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_图文_第1页
方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_图文_第2页
方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_图文_第3页
方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_图文_第4页
方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结构学报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第30卷第1期2009年2月Vol 130No 11Feb 12009013文章编号:100026869(20090120087208方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李正良1,刘红军1,赵仕兴2(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30;2.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17摘要:通过4个1/2比例的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拟静力试验,对其滞回性能、刚度退化、延性性能、耗能能力以及破坏特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与纤维杆元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节点在梁端塑性铰破坏模式下钢管混凝土树状节

2、点的抗震性能较好;在局部焊接破坏模式下延性较低,抗震性能相对较差;钢管分叉柱长宽比较大时,设置纵向隔板能更好地保证节点区域的稳定性。关键词:方钢管混凝土;分叉柱;拟静力试验;滞回性能;延性与耗能;强度与刚度退化中图分类号:T U528159T U31711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seis m ic behavi or of concrete 2filled square steel tubebifurcate colu mn 2t o 2steel bea m connecti onsL I Zhengliang 1,L IU Hongjun 1,ZHAO Shixing2(1.

3、Depart m ent of Civil Engineering,Chong 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2.Sichuan Pr ovincial I nstitute of A rchitectural Design,Chengdu 610017,China Abstract:A quasi 2static experi mental research p r ogram is p resented,Four 1/2concrete 2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treelike nodes were tested

4、under low 2cycle reversed l oading at the ends of beam s .The hysteretic behavi or,degradati on of stiffness,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 ons,the modes of failur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experi m ental data and comparis ons with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 wed that the seis m ic perfor mance was g

5、ood for the beam p lastic hinge failure mode .W hile for the local weld failure mode,the seis m ic perfor mance was poor;when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bifurcate column is large,vertical clapboard can ensure the stabilization of joint region .Keywords:concrete 2filled square steel tube;bifurcate col

6、u mn;quasi 2static test;hysteretic behavi or;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 pations;degradation strength stiffness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3CCA01500。作者简介:李正良(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7年10月0引言近年来,高层建筑结构以焊接方钢管混凝土柱与工字形钢梁组成的框架体系在国内已开始应用。对于钢管混凝土节点的抗震性能,国内外的专家及学者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和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1212。文献8对钢梁2

7、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并根据理论分析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试验结果,推导出节点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文献9进行了16个轴压比为01100144,B /t 为3248,边长为305mm 方钢管混凝土压弯试件在单调或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文献10为验证方钢管混凝土柱与工字形钢梁框架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进行了6个足尺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文献11对78梁2柱采用内隔板节点形式的一榀三层两跨的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文献12通过有限元软件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钢管混凝土节点的研究大多是对方钢管混凝土

8、柱与单梁连接进行试验和理论研究,而对矩形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两根钢梁的连接的节点形式缺乏研究。结合某工程的调度中心大楼,该中心大楼由南北双塔组成,在该大楼的建筑设计中,为满足建筑立面造型需要,塔楼以上至结构顶部,周边局部的钢管混凝土柱采用了双向分叉的形式,形成了钢管混凝土柱树状节点连接。目前国家规范、规程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此类节点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对钢管混凝土树状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是必要的。1 模型试验111模型设计模型节点采用内隔板节点形式,试件的钢材均为Q345B,梁上下翼缘与柱体的连接采用坡口对接焊缝连接,腹板与焊接于柱子上的竖向钢板采用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螺栓

9、均为1019级。在节点内部,梁上下翼缘对应位置各设置一块内隔板,沿框架平面方向与柱坡口对焊,柱联体部分纵向内隔板距柱两边最宽为352mm(图1。管内混凝土强度等级C40,在实验室手工浇捣并养护。拟进行4个1/2比例的钢管混凝土树状节点试件的实验研究。节点连接如图1所示,各试件的编号及截面尺寸见表1,主要材性指标见表2表3。表1试件截面尺寸Table1D i m ensi ons of s peci m en secti ons构件梁规格HmmBmmt fmmt wmm螺栓直径mm内隔板厚度mm备注JD23B3,B4梁3501506121416 B5,B6梁2251006101416JD24B3

10、,B4梁3501506121420 B5,B6梁2251006101420JD25B1梁2751256121416 B2梁2251006101416JD26B1梁2751256121420B2梁2251006101420直柱截面350×300×16斜柱截面350×X×16注:斜柱的倾斜角度为21664°,X=300-h/tan(90°-21664°,h为柱高减少量;H为梁高度;B为梁翼缘宽度;tf为梁腹板厚度;tw为梁翼缘厚度。112模型试验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把试件倒过来加载,试验采用较先进的电液伺服程控结构试验机系统。加

