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业转移对职教人才的需求及对策研究_第1页
上海制造业转移对职教人才的需求及对策研究_第2页
上海制造业转移对职教人才的需求及对策研究_第3页
上海制造业转移对职教人才的需求及对策研究_第4页
上海制造业转移对职教人才的需求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制造业转移对职教人才的需求及对策研究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胡秀锦一、上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问题(一)上海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传统产业出现了增幅减少甚至萎缩从上海1991年到2003年制造业内部行业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化学纤维、纺织、橡胶制品、仪器仪表四大行业出现衰退和萎缩。如纺织业从1991年的12.9%下降到1998年的6.8%,2001年仅为5%以下(见表1)。表1 上海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年份占制造业产值比重10%以上的行业占制造业产值比重5%-10%的行业1991纺织业(12.9%) 钢铁工业(13.1%)机械工业(12.1%)化学工业(7.4%)运输设备制造业(6.5

2、%)电气机械(5.6%)1998钢铁工业(12.6%)运输设备制造业(13.1%)纺织业(6.8%)化学工业(7.2%)机械工业(9.5%)电气机械(7.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6.0%)2001运输设备(12.7%)电子及通信设备(14.1%)石油加工(5.1%)化学工业(6.7%)钢铁工业(9.7%)机械工业(8.4%)电气机械(7.1%)200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18.86%)交通运输设备(15.4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7.71%)通用设备(7.06%)化学原料及仪器制品(5.71%)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5.03%)(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2. 高新

3、技术产业成为上海制造业的坚实脊梁2003年,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2002年提高3.1个百分点。表2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年份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20001435.4820.620011671.4321.820021980.0823.420032980.6426.5(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3.六大重点发展行业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已经成为上海制造业的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这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59.56亿元,拉动全市

4、工业增长25.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3.4,其新增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7.1。表3上海制造业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工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情况工业总产值(亿元)从业人员(万人)1995年2001年2003年1995年2001年2003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55.121013.092204.9616.0013.8828.29汽车制造业321.90723.871362.099.809.569.76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551.75788.861065.3627.0313.6112.51精品钢材制造业514.86678.00796.4216.929.005.69成套设

5、备制造业177.80558.2391501011.5725.1724.24生物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82.67196.17215.645.797.176.68总计1904.103958.236559.5687.1178.3987.19占全市比重()35.651.760.926.232.735.0(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二) 上海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一是低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低端制造业是目前上海及我国大量承担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是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随着上海迈向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洲际级世界大都市行列,集聚的环境压力正日益加大,生产基地进一步向外扩散将成为发展趋势

6、。二是世界的高端制造业向上海转移。高端制造业是制造业中高附加值的那部分,如IT业的芯片、装备工业中数控技术等。上海是中国开放的前沿,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同时政府又积极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必然会吸引世界高端制造业在上海落户。三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趋势。2002年,上海市提出了上海制造业企业要在3年内实现信息化的目标。这必然要求培养一批参与建设的科技人员和适应这种变化的劳动力。(三 )上海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1.制造业研发力量有待培育和开发。当前上海乃至中国少有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不足。2003年,全年开发新产品2万多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

7、现新产品产值1496.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较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2.高端制造业技术水平急需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重视产品开发、轻视制造技术发展应用的倾向,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率比例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号称迄今人类所能制造的一切机械中最精密的机械制造集成电路用的高级光刻机的世界市场几乎被日本企业所垄断(日本的尼康公司占40%以上,佳能公司占24%,荷兰的ASM公司占20%)。3.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尚需提升。199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3604美元人年,只相当于同期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据对设备工艺、同比能耗物耗

8、和劳动生产率等对比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差距在15年左右。4.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不足。目前,上海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足4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0%。以上四个问题,无一不涉及到人才。因此,必须针对上海市工业人才的现状及未来需求,充分发挥上海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优势,特别是加大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模调控,以适应并更好地促进低、高端制造业的内外转移,迎接制造业转移面临的挑战。二、上海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分析(一)人力资源概况总量:2000年,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员311.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38.3%,到2003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到

