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平面设计(道路几何设计)道路平面设计(道路几何设计):根据路网规划的大致方向,在满足车行条件下,结合自然条件及建筑物的布置,因地制宜地确定路线具体方向及位置,选择合理的曲线半径,解决好直线与曲线的衔接。道路中线:道路中线:一般指道路路幅的中心线。规划道路断面的中心线称规划中线,道路两侧红线间的中心线,称红线中线。平面曲线半径:平面曲线半径:道路中心线的圆曲线的半径。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平面平面线形线形: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称为道路的平面线形。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
2、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圆曲线的基本形式:圆曲线的基本形式:T=RT=Rtan /2tan /2E=RE=R (cos /2) (cos /2) -1 -1-1-1R=TR=Tcot /2cot /2L=/180L=/180R R TT切线长切线长 EE外距外距 RR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半径 LL弧线长弧线长 转角转角缓和曲线缓和曲线 :为缓和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使其顺适、自然、和谐、均匀、舒适地完成转向行驶,需在为缓和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使其顺适、自然、和谐、均匀、舒适地完成转向行驶,需在直线与圆曲线间或是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曲线之间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半径是不断变直线与圆曲线间或
3、是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曲线之间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半径是不断变化的,即曲率从零渐变到某一定值,符合汽车行驶的自然轨迹化的,即曲率从零渐变到某一定值,符合汽车行驶的自然轨迹。 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超高及缓和段:超高及缓和段: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城市快速干城市快速干道道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 城市次干道城市次干道场地道路场地道路设计行车速设计行车速
4、度(度(m/h)6080406030401525不设超高的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平曲线最小半径半径(m)5001500250500150250100125平曲线最小平曲线最小半径半径(m)1505006015040601525道路平面曲线半径的参考值道路平面曲线半径的参考值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 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亦称安全视距。):亦称安全视距。在视距范围内不设置可能遮挡司机视线的建筑物、树木等障在视距范围内不设置可能遮挡司机视线的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遮挡高度为距道路路面高碍物,遮挡高度为距道路路面高1.2-
5、2.0m1.2-2.0m范围内。范围内。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驾驶员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S1,开始制动汽车到汽车完全开始制动汽车到汽车完全停止所行驶距离停止所行驶距离S2 (制动距离制动距离),再加,再加安全距离安全距离S0 (510m)。按下式计算:按下式计算:St=S1+S2+S0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
6、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会车视距:会车视距:会车视距是指两辆对向行驶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在同一车道上相遇及时制动并停车所必须的安全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制动并停车所必须的安全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会车视距由三部分组成:双方驾驶员反应时间所行驶的距离,双方汽车的制双方驾驶员反应时间所行驶的距离,双方汽车的制动距离,安全距离。动距离,安全距离。其计算式为:SH=(V1+V2)t/3.6+V21/(254+i1)+V22/(25-i2)+S0式中:SH会车视距(m);V1、V2在同一坡道上的上坡车和下坡车的车速(km/h);i1、i2在同一坡道上的上坡坡度和下坡坡度
7、;轮胎与路面间的纵向摩阻系数;t反应时间,取2.5s;S0安全距离。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场地道路场地道路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支路支路次干道次干道主干道主干道快速干道快速干道设计行车设计行车速度速度(km/h)1515-2530-4040-6060-80行车视距行车视距1525-3050-7575-100100-125会车视距会车视距3050-60100-150150-200200-250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纵断
