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_第1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_第2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_第3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_第4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2:185189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郭进辉1,2,孙玉军13(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2.武夷学院旅游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摘要:为了解不同社区居民群体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居民的调查与走访,并设计李克特量表式问卷按社区居民人口特征比例进行调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收入水平对感知产生明显差异;模糊聚类结果表明,低收入、低文化程度的农民、老年人是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的保守者,而高收入、高

2、学历者往往是理性支持者,具有初、高中文化知识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主要的积极参与者;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对策。关键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感知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7461(20090220185205Analysis on Community Resident sPerception Towards Ecotourismin Wuyishan Nature ReserveGU O Jin2hui1,2,SUN Yu2jun13(1.Forest ry College,Bei j i ng Forest ry Universi

3、t y,Bei j ing100083,China;2.Tourism Depart ment,W uyi Universit y,W uyishan,Fuj ian354300,Chi naAbstract: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toward ecotourism of the residents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were examined.In2 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Fujian Wuyishan Nature Reserve,with ANOV A,cluster analys

4、is and other statis2 tic methods used in data proces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lders with low income and low education level were conservative to ecotourism,while those with high education level and high income were rational supporters, and the people with high school education level and mode

5、rate income were active participants of ecotourism.Final2 ly,the underlying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and counter measures were discussed.K ey w ords:Fujian Wuyishan Nature Reserve;community2based ecotourism;perception;differential analysis截至2007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占国土面积的15.0%1。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6、已有58.5%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旅游项目2。社区能否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经营活动中,是事关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中国95%以上生态旅游景区的居民没有从旅游业中获得明显益处3。事实证明,开展旅游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尚需要研究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参与模式。本作者实地走访调查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发展的感知,并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析社区居民对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生态旅游开发与社区管理提供参考。1研究地概况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复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93年成立了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生态旅游正式起步。199

7、6年自然保护区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森林生态旅游公司,真正开始了生收稿日期:2008209202修回日期:2008210210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课题“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研究”(2002631440;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资助项目(J A08222S;武夷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郭进辉,男,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管理研究。E2mail:cnguojinhui3通讯作者:孙玉军,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经理、森林生态学研究。E2mail:sunyj态旅游。此后,每年接待游客量为3万人左右,主要接待省内游客以及周边县市游客。武夷山

8、自然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和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现有居民24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1800多人。为了减少社区群众对资源的过分依赖,保护区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业。桐木村有农家旅馆5家,床位120余张,8家旅游饮食餐馆,有10家旅游购物商店;坳头村设立了“农家度假村”,现有4家别墅式旅社共有床位60张。桐木村现有约60%的社区居民通过开展餐饮服务、农家旅馆、经营正山小种红茶、香榧、竹制产品、蜂蜜、天然食用菌、干果等土特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地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经济效益。部分居民直接参与生态旅游,合伙成立了桐木大自然旅游服务公司和武夷山桐木原始生态漂流公司。2研究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

9、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包括对旅游地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文化、交通,自然环境以及地区声誉等的感性认识。李克特量表是社会调查和心理测验等领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态度量表形式。故感知调查表采用李克特量表式设计5个回答项,量表分为15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0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0之间表示赞同4。社区感知调查指标的筛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筛选指标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群决策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对这几种方法进行综合的方法。首先检索国内外关于社区感知研究,结合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实际情况,初步选取具有代表性且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的37个指标。然后,

10、将预选指标集中制成指标重要性咨询问卷,征求熟悉本研究领域的专家的意见,请他们对预选指标进行重要性判断,以“非常不重要1分、不重要2分、一般3分、重要4分、非常重要5分”做出答复,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专家对指标的评判和专家咨询表统计分析,保留平均重要程度大于平均值2.5变异系数小于0.30的20个指标。根据保留的指标,将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指标分为6个部分,即Y1:生态旅游对社区经济正面影响的感知(4个指标;Y2:生态旅游开发对社区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5个指标;Y3:生态旅游对社区环境正面影响的感知(3个指标;Y4:生态旅游对社区经济负面影响的感知(2个指标;Y5:生态旅游开发对

11、社区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感知(3个指标;Y6:生态旅游对社区环境负面影响的感知(3个指标。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概述调查结合基金项目与课程实习先后3次带领学生深入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居民进行访谈。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者以及老年人,选取懂得方言的学生,调查小组事先培训,逐句解释的方法询问老年人的态度进行调查。针对不同人群,按照男女比例、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分3个村不同小组发放240份问卷,其中桐木村现有33小组,1569人,发放154份问卷;坳头村现有2小组,405人,发放40份问卷;大坡村有3个小组,461人,发放4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问卷有效率为84.6%。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独立样本F

1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的后期处理。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Table1Characteristics of respondent s项目人数比例/%性别男10049.3女10350.7年龄<1610 4.9316253014.7826355125.1236454321.1846553316.26>553617.73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5929.06初中8039.41高中或中专199.36大专4522.17职业保护区工作人员157.39私营业主6532.02务农6431.53其他20.99工人5728.08年收入/万元<17938.921310953.69351