9、276.0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33.95%,比2000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学历水平: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为62.2%,高出全市从业人员同一比例近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到10%,低于全市同一比例近4个百分点。技能结构:2001年,上海技术工人总量为137万人,其中高级技工11.2万人,占技术工人总量的8.16%。高级技工中,本科学历占5.71%、大专占9.46%,高中、中专学历占47.93%,初中及以下占36.87%。高级技工总体以36-45岁为主,占47.20%,1/3人员年龄偏大,在46-6

10、0岁之间。其中高级工以36-45岁和46-6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技师以46-60岁和36-45岁的老中年人为主,高级技师则是主要集中于46-60岁年龄段(见表4)。表4 2001年上海市技术工人年龄分布情况表总数22岁以下2335岁3645岁4660岁高级技工100.001.4017.8947.2033.51高级工100.001.5519.8348.2830.33技师100.000.858.944.2645.9高级技师100.000.1715.8828.6655.29( 数据来源: 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总体看来,上海制造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其学历水平和技能水

11、平都相对较低。随着上海产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在各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技术型人才知识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大幅提高;一是要求他们有更宽的知识面;二是要求他们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三是要求他们懂得更多的国际运行规则,具备更强的国际交流能力。从上海制造业发展现状和转移趋势可以看出,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等新兴行业将是各类人才需求最为集中的行业。据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对63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及10家企业的典型调查,有85%的企业认为中职学校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岗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并将继续招收中职校毕业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所的调查也表明,制造业在人才需求中存在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企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人才需求远高于对中职和高职的人才需求;二是企业对技术一线的操作岗位的人才需求较为集中。三、上海职业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一)高等职业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规模近几年,上海高等职业教育整体上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1998年只有10余所学校举办高职班,招生数为2000余人,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不到3%。2002年,上海举办高职的各类院校达64所,并形成普通高校二级学院、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民办及成人高校转制的高职院校三分天下的局面。随着上海高职招生数递增,从2002年

13、起,每年高职毕业生净增1万名以上。专业设置从专业设置的情况看,上海高职专业点每年递增幅度呈跨越式态势:2000年高职专业点130个,2001年增加到261个,2002年达432个。上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对于三产比重分布较为合理,并且每年递增幅度呈跨越式态势,2000年一产类专业占3.0%,二产类专业占42.3%,三产类专业占54.7%。2002年一、二、三产类专业分别占3.0%、40.3% 、56.7%(见表5)。表5 上海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情况 (按产业统计)年份专业点一产二产三产20001304 (3.0%) /1.8%55(42.3%)/48.0%71(52.7%)/50.2% 20012

14、6111(4.2%)/1.75%118(45.2%)/47.6%132(50.6%)/50.7%200243213(3.0%)/1.6%174(40.3%)/47.4%245(56.7%)/51%( 资料来源:李进,“奋发有为抓开局,创业创新图发展” )专业布点2002年,全市高职高专院校制造类专业点合计为88个,占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专业总数的13.5%,其中2002年招生的专业点30个,实际招生的专业点比计划招生的专业点数减少了33%,与电站设备及大型机电产品制造行业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相关的专业占据了绝对地位,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制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制造等方面的高职专业较少(见表6)。200

15、4年,在上海市新批准设立的73个高职高专专业中,制造业类有6个,占新批准设立总数的8.2%。表6 2002年上海高职高专制造业相关专业计划数制造业行业名称专业数(个)百分比电站设备及大型机电产品制造业2862.22%汽车制造业920.00%生物医药制造业511.11%电子信息制造业12.22%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12.22%其他12.22%精品钢制造业00.00%总数45100.00%( 数据来源: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及志愿信息输入方法)招生状况2002年,上海制造类与信息类高职招生数为9750人,比1999年增长了一倍多,占同年高职高专招生总人数的18.4%。其中

