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周永国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周永国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周永国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周永国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周永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余庆县他山中学 周永国一、教学目标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2、理解本文作者 “主观色彩 ”的情与 “客观色彩 ”的景的自然融 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4、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三、教学难点 :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 设疑法 讨论法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笔下“清、静、悲凉”的北国 的秋天。2、通过文中意象意境,领悟作者对故都的深深

2、眷恋之情。二、教学环节1、 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转眼间,已是十月,又是一年秋天!古往今来,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播放有关秋天的幻灯片)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声荡漾;霜叶黄花,秋风碧水,秋色斑驳;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形隐约。 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 。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又是怎样 的一个秋呢,能让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发出那样的慨叹“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 若是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的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的心情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 秋。(板书:故都的秋 郁达夫)2、

3、 解题“秋”字确定课文的描写内容,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那 为什么题目不是“北平的秋”呢?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 历史上也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作者写这篇文章在 1934 年 7 月, 那时北京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云烟,确切的说它也不叫北京,而 是北平, 因此作者叫它故都, 学习了课文后, 同学们再去体会 “故 都”这其中深深的眷恋之情。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作者及写作背景4、教师范读(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的前三自然段)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 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 几个词说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

4、文中找出答案。明确:“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 幽静深邃“悲凉”一一落寞衰弱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 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 “悲凉”是人的主观情 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 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线索所在。6、学生自由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7、课堂问题讨论(1)思考:同学们通过阅读,说说郁达夫的北平的秋天有哪些 特色呢?作者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如 此的魂牵梦萦呢?明确:秋的特色:“清”、“静”、“悲凉”。原因是:(a)南国 的秋“慢” 、“润”、“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5、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所以想去北国饱尝一番秋味。(b)距离产生美,作者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余年了, 这是来自时间上的距离; 杭州离北平有 1300 多公里,这是来自于空间上的距离。(2)作者既然是写北国的秋,为何文中多次写南国之秋? 明确: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 进一步说明: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 “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 到底” 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 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语言如何呢? 明确: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 秋凉、秋果奇景语言

6、优美隽永,清新雅致,饱含深情等等8、课堂小结本课时, 我们共同欣赏郁达夫北平的秋天的 “清、静、悲凉”, 解读了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这使我们更整体深入的把 握全文,同时达到我们课前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下一课时,我们 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来共同感受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8、 作业布置 复习课上所学习的内容,深入感知文中的意象及作者的情 感。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 “神”的辩证关系。2、进一步学会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二、教学环节1、 课程衔接上节课,我们对郁达夫的故都

7、的秋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了解,这节课我们要深入研究这篇课文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形散 而神不散的特点。2、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深入引申思考(1)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如何看 待这种“悲凉”?明确: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 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的“驯鸽” ,槐树叶底 “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中的“牵牛花”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 ,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 ,被称做“北国 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 ,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 雨后话秋凉的“都

8、市闲人” ,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 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 “静”“悲凉” 的特点,“清” 与“静” 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 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一一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 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

9、“神”的 结合点是什么?明确:“形” 是故都的自然风物。 “神” 是赞美故都自然风物, 抒发向往、 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 流露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 合点”是“清” “静”“悲凉”。(3)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 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 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 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4)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 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

10、点,而香山 红叶的暖色调, 颐和园的喧闹, 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 因此, 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 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以情 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4、小结及拓展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 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 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 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 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 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 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 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 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 的 秋的“清” 、“静”和“悲凉”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 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语),笼上了 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 情写景”的写景 抒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