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_第1页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_第2页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_第3页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_第4页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类)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想方法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理论,具备较高的教师教育职业综合素质,能够在中学与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地理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相关机构环境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在旅游管理、房地产管理相关部门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

2、、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4、熟悉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法规;5、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心理和身体素质,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干学科 地理学相近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水文与水资源)、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地理教学论、

3、世界地理、经济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环境学概论、广西地理、地理专业英语特色课程 外语教学课程:地理专业英语标准学制 四年 弹性学制 36年 最低毕业学分 170学分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总学时总学分构成表 课程类别课程门数(周)学时学分比例备注公共必修课14门10465632.94%专业必修课8门5023218.82%公共选修课6门192127.06%专业选修课42门8645431.76%入学教育1周第一学期毕业教育1周第八学期生产劳动48健康教育4军事训练2周第三学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4周假期进行地理野外调查与考察4周42.35%假期进行教育实习6周63.53%第七学期

4、毕业论文(设计)6周63.53%第八学期指导性教学计划表(见附表)主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141ZB001课程名称:地球概论 (The generality of the Earth)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45(35+10) 学分:3 周学时:3 课程目标:掌握地球概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各种宇宙天体、恒星和星系、太阳系以及地月系;掌握天文望远镜、天球仪和活动星图的使用。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整体知识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入手,阐述宇宙天体、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天球坐标、地球运动及效应,包括时间、历法、四季和五带、日食、月食、天文潮汐,以及

5、地球物理结构演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1.星空观察与天文望远镜的使用(2学时);2.天球仪及其应用(2学时);3.活动星图的构造与应用(2学时);4.行星的观测(2学时);5.月面特征的观察(2学时)。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实验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平时作业和实验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教材: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地球概论,刘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地球科学概论,金祖孟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3年; 3.地球概论,彭清玲著,西南师大出版社,1976年;4.Planets, Stars and Galaxies,S&#

6、183;J·Inglis;5.地球十讲,傅承义著,科学出版社,1976年;6.天文普及年历,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馆。课程编号:141ZB002课程名称:地质地貌学 (Geology and Physiognom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96(88+8) 学分:6 周学时:6 课程目标:压缩矿物、岩石等微观地质基础内容,将地壳运动、大地构造与地貌形成演化结合起来,重点认识各种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演化过程、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自然地理研究奠定必要的地质地貌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地球概况、固体地球的结构,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震,大地构造学说,地史研究的

7、方法与地球发展简史。内营力形成的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各种外营力:重力、流水、喀斯特、风沙、冰川及海岸等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地貌学基本理论、地貌图的读图制图方法及技能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常见矿物观察辨认,地质罗盘的使用,地质图的阅读与分析。根据广西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野外考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流水、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坡地重力地貌等。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1、地质学基础(第三版),宋春春、张振春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地貌学,严钦尚等主编,高教出版社,1990年。参考书目:1. Physi

8、cal / Geology,A . N . stranler,1988年; 2. Earth F, Press and R . Slever, 3rd .ed. 1996年;3.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长春地院、成都地院合编,地质出版社,1998年;4、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1年;5、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王飞燕等主编,高教出版社, 1991年。课程编号:141ZB003课程名称:气象与气候学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52+12) 学分:3 周学时:4 课程目标: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

9、本技能,特别是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科学专业知识打下基础。主要内容:本课程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为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气候学的物理基础和天气基础: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以及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空气温度观测、空气湿度观测、气

10、压观测、风的观测、降水、蒸发、日照观测等内容。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与实习报告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张如一、张超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参考书目:1.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现代气候原理,潘守文等,气象出版社,1994年。课程编号:141ZB004课程名称: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 (Plant-Soi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76(70+6) 学分:5 周学时:5 课程目标:掌握植物与土壤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认识广西常见的绿化植物,弄清土壤的

11、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利用改良原则,学会土壤调查和制图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人类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循序渐进地认识到保护植被资源就是保护环境,其实质正是保护人类自己;使学生具备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课程内容:分土壤和植物两部分内容。1.土壤部分包括土壤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形态、物质组成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及其迁移转化),土壤的发生、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主要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形成特征和利用改良原则,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改造及土壤调查制图的技术与方法。2.植物部分包括植物分类概述,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分布与环境

12、,植物群落,世界植被地理、人和植被。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1.植物部分:(1)实验:植物根、茎、叶、花、果,校园植物分类。(2)野外实习一周(与土壤地理学一起),植物分类实习,植物与环境、植物群落调查、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状植被图绘制。2.土壤部分:(1)室内实验3个6学时,分别为分析天平的操作和土壤吸湿水的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土壤PH的测定。(2)综合野外实习1周(与植物地理学一起),主要内容为富铝土纲(森林土壤)各主要土类的剖面观察记录及采集土样;石灰土的剖面观察记录及采集土样;资料整理及绘制土壤分布图、写土壤调查实习报告。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实验成绩、考查加综合野外实习。其中平时成绩占

13、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1、植物地理学(第三版),武吉华、绅编著,高教出版社,1998年4月;2、土壤地理学(第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凤荣(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参考书目:1、植物地理学,兰州大学等,高教出版社出版,1995年6月;2、土壤地理学(第一版),朱鹤健、何宜庚主编,高教出版社,1992年;3、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4、土壤学(第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5、中国土壤,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编,科技出版社,1987年;6、土壤调查与制图(第一版),朱克贵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4、年。课程编号: 141ZB005课程名称: 水文与水资源(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36 学分:2 周学时: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掌握各种水体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了解水文要素野外勘查的一般原理及技术方法,加深对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了解,加强对自然地理基础理论的学习;此外,水文学还要为后续课程及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水循环为纲,阐明了水循环各要素和各种水体水文现象的物理机制、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四

