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吸收_第1页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吸收_第2页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吸收_第3页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吸收_第4页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n注射给药的注射给药的特点特点n优点: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升高迅速、进入体优点: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升高迅速、进入体内的药量准确内的药量准确n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良反应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良反应出现迅速,出现迅速,n处理相对困难处理相对困难n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因不能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病人。经口服药的病人。一、注射给药一、注射给药(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一、

2、注射给药一、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副作用大静脉注射副作用大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必须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容量小于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ml50ml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剂型:水溶液或乳剂剂型:水溶液或乳剂1.静脉注射(静脉注射(iviv)n肺首过效应肺首过效应:静脉注射后,药物随:静脉注射后,药物随循环系统到达肺部滞后可能会被肺循环系统到达肺部滞后可能会被肺部的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被部的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被肺呼出或被储存,因此静脉注射的肺呼出或被储存,因此静脉注射的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

3、到达作用部位。n肺首过效应远小于肝首过效应,静肺首过效应远小于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生物利用度是脉注射生物利用度是100%100%。n注射应缓慢注射应缓慢2.肌内注射肌内注射(im)im)较安全较安全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注相当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注相当肌肉组织内的血管十分丰富肌肉组织内的血管十分丰富脂溶性药物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扩张脂溶性药物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扩张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快速扩散孔快速扩散份资料大于份资料大于5000的主要经过淋巴途经吸收的主要经过淋巴途经吸收容量一般为容量一般为2 2 5ml5ml溶

4、液、乳剂、混悬剂溶液、乳剂、混悬剂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溶媒为水、复合溶媒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3.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皮下注射(scsc):):将药物注射到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中。中。血流慢血流慢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皮下注射容量皮下注射容量1 1 2ml2ml皮内注射:皮内注射:将药物注入到将药物注入到真皮真皮中。中。皮内注射容量皮内注射容量0.10.1 0.2ml0.2ml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与过敏试验诊断与过敏试验n4.其他部位注射n(1)动脉注

5、射:即把医药针头扎入动脉管内,给病人输入血液或药液的一种医疗手段。 n主要用于输血,适用于危急病情,注射部位通常选择桡动脉、肱动脉。n(2)腹腔内注射:n(3)鞘内注射:可用 于克服血脑屏障。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n(3)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n关节腔内注射:临床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剂

6、型因素(血管外注射)(血管外注射)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血流丰富的部位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血流丰富的部位吸收快:吸收快: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按摩和热敷,可加快血流速度按摩和热敷,可加快血流速度运动,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运动,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 1.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分子量分子量eg.NaCl 、山梨醇铁 、铁多糖复合物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半径3nm3nm,允许,允许8

7、00800的药物分子通过的药物分子通过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为限速过程。率时,成为限速过程。小小大大血管吸收血管吸收淋巴管吸收淋巴管吸收分子量分子量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溶出速率:溶出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O/W型乳剂型乳剂W/OW/O型乳剂油混悬剂型乳剂油混悬剂3. 3. 剂型因素剂型因素(1)溶液型注射剂)溶液型注射剂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 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安定注

8、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严重偏离生理严重偏离生理pHpH的溶媒:的溶媒: 在组织液的在组织液的pHpH下可析出沉淀下可析出沉淀渗透压:低渗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被动扩散速率; 高渗高渗被动扩散速率被动扩散速率;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n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遵循溶出扩散定律遵循溶出扩散定律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0.12 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

9、系统如肝脾摄取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2)混悬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O/W型乳剂,粒径为型乳剂,粒径为1 m左右,静注易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3)乳剂型注射剂)乳剂型注射剂二、皮肤给药二、皮肤给药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贴片贴片(patches)软膏剂软膏剂(ointments)局部或全身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0、细胞间隙扩散(皮肤附属器途径)细胞间隙扩散(皮肤附属器途径) 通过细胞膜扩散(表皮途径)【主要】通过细胞膜扩散(表皮途径)【主要】(一)皮肤的结构与转运途径(一)皮肤的结构与转运途径1.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n抵御外来侵略,厚度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n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排泄、感觉;排泄、感觉;n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角质层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角质层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表皮表皮n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角质层由角质

11、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药物吸收的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主要屏障。n角质细胞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组成;脂质组成;含水少,细胞膜致密。含水少,细胞膜致密。n活性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之间,活性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之间,含少量含少量酶,是水性组织。酶,是水性组织。n( 2 )真皮:)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n( 3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脂肪组织脂肪组织n( 4)皮肤附属器官:)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毛囊、皮脂腺、汗腺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

12、的转运n(1 1)表皮途径:)表皮途径:n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n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构,巨大的扩散面积。构,巨大的扩散面积。n(2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径径(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 年龄年龄、性别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皮肤渗透性大小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皮肤渗透性大小部位:阴囊耳后腋

