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_以上海市为例__第1页
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_以上海市为例__第2页
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_以上海市为例__第3页
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_以上海市为例__第4页
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_以上海市为例_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4年12月第30卷第4期人口与社会Population and SocietyDec.,2014Vol.30No.4 收稿日期20140527;修订日期20141028作者简介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2CSH079;上海教育委员会“优青”项目(405ZK11YQ26yyy11061作者简介肖昕茹(1979,男,河南汝南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市为例肖昕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上海201418摘要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除了受商品房价格、房地产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外

2、,群体的内在特征和城市融合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发现流入时间、户口、性别、收入、婚姻及自身角色认知是影响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主要因素。关键词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城市管理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63(201404003306Abstract:The dwelling of urban migrant youth with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 are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apart from the impact o

3、f housing prices,policies of real estate and macro economy,the populations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vel of their city integr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influencesBased on survey data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a 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and found the following aspects pla

4、yed major effect on the dwelling of the population:time when they flow in;household registration,gender,income,marriage,and self perceptionKey words:youth with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floating people;dwelling;city management人口流动是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目前我国存在诸多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屏蔽制度,如户籍制度、就业政策以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制等,使庞

5、大的流动人口遭受来自城市多维度的社会排斥。流动人口成为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呈现“漂泊化”,甚至成为“无根”群体1。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规模也在递增。与普通流动人口相比,高学历流动人口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往往也成为各地政府人才引进的重点对象。但大城市的高房价以及都市生活的吸引力导致他们进退两难,一方面高房价使他们有心无力,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巨大的吸引力使他们难以割舍。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购买住房成为他们留在大城市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厘清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而且对城

6、市管理部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学术界对于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城市适应以及就业保障等29,居住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贫困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以及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大城市白领群体、少数民族以及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居住模式研究。邓金杰、仝德、李贵才通过深圳城中村外来人口购房意愿的研究,分析发现户主年龄、收入、居留时间以及未来发展意愿对其是否在深圳购房有显著影响10;谢桂华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与子女居住距离以及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并不影响经济支持,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会产生一定影响11

7、;姜晓萍则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模式与婚姻以及家庭形态的关系12;肖昕茹根据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大城市白领群体的居住模式,针对租房、购房及与父母同住3个变量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等对白领群体的居住模式具有显著影响13。本文根据2013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相关变量,抛开市场因素以及政策变动的影响,分析影响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社会融合以及人口学因素。一、数据来源及对象界定本文数据来源于2013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上海市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本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2013年5月年龄为15 59周岁,即19

8、53年6月至1998年5月间出生,共8000份样本。获取包含社会融合状况以及个人信息调查的样本量为2000个。另外,本文以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将学历在本科及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非本区(县、市户口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进行筛选,获得712个样本。二、分析框架自2010年以来,“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成为网络热点。正如网评所言,逃离有逃离的无奈,回来有回来的苦楚,逃离和逃回都是个人的选择,他乡无法融入,故乡无法接纳,身在何处都是客14。因此,笔者在构建影响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见图1。第一个是个人因素,包括青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

9、况、职业、是否生育子女、子女是否在流入地就学、性别、年龄、户口性质等。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青年流动人口越容易在大城市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已婚比未婚更倾向于稳定,尤其是在流入地已经结婚生子的青年流动人口,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职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好的职业使青年流动人口有好的收入,增强留下来的竞争力。性别、年龄和户口性质同样也会产生影响,男性、年长者以及非农业户口选择城市购房的概率相对较大;第二个因素是城市融合因素,包含文化融入、心理认同、制度融入3个方面。对于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而言,在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以及制度保障方面与大城市结合紧密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定居。第三个因素

10、是外在宏观的市场及政策因素,其中主要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形势以及地方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等。 图1三、上海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基本特征1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性别比较高以女性100为准,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10,同时上海市“五普”常住人口在业人口的性别比仅为81,城市高学历青年中男性比例较高,这种现象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女性受教育权利长期被忽视。另一方面原因是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冒险,挑战自己。2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初婚比重较大,男性未婚多于女性调查显示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初婚人口占750%,初婚青年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占513%,超过女性,主要原因应该是大城