11、载表2钢材力学特征Table2The p r operties of materials厚度/mm屈服强度/MPa极限抗拉强度/MPa弹性模量/MPa 6372572101195×10510367550102102×10512400535101178×10516412524161180×10520395559101172×105表3C40混凝土抗压强度Table3The p r operties of concrete混凝土强度等级JD23JD24JD25JD26f cu/MPa4117441444144418注:抗压强度fcu值为3个边长15

12、0mm立方体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平均值。图1节点连接详图Fig.1Concrete2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colu mn t o steel bea m connecti ons程序如下:在柱分叉部分的直柱A1端和斜柱A2端分别以500kN、1000kN的20%增量的形式同步逐级施加轴向荷载分别至500kN和1000kN,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恒定。通过液压方式分别在梁端同步施加反复荷载至试件破坏。其中JD23和JD24的B3,B4梁连在一起采用一个加载点,此点位于B3,B4梁间距1/2处,距离柱子1400mm,B5,B6梁连在一起采用一个加载点,此点位于B5,

13、B6梁间距1/2处,距离柱子1000mm(见图1b,在力控制加载阶段,以级差20kN逐级施加梁端荷载。当梁端荷载2位移88 11千斤顶反力支座;21反力框架梁;31反力框架柱;41拉压电液伺服作动器;51北向梁;61南向梁;712000kN 千斤顶;81底座钢铰91钢筋混凝土底座;101反力墙图2试验装置图Fig .2The test set 2up(P 2曲线上出现拐点后,以屈服荷载对应的梁自由端位移为转折点,开始位移控制加载阶段,位移增量取屈服荷载时对应梁自由端位移值的一半,在每级控制位移下反复两次。试验结束后,再对梁端荷载2位移滞回曲线进行分析,确定节点试件的屈服点。113测点布置试件的

14、应变布置见图3,以测量节点区试件的应变分布情况;位移计布置见图4,以测量梁端位移、柱端位移、梁柱相对转角和节点域的剪切变形。 图3应变片布置Fig .3A rrange ment of strain gauges2试验的过程及破坏特征JD 23在试验的过程中梁B4(B3加载到293kN (拉时屈服,此时竖向位移y 约为6215mm,梁B6图4位移计布置Fig .4A rrange ment of transducers(B5加载到281kN (压,y 约为42mm 。在以2y的第1次循环中,梁B5附近柱角部的角焊缝被拉裂,梁柱对接连接处,柱板出现鼓曲。推测应该是由于里面隔板焊缝减少,梁的拉力主

15、要由梁翼缘板与其腹板的角焊缝来传递。梁B3靠近节点端部位翼缘板的屈曲明显(图5a 。在2y 的第2次循环中,梁B3靠近节点端部位翼缘板的屈曲更加明显,B5梁柱对接连接处,柱钢板出现鼓曲(图5b 。在3y 的第2次循环中,有巨响发生,B4梁端受拉翼缘板角点处的柱钢板被完全撕开,有一条约4cm 长,115cm 宽的裂缝清晰可见(图5c 。B6梁只有靠外一角点出现鼓曲现象。另外,在柱与B5梁连接处下部角点附近,柱角的焊缝被严重剪坏(图5d 。试验达到最终的破坏形式为梁B4(B3为钢梁翼缘与柱的对接焊缝被拉断,导致外面钢梁的拉力无法有效传递,在最终破坏时,离柱面一倍梁高处梁翼缘发生屈曲,形成塑性铰。梁

16、B5、B6破坏与梁B3、B4相同,不过钢梁没有发生屈曲。JD 24在试验过程中梁B3(B4加载到360kN (拉,y 约为64mm,梁B6(B5加载到280kN (压,y 约为46mm 。在2y 的第2次循环中,梁B3(B4的翼缘屈服,其腹板有错层(腹板成Z 字形的趋势,翼缘的褶皱和腹板鼓起很大,梁B5腹板有轻微鼓起,梁B6翼缘有轻微褶皱。在3y 的循环中梁B6受拉翼缘板被完全拉脱,靠两边的加劲端板连接。试验达到最终的破坏形式为梁B6(B5翼缘板被拉断(图5e ,梁B3(B4梁翼缘板被完全拉断,并延伸到腹板(图5f 。这是由于梁B3(B4为发生塑性铰后,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最终被拉断破坏。梁B6

