敛为一条低角度逆冲断层。 与阶梯状断层相反。(2)逆冲双重构造:顶板和底板两条逆冲断层及其围限的一系列逆冲断片。(3)对冲式逆冲断层:两条倾向相反、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构成的 组合样式,它们有公共的下盘。(4)逆冲三角构造:对冲式逆冲断层下部被一条近水平的逆断层相连,即构成逆冲三角构造。(4)背冲式逆冲断层:又称冲起构造,由两条倾向相反,相背逆冲 的逆冲断层构成,它们有公共的上盘。(5)楔冲式断层: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一套正断层共同构成 上宽下窄的楔状冲断体。6.5 B型俯冲和A型俯

41、冲B型俯冲:大洋板块在海沟处向大陆板块下的俯冲。A型俯冲:大陆板块内的地台向褶皱造山带的俯冲。7.平移断层及走滑构造7.1 左行和右行、左阶和右阶、左列和右列、走向滑动断层左行和右行:站在断层一盘观察对盘,对盘向左运动,谓之左行,向右运动,谓之右行。左阶和右阶:一组雁列式平移断层,沿其走向观察依次向左错列升高 谓之左阶,向右错列升高谓之右阶。走向滑动断层:区域性力偶作用形成的大型平移断层。7.2 拉分盆地、花状构造、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海豚效应和丝 带效应拉分盆地:左阶左行或右阶右行的两条或多条走滑断层之间由于走滑 拉伸作用形成的菱形断陷盆地。花状构造:走滑断裂带横剖面上,主干走滑断层向上

42、呈花状撒开的构 造。正花状构造:压扭作用下形成的花状构造,其分支断层多为逆断层,整体表现为背斜特征。负花状构造:张扭作用下形成的花状构造,其分支断层多为正断层,整体表现为向斜特征。海豚效应:指在走滑断层面倾斜方向相同的情况下, 一个横剖面上显 示正断层,另一个横剖面上显示逆断层的现象。丝带效应:指走滑断层总体近于直立,但沿走向其倾向有变化,造成正断层和逆断层出现的现象。7.3 走向滑动断层的特点:(1)走向滑动断层常成直线状延伸,断层产状陡峻以致直立。它的 次级断层多而复杂,各级各类断层分叉交织成发辫式或一套平行的断 裂组合;(2)在走向滑动断层两盘中,常派生一系列雁列式断层和褶皱,靠 近断层

43、常表现出地层-构造的巨大弯转;(3)走向滑动断层带两侧的地层-岩相常成有规律地错移,地层-岩 相带的时代越老,平移距离越远;(4)走向滑动断层带上常出现构造凹陷和构造凸起,表现为拉张性断陷盆地和挤压性冲断-褶皱拱起。7.4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区别:转换断层:运动方向和性质沿走向发生转换的断层, 是一种板块边界 类型,主要发育在洋中脊上。它与走滑断层的区别:(1)在转换断层上,只有洋脊之间的那一段发生走向滑动,到洋脊两侧断层不再发生走向滑动,仅仅表现为一种张裂。走滑断层在整个 断裂带上均发生走向滑动。(2)被转换断层错开的洋脊之间的距离不变,而平移断层错开的标志物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3)洋脊被错开的方向与转换断层走滑段的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