16、专业代码为“IT”的“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技术”、“通信与信息技术” 四个专业招生数占了总招生数的59.8%(见表7)。就制造类专业招生来讲,如图1所示,仅由1999年的2433人增加到2002年的3924人,增幅不大。在2002年招生的17个制造类专业(按专业代码分)中,招生数在100人以下的专业有6个,100250人之间的专业有8个,只有“工业自动化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三个专业的招生数超过了500人。表7 19992002年上海高职院校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招生情况(人)1999200020012002计算机技术与应用1241241

17、033043264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536141012561213工业自动化技术395588779886应用电子技术174227514837汽车运用技术136218246749机电一体化技术511803906572通信与信息技术244396478512电气技术159306250238机械设备及自动化304415347209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158134183200精密医疗器械716697189工业企业设备管理167237256181医用电子仪器109132131116制冷与空调技术9917377115计算机辅助生产技术03278101物流设备技术76748184模具制造技术281251048

18、1医学影像设备689710076药剂设备7313015275电机与电器79442732工业设计技术0323220合计4628804993989750(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图1 高职院校与制造业相关专业招生情况就业状况2003年,上海高职高专共有2.98万毕业生,截至年底统计,就业率大于90%,其中就业比例最高的行业就是制造业,接近25%,其次是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二)中等职业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概况2003年,上海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20所,其中职业高中52所,中等专业学校83所,中等技工学校85所。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148个专业中,一产类占5.

19、4%,二产类占40.5%,三产类占54.1%,基本与上海产业发展相适应。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已有53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专业(点),其中8个成为国家示范专业。专业设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主要是加工制造和信息技术两大类。其中,加工制造包括机械加工、化学工艺、生物化工、食品生物化工等36个专业种类,2002年专业设置个数达170个;信息技术包括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等11个具体专业,2002年累计专业设置个数为164个。与2001年相比,加工制造类专业设置个数增加3个,信息技术类专业设置个数增加11个。专业布点2004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共设有1377个专业点(含专门化),涵

20、盖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 270个专业的152个(含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试办专业的都市农业、土木工程、现代物流三个专业),其中加工制造类34个,信息技术类11个,分别占到总专业数的22.4%和7.2%。在全市92个市重点专业中,加工制造类有31个,信息技术类有5个,分别占到重点专业数的33.7%和5.4%。招生状况近年来,全市普通中专和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呈明显下降趋势,信息技术类专业呈上升趋势。2002年,这两大类共设置专业点334个,招生1.8万余人,在校生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7.6%和30.3%。到2003年,两类专业的招生数有少量增长,2004年,上

21、海中职校招生计划分别为三产专业占76%,二产专业占22%,一产专业占2%,制造业类招生数将又有所减少。表8 2002学年2003学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与制造业相关的学生总数招生数在校生数2002年2003年2002年2003年招生人数比例(%)招生数比例(%)在校生数比例(%)在校生人数比例(%)合计1815227.61827028.46102330.36084229.5加工制造类696910.6824412.82602012.92604212.6信息技术类1118317.01002615.63500317.43489616.9(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成教处)就业状况2003年,上海市中

22、等职业学校共有毕业生55583人,平均就业率为96.32%,其中加工制造类专业有毕业生8849人,就业人数8662人,就业率为97.89%,高于平均就业率;信息技术类专业有毕业生8880人,就业率为96.18%,略低于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在学生培养数量上,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从近几年上海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上海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数量与制造业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2002年,上海制造类与信息类高职招生仅9750人,其中与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密切相关的很多专业招生人数都低于100人,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仅为8244人,这与上海制造业发展对大量技术技能

23、型人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2. 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与上海制造业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有较大差距。通过对中、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有很多企业对所聘用的毕业生的知识和态度都有基本满意的评价,但都比较一致的表示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还比较欠缺。在对宝钢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宝钢招聘的高职高专毕业生都经过严格的选拔,但在上岗前,还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同时,一些企业也表示,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精神值得肯定,但在实践上还比较欠缺。可见,很多中、高职毕业生在实践能力上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3.在专业结构上,表现为“重文轻理”,高新技术领域专业偏弱。近年来,上海加大