13、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的水化作用皮肤的水化作用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角质层的积蓄问题角质层的积蓄问题 病理状态病理状态 温度温度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1)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种属、个体: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种属、个体及部位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角质层的厚度,当及部位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角质层的厚度,当角质层受损而削弱时渗透性增加,如溃疡、烧伤时;角质层受损而削弱时渗透性增加,如溃疡、烧伤时;当角质层致密时,渗透性减弱,如硬皮病,老年角化当角质层致密时,渗透性减弱,如硬皮病,老年角化病。病。(2)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

14、白及其降解产物:皮肤外层角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水合能力越强,角质层越软,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水合能力越强,角质层越软,细胞自身发生膨胀,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增加水溶性细胞自身发生膨胀,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增加水溶性药物的渗透性。药物的渗透性。(3)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一些作用可使某:微生物的一些作用可使某些药物和基质降解。些药物和基质降解。(4)皮肤的代谢作用皮肤的代谢作用:由于皮肤酶的含量很低,制:由于皮肤酶的含量很低,制剂的面积很小,所以酶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不会产生剂的面积很小,所以酶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首过效应。明显的首过效应。(5)温度的影响温

15、度的影响:皮肤温度越高,皮下毛细血管血:皮肤温度越高,皮下毛细血管血流速度越快,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流速度越快,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2.药物因素药物因素n药物的分子量药物的分子量:小分子相对容易通过细胞间的扩散,:小分子相对容易通过细胞间的扩散,分子量大于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几乎不能通过角质层。(扩散的药物几乎不能通过角质层。(扩散系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成反比,分子量越大,扩散系数系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成反比,分子量越大,扩散系数越小)越小)n药物的熔点药物的熔点:熔点较低的药物易透过皮肤(低熔点的:熔点较低的药物易透过皮肤(低熔点的药物晶格能较小,在介质中的热力学活度较大)药物晶格能较

16、小,在介质中的热力学活度较大)n药物的解离形式药物的解离形式:皮肤同生物膜一样,分子型时易通:皮肤同生物膜一样,分子型时易通过,离子型存在时不易通过。过,离子型存在时不易通过。n药物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性:在水相及油:在水相及油相中均有较大溶解度的药物相中均有较大溶解度的药物皮肤渗透性高。皮肤渗透性高。n(原因是:角质层含水较少(原因是:角质层含水较少,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角质,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角质层,但活性表皮层是水性组层,但活性表皮层是水性组织,如果脂溶性太强进入角织,如果脂溶性太强进入角质层后难以透过活性表皮层质层后难以透过活性表皮层,在角质层中蓄积,使透皮,在角质层中蓄积,使透皮速率降低

17、。)速率降低。)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n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剂型能够影响药物的释放性:剂型能够影响药物的释放性能,进而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一般半固体制剂中能,进而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一般半固体制剂中药物的释放较快。药物的释放较快。n分散介质的影响分散介质的影响:介质和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强,:介质和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强,否则药物难以从介质中释放并转移到皮肤,但如果否则药物难以从介质中释放并转移到皮肤,但如果亲和力过弱,即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大,会影响药物亲和力过弱,即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大,会影响药物的载药量。的载药量。n的影响的影响:给药系统的PH值能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解离,从而影响药

18、物的渗透性。n吸收促进剂的影响吸收促进剂的影响:渗透促进剂是增加渗透率的最常用的方法。代表药有水、醇类等。n药物透皮速率与皮肤表面药物浓度成正比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分子量:600的药物难以透过的药物难以透过脂溶性:油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易透过;太大,积聚水分配系数大,易透过;太大,积聚于角质层于角质层分子型易透过分子型易透过 (2)给药系统的性质)给药系统的性质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基质对药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脂质体促透脂质体促透溶解与分散药物的介质的影响给药系统

19、的溶解与分散药物的介质的影响给药系统的pH值值给药系统的表面积:调节给药剂量给药系统的表面积:调节给药剂量4.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1)化学方法)化学方法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干作用机制: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干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增加脂质的流动性,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增加脂质的流动性,有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溶解角质层的类脂,有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溶解角质层的类脂,影响药物的皮肤分配,促进水化提高透皮速率影响药物的皮肤分配,促进水化提高透皮速率种类:吐温类、种类:吐温类、SDS、DMSO、月桂氮卓酮、月桂氮卓酮(Az

20、one)、醇类、芳香精油、尿素、水杨酸等、醇类、芳香精油、尿素、水杨酸等n(2)物理方法)物理方法n1)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位导入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主要是用于离子型药物或能够生物物理方法。主要是用于离子型药物或能够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的药物。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的药物。2)电致孔法)电致孔法用于透皮给药的特点(用于透皮给药的特点(3.5)3)超声导入法超声导入法4)微针导入)微针导入n(3) 制剂学法制剂学法(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三)经