11、市高昂房价对于没有任何“原始积累”的外来流动人口来讲是难以逾越的障碍。3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男性月均收入高于女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收入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月均收入高于女性,其中月均收入在4000以上的男性占575%,高于女性的423%。但是在0 1999元及2000 3000元组别中,女性反而高于男性。收入的差别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角色效应”,女性更容易受到家庭以及职场的“玻璃天花板”作用,进而限制个人发展,这也导致高学历青年的高收入组中男性比例较高。四、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对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影响分析(1租房和购房成为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

12、类型的主要选择,政策性保障房比例较低;居住类型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农业户口流动人口购房比例低于非农业户口。在大城市拥有一个工作和生活的落脚点是每个流动人口的目标,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也不例外。根据调研数据,目前流动人口住房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自购房屋、自租房、政策性保障住房、其他等几种类型。调查数据显示,高学历青年的住房类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形,租房(404%和购房(472%成为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主要选项,已购房的比例高出自租房近7个百分点,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的政策性保障房的比例较低,仅为44%,这说明在缺少社会资本和家庭积累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来讲,“白手起家”和“自我积累”成

13、为奋斗的主题,或者自购房或者自租房,同时他们并不在地方政府保障房的覆盖范围之内。如表1所示,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类型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无论男性与女性,租房和购房均为主要选项,区别在于男性自购房比例稍高于女性,这也说明男性若要在大城市成家立业首先需要买房。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类型在不同户口类型中差异明显,农业户口中租房比例明显高于自购房,非农业户口中,自购房比例明显高于租房,这说明非农业户口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家庭积累,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2已婚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自购房,有较好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自购房比例较高,有子女在本地求学的青年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更强如表1

14、所示,未婚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在大城市主要以租房为主,而初婚的则以购房为主,这也反映了已婚更能推动成员在流入地购房安家,而未婚者由于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购房的意愿并不强烈。但需要注意的是未婚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享受政策性保障房的比例达到127%,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流入地城市对青年人才的重视。职业对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具有明显作用,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商者等购房比例较高,而餐饮、家政、保洁以及装修等蓝领职业从事者,租房的比例较高。相对于婚姻和职业,子女是否在沪求学对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购房意愿影响较大,调查数据显示,子女出生在本地且在本地求学的青年流动人口已购

15、房比例高达651%,高于调查总体已购房比例近20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为了保证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购买房产,留沪发展。表1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频数住房性质租房政策性保障房已购房其他合计性别男373448%46%432%75%1000%女339357%41%516%86%1000%农业134560%90%291%60%1000%户口性质非农业575365%33%517%85%1000%其他31000%00%00%00%1000%未婚173566%127%168%139%1000%婚姻状况初婚534354%17%567%62%1000%再婚300%0

16、0%1000%00%1000%离婚2500%00%500%00%1000%0199922409%00%409%182%1000%收入状况(元20003999125560%112%272%56%1000% 4000及以上558373%30%516%81%1000%13119605%109%193%92%1000%流入时间(年46220509%41%359%91%1000% 79223336%22%556%85%1000% 10+150193%27%733%47%1000%社会保障有230296%26%609%70%1000%无94436%21%404%138%1000%(3收入水平越高,高学历青

17、年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度越高,自购房的意愿也就越强收入是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立足的保证,同时也是经济融入的重要标志。如表1所示,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可以代表不同的经济融入程度,每一收入水平的青年流动人口住房选择也并不相同,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收入越高,自购房的比例较高,相反,收入越低,租房的比例也越高。2城市融合因素对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影响分析(1有社会保障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购房本文以在本地是否参加社会保障(城镇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居民保障、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对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进行制度融入评测。如表1所示,参加本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已购房比例较高

18、,达到609%,而没有参加本地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租房的比例达到436%,远远高过参加社会保障制度的流动人口,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性保障房(公租房和廉租房一项,两者的比例同样较低。(2参加过本地社区和社会活动的流动人口购房比例较高,听得懂本地语言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本地购房熟悉本地语言以及参加本地社区活动是文化融入的重要标志。一旦文化融入就意味着流动群体一方面已经被流入地文化“同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再返回流出地。在本地参加过类似社区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活动的流动人口购房比例高于租房者,前者比例达到651%,后者只有不到三成。此外,是否听得懂当地语言对于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留沪发