17、(B5形成塑铰不明显,判断可能是腹板上的横向加劲肋起了加强作用。JD 25在加载过程中,梁B1加载到207k N (压,y 约为21mm,梁B2加载到133kN (拉,y 约为20mm 。在2y 循环加载中,梁B2明显平面外屈曲,平面外挠度较大,梁端截面突变处裂开一条裂缝。梁B1下部角点被拉鼓起处裂开一条口子,另一边98图5各节点试件破坏形态Fig.5Failure modes of s peci m ens(先前裂开处被拉断,鼓起更加突出。在215y循环反向加载中,梁B2平面外弯曲继续加大,上翼缘双向受拉侧裂开较大一条裂缝。梁B1受拉侧鼓起范围加大。裂断处也向内延伸。在3y循环中,梁B1上部

18、翼缘开裂处向内延伸。在3y循环反向加载中,梁B1下部柱角部焊缝开裂,梁与柱连接部位鼓起很大。在4y 的循环中,梁B1翼缘被拉断近三分之一截面。在4y循环反向加载中,梁B1下部柱角部焊缝开裂加大,可以看到里面横隔板与柱板焊缝被拉断。试验达到最终的破坏形式为梁B1下部柱角部焊缝开裂加大(图5h,上部被拉断,下部与柱连接处破坏,节点处连接失效。梁B2发生平面外失稳,双向受拉侧钢板被拉断退出工作(图5g。JD26在正向加载过程中,梁B1加载到212kN(压,y约为30mm,梁B2加载到135kN(拉,y约为23mm。在2y的第2次循环中梁B1上翼缘板由于压力和平面外弯曲双向受拉下被拉断,并延伸到腹板,

19、梁B2平面外失稳,下翼缘角部由于双向受拉被拉断,腹板发生鼓曲,上翼缘屈曲加大。试验达到最终的破坏形式为梁B1上部被拉断并延伸到腹板,下部与柱连接处破坏,可以认为节点性能较好,破坏发生在梁上(图5i。梁B2上下翼缘板变截面处都发生断裂现象,上部翼缘受压发生了屈曲(图5j,可以认为发生塑性破坏,延性较好,最终B2受压产生较大平面外变形,这在实际工程中不会发生,是由于试验装置产生的破坏。3主要试验结果及分析311节点试件屈服与破坏的确定为便于分析,借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常用的图解法,由各试件P2曲线的骨架曲线来确定试件的屈服荷载Py和屈服位移y,试验结果见表4。表4节点试件试验结果Table4Tes

20、t results构件加载方向屈服状态试验极限状态破坏状态P ykNymmP maxkNmaxmmP ukNummJD23B4(B3压391654109234815>11215拉293621529463250>125B5(B6拉296473299227917>9117压28142301178525614>85JD24B3(B4拉36064435169437013115压410654461410037914120B6(B5压280463447529214>88拉29047301177225614>76JD25B1压207212145618119>82拉2

21、1525226185419218>80B2拉1332016316531813911>5318压1242113217421511218>4215JD26B1压2123024213561320516>5613拉22035216156215184>70B2拉135231615013619>80压11622133154511315>45注:拉(压均是作动器的拉(压状态。B3和B4梁屈服状态、极限状态和破坏状态的误差分别是3187%、4112%和3164%;B5和B6屈服状态、极限状态和破坏状态的误差分别是2166%、2125%和3107%。09 从表4中可知J

22、D 23的P m ax 均小于JD 24,是由于JD 23在y 的循环过程中,柱与梁B4对接处附近的壁板被拉鼓曲,里面的内隔板的焊缝被拉裂。在2y 时梁B5附近柱角部的角焊缝被拉裂,推测应该是由于里面隔板焊缝减少,梁的拉力主要由翼缘板与其腹板的角焊缝来传递,最终拉力过大导致焊缝被剪坏,使得外面钢梁的拉力无法有效传递。312节点试件的P 2滞回曲线31211计算模型简介纤维杆元模型13214 ,只要材料本构关系正确,构件纵向及横断面划分越细,越能精确的描述构件的弹塑性性能。但由于在非线性求解过程中,计算程序要存储每个纤维的应力2应变关系时程,随之带来的计算机存储空间加大并使运算时间加长。纤维杆元

