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分析_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_第1页
路径分析_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_第2页
路径分析_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_第3页
路径分析_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_第4页
路径分析_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0.3“ 三农 ” 问题研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 梁伟军(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摘 要我国现代农业在发展实践上沿着 “ 农工商 、 产供销一体化 ” 和产业横向交叉发展的 “ 两维 ” 路径展开, 农业产业化理 论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论是对应的两大理论解释 。 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产业融合必然性, 农业产业化 与多功能农业的实质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纵向与横向融合发展, 纵向与横向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纵向上趋于延长 、 横向 上趋于拓宽的块状农业产业链, 最终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现

2、代农业发展; 路径分析; 产业融合; 理论解释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0 03-0069-05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沿着 “ 农 工 商 、 产供销一体化 ” 和产业横向交叉发展的 “ 两维 ” 路径 展开 。 在理论支撑上 , 对应地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理论 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论 。 现代农业 “ 两维 ” 发展路径对应 的两大理论解释 , 深刻揭示了 “ 两维 ” 路径各自发展的 规律性特征 , 尽管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 导意义 , 但由于所关注的现代 农业发展侧重面不同 (农业产业化侧重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产业一体化问 题 , 多

3、功能农业论研究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产业横 向发展问题 , 二者缺少学术上的交流和对话空间 , 不 利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农 业发展的基本 规律 , 进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 指导 , 这客观需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框架 。 从产业融合的视角看 , 现代农业发展的 “ 两维 ” 路径的 实质是产业融合 , 即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 。 产 业融合理论是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 在西方国家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学前沿理论 , 对于认识我国现 代农业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 , 能够为我国 现代农业发展的 “ 两维 ” 路径解释建立起一个统一的 理论解释框架

4、 。一 、 现代农业发展的 “ 两维 ” 路径实践及其理论解释 1. 现代农业发展的 “ 两维 ” 路径实践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端 于农村和农业 , 可以说 ,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 展与市场 化改革是同步进行的 。 经济体制的 市场化改革始于 1978年 ,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 , 我国现代农 业的发展应以 1978年为起点 。 从发展实践来看 , 主要 沿着 “ 两维 ” 路径展开 。(1“ 农工商 、 产供销一体化 ”。从 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 , 农业经营开始摆脱传 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前 、 产中 、 产后各个纵向 环 节被人为割裂的体制束缚 ,

5、 通过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等途径进行市场体系建设 , 将农业生产 、 加工 、 销售 、 服 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 ,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农业 产业链 。 具体而言 , 在解散人民公社 、 推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 针对 1982-1984年出现的农产品 滞销现象 , 中央及时进行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 1985年 , 全国取消了导致农产品滞销的体制性障碍 农产 品统购统销制度 , 代之以对少数农产 品如粮食 、 棉花 等实行国家订购制度 , 订购任务以外的农产品基本上收稿日期 2009-11-11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

6、2008q078。作者简介 梁伟军 (1974-, 男 , 陕西岐山人 ,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 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产 业融合与农业发展 。69放开经营 ; 随后 , 一些与乡镇企业发展联系紧密 的纺 织原料类农产品出现了大范围供不应求的现象 , 导致 相关农产品盲目扩大生产 , 最终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 1989-1992年的第二次农产品滞销现象 。 现实表明 , 分 散的农户生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 , 如何组织农民进入 市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992年 , 十四大明确 提出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 全国各地迅速进行了

7、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探 索 , 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选择了 “ 农工商 、 产供销一体 化 ” 的发展模式 。(2 产业横向交叉发展 。进入 21世纪以来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市 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中央农业发展政策 的大力 调整 , 传统三大产业之间界限分明 、 各 自分立的格局 被逐步打破 , 农业与不同产业之间呈现出横向上交叉 渗透 、 融合发展的现象 。 农业与工业 、 农业与服务业 、 农业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 、 农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等融 合发展 , 形成了加工农业 、 旅游农业 、 生物农业 、 数字 农业等新型产业业态 。 新型产业业态的兴起 , 在拓展 农业发展空间的同时