19、展作用也非常明显,数据显示,听得懂且会讲上海话的青年流动人口自购房的比例超过50%,听得懂也会讲一些的比例也达到582%,不懂本地话而在本地购房的比例只有292%。购房比例依照对本地话的熟悉程度依次增加。(3自身认同度高的青年流动人口更倾向于自购房,流入时间越长,购房的概率就越高数据显示,当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或者新本地人时,选择自购房的比例分别是724%和571%,认为自己仍然是流出地人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选择租房的比例高达618%。同样,当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相处融洽时,他们更倾向于本地购房。数据显示,当相处融洽时,自购房比例为498%,比较融洽和一般时自购房的比例也超

20、过46%,而与本地人来往很少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租房的比例最高,为640%。一般而言,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居留的时间越久,对某地区融入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一点在流入时间得到了证明,如表1所示,流入时间越长,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购房的比例就越高,时间越短租房的比例则越高,流入7年以上人口中已购房的比例达到627%,1 3年的租房比例达到605%。表2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多元Logistic分析模型B显著水平Exp(BB显著水平Exp(B保障房截距17353000已购房截距15060000 13年50455360413年1199006301流入时间46年1496085224流入时间46年16

21、51000192 79年61345854279年86800842010+年0b10+年0b11999元137949881022E0611999元663275515月均收入20003999元173775118920003999元786017455月均收入4000+元0b4000+元0b 性别男047926954性别男612008542女0b女0b户口性质农业户口158160007394288725户口性质农业户口78100080458非农业户口0b非农业户口0b婚姻状况未姻状况未婚1353000258初婚0b初婚0b自我认同本地人653198520自我认同本地人1004

22、0002728外地人0b外地人0b 本地话听得懂1717701187本地话听得懂0219321021听不懂0b听不懂0b白领11043733017白领091865913职业经商176840002088E08职业经商219760803蓝领0b蓝领0b子女在沪就读子女本地就女在沪就读子女本地就女非本地就学0b子女非本地就学0b社会保障有保障20380967673社会保障有保障6550791925无保障0b无保障0b 说明:租房p01五、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分析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主要受个体性别、婚

23、姻、户口性质等个体因素以及城市社会融合因素的作用,各因素对其居住选择的影响需要做典型性检验,笔者以居住选择(政策性保障房、自租房、自购房作为分析对象,兼顾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选择个体因素中的婚姻、户口性质、性别以及城市融合因素中的是否会说本地语言、流入时间、自我认同、收入水平作为分析的自变量,同时为了提高模型检验的有效性,将因变量选项重新加以处理,最终形成3个分析变量:租房、已购房和政策性保障房,同时为了便于考察流动人口选择和购房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租房为参考系,回归模型如下:如表2所示,政策性保障房与租房相比较,流入时间4 6年相对于10年以上更倾向于租房(B=14960P01,农

24、业户口相较于非农业户口则更依赖申请政策性保障房(B=158160P01,未婚相对已婚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易于申请政策性保障房(B=15720P01。有保障相对于无保障的流动人口也倾向于选择政策性保障房。除此之外,其他变量对于政策性保障房与租房并没有明显影响(P01。由于政策性保障房是由公租房、廉租房、单位提供住房等类型构成,流动时间久的更可能在大城市购房,而政策性保障房则由于其严苛的申领门槛限制了已婚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同时,享受制度保障人口、农业户口和未婚人口更倾向于申请政策性保障房,则主要由于其可以依靠单位提供住房以及申请公租房和廉租房。已购房与租房相比较,流入时间的影响较为明显,与10

25、年以上相参照,流入时间越短,租房的概率就越高(B0P01,月均收入2000 3999元收入组相对于4000+收入组更倾向于租房(B0P01,而1000 1999元收入组的影响并不明显(P01。户口性质、性别和婚姻状况对购房和租房的影响也比较明显(P01,其中农业户口、男性和未婚者都倾向于租房(B0。户口性质和自我认同的影响同样显著(P0,认为自己是本地人以及参加社保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以及非农业户口倾向于购房(P01,语言因素(是否听得懂本地语言对居住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六、主要结论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包含个人差异、城市融入的程度,同时也受市场以及宏观政策的影响。本文