23、模型,由弹塑性区的纤维子单元及弹性子单元组成。弹塑性区通过双向划分网格,采用众多纤维子单元模拟,中间杆采用弹性杆,由弹性子单元代替,这种模型较好的保证了计算精度,又大大节省了计算机存储空间的运算时间。弹塑性区纤维单元的长度可取构件破坏时的塑性铰区长度。图6所示,即为截面的划分方式及其截面单元数。单调加载下钢材的应力2应变关系有双线性模型、三线性模型等,在结 构抗震分析中,一般要采用三线性模型,Var ma 15提出了考虑随动强化、局部屈曲的钢材应力2应变关系。由于在循环加载试验中可能发生母材开裂,本文在Var ma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钢材局部屈曲和开裂的应力2应变关系模型。循环荷

24、载作用下钢材的本构模型采用单调加载时的应力2应变曲线,不考虑Baushinger 效应,受拉和受压可以认为是相同的;其卸载、再加载按照直线路径,且平行于应力2应变曲线的初始直线段如图7、图8所示。其中E c 表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 s 和E h 分别表示钢材的弹性模量和强化模量;E sh 为考虑曲屈和开展的等效弹性模量。本文中E s =1198×105MPa,E h =2124×103MPa,E sh =1108×104MPa。 图6截面的划分方式Fig .6D iscri m inati on of secti on fibers31212节点试件的P 2滞回

25、曲线通过计算和试验结果,得到此类节点梁端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见图9图10。构件的破坏模式大部分为出现塑性铰后再撕图7混凝土本构模型Fig .7Stress 2strain behavi or forconcrete图8钢材循环本构模型Fig .8Cyclic stress 2strain behavi or f orsteel图9节点试件滞回曲线Fig .9hysteresis l oop s of s peci m ens裂或母材拉断,或者两者同时出现,故滞回曲线饱满。JD 25试验得出的滞回曲线较其它各梁饱满程度差,就是由于在低周反复加载时,内隔板焊缝被拉裂而无法继续加

26、载,因此,内隔板焊缝作为传递梁弯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受力较大,保证焊缝的质量是维持节点整体稳定的重点。313强度与刚度退化31311强度退化在位移幅值不变的条件下,结构构件承载力随反复加载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特性叫做强度退化。为了反映框架试件的整体强度随加载位移增大的下19线刚度的定义为 k j = i 降程度 , 引入总体强度退化系数 j 来分析计算公 式 16 式中 , P j 为第 j次加载位移循环中的峰值荷载 ; Pm ax 为试件极限荷载 。图 11 即为强度退化曲线 , 从图中 可见 ,试件在屈服后不会很快丧失承载力 , 即使达到 破坏荷载后仍能继续承受荷载 , 强度退化趋势比较 平缓

27、 ,说明其屈服及破坏阶段延性较好 。 92 与试验曲线的比较 Fig 10 Comparisons betw een experim ental and analysis . results of P 2 curves under cyclic loadings 如下 图 10 循环加载作用下计算的 P 2 曲线 j = Pj Pm ax 图 11 节点强度退化 Fig 11 Degradation of strength . 耗能性能是反映试件非线性性质的重要因素 。 试件的耗能能力主要由耗能指标来具体判断 。耗能 指标是指用来衡量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由于不可 恢复的变形而消耗能量的能力 。

28、以各试件屈服时的 层间变形角 y 和破坏时的层间变形角 u 比值 = u /y 定义为层间变形角延性系数 , 以屈服时梁的位 移 y 与极限时梁的位移 u 比值 =u /y 定义为位 移延性系数 。荷载 2 位移滞回曲线的包络线可计算出 各试件的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he 或能量耗散系数 E 。 1 滞回曲线包络线上下面积之和 he = 三角形面积 ( AOB + COD 2 E = 2 he Fig 13 Envelope curve of hysteresis loop s . i 加载时第 i次循环的荷载峰值 ; j 为第 j次加载时第 i次循环的变形峰值 ; n 为循环次数 。图 12 为

29、 JD 2 4 和 JD 2 的刚度退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 随着梁端 6 位移的逐步加大 , 所有节点的刚度都呈明显的退化 , 最大值在 6 8kN /m ,随位移延性系数的增大刚度降 低 ,刚度退化呈类似正态分布曲线规律 。在加载过 程中 ,基本都出现了钢梁上下翼缘 (部分节点的腹 板 局部屈曲 ,从而导致截面刚度显著下降 。 31312 刚度退化 采用同级变形下的环线刚度表示刚度退化 。环 n n i =1 Pj / i ,其中 P 为第 i j i j i =1 j次 图 12 刚度退化图 Fig 12 Stiffness degradation . 从表 5 可知 , 各试件的