8、 , 成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 , 不仅有 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 并且提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产业竞争力 。2. 现代农业发展的 “ 两维 ” 理论解释 。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的 “ 两维 ” 路径 , 学术界对应的 主要以两大理论解释为支撑 :一是以农业产业化理论 为基础 , 集中于对农业产业化组织 的纵向一体化分 析 。 20世纪 90年代 , 随着农工商 、 产供销一体化的发 展 , 引起了各地政府部门和 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 究 。 1993年 7月 8日 , 经济日报 发表了河南信阳地 委书记董雷的 发展农村 市场经济的有效途 径 “ 公司 ” +“ 农户 ” 一文 , 将当地农业产业

9、化的历程划分 为三个阶段 :建立原料基地 、 组建 “ 龙头 ” 经济实体和签 订合作经营合同 。 这一理论提炼和总结 , 引起了学术 界对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 从农业 产业化的内涵与类型 、 发展的必然性 、 地位和作用 、 基 本构成要素 、 组织模式 特点 、 发展趋势和前景等方面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农业产 业化理论体系 。 二是以多功能农业理论为基础 , 侧重 于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多功能农业发展业态的分析 。 一些学者分析认为 , 农业作为国民经 济的基础 , 随着 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文化及消费需求的提升 , 农业除了具有传统认识上的产

10、品 、 市场 、 要素 、 外汇等 四大贡献外 , 还有重要的粮食安全 、 生态保护 、 社会治 理 、 文化教育等功能 , 实现农业与传统产业 (工业和服 务业 、 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是多功能农业 发展的客观要求 。 并进而分析和研究了多功能农业的 内涵 、 发展的类型 、 典型业态 、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 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 提出了多功 能农业发展论 。二 、 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融合必然性分析1. 新技术革命导致产业关联关系改变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 生 产 技 术 联 系和经济联系 , 这种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 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

11、在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1(P300 。 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 使人类进入 了工业经济时代 。 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之间分工主要 体现在农业 、 工业和服务业各自有明确的产业内容 , 产业之间界限清晰 , 分立发展 , 产业划分 主要建立在 以原材料 、 技术工艺和产品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分类标 准之上 。 不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 、 劳动力 、 土 地 、 工业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 。 产业之间的协作主要 体现在三大产业之间存在以产品 、 生产技术 、 价格 、 劳 动就业 、 投资等为依托的纵向产业依存联系 。20世纪 50年代兴起的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 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12、以及延续到 70年代的以信息 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 使知识和信息日益成为产 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 , 产业之 间逐步建立起了以知 识 、 信息为关联核心的各产业之间的新型关联关系 。 新型产业关联关系建立的内在逻辑是 :信息技术在产 业之间快速扩散 , 产生了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 , 使 得 产业之间逐步建立起了共有的技术基础平台 , 导致产 业之间存在纵向关联关系的同时 , 形成了横向产业关 联关系 。2. 世界产业结构融合化的演进趋向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 , 每一次科技革命 , 必 然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 发端于 18世纪 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 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

13、工业社 会 ,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向了工业 ; 19世纪 70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 命 , 使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转向了重工业 ; 20世纪 40年 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 导致主导产业由重工业逐步转 向了知识 、 智力密集型的信息产业 。 对于前两次科技 革命所引发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研究 , 形成了 四种代表性的传统理论 2(P56-57 :一是日本经济学家赤 松要提出的 “ 雁形 ” 产业发展理论 ; 二是以新西兰奥塔 哥大学教授费雪 、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为代表提出的 研究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产业形态分类理论 ; 三是美 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创立的以研究产业之

14、间关联关 系为目标的投入产出经济学理论 ; 四是美国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提出的反映产业结构变 化与经济发展阶段 性之间内在关系的产业演进规律理论延续到 20世纪 7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 改变 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 时 代 。 信息时代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融合化发展趋势 , 即 产业结构融合化 。 产业结构融合化又被称为 “ 产业结 构重叠化 ” 或 “ 产业边界模糊化 ”, 是指在知识分解和融 合基础上 , 由于大量新生技术日益趋同而形成新的知 识产业群 , 以及产业技术融合而导致 的产业重叠加 深 , 使产业边界具有了越来越不清晰的趋势 3。 产业结 构融合化具体表