13、1 5.42>54 1.973结果与分析数据可靠性分析社区居民感知调查往往因被调查者的认知不同,而结果有较大差异。信度分析就是要通过信度检测数据的有效性。本文利用sp ss13.0的Cron2 bach提出的系数进行同质性信度检验,结果表明=0.783,F=132.686,通过0.05显著性检验,说明问卷的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社区居民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因素分析3.2.1性别因素性别因素并未对感知造成差异,681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但对社会文化正面影响与环境的影响感知显著差异,而对环境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没有较大的差别。男性对生态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女性强烈,但女性

14、对于旅游的负面影响较为敏感。3.2.2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对感知的方差分析都表现为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因素是影响感知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青少年对生态旅游以及游客的到来抱有很大的热情和新奇感,觉得游客的到来给小村庄带来了生气,但是对于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中青年对于旅游给当地的经济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因为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他们带来了商机,而中老年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能,很多没有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部分老年人只能靠卖点采摘野果等土特产作为收入,因而感知较低。3.2.3教育背景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对生态旅游的不同的差异是显著的。对于经济正面影响的认知,初、高中学历的人有更高的认知,而高学历

15、者往往较理性看待问题,尤其对于旅游是否是主要收入来源时,感知值仅为3.0,而小学以下群体的感知值仅为2.36。说明低学历者在生态旅游参与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生态旅游的经营。而高学历的往往在保护区外,或者其他企事业单位有较好的收入,因此生态旅游带来的收益对于他们的贡献较低,也体现了对于生态旅游开发初期带来的不明显效益的理性思考。相反,初、高中学历者的参与度较高,感知值更高。3.2.4职业不同职业者对于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对于经济与社会文化的感知存在的差异,而对于环境带来的影响则普遍一致。参与护林的社区居民对于经济正面影响最为强烈,其次是私营业主,工人和农民感知较弱。究其原因,私营业主

16、中大部分都是商店、旅馆、饮食店、茶叶加工行业业主,他们的行业都围绕旅游相关产业展开,相反,旅游的受益程度对农民和工厂工人并不明显。对于经济负面影响而言,私营业主和工人的感知值较高。他们普遍认为贫富差距与旅游参与有关。因直接参与生态旅游经营活动,他们对于旅游的正面影响普遍比其他行业强烈。工人对物价上涨较敏感,但是保护区护林人员感知较低,说明他们从中受益比较均衡。私营业主与农民认为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较小,而工人与其他行业者认为旅游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3.2.5收入水平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与环境正面影响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但对于经济正面影响以及社会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感知差异不明显

17、。高收入者对于旅游带来的社会与文化的改善以及环境改善认知也高于低收入者。这说明高收入者往往伴着对环境的高要求,而低收入者对环境改善往往不敏感。综上所述,通过对人口特征因素的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分析存在较大差异。社区居民生态旅游影响感知模糊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口特征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可对社区居民群体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由于样本数203属于大样本,故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分别采用5类、4类、3类的方法,结果表明,分成4或者5类的界限比较模糊。结合实际情况与统计分析的结果,将居民对旅游感知的结果进行3类的聚类,有效样本为195

18、个。根据聚类结果将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为3种类型:积极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保守主义者。由表2可以看出,积极支持者的感知平均值在4. 57,占调查总数的41.4%;理性支持者的平均感知值为3.33,占总体的18.7%;保守义主者对生态旅游的感知值2.52,占总体的36%。数值表明,真正热衷于生态旅游的并不是多数,保护区的开发还没有让大多数居民享受到实惠。3.3.1积极支持者积极支持者中性别没有存在太大差异。保护区从事生态旅游业的较多是妇女,因而开展生态旅游给妇女带来的一些受益,改善了女性的就业观念以及经济效益。年龄上,35岁以下青年人是生态旅游支持者的主力军,他们处于事业的高峰期,迫切希

19、望能学习新的技能,能在生态旅游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文化程度,以初高中学历者居多,这个群体虽然没有专业知识,但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在生态旅游开展初期较快适应环境并加入到生态旅游开发的队伍中来。而在职业中,工人更迫切希望开展生态旅游,究其原因,保护区内主要是2类工厂工人,即红茶加工与竹制品加工工人,由于这2年红茶的市场看好,其产值已经超过了传统加工业毛竹加工业。旅游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了正山小种红茶的名气。他们也迫切希望生态旅游能带动保护区红茶种植加工业。另外,收入3万元以下的居民是主要的积极支持者,说明中低收入者更希望能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3.3.2理性支持者理性支持者的平均感知值为