26、着重分析了个体因素以及城市融合因素对其居住模式的作用,但对宏观房地产市场走向以及政府政策分析不够,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政策性保障房和租房,个体因素的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对于个体选择具有明显影响,农业户口和未婚更倾向于选择申请保障性住房,但以经商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流动人口相对于蓝领偏爱租房,白领则没有显著影响。其他个体因素也没有显著性影响;融合因素中的流入时间长短具有明显作用,流入时间较长更易于选择租房居住。其他因素影响并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租房和购房,政策性保障房更容易受准入条件的限制,干扰性较强,另外与政策性保障房的样本量较少也有一定关系。2购房和租房是两个对比性相对较强的

27、居住类型,其中个体因素中流入时间、性别、婚姻、户口性质等几个因素影响显著。流入时间越久,收入越高的人群越倾向于购房,但是农业户口、男性以及未婚的则往往选择租房。流入时间越久意味着个人与城市的融合越深厚,更容易选择大城市定居发展,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购房比较好理解。此外,农业户口以及未婚选择租房也符合常理,农业户口意味着较弱的家庭支持,未婚也意味着房子对家庭还处于次要地位,但男性同样倾向于租房是个有意思的结论,可能的解释是女性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中已婚的比例高于男性,再加上传统文化中女性对婚姻的基本保障要求是房子,同时大城市的高房价对男性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因此最后出现男性更倾向于租房的结果。其他如

28、职业等个人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在融合因素中,本地人自我认同度高的以及享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往往选择购房,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自我认同度高意味着生活方式、信仰、生活习惯等与所在城市高度融合,购房也就理所当然了。享受社会保障意味着制度的融入,同样大城市其他优质的制度资源对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促使他们选择本地购房。3市场以及政府调控政策因素将对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构建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分析框架是在排除了市场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尤其在目前本市仍然在实行房地产限购政策的前提下,本文的分析过程以及结论带有理论意义的假设。

29、参考文献1郭兴华,邢朝国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中州学刊,2009(6:1031082马西恒,童星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J学海,2008(2:1522人口与社会 2014 年第 4 期 肖昕茹: 大城市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3 J 人口研究, 2006 ( 3 ) 任远,邬民乐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 文献述评 4 J 人口研究, 2009 , 33 ( 1 ) : 17 29 杨菊华 从隔离、 选择融入到融合: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5 J 人口研究, 2012 , 36 ( 3 ) :

30、27 37 周皓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6 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0 , 31 ( 5 ) : 72 74 王振卯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研究 7 J 黑龙江民族论丛, 2006 , 93 ( 4 ) : 45 47 陈云 城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 管理与适应 8 J 人口研究, 2012 , 36 ( 3 ) : 38 49 宋月萍,陶椰 融入与接纳: 互动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研究 9 “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正式移民问题研究 J 规划师, 2013 , 29 ( 4 ) 黎智辉,黄瑛 “半城市化” 与 10 J 人文地理, 2011 ( 5

31、) : 34 38 邓金杰, 仝德, 李贵才 城中村外来人口的购房意愿研究 11 J 社会, 2009 ( 5 ) : 33 35 谢桂华 老年人居住模式与子女赡养行为 12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 3 ) : 24 26 姜晓萍 西南民族地区的居住模式与婚姻 、 家庭的变迁 13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 人口与发展, 2010 肖昕茹, 梁翠玲, 丁金宏 大城市白领居住模式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1 ) : 62 64 14 ( 2014 02 10) 2014 03 05 http: / / www zj xinhuanet 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 : 已经回不去了EB / OL com / finance /2014 02 /10 / c_119263932 htm 责任编辑: 江振振 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 ( 3 ) : 3 7 ( 上接第 32 页) 育的资源供给; 第三, 加强财力保障, 促进流动儿童 在学比例水平。 政府在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子女教 育均等化服务的同时, 应加大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 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可以通过按人头购买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