21、皮吸收的研究方法n经皮扩散的经皮扩散的体外体外研究研究n经皮吸收的经皮吸收的体内体内研究研究n1.1.透皮扩散池透皮扩散池n扩散池由供给室扩散池由供给室(donor cell)和接收室(和接收室(R Receptor cell)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在扩散室一般或其他膜材料,在扩散室一般装入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装入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n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n通常采用药动学方法进行研究,即动物给药通常采用药动学方法进行研究,即

22、动物给药后在不同时间抽取血样,测定血药浓度,计后在不同时间抽取血样,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算药动学参数。三、肺部给药三、肺部给药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剂型有气雾剂、雾化剂和粉末吸入剂型有气雾剂、雾化剂和粉末吸入剂剂(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呼吸器官:呼吸器官: 鼻、咽、喉、气管、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囊肺部总表面积约为肺部总表面积约为100m2肺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存在致密的肺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存在致

23、密的毛细血管;与毛细血管的距离仅毛细血管;与毛细血管的距离仅1m。是气体交换和药。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物吸收的良好场所。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混合物(二棕榈酰卵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混合物(二棕榈酰卵磷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正常形态和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

24、肺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功能3%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肺靶向微球)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肺靶向微球)(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1.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粒子大小与肺部停留的关系药物粒子大小与肺部停留的关系肺泡部位药物可停留肺泡部位药物可停留2424小时小时黏液层可能减慢药物的吸收黏液层可能减慢药物的吸收黏膜中的巨噬细胞与代谢酶黏膜中的巨噬细胞与代谢酶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被动扩散为主要吸收方式被动扩散为主要吸收方式水溶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吸收,较直肠、水溶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吸收,较直肠、小肠、鼻腔、颊黏膜快小肠、鼻腔、颊黏膜快分子量:小分子药物吸收快(分

25、子量:小分子药物吸收快(1000););大分子药物可通过细胞间空隙被吸收,或大分子药物可通过细胞间空隙被吸收,或通过淋巴系统吸收。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蛋白多肽药物肺部给药,已成为研究热点蛋白多肽药物肺部给药,已成为研究热点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q 10m,沉积在上呼吸道中并很快被清除,沉积在上呼吸道中并很快被清除q 210m,支气管与细支气管,支气管与细支气管 其中:其中:8m,50喉部;喉部; 35m,下呼吸道,下呼吸道 23m,肺泡,肺泡 0.5m,易通过呼吸排出,易通过呼吸排出一般,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在一般,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在0.55.0m

26、最适宜最适宜吸入的药物应能溶解在黏液中吸入的药物应能溶解在黏液中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肺部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肺部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 肺部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肺部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 气雾剂气雾剂系指含药、乳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系指含药、乳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粘膜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粘膜、皮肤及空间消毒的制剂。、皮肤及

27、空间消毒的制剂。 喷雾剂喷雾剂(sprayssprays)是指系用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作动力,以是指系用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作动力,以非金属喷雾器将药液喷出的剂型。有别于气雾剂,气雾剂喷非金属喷雾器将药液喷出的剂型。有别于气雾剂,气雾剂喷出药物的动力为抛射剂,如氟氯烷烃(现多不用)、氢氟烷出药物的动力为抛射剂,如氟氯烷烃(现多不用)、氢氟烷烃、二甲醚等。烃、二甲醚等。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 肺部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肺部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 粉雾剂粉雾剂(dry powder inhalation, DPIdry powder inhalation, DPI)是指一种以上的

28、药)是指一种以上的药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以干粉形式进入呼吸道,发挥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以干粉形式进入呼吸道,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具有靶向、高效、速效、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具有靶向、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毒副作用小等特点。48495051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介于皮肤与小肠黏膜之间。复层扁平细胞吸收速度介于皮肤与小肠黏膜之间。复层扁平细胞是药物跨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药物跨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舌下颊牙龈腭舌下颊牙龈腭药物吸收以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药物吸收以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对药

29、物的味觉要求较高:制剂应矫味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制剂应矫味唾液的冲洗作用:使舌下片剂保留时间很短唾液的冲洗作用:使舌下片剂保留时间很短 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7071内皮层内皮层上皮层上皮层基质层基质层72730246810020406080100Remaining activity (%)Time (min)74七、耳部给药七、耳部给药问题:问题:n1.耳包括: 外耳、中耳、内耳n2.外耳包括: 耳廓和外耳道 n3.中耳包括: 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n4.耳部常用给药方法:n5.影响因素: 78798081828384常规给药途径常规给药途径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呼吸部粘膜呼吸部粘膜鼻腔给药途径鼻腔给药途径 脑脊液脑脊液 嗅嗅粘膜粘膜血脑屏障血脑屏障8586878889909192939495喷雾剂、滴鼻剂鼻腔滞留时间喷雾剂、滴鼻剂鼻腔滞留时间9697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