24、三产类专业的建设力度,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大多为第三产业所需的服务类专业,很少有工科专业。目前,高职高专面向制造业的工科专业共88个,其中本科二级学院和高专学校设有59个,高职学校29个,实际招生专业仅有30个;2004年,在上海市新批准设立的73个高职高专专业中,综合类13个、贸易、旅游及餐饮业类13个,电子信息类10个,社会服务类9个,物流类8个,房地产及开发类7个,制造业类6个,卫生事业、金融保险、教育文化7个,电子信息类和制造类专业仅占21.9%。2000200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申报开设的专业有80%以上是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社会公共事务类,如会展策划、影视制作、传媒技术、工艺美术等

25、,2003年就有20多所学校申报了“会展”专业,审批下来的有十多个,约占申报专业总数的15%,与制造业六大重点发展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则开设较少。4.科研成果创新和转化能力亟待加强。近年来,上海高校通过为社会企事业服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大幅上升,2000年达到7.6亿(当年总经费16亿多),同一年,上海高校获鉴定成果548项,获省市以上科技奖励205项。而高职高专能够查到的仅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生郁竑的技术革新成果“钢筋套筒冷压连接技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郭唯芹的应用技术开发成果“SJY射频监测和模糊诊断技术”等几项,中等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则更为欠缺。与高等教育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四)主要原

26、因分析1.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不强,专业建设缺少针对性。由于长期受学科型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尤其是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或者虽然重视,但由于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信息沟通不畅,而没有选择体现生产前沿高新技术的课程内容、建立相应科学的课程体系、更不具备良好的师资,以致于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不强,需要企业较长时间“二次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对“能力本位”中能力的狭隘理解,单方面强调技能,从而忽略了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的学习,以至于毕业生在企业的适应性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在企业调整过程中被淘汰。此外,许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选择和编排上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

27、培养规格上出现了偏差。另外,很多有深厚一线人才培养基础的专科院校与普通高校合并,强化了学术导向,淡化了技术教育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这样很不利于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2.专业师资职业实践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滞后目前,上海市职业院校中制造类专业师资,在课堂教学方面优势较强,但在职业实践经验方面都较为欠缺,特别是一些实习实训教师,由于学校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缺少职业培训、较少能够得到最新的前沿技术训练,技术更新滞后,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院校从社会上引进了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确实提高了教学水平,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有好处。但是,由于现有体制和政策规定上的限制

28、,这些从社会上引进的教师在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得不到相应待遇,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发挥。3. 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人才培养相对困难。据测算,职业教育中,制造业人才培养成本是其他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本的35倍。从学校建设来说,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从学生个人投入来说,求学中的高投入,在毕业后并不能获得比低成本专业更为优厚的地位和经济收益。同时,企业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参与不够、学校实训条件建设滞后于制造业技术更新速度,也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4.专业实训条件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制造类专业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依靠政府教育经费建立发展起来的,由于种种原因

29、,实习实训条件、设备组装以及相关实验室等都已相对落后。虽然上海市已经建成了十多个专业实训基地,但在利用效率和整体共享协调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整体表现出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5. 职业院校的层次和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在科技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技术创新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自从上海制造业进入新一轮改造以来,上海经济的增长对高新技术的依赖愈加明显,而职业院校以技术教育为主,更应该加快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性开发和研究,争取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四、对策与建议(一)建设行业性特色职业院校,实现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和互通。针对目前上海制

30、造业院校和专业偏少的事实,建议上海从产业发展规划出发,针对六大重点发展产业,依托行业重点建设几所专业互通的高职和中职制造类学校,以突出制造类专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重现“上海制造”的神话。进一步发展特色高职高专教育。随着上海制造类专科学院的调整消失,上海支柱产业缺乏相应的高职高专院校,例如,生物医药行业目前就没有高职学院,不利于人才技能的进一步提升。为此,要重点发挥支柱工业相关中专学校的作用,建议在3年内,确定68所办学能力强的行业中专由企业集团(公司)出资,以资产评估价格的1/3进行优惠收购,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国有行政事业性资产向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转变,明晰产权,在保证其继续用于行业人才培养前提