20、3.33,占总体的18.7%。该群体主要是女性比例较大,且多以4555岁中老年人为主,因高学历者基本上有固定职业,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反而抱有理性态度,往往不是生态旅游的热衷支持者,而是理性支持者。一部分私营业主也对生态旅游抱理性态度,这主要源于他们并没有太多在生态旅游参与中得到实惠。781第2期郭进辉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同时,参与生态旅游经营者的收入普遍在3万元以下,故年收入高于3万的高收入者往往是从事其他行业者,对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没有太多的热情,对于生态旅游带来的效益往往保持一种高度理性。3.3.3保守主义者保守义主者对生态旅游的感知值2.52,他们对旅游的开展基

21、本持保守态度。这个群体中,性别没有太大的差异,55岁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是主要的成员,他们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生态旅游开发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价值,这部分群体是保护区旅游开发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67.8%的小学以下的文盲是主要的保守主义者,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生态旅游,所以收入也较低。他们很难在生态旅游参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也就抱着无所谓态度。农民群体对旅游开发似乎也没什么兴趣,他们认为能直接参与的机会极少。所以如何将农民的种植业与旅游关联,开发具有保护区特色的农副产品作为旅游商品是改善农民受益的一个途径。表2社区居民生态旅游影响不同感知群体特征分布Table2Characteristics

22、 of different resident sperception towards ecotourism项目保守主义者人数比例/%理性支持者人数比例/%积极支持者人数比例/%性别男3737.01414.04141.0女3635.02423.34341.7年龄<16000010100 16251033.33101756.72635001325.53874.536452762.837.01023.34655927.31030.3927.3>552775.0925.000职业保护区人员00640.0960.0私营业主2741.51827.72030.8务农3656.31015.6132

23、0.3其他(学生00150.0150.0工人1017.53 5.34171.9小计7336.03818.78441.4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4067.81932.200初中2126.31 1.35467.5高中或中专315.8421.11157.9大专以上920.01431.11942.2年收入/万元<13746.81 1.33746.8 133532.13027.54137.63500545.5545.5>5125.0250.0125.0小计7336.03818.78441.44结论与建议采用李克特问卷设计,结合社区走访调查,对问卷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

24、收入水平是感知差异影响因素。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社区居民根据感知结果分为积极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保守主义者。研究发现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积极支持者主要是具有初级文化知识以及已经在旅游开发初期得到收益的中青年人,这些人以从事与旅游附属产业有关的人员居多。而高收入、高学历者往往持理性支持态度。低收入、低文化的农民、老年人由于没有机会参与成为主要的保守主义者。加强社区居民的教育与培训缺乏培训已经成为约束当地社区参与发展生态旅游的瓶颈因素。对生态旅游较为热衷的往往是已经具有一定知识,但是还没有专业技能的青年人。这些人要参与生态旅游经营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开展定期培训与教育,是逐步提高居民生态旅游意识,进

25、而逐步改善他们生态旅游收益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积极引导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门票,而是与旅游相关的六要素的开发与经营。保护区应加强引导,让人人都能成为生态导游员;加强对生态旅游餐饮、住宿等环节的引导与培训;示范引导社区建立“森林人家”示范点;引导社区农民种植特色农副产品,使社区农民能真正从生态旅游受益。加强旅游商品开发,改变农民收入保护区内没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只能靠卖土特产,或者自己制作编织物等,收入有限。因此他们成881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为最大的生态旅游保守主义者。积极组织当地社区开发包括蜂蜜、保护区正山小种红茶、笋干、香榧、竹制工艺品、蜂蜜、天然食用菌、干

26、果等土特产,既丰富了保护区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利益分配制度直接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的人数毕竟占少数,而中老年人由于没有较好技能,几乎没有获得相关收入。如何让这部分群体有较好的福利,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之一。当生态旅游发展到一定成熟时期应该建立生态旅游公益保障基金制度,完善生态旅游社区居民二次分配制度和集体股分红制度,确保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得到提高。参考文献:1国家环境保护部.全国自然保护区统计表EB/OL.(2007207204200827226. 2魏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572162.3钟国平,周涛.生态旅游若干问题探讨J.

27、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4:64267.4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上接第36页10余常兵,陈防,万开元.杨树人工林营养及施肥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67271.11J OSHIL M,BAR GAL I K,BAR GAL I S S.Changes in phys2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etabolic activity of soil in poplarplantations replacing natural broad2leaved forest s in KumaunHimalaya

28、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s,1997,35(1:1612169.12CHU C M.Effect s of root residues on growt h of Pinus radi2ate seedlings and a mycorrhizal fungusJ.Annals of AppliedBiology,1978,90:4072416.13骆世明,林象联,曾任森,等.华南农区典型植物的他感作用研究J.生态科学,1995,14(2:1142128.14舒洪岚,马晓玲.杉木林地力退化及持续经营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1999(1:20222.15陈代喜,莫泽莲.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0,29(3:1152118.16马祥庆,刘爱琴,黄宝龙.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J.南京林业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