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系大学生的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相关分析_第1页
对运动系大学生的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相关分析_第2页
对运动系大学生的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相关分析_第3页
对运动系大学生的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相关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运动系大学生的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相关分析     摘要:采用运动情景动机量表和运动员疲劳问卷对运动系大学生的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年龄、性别、运动年限和运动等级上运动系大学生的运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建议教练员根据运动系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训练,激发他们的运动动机,降低心理疲劳感。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员动机水平心理疲劳 Abstract: Motivation scale used sports scene and the fatigue questionnaire on students lev

2、el of motivation and mental fatigue for differences in testing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regard to age, sex, sports and athletic life on the level of college sports department of Campaign level of motivation and mental fatiguein varying degrees of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sports

3、department recommends that coaches students for train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timulate their motivation to reduce mental fatigu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motivation level;Mental fatigue 关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由来已久,Dale和Weinberg (1990)认为,心理疲劳中包含一种耗竭感,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以及情感的,这种耗竭感会导致个体对他人反应的消极变化,心理

4、耗竭具有成就感降低的特点,这会导致与运动成绩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自尊降低产生退出念头。竞技体育的运动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造成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能下降的现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可感觉阈限,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机能重建功能,应对得当能使运动员更好地应对训练比赛中的各种压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调节和控制,最终可能导致心理耗竭。 从以往研究中发现,动机因素作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一个评定标准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动机水平高的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会积极进行身心动员,勇于克服困难,

5、不过多计较外在的奖励,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功。相反动机水平低的运动员往往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想赢怕输心理严重,焦虑水平高,挫折耐受力差,在训练比赛中没有将外部的环境刺激内化为内部动机或鉴别动机,容易出现厌恶感甚至退出比赛。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系大学生的运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年龄、性别、训练年限、运动等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动机水平对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维护和促进运动系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和实证资料。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以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到有效问卷418份,有效回收率为83.

6、6%,平均年龄为21.34岁,其中男生310名,女生108人。田径79人,篮球151人,足球80人,网球36人,乒乓球35人,健美操20人,排球11人,游泳6人;一级30人,二级352人,无等级36人 运动员动机水平的评定采用Guary,F.Vallerand, R. J.,&Blanchard,C. M.编制的运动情景动机量表。该量表由15个题目组成,主要对被试的内部动机,鉴别动机,外化动机和缺乏动机进行测量。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采用Thomas D.Raedeke,Alan L.Smith编制的运动员运动疲劳问卷。该量表由15个题目组成,主要对被试的体力/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

7、负评价进行测量,其信度为=0.80。 采用spss13.0对所获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年龄运动系大学生运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差异 研究结果(见表1)显示不同年龄的运动系大学生的内部动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1),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运动系大学生的鉴别动机水平、外化动机水平和缺乏动机水平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年龄的大学生在成就感降低这个因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体力/情绪耗竭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1),主要体现在年龄处于2122岁的运动系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其他年龄段,说明这个年龄段的运动系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

8、会影响他们的训练和学习。 (二)不同性别运动系大学生运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差异 研究结果(见表2)显示男女大学生在鉴别动机水平之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1),女生在鉴别动机水平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善于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但是女生在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负评价这两个因素上与男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体力/情绪耗竭这个因素中与男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1),女生在这三个因素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长期的训练中易产生心理疲劳,导致体力下降、成就感降低、消极情绪和消极评价。 (三)不同训练年限运动系大学生运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差异 研究结果(见表3)显示不同训练年

9、限的大学生内部动机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表现为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大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运动年限为3年的大学生内部动机水平得分高于其他组的学生。不同训练年限的大学生在体力/情绪耗竭因素中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在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1);在运动负评价因素的比较上不同训练年限的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5)。表现为训练年限为5年的大学生的心理疲劳各因素得分处在较低的层次,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说明训练年限过短和过长,都容易造成学生的运动性心理疲劳。 (四)不同运动等级运动系大学生运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差异 研究结果(见表4

10、)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系大学生运动动机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一级运动员的内部动机水平和鉴别动机水平是处于最低的一个层次。在进行心理疲劳的比较时,在成就感降低因素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1);在体力/情绪耗竭因素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5)。无等级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其他等级运动员,说明无等级运动员由于枯燥训练导致挫败感,对获得成功的主观感受下降,使得心理疲劳感上升。一级运动员的体力、情绪耗竭的得分高于其他组,说明一级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负荷、生理疲劳累积等多因素影响下导致其体力下降、消极情绪蔓延,加重其心理疲劳的程度。 (五)运动系大学生运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相关分析  &#

11、160;       表5显示的是运动系大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与心理疲劳的各因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心理疲劳的水平越高就会降低运动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他们的训练比赛。而运动系大学生的鉴别动机与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相关,鉴别动机水平增加运动负评价就会相应的增加。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由于他们没有将所参加活动完全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造成了对枯燥单调的竞技体育活动的不良情绪和负性评价。此外,外化动机水平,缺乏动机水平与大学生的心理疲劳之间

12、没有显著的相关。 三、结论 (1)21-22岁年龄段的运动系大学生在鉴别动机、外化动机和缺乏动机水平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其成就感降低,体力,情绪耗竭显著,心理疲劳感增加。在这个关键时期,教练员要给予学生更多关注,调整他们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鉴别动机水平和心理疲劳各因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根据男女生在身体结构,发育过程等生理因素的不同,教练员要针对女大学生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减轻心理疲劳的感受。 (3)针对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系大学生,教练员要特别注意训练年限过短或过长的大学生,在训练方法、训练负荷的确定上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区别对待。 (4)运动系大学生在进行训练的

13、时往往经历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良性循环过程。建议重点关注年龄大的、技术水平等级高的大学生的运动疲劳问题,根据大学生的个人差异适当地调整训练计划,使他们的身心疲惫得以充分的恢复,同时积极采用心理干预,让他们学习自我调整及应对技巧,避免心理耗竭的出现。 参考文献 1Martyn Standage,Darren C.Treasure,Validity,Reliability,and Invariance of the Situational Motivation Scale (SIMS) Across Diverse Physical Activity ContextsJournal of

14、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 2003 25 2张力为、林 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体育科学,2006,26(11):49-56 3蔡理,运动中疲劳与心理耗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体育学刊,2005,12(3):54-56 4恽广岚,动机研究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南通大学学报,2005 9 5刘海燕、闫容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心理科学, 2003 6 6Thomas D.Raedeke,Alan L.Smith,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 2001 23 7John Kow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