15、现在 :一方面 , 知识的高度渗透 使产 业迅速分化 , 形成了核心技术趋同的诸 多新兴产业 群 , 原有产业边界日趋模糊 , 一些新兴产业日益兴起 , 如生物工程技术对各产业渗透的结果 , 产生了具有跨 产业属性的生物农业 、 生物化工 、 生物医学 、 生物信息 等新型产业业态 ; 另一方面 , 产业之间技术的融合化 导致了产业重叠加深 , 使原有的以原材料 、 技 术工艺 和产品等要素为基础的产业分类标准面临巨大挑战 , 客观需要建立新的产业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 。3. 世界农业发展的产业融合趋势 。第一次科技革命爆发后 , 工业技术成果广泛应用 到农业领域 , 世界农业的发展进入了近代农

16、业 (19世 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阶段 。 近代农业在技术上以机 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 , 各种农业机械 、 化肥 、 农药等农 资在农业广泛应用 , 在经营上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成 为主要的经济组织 。 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 , 资源浪费 、 环境污染 、 工农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 , 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 迫切需要一场新的农业 技术革命 , 革新农业发展模式 。20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中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 现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 引发了农业科技 革命 , 农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 。 现代生物工 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和扩散 , 导致了 农业与

17、生物产业 、 农业与信息产业之间共享同一技术 资源 , 横向产业关联得以形成 。 同时 , 农业商品化 、 市 场化的发展 , 出现了农业产前 、 产中 、 产后诸环节紧密 联系 、 形成完整纵向产业关联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关 联组织 。 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横向与纵向新型产业关 联的建立 , 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出与非农产业 , 包 括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 农业与工业 、 农 业与服务业 共享技术或信息资源 , 融合发展的态势 。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 , 导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 的重叠现象日益突出 , 产业界限日趋模糊 , 生物农业 、 数字农业 、 生态农业 、 旅游农业等一 些新型产业业态

18、迅速兴起 。 在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过程中 , 现代农业呈 现出了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 农业发展体现出了典型 的资源节约 、 环境友好 、 生态保护功能 。 如荷兰花卉产 业的成功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农业与非农产业融 合发展的结果 。 花卉苗木繁育中大量采用无土栽培技 术 , 花卉栽培所需进行的水 、 肥 、 温 、 光 、 气等控制则融 入了现代信息技术 , 进行数字化管理 。4. “ 两型 ” 社会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的 21世纪 , 我国仍处 于工业化的中后期 , 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属于 典型的高能耗 、 高污染产业 , 经济社会 发展的可持续 性

19、问题日趋突出 。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 中央提出 了建设资源节约型 、 环境友好型社会 (“ 两型 ” 社会 的 发展目标 。 “ 两型 ” 社会建设 , 需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为支撑 , 发展循环经济 。 循环经 济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 , 构建不同 产业之间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有机联系 , 从而达到废 弃物循环利用 , 减少环境破坏 , 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生 态经济模式 。 农业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 , 农业本身是 71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农业的发展既有可能成为 生态环境功能的维护者 , 也有可能成为破坏者 。 目前 , 我国农业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

20、:第一 , 农业劳 动生 产率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 从国际比较看 , 中国 的土地生产率已经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但农 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农 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是由农业劳动力规模太大 、 数 量过多所造成 , 只有减少农业劳动力才可能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率 。 第二 , 农业污染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 化肥的大量施用在促使农作物增产的同时 , 导致了世 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业污染 。 美国农田的有机质 是 10%, 中国是 1%4。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化肥生产和 施用量最多的国家 , 2002年的施用总量相当于美国的1.77倍 , 印度的 2.11

21、倍 。 农业污染的危害具有潜在性 和隐蔽性 , 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 胁 。 第三 , 农业水资源缺乏 , 时空分布不均 , 利用效率 较低 。 目前 ,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约为 2150立方米 , 是世 界人均水平的 1/4左右 , 并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 北方 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 。 第四 , 农业生产条件脆弱 。 2006年 , 全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 8.48亿亩 , 仅占总面 积的 46.41%, 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 ; 自然灾害频 发 , 每年因此损失粮食超过了 700亿斤 。 落后的农业水 利设施和频发的自然灾害 , 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硬约 束 。 第五 ,

