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_第1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_第2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襄阳三中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第I卷(选择题)1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种群大小(KN)/K种群的增长量S1200.9018S2500.7538S31000.5050S415

2、00.2538S51800.1018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4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B绵羊数量不可能无限增

3、长,是因为环境条件有限C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绵羊数量达到 K2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5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图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B.据图分析对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最轻,次之,最重6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

4、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修正数学形式7在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A.地衣 B.苔藓 C.土壤微生物 D.草木植物8下列实例中,不具有生物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

5、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C.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D.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10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11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

6、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1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1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4下列关于种群

7、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15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D图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16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

8、后,认为当地某个动物种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会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7小麦是我省重要的农作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小麦田中某种害虫卵的密度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应考虑小麦田的范围和界限C弃耕后的小麦田中进行的演替速度慢,时间长D人们进行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1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

9、为次生演替B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针叶林中物种丰富度大D在上述群落演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上不发生变化C.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20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

10、,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21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B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C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D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22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

11、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23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24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12、)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能量和物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 )物质是单向流动 ,不循环的 物质是单向流动 ,可循环的 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 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流动的 能量不是伴随物质而流动的A. B. C. D.26如图表示草原上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被食关系,如“草兔”表示草被兔吃)。现因某种原因,蝗虫突然大量死亡,由此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鹰数量会减少B.蜥蜴数量会明显减少C.小鸟数量会增加,青虫会减少D.小鸟数量减

13、少,青虫会减少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消费者的消耗利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我们能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2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29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A.一级消费者

14、,第一营养级 B.二级消费者,自养生物C.分解者,腐生生物 D.生产者,异养生物30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B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5×1011J/(hm2·a)C第一次捕获

15、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80只D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3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

16、体内D流入到狐狸体内3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D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4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B、C、D中的能量之和B信息传递仅发生在A、B、C、D之间C此图不能完整的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D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3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

17、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6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是对该图的分析:( )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二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D都错误37南极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

18、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如图表示南极淡水湖Crooked湖中部分生物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CCrooked湖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D图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38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A莴苣的种子在某种波长光信息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9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

19、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40下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便的能量流动途径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和产生渴觉D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第II卷(非选择题)4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种极其珍贵的动物,这就是被子誉称为“国宝”的黔金丝猴。回答下列问题:(1)为调查该自然保护区中黔金丝猴的种群密度,研究人员在1Km2范围内,第一

20、次捕获并标记12只金丝猴,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10只,其中有标记的7只,则该种密度约为_只/km2。若金丝猴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该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小”或“偏大”)。(2)黔金丝猴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它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左右用于自身的_,而大多数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该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_。(4)黔金丝猴的天敌能够依据留下的气味猎捕,黔金丝猴同样也能够依据其天敌的气味躲避犯猎捕。可见,信息传递具有调节_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2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

21、,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等。(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则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

22、总数为只。该方法为 ,适用于的动物。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43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过程是_,该演替类型属于_。在演替过程中,_的生物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最长。(4)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_的。三类植物在bd段

23、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型曲线。44、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能力较差,其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_kJ。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地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和_。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9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

24、。45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89022612348228715群落交错区119813299114

25、154315本土植物区108412014349137614数量总计4172478365211520619(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变化影响较大。(2)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曲线增长,原因是_。(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的一系列变化称_。(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

26、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性。4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都与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有关。请回答:(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依赖于_(填生理过程)。碳循环失调主要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特点。(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

27、的位置,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被破坏了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了恢复,这体现了群落的_演替过程。(3)信息传递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其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作用是_。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_。47某自然环境因泥石流而遭到破坏,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图1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1曲线所示在a点之前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增长。在ad时间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在_点,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型,种群增长率在_段最大。e点种群数量比d点_。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_

28、能力,它的基础是_。(2)根据图2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1D1D2B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 (A2B2C2)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3)若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可表示为。48备受瞩目的历届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各国

29、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过程表示作用,若过程和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3)设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任意两

30、项即可)。49.下表是一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的A、B、C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图是该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1)据表分析,能量流动是从A、B、C中(填字母)开始的。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这个生态系统仍处于逐渐发展壮大之中,判断的依据是。(2)据图分析,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下图甲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

31、数值代表能量,单位是J(cm2·y);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两条典型食物链,请分析作答:(3)图甲中的C包含了图乙中的哪些生物.。(4)某同学模拟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用玻璃进行如下实验: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2个(其中红色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_个,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_。(5)当鼠和昆虫从植物获得相等能量时,蛇的死亡对植物的影响是利_(“大于”或“小于”)害。50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输入该

32、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表。(2)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5)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三个方面的功能。因能量流动的特点,所以,图中输入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比输入到植性动物的能量更多。(6)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实现了对能量的. v.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据萤叶甲亚科昆虫的食性知,该科昆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较弱,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萤叶

33、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在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成为物种丰富度,上图表示的为不同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在7月最高,10月份最低。C错误,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昆虫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2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量最大时为50,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A正确;防治蝗虫应在S3点之前进行,B错误;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之后,C错误;有害代谢产物在S5时

34、期大量积累,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的含义,在第110年,>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15年时种群数量并不是最少的;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呈“S”型增长;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4C【解析】试题分析: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K值时,就保持相对稳

35、定,A正确;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绵羊数量呈“S”型增长,B正确;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增长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在K2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5B【解析】试题分析:从图可知”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作用,A正确;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B错误;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