30、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比一 般钢筋混凝土以及型钢混凝土节点要好 , 4 个节点的 314 节点试件的耗能性能分析 图 13 荷载 2 移滞回曲线包络线 位 位移延性系数 均大于 215, 证明其延性好 。 建筑 ( 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2001 规定 : 对多 、 高层 钢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 = 1 /300 = 010033 rad, e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 1 /50 = 0102 rad; 而本次试 P 验的 4 个节 点 试 件 的 弹 性 极 限 层 间 位 移 角 y = 010143 010367 rad ( 413 11112 ,弹塑性 e u = 010353 010

31、763 rad ( 11765 极限层间位移角 31815 。各 试件 的等 效 粘滞 阻尼 系 数 he = P 及转角延性等均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节点域钢与混 凝土共同工作良好 , 抗剪强度及刚度均很大 , 节点域 的剪切变形对结构的变形影响几乎可以不计 。 表 5 各试件的延性和耗能比 y u 参 考 文 献 1 吕西林 ,陆伟东 . 反复荷载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 没有明显的捏缩现象 , 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 能力 。纤维杆元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反复荷载作用下 的滞回曲线 。 ( 2 分叉柱在荷载变化中表现得十分稳定 , 几乎 不随梁端荷载变化而改变 , 根本决定因素是节点的 设计中把分

32、叉处和梁翼缘错开 。两块近距离的内隔 板更好地保证了节点区域的稳定性 。钢管长宽比较 大时 ,设置纵向隔板是必要的 。一方面可以让核心 混凝土受力均匀 , 而且可以对长边钢板进行约束 。 特别是对长边有双梁的情况 , 纵向隔板可以有效地 传递梁端拉压应力 。这种设计方案值得在此类节点 中推广 。 ( 3 梁端设置楔形加劲板 , 可以将梁翼缘上的拉 压应力 (特别是拉应力 有效地传递到柱上 。对内隔 板式节点 ,由于加劲板加宽了柱与梁翼缘连接焊缝 长度 ,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内隔板上中间孔洞的影 响 。内隔板先损坏会造成耗能指标明显下降 , 对节 点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 因此保证内隔板焊

33、缝的质量也是很重要的 。 01325 01411。故可认为 ,所有节点试件的位移延性 Table 5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s of specim ens 构件 he E 2 陶忠 ,韩林海 . 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性能的 试验研究 J . 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 , 2001, 21 ( 1 : 74 2 78. ( Tao Zhong, Han L inhai . 29 2 38. 3 Beutel J, Thambiratnam D , Perera N. Cycl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

34、lar column to steel beam connections J .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2, 24 ( 3 : 4 结论 JD 2 3 JD 2 4 JD 2 5 JD 2 6 B3、 B4 B5、 B6 B3、 B4 B5、 B6 B1 B2 B1 B2 ( 1 钢管混凝土树状节点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 , 010367 010328 010143 010178 010763 01076 31420 > 21381 41170 010353 21469 > 21500 > 21105 0105 21809 41050 21317

35、2108 > 21900 > 21500 01347 2118 01331 2108 01361 2127 01369 2132 01325 2104 01393 2147 01373 2134 01411 2158 4 林于东 ,林杰 ,宗周红 .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矩形钢 5 宗周红 ,林于东 ,林杰 .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半 6 R icles J M , Peng S W , Lu L W. Seism ic behavior of composit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2 ide flange w 7 宗周红 ,林于东

36、 ,陈惠文 , 等 .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 梁连接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J . 建筑结构学报 , 2005, 26 ( 1 : 77 2 84. ( Zong Zhouhong, L in Yudong, Chen Hui en, et al Quasi2static test on concrete 2filled w .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 to steel beam connections J .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05, 26 ( 1 : 77 2 84. ( in Chinese 8 Chiew S P,

37、 L ie S T, Dai C W. Moment resistance of steel I2beam to CFT column connections J .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1, 127 ( 10 : 1164 2 1172. 9 Varma A H , R icles J M , Sause R , et al Seism ic . behavior and modeling of high 2strength composite concrete2filled steel tube beam 2columns J . J

38、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2, 58 ( 5 2 : 725 2 8 758. 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 建筑结构学报 , 2000, 21 ( 2 : 22 11. ( LU Xiling, Lu weidong Seism ic behavior . of concrete 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cyclic loading J .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00, 21 ( 2 : 2 2 ( in Chines