2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落后 。 尽管中国农业出 口依存度仅为 9.3%, 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8%, 具有相当的农业出口潜力 , 但农业产品质量监控 和测定体制不够完善 , 卫生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落 后 , 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 。摆脱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 出 路 是 发 展 “ 两 型 ” 农业 , 实现农业转型 , 走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 。 这 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 也是农业自身发 展的客观要求 。 “ 两型 ” 农业的发展应具备高产 、 优质 、 高效 、 生态的基本特征 , 符合绿色 、 环保 、 可持续性的发 展要求 。 农业发展的转型

23、, 客观需要跳出就农业发展 农业的思维局限 , 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 果 、 组织模式 和管理经验 , 用现代科技成果改 造农业 , 用现代组织 形式提升农业 , 用现代管 理思维谋划农业 , 在农业与 非农产业融合中促进 “ 两型 ” 农业的发展和 “ 两型 ” 社会的构建 。三 、 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融合理论模型解释 产业融合化发展的前提是市场经济 这 一 开 放 的 系统环境 。 从经济发展的产业外部环境看 , 1978年以 来 , 我国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实 质上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产 业之间的有机联系被 人为行政分割 、 产业封 闭发展的路径依赖 , 建立起有 机的

24、产业关联 、 形成开放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过 程 。 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 、 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市场体 系建设等领域日益重视产业关联及相应的 制度支持 建设 , 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 明确提出 , 要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 , 努力实现包 括生物农业在内的 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 制的新突破 。 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催生了产业融合发展 的开放环境 , 现代农业是一开放系统下发展的产业化 农业 , 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 。从产业融合的方向来看 , 现代农业发展的 “ 两维 ” 路径 农业产业化与多功能农业 , 实质上是农业与 非农产业纵向与横向融合发展 。 由

25、此 , 从融合纵横的 方向 、 融合的纵横目标 、 融合 的最终目标三个维度建 立起一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融合理论解释模型 。 如图1所示 :图 1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融合理论解释模型纵轴与横轴表示融合方向 :纵轴表示农业产业化 发展路径的纵向产业融合 , 横轴表示多功能农业发展 路径的横向产业融合 ; 纵向 、 横向 的双向箭头表示融 合的纵横目标 :纵向的双向箭头表示农业产业链的纵 向拉长 , 横向双向箭头表示农业产业链的横向拓宽 ;加粗的斜线表示融合的最终目标 , 即形成既长又宽的 块状农业产业链 。1. 农业产业链的结构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下 ,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性 地位 。 资源

26、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必然流向生产效率相 对高的产业部门和领域 , 即产业竞争力强的产业 。 从 产值创造的角度看 , 高生产效率的产业 部门 , 必然能 够创造出更多新增价值 , 即价值 增值 , 这一产业自然 会成为资源流向的目标 。 价值增值一般由价值增值链 上的不同价值增值环节所构成 , 不同的价值增值环节 有对应的价值增值主体 。 就农业发展而言 , 从价值增 值的主体来看 , 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 相关的产业群的供给和需求构成的网络结构 , 包括为 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 、 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 , 农作 物种植 、 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 , 以及以农业 初级 产品为原料的

27、加工 、 储存 、 运输 、 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 (张利庠和张喜才 , 2007, 价值增值环节包括产前 、 产 中和产后三大环节 。 如图 2所示 :图 2现代农业产业链增值环节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的纵向及横向产业融合 , 意 味着更多资源在向农业和涉农产业部门流动 , 资源在 农业和涉农产业部门产生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 实现 更多的价值增值 。 同时 , 其价值增值可分为纵向上的 价值增值和横向上的价值增值 。2. 产业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的逻辑 。纵向上 , 通过农业产业化 , 增加农业的纵向价 值 增值环节 , 延长农业产业链 。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 导向 , 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 依托 , 以广大农 户为基础 ,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 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 程中的产前 、 产中 、 产后 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 业系统 , 是实现种养加 、 产供销 、 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 引 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 组织形 式 5。 农业产业化往往以某种农产品为中心 , 构建起农 业产前 、 产中和产后的纵向产业组织关联 , 形成 完整 的农业市场化产业链 , 同时 , 通过工业 、 服务业技术及 其产业化成果在农业部门的广 泛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