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物探》2004—2005学年期末考试卷(共18页)_第1页
《工程物探》2004—2005学年期末考试卷(共18页)_第2页
《工程物探》2004—2005学年期末考试卷(共18页)_第3页
《工程物探》2004—2005学年期末考试卷(共18页)_第4页
《工程物探》2004—2005学年期末考试卷(共1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成都理工大学 20042005 学年第一学期工程与环境物探考试试卷专心-专注-专业大题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20 分)1横波答: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的波,是剪切形变在介质中的传递。2瑞雷波答:沿地面传播的面波,传播中质点振动在一个与界面垂直的平面内,且相对于波的传播方向做椭圆递进。3初至时间答:波到达地面某一质点,使其开始振动的时刻。4波阻抗答:地震波速度 V 与介质密度 r 的乘积。5费马原理答:波沿传播时间最短的射线方向传播。6时距曲线答:表示炮检距与地震波旅行时间关系的曲线。7岩石风化系数表示岩体风化程度的系数 b =VP

2、新 - VP风VP新答:VP 新:新鲜岩体的 P 波速度,VP 风同类风化岩体的 P 波速度。8地电断面答:根据电性(电阻率、介电常数、极化率、磁导率等)的差异划分地1下地质体界限的垂直断面。9均匀电场答:电场强度在场内各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电场。10纵向电导答:电性层厚度 h 与其电阻率 r 的比值,即 S=h/ r 。二、选择题(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标号前打“”。每题 1.5 分,共 15 分)1波剖面是1)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空间变化的曲线3)波传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中所有质点振动随空间变化的曲线2某时刻的波前是1)该时刻所有刚停止振

3、动的质点组成的曲面2)该时刻所有刚开始振动的质点组成的曲面3)该时刻所有正在振动的质点组成的曲面3视速度是1)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值2)波沿任意方向传播的速度值3)沿任意方向观测波的传播时求得的速度值4滑行波是1)以下层速度沿界面滑行的折射波2)以下层速度沿界面滑行的透射波3)以上层速度沿界面滑行的透射波5折射界面1)埋藏越浅,折射波的盲区越大2)埋藏越浅,折射波的盲区越小23)埋藏深度与盲区大小无关6动校正的目的是1)将反射波时距曲线展成与地下界面一致的形状2)消除多次波对时距曲线的干扰3)消除地形起伏,地表低速带和炮点深度对时距曲线的干扰7视电阻率是1)某一电性层(或导电岩、矿体)的电阻

4、率2)电场作用范围内地形及各电性层(或导电岩、矿体)电阻率的综合反映3)电场作用范围内各电性层(或导电岩、矿体)的平均电阻率8联合剖面法的电场属于1)一个点电源的电场2)两个异性点电源的电场3)三个点电源的电场9QH 型曲线反映的地下电性层间电阻率的关系为1) r1 > r 2 > r 3 < r 42) r1 < r 2 < r 3 > r 43) r1 > r 2 < r 3 > r 410过滤电场的形成是由于1)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的扩散2)矿体与溶液间的电化学作用3)岩石颗粒对溶液负离子的选择吸附作用三、是非题(在你认为正确的论述

5、后的空格中打“”,否则打 “´”,每题 1分,共 10 分)1应力是岩石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所产生的与外力反向的内力。(´)2扰动带内各质点的振动相位不同。3()3纵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传播速度。4地震勘探中检波器记录的是波剖面。5水平叠加是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的手段。6联合剖面法曲线在陡倾低阻导体上方出现反交点。7一般说来,A、B 极距愈大,电法勘探深度也愈大。8潜水面切割导体是电子导体产生自然电场的必要条件。9KQHA 型电测深曲线对应的地电断面有 5 个电性层。10纵向电导 S 的大小与基岩顶面埋深成反比。(´)(´)()()()(´)四、

6、判断题(共 23 分)1将下列图中各界面的编号标在它们所对应的折射波或反射波时距曲线上 。( 3 分)2请根据以下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和反射波时距曲线,判断地下界面的形状和倾向,并示意绘在图的下方。(3 分)4(´)(´)3根据下列联合剖面曲线判断地质体的倾向,并示意绘在曲线下方。(3分)4标出下列电阻率测深曲线的类型。(3 分)KHA5QH5根据下列自然电场法电位差曲线(a 图)和充电法等位曲线(b 图 ), 用箭头标明地下水的流向(3 分 )。6下图中各地层的波速 V 和密度 r 值都已标出。请指出哪些界面为反射界面?哪些界面为折射界面?并请将判断结果标在对应的界面编号旁

7、边。(4 分 )地面V1=800m/s。r1=2000kg/m折V2=1000m/s。r2=1600kg/m2折、反V3=2000m/s。r3=2600kg/m3反V4=900m/s。r4=1800kg/m3折、反V5=2300m/s。r5=3200kg/m37根据下图中两条 KH 型曲线,能否确定它们所对应的两个地电断面中各层的电阻率。若能,请指出它们的值为多少?(4 分)曲线 r1 = 24W × m,曲线 r 1 = 30W × m,r 4 = 110W × mr 4 = 58W × m6r 2 , r 3 不能确定r 2 , r 3 不能确定3五

8、、问答题(共 7 分)1请分别就两层及多层地震剖面情况,说明某一地震界面上形成折射波的条件是什么?(4 分)答:对两层地震剖面,地震界面下岩的地震波速度应大于界面上层岩石的波速,对每层地震剖面,某地震界面下岩石的地震波速度应大于界面上可有各层岩石的波速。2在电剖面法中,通常 r s 值的记录点放在测量电极 M、N 的中点 O 上 ,这是否意味着测得的 r s 值只反映了 O 点正下方岩石的电阻率分布?请说明理由 。( 3 分)答:否,因为根据视电阻率的概念,它反映的应是电场作用范围由各电性层或导电岩,矿体的电阻率的综合反映。六、计算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1已知上下两层的速度 v1=1

9、000m/s,v2=2000m/s,截距时间 t0=60ms,求炮点处折射界面的法线深度。解: cos i = 1 - sin 2 i = 1 - (1000 2) = 3 / 22000h =t 0 v12 cos i60 ´10 -3 ´10002 3 / 2= 20 3 = 34.64(m)2设有一均匀地层,其速度值为 1000m/s。一组平行的波射线以与地面法线成 60°的方向入射,求在地面观测到的视程度为多少?解; v * =v 1000=sin a sin 60°=20003= 1154.7(m / s)3设有一地震波振动图如下所示,求该振动

10、图的视周期、视频率(计时线7=间隔为 10ms)。解: T = 40ms = 40 ´10 -3 sf =1 10 3=T 4025( Hz)4若实测电测深曲线(虚线)与 H = - - 15 理论曲线量板中的一条理论5曲线重合,求实测曲线的 r1 、 r 2 、 r 3 、 h1 、 h2 值(不考虑等值现象)。解:由图可见 r1 = 15(W × m) , h1 = 10(m) , v2 =h2h1= 10 ,m 2 =r 2 1r1 5m 3 =r 3r 2= 151 r 2 =m 2r1 = ´ 15 = 3(W × m)5r 3 = m 3 r 2 = 15 ´ 3 = 45(W × m)h2 = v 2 h1 = 10 ´ 10 = 100(m)5 用 对 称 四 极 剖 面 法 测 得 某 测 点 DU MN = 10mV , I = 40mA , 已 知AB = 110m , MN = 10m ,试求该点视电阻率 r s 值。81=解:AM =AN =AB MN-2 2AB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