31、下,由教委考核评定,继续享有财政性拨款。这一做法,可弥补制造业高职高专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重点办好行业性中职院校。在3年内,要努力办好610所行业性中职院校。投入优质资源,与企业联合,区别发展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努力成为制造业基层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大专业、宽基础原则,工科类中职要利用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和实训设备优势,促进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保持特色,又要注重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层次上,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基础,向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实现中、高职制造类专业间的互通和衔接。目前,上海市中专、职业高中的升学率约占到毕业生总数的35%左右,基本上实现了中高职的衔接和互通。但

32、这种中高职衔接,更多的体现在文化课方面,而对于专业间的衔接较少,即使专业有相同的,也往往因为课程设置不能衔接而导致重复学习或者偏差较大。因此,建议上海在设置特色高职和中职学校时要考虑到专业的互通性以及课程的衔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高效性。(二)抓住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重新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的提出,是针对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少、质量低、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解决策略,在大的方向上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变革。但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仍没有摆脱普通高中教育模式,仍然是在按学科培养人才,在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上还是遵循着

33、语、数、外全面均衡发展的统一模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没有真正列入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而高职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基本一致,偏离了当时设置高职的目标。这与“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建议上海市乃至国家重新设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要争取在2006年以前,针对中职和高职各个专业大类具体就业应用能力的要求,分别设计出适应各自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色的多种能力标准,特别是针对制造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将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列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三)创新中、高职人才培养机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针对高职高专制造类专业点数减少及招生下降的现状,建议采用“嫁接”

34、式培养模式,由上海工科类高职高专院校与外省市优质高职高专联合招生,前两年在当地学习,最后一年到上海学校及企业进一步提高,考核合格颁发上海高职高专毕业证书。一线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加大对一线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和舆论导向投入,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实现制造业需求与待遇、地位的对接;改变一线技术人员招生政策,大力吸引外地优秀生源就读制造类相关专业,并给予经费补贴;借鉴“学徒制”和“双元制”,利用学校的社会声望,与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四)实行对制造类专业增加拨款及学生的学费补贴制度。实行现有生均城市教育费附加分类补贴制度。由于专业设置不同,所需的办学成本也不同,例如

35、2001年上海财经、管理类中专学校在校生均数3164人,生均年度总成本4158元,而工科类中专学校在校生均数1295人,生均年度总成本12879元。前者的校均规模为后者的2.5倍,而生均年度成本仅为后者的30%。若按在校生数平均分配城市教育费附加,显然不利于工科类院校的建设发展。因此,建议在整体提高生均补贴标准前提下,实行分专业补贴制度。可以根据工科类学校与农林类学校、财经管理类学校生均年度总成本的不同,基本确定工科类、农林类与财经管理类生均补贴比例为3:2:1,并在充分计算生均培养成本基础上,设定各具体专业的补贴标准。增加对学生的学费补贴。针对制造类专业招生与发展现状,建议一是政府采用专业建

36、设基金形式,对上海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成本制造类专业进行宏观调控,鼓励学校进行专业建设;二是对相关高成本专业、招生难专业和冷门专业,如焊接、建筑、船舶电气技术等进行学费补贴,例如,可以采用“政府补一点、学校贴一点、学生出一点”的4:2:1的资金运作方式,政府每生每年拨给学校2000元,学校贴1000元,学生出500元,鼓励和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五)大力推进职业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立法和政策配套,加强对职业院校技术创新的宏观引导与调控。政府应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加强立法,如借鉴国外的税收立法等规定,落实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搭桥筑路。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运用评估、监督等手段,引导高职高专科技成果产业化迈入良性轨道。校企联携,建立“双赢”机制,互惠互利,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高职高专进行校企合作,不应仅停留在教学实践层面,而应深入下去,运用自身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与实践。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应遵循“双赢”原则,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等技术开发联合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紧跟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合理选题,加快技术成果转换。职业院校的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