15、部分内容:水文学基础知识;水循环及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陆地表面水、海洋及地下诸水体水循环具体过程的分析;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1.基本水文仪器的使用方法,2.水文野外实习一周(与气象气候学一起实习)。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含实验操作及实习报告)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水文学(第一版),黄锡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参考书目:1.水资源导论,沈灿燊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城市水文学,M.J.霍尔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课程编号:141ZB006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Human G

16、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45 学分:3 周学时:3课程目标: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有所了解;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与趋势,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地关系论、区位论,部门人文地理学简介,包括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与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等课程组成综合实习,时间周。主要实习内容为工业部门特点及工业布局,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影响

17、因素。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人文地理学导论,张小林等编著,测绘出版社;2.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张文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编号:141ZB007课程名称:中国地理 (The Geography of China)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80 学分:5 周学时:5课程目标:要求了解中国的区位、自然与资源结构特征的基本国情;掌握我国产业发展的规律,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开发与建设,保护生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主要内容:中国的区位;自

18、然与资源结构特征及其评价;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文化基础,自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土治理与经济开发战略以及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分析。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中国地理(第一版),赵济、陈传康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参考书目:1.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赵济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中国经济地理,吴传钧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课程编号:141ZB008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论 (On Geography Teaching)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0(30+30) 学分:4 周学时:

19、4 课程目标: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与教学基本技能,运用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育媒体、地理教学形式、地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地理教师的基本职责要求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教学能力,巩固学生思想,热爱地理教育,立志为地理教育奋斗的信念。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本教材涵盖了地理教学目的和过程,地理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地理教学、教学评价、地理活动教学、地理教学心理和地理教学科研等内容。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与安排:到中学进行课堂教学见习一周,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每人一课时。课程考核与

20、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末开卷考试。其中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地理教育学(第一版),袁书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参考书目:1.地理教学论(第一版),陈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2.地理教育学(第一版),袁书琪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3.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第一版),王树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课程编号: 141ZX002A课程名称:世界地理 (The Geography of the World )课程类别:专业必选课授课学时:75 学分:5 周学时:5课程目标:掌握世界各区域的主要地理事物、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征、形成

21、与演变、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和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与布局状况;学会分析区域经济或主导产业发展、布局的原因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分析自然景观的区域分异规律和总结、概括世界重要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趋势及规律性,逐渐形成对地理区域的综合分析能力。主要内容:全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概况、亚洲地理、欧洲地理、非洲地理、北美洲地理、南美洲地理、大洋州地理、南极洲地理、海洋地理.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世界地理,蒋长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目:1.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刘德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2.世界

22、经济地理(修订版),陈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世界地理(修订版),韩中安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课程编号: 141ZX003A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必选课授课学时:48 学分:3 周学时:3 课程目标: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和技术,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原理,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和运用本门学科理论与方法为经济建设服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企业的区位,经济地理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以及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课程考核与

23、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杨万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现代经济地理学,吴传钧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3.经济地理学导论,胡兆量等著, 商务印书馆。课程编号:141ZX004A课程名称:测量与地图学 (Surveying car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选课授课学时:60(50+10) 学分:4 周学时:4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地理现象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和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分析应用地图的能力。基本要求:1.了解地图的构成

24、、特性以及编制地图的方法、程序。2.具有阅读各种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3.掌握地图的编制方法。主要内容:介绍地图构成要素、特性、分类、功用、测制地图的基本原理、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系统、地图概括、地图编制及地图的应用,专题地图的编制。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主要的实验实习有地图投影变形分析、制图基本功练习、编制专题地图、地图的应用、地形图的野外判读。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未考试。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地图学,张力果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地图学基础,陆淑芬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3.地图学教程,马永立主编

25、,南京大学出版社。课程编号:141ZX005A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类别:专业必选课授课学时:64(36+28) 学分:4 周学时:4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是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模型的应用,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具有初步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有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史、图形空间数据采集、栅格与矢量数据概述、空间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主要的实验有图形数据数字化采集、空间数

26、据库建立与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和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作业加期未考试。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1.地理信息系统,张超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ARC/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樊红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3.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张剑平等著,科学出版社。课程编号:141ZX006A课程名称:计量地理学 (Mathemat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必选课授课学时:60(50+10) 学分:4 周学时:4课程目标:掌握计量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懂得地理学研究中常用数学

27、模型的建立、求解和分析方法,具备运用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地理系统及地理数据系统、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地理系统要素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地理系统的线性规划与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地理系统的战略决策模型。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地理数据统计特征值的计算、地理要素回归分析的计算、地理系统分类和分区的方法(共10学时)。课程考核与评价:平时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中作业、实习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教材:计量地理学概论,王洪芬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目: 1.计量地理学基础(第二版),张超、杨秉赓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2.计量地理学基础实习与计算程序(第二版) ,张超、余国培、张长平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3.计量地理学概论,林炳耀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4.Quantitative Geography ,COLE KING,JOHN WILFY SONS LTD LONDON NEW YORK SYDNEY TORONTO;5.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徐建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课程编号: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