39、e 11. Tests of hysteresis w ith square sections J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 ibration, 2001, 21 ( 1 : 74 2 78. Chinese ( in 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 J . 地震 工程与工程震动 , 2004, 24 ( 4 : 62 2 (L in Yudong, 69. steel beam subjected to reversed low cyclic loading J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

40、neering V ibration, 2004, 24 ( 4 : 62 2 69. ( in Chinese L in J ie, Zong Zhouhong Behavior of connections of . rectangular concrete 2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w ith 刚性连接 节 点 的 抗 震 性 能 J . 建 筑 结 构 学 报 , 2004, 25 ( 6 : 29 2 36. ( Zong Zhouhong, L in Yudong, L in J ie. Experim ental study on seis ic

41、performance of m rectangula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to steel beam sem i2rigid connections J .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04, 25 (6 : 29 2 ( in Chinese 36. beam moment connections J .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2004, 130 ( 2 : 223 2 232. behaviors of concrete filled st

42、eel tubular beam 2columns 93 10 周天华 ,何保康 ,陈国津 ,等 .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 analysis of RC member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 echanics, 1993, 1 ( 1 : 14 吕西林 ,卢文生 . 纤维杆元模型在框架结构非线性分 17 2 30. 11 王来 ,王铁成 .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内隔板节点抗震性 12 周学军 ,曲慧 .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在低周反 ( 3 主管内填混凝土对节点受拉承载力的提高 不显著 ,但改变了节点

43、区域应力分布 , 矩形钢管混凝 土 X 型受拉节点承载力可采用式 ( 1 式 ( 3 计算 ; 矩形钢管混凝土 X 型节点抗弯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均 高于相应的矩形钢管节点的抗弯刚度和受弯承载 力 ,可采用式 ( 4 进行计算 。 参 考 文 献 M . Australia: John W iley & Sons, 2001. 13 L i K N , O tani S M ulti2sp ring model for 3 2dim ension . (上接第 86 页 1 ardenier J. Hollow sections in structural app lications W

44、2 Packer J A. Design guide for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 (RHS joints under p redom inantly static loadingM . K ln: TV Rheinland, 1992. 3 A ISC.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steel hollow structural sections S . Chicago: A ISC, 2000. 4 GB 50017 2003 钢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S . ( GB 50017

45、 2003 Code for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S . ( in Chinese 5 Packer J A , Henderson J E. 空心管结构连接设计指 南 M . 曹 俊 杰 , 译 . 北 京 : 科 学 出 版 社 , 1997. ( Packer J A , Henderson J E. Design guide for steel hollow sections structural jointsM . Translated by CAO Junji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7. ( in Chinese

46、 6 Packer J A. Concrete 2filled HSS connections J .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5, 121 ( 3 : 458 2 467. 7 刘永健 ,周绪红 ,邹银生 , 等 . 矩形钢管混凝土横向 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 建筑结构学报 , 2004, 25 ( 1 : 9 2 16. ( Zhou Tianhua, He Baokang, Chen Guojin, et al Experim ental studies on seis ic behavior . m of concrete

47、 2filled steel square tubular column and steel beam joints under cyclic loading J . Journal of . Building Structures, 2004, 25 ( 1 : 9 2 ( in Chinese 16 能的试验研究 J . 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 , 2005, 25 ( 1 : 76 2 80. (W ang Lai,W ang Tiecheng Experi ental . m research on seis ic perfor m mances of joint reinforced w

48、 ith inner ring stiffener of concrete 2filled square tubular frame J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 ibration, 2005, 25 (1 : 76 2 ( in Chinese 80. 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 J . 土木工程学报 . 2006, 39 ( 1 : 38 2 43. ( Zhou Xuejun, Qu Hui Seis ic . m resistance of bolt2 weld joint and all2 weld joint of con

49、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and steel beam under cyclic load J .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39 (1 : 38 2 43. ( in Chinese 15 Var A H , R iclesm J M , R ichard S, et al Seism ma . 94 16 王文达 ,韩林海 ,陶忠 . 钢管混凝土柱 2 梁平面框架 钢 filled rectangular load J . 8 刘永健 ,周绪红 ,刘君平 . 矩形钢管混凝土 K型节点 9 刘永健 ,周绪红 ,刘君平 . 矩形钢管混凝土 T、 型节 Y rectangular steel tube truss D . University, 2003. ( in Chinese Structures, 2003, 24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