36、体数,C正确;据图分析, 破坏程度:最轻,次之,最重.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特征、等基础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6C【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要经过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故C正确,不需要进行实验或观察检验,故其余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数学模型建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7A【解析】试题分析: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首先出现的是地衣,故A正确。然后是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森林阶段,故其余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

37、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8D【解析】试题分析:热带雨林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故A正确。大兴安岭的红松林也是生态系统,故B正确。被污染后的培养基上会长出不同种群的菌落,属于群落,故C正确。培养基上只长出大肠杆菌菌落是同一个种群,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9B【解析】试题分析:雄性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故A错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种群初生率来降低种群密度的,故B正确。这里没有涉及明显的迁入和迁出,故C错误。题意中只说影响雄性个体数量,不会影响雌性个体,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

38、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0C【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而不是新增的个体数,故A错误。杂草有多种,不是同一个种群,故B错误。湖泊中的鲤鱼是同一个种群,故C正确。种群密度是个体数,不是产量,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1D【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12C【

39、解析】由图示关系知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c为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长的种群也有死亡率,不考虑迁出;其中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未来变化的趋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由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最大,但可以上下波动,不是恒定不变的。13A【解析】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防治虫害应在蝗虫出现时,即a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14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的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而不是一个种群内部的个体的分布,故A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分层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故B错误;种

40、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不影响死亡率,故C错误;淡水鱼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A【解析】图中发酵罐菌种数量的K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中c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中d点捕捞后没有低于K/2,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16B【解析】试题分析:年龄结构可用于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选B考点: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B【解析】试题分析:害

41、虫卵基本不活动,可用样方法调查,A错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应考虑群落的范围和界限,B正确;弃耕后的小麦田进行的演替速度快,时间短,C错误;人们进行除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8C【解析】试题分析: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A不符合题目要求;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目要求;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针叶林中垂直结构明显,可为动物提供各种

42、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C符合题目要求;在上述群落演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D不符合题目要求。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19D【解析】试题分析: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蔓生或丛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故A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另一些种群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故B错误。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的植物类群不同,主要是因为温度的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故C错误。池塘自身不能保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的营养供应,因此

43、需定期投放饵料,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20C【解析】试题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是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分类统计数量,A错;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该实验的变量是时间,C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考点:本题考查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

44、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1C【解析】试题分析: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B错误,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C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由于鲈鱼无天敌,处于优势,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2C【解析】试题分析:甲虫分解落叶有机物为生,为分解者,故AB错。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

45、为无机物,回归自然界被生产者利用,故C正确。分解者不参加食物链(捕食链),不属于能量金字塔组成成分,生产者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3B【解析】试题分析: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还是人类的掠夺式的开发,故A错误。薇甘菊入侵后覆盖许多植物导致那些植物缺少阳光而死亡,说明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故B正确。薇甘菊在原产地也参与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故C正确。薇甘菊泛滥主要是没有天敌,条件适宜,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入侵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

46、理解掌握程度。24D【解析】试题分析: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主要是增加了生产者种类和数量,从而使各种生物的种类都有所增加会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故D正确。增加了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不是主要目的,故A错误,增加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但恢复力稳定性会降低,故B错误。增加了食物链的食物网,不一定会增加营养级,故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25C【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循环是循环的,故错误,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的,故正确,错误,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故正确,错误,因此选C。其余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

47、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26B【解析】试题分析:鹰的食物来源较多,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故A错误。蜥蜴因为缺少食物会明显减少,故B正确。小鸟数量和青虫数量都是先会增加,然后就减少,故C错误。小鸟和青虫数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27A【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循环感觉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只是加快了物质循环,故A错误。物质是循环的,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也是双向的,故B正确。通过认为的调节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C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

48、生物与生物之间,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28D【解析】试题分析:图中共含有八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故A错误。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故B错误。因为能量的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桉树和合欢树所含的能量最多,故C错误。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29C【解析】试题分析:一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故A错误。二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是异养生物,故B错误。分解者通常是腐生生物,故C正确。生产者是

49、自养生物,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0C【解析】能量由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3%。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2.45×1011J/(hm2·a)。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数量是80只。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C选项错误。31B【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

50、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都增加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使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CD正确;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它杂草减少,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系统的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类型和特征的理解。32B【解析】试题分析:兔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流入到分解者体内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因此,兔粪便的能量实际上还是生产者的能量,选B。考点:本题考

51、查能量流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3D【解析】试题分析: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A错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但也有例外,如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C错误;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4C【解析】试题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

52、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A中的能量,A错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如光、声、温度等,也可以来自生物,如植物的颜色、形状等;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该图没有完整的表示出食物链和食物网部分,C正确。各营养级的生物量有时可出现倒置,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能力。35C【解析】试题分析: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载畜之前,没有多余生产量供载畜需要,故A正确。载畜量控制在AC之间,不会对生态系统稳态破坏,故B正确。P点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经过前面增长,种

53、群数量达到最大,为稳定型,故C错,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36C【解析】试题分析:该图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一个生态系统,故错误。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图中B、C、F是同一个营养级,它们能量之和占A的10%-20%,故错误。E和F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应不是地理隔离,故错误。若D种群增长型年龄组成,其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因为食物增加,E种群密度也有可能随着逐渐增大,故正确。因此选C。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

54、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7C【解析】试题分析:鞭毛藻属于生产者,变形虫等原生动物是消费者,A错误;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细菌不写入捕食链,B错误;南极气温特别低,淡水湖Crooked湖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C正确;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38C【解析】试题分析:ABD实例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草原的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是种间关系,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39D【解析】试题分析: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