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资料推荐第十七章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 、消化性溃疡病:以胃和十二指肠形成慢性溃疡为主要病变特征的常见疾病。2 、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3 、嗜酸性小体: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细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 最后剩下的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4 、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肝细胞仅累及一至几个肝 细胞。5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区的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崩解。6、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 之间出现的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7 、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2、累及大部分或整个肝小叶的融合性坏死,是肝脏最严重坏死。8、肝硬化:一种常见的进行性、弥漫性慢性肝病。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 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肝内血管系统逐 渐广泛被破坏和改建,使肝脏变形、质地变硬而形成肝硬化。9 、假小叶: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有肝小叶重新分割、 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即肝小叶。二、消化性溃疡病:1 、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者较为多见,常反复发作,呈慢性经 过。2 、复合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3 、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功能:1 )黏膜上皮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覆盖于黏膜表面,减
3、少或避免胃酸和蛋白酶与黏膜直接接触;2)胃酸和胃蛋白酶是从腺体陷窝处 以喷射的方式分泌到胃腔不直接与胃黏膜上皮接触。3 )黏膜上皮具有快速再生能力,从而保证上皮的完整性和屏障 功能。4 )粘膜内丰富的血液循环可清除从胃腔回流的氢离子,黏膜上 皮还可合成前列腺素以保证黏膜上皮丰富血供,维持黏膜上皮的代谢 和功能。4 、消化性溃疡病病因: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破坏后受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引起(屏障作用减弱和损害因素增强):1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2 )长期服用刺激性解热镇痛、抗炎药;3 )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4 )遗传因素;5 )吸烟、高钙血症、胰岛细胞瘤中胃泌素瘤引起胃酸分泌增咼
4、。5 、胃溃疡病理变化:1 )肉眼观:多位于胃小弯侧,近幽门处多见,75%分布在胃窦部。溃疡通常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 2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底部平坦。溃疡周围黏膜皱襞呈放射状。溃疡深浅不一,常达黏膜下层,深可达肌层至浆膜层。有时黏膜表面有纤维素渗出。2 )镜下观:溃疡底部由浅至深分四层,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 痕层。渗出层由少量炎性渗出物覆盖。坏死层主要为坏死细胞、组织碎片及大量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层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瘢痕层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6、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溃疡一般较小,直径多 在1cm以内,浅而易愈合。
5、7 、结局及并发症:1 )愈合:已被破坏的肌层不能再生,由瘢痕组织替代。2 )并发症:(病因不能去除,溃疡经久不愈)出血:(最常见)上消化道出黑血黑便和呕血。穿孔:十二指肠溃疡因肠壁较薄更易发生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幽门梗阻(狭窄):主要因病变处瘢痕收缩引起。癌变:诊断胃溃疡癌变时应排除溃疡型胃癌。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二、病毒性肝炎:1 、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姓、戊型、庚型 6种。我国常见是甲型和乙型。2 、无性别和年龄差异。患者中约有1/4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脏 疾病。最新资料推荐3 、病因及发病机制:1) 一般甲型肝炎病毒不引起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状态。一般
6、急性起病大多可痊愈,偶可引起爆发型肝炎。2 )乙肝主要通过机体对病毒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 主要通过肝细胞进行繁殖复制,产生一系列相关抗原,使患者具有传 染性;抗病毒抗体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抗病毒及损伤肝细胞的作用。3 )肝脏病变程度不仅与感染病毒的数量、毒力有关,更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急性肝炎:免疫功能正常,感染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重型肝炎:免疫功能过强,感染病毒多而毒力强。慢性肝炎:免疫功能不足或低下,部分未被杀死的病毒在肝内反复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害而形成。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缺乏对肝炎病毒免疫功能或免疫耐受,病毒与宿主共生,病毒在 肝细胞内持续存在,并不损伤肝细胞
7、、也不清除病毒而形成。4 、基本病理变化:1 )肝炎的基本病变相同: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2 )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细胞水肿(病毒性肝炎时最常见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性。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嗜酸性小体是单个肝细胞死亡,属细胞凋亡。脂肪变性:常发生在丙型肝炎。肝细胞溶解性坏死(最多见):常在严重细胞水肿上发展而来,细胞溶解消失,该处有炎细胞浸 润。 点状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肝脏最严重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亚大块坏死有肝细胞残留。3 )渗出性
8、病变:坏死区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4 )增生性病变: 肝细胞再生;间质反应性增生:Kupffer 细胞增生肥大,肝星形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慢性病例在汇管区可见小胆管上皮的增生。5 、临床病理类型:1)普通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我国患者以无黄疸型肝炎居多,其多见于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 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相对明显,多见于甲型、丁型、戊型肝炎。 病理变化:肉眼观见肝脏肿胀、质柔软、表面光滑。镜下观见肝细胞广泛变性而轻微坏死,变性以肝细胞水肿为主, 坏死多为点状坏死。黄疸型者坏死灶稍多、稍重。 结局:急性肝炎大多在半年内逐渐恢复,点状坏死灶周围肝细胞完全
9、再 生而修复。慢性(普通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病程持续在半年以上者。轻度慢性肝炎:肝细胞有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少量纤维 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中度碎片状坏死 hi特征性桥接坏死。 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碎片状坏死和大范围桥接坏死,大片新肝细胞坏死。2)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少见,起病急骤,病程短,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又称暴 发型或电击型肝炎。 病理变化:肉眼观见肝脏体积显著缩小,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轻,质地柔软, 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镜下观见肝细胞广泛而严重的坏死使肝细胞索迅速解离,坏死多 由小叶中央开始,向四周扩散
10、,残留肝细胞无明显再生现象,肝窦破 裂出血或明显扩张充血。 临床病理联系:大量肝细胞迅速溶解坏死肝功能衰竭;大量游离胆红素未结合严重肝细胞性黄疸;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出血;肝砲解毒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胆红素代谢障碍及血循环障碍肾功能障碍。 结局:多数在短期内死亡。原因:肝功能障碍导致肝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可引起全身性严重出血、致死。亚急性重型肝炎:多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 病理变化:肉眼观见肝脏体积不同程度缩小,包膜皱缩不平,再生结节因胆 汁淤积而呈黄绿色,坏死区呈土黄色。镜下观见肝细胞大块坏死,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结局:治疗得当可阻止病变使患者存活;多数患
11、者转变为坏死后性肝硬 化。三、肝硬化:1 、 一般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有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 障碍。2 、肝硬化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肝硬化。3 、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1)病因和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引起我国门脉性肝硬化主要原因,尤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变慢性反复发作,不断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而促成硬化。慢性酒精中毒; 营养缺乏; 毒物中毒。2 )病理变化:肉眼观:肝脏体积变小,表面和切面见弥漫性分布的细结节,结节大小较 一致,多在1cm左右;肝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镜下观: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形成许多假小叶,假小叶大小不一,圆 形、椭圆形;无中央静脉,或有一至多个位置常偏边;部分假小叶内 可见门管区结构。假小叶部肝细胞呈小灶性坏死,部分肝细胞水肿,点状坏死及再生现象。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核大浓染,双核或多核,肝细 胞排列紊乱,纤维性膜样间隔内常有明显增生的小胆管, 及以淋巴细 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3 )临床病理联系:肝硬化时肝内血管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和改建, 同时肝实质细胞 病变加重,常出现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门脉高压症: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