8、面设计内容:纵断面设计内容: 即根据道路交通要求、当地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即根据道路交通要求、当地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排水要求及沿路建筑情况、土石方平衡要求、施工条件排水要求及沿路建筑情况、土石方平衡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道路纵断面设计线的坡度、坡长、坡道相互等合理确定道路纵断面设计线的坡度、坡长、坡道相互连接处满足行车技术要求的连接处满足行车技术要求的竖曲线竖曲线,计算各柱点(一般,计算各柱点(一般间距间距10m10m左右)施工高度等,标定桥涵构筑物的标高等。左右)施工高度等,标定桥涵构筑物的标高等。纵断面设计要求:纵断面设计要求:p 线型平顺,保证行车安全、迅速线型平顺,保证行车安全
9、、迅速p 尽量缩小工程量尽量缩小工程量p 保证道路及两侧建筑用地的排水要求保证道路及两侧建筑用地的排水要求p 满足地下管线的敷设要求满足地下管线的敷设要求p 与平面线型配合,合理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标高与平面线型配合,合理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标高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的最大纵坡:道路的最大纵坡:城市道路城市道路设计车速设计车速(km/m)最大纵坡最大纵坡(%)交通干道交通干道40-803-4一般干道一般干道30-404-6支路支路20-257-8场地道路场地道路设计车速设计车速(km/m)最大纵坡最大纵坡(%)主干道主干道15-256-8次干道次干道
10、10-208-9支路及车支路及车间引道间引道5-109-11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竖曲线及其最道路竖曲线及其最小半径:小半径: 在场地内道路在场地内道路纵坡变坡处两相连纵坡变坡处两相连接路段坡度代数差接路段坡度代数差大于大于2%2%时,一般凸时,一般凸形竖曲线半径采形竖曲线半径采100m-300m100m-300m,凹形,凹形竖曲线半径采用竖曲线半径采
11、用50m-100m.50m-100m.竖曲线长度不应小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于15m15m。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十字形交叉口十字形交叉口X字形交叉口字形交叉口丁字形交叉口丁字形交叉口错位交叉口错位交叉口Y字形交叉口字形交叉口复式交叉口复式交叉口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缘石转弯半径:缘石转弯半径: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 : (
12、(场地道路的一般停车距为场地道路的一般停车距为15m,15m,交叉口视距为交叉口视距为21m)21m)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基地机动车出入口设置规定:基地机动车出入口设置规定: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交叉口的扩宽段:交叉口的扩宽段: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的横断面:道路的横断面:沿路的横断面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13、。沿路的横断面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横断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横断面布置的基本原则:p保证车、人的交通安全与畅通保证车、人的交通安全与畅通p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p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绿化带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绿化带p应能迅速集中地排除地面水应能迅速集中地排除地面水p断面布置要紧凑断面布置要紧凑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的横断面形式:道路的横断面形式: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
14、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机动车道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机动车道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p一般民用场地交通量不大时,双向车道数一般民用场地交通量不大时,双向车道数2 2条为宜,通常不宜超条为宜,通常不宜超过过4 4条。条。p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车道总数多是偶数。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车道总数多是偶数。p单车道道路,每隔单车道道路,每隔150m150m应在适宜位置(相互能看到对向来车)设应在适宜位
15、置(相互能看到对向来车)设置会让车道,以便车辆避让。会车车道一般设在纵坡不大于置会让车道,以便车辆避让。会车车道一般设在纵坡不大于4%4%的路的路段,其长宽尺寸根据车型要求具体确定。段,其长宽尺寸根据车型要求具体确定。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道宽自行车单车道道宽1.5m1.5m、双车道、双车道2.5m2.5m、三车道宽、三车道宽3.5m3.5m。非机动车车道的限制纵坡长度:非机动车车道的限制纵坡长度:纵坡(纵坡(%) 2.53.03.54.05.0限制坡长限制坡长(m)30020015010060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16、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人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人行道的设置条件人行道的设置条件: : 场地内混合交通流量较大,影响机动车行驶和行人安全时,应沿道路两侧场地内混合交通流量较大,影响机动车行驶和行人安全时,应沿道路两侧或一侧设置与车行道分隔开的人行道。或一侧设置与车行道分隔开的人行道。 经常通过行人而没有车行道的地方,应设置独立的人行道经常通过行人而没有车行道的地方,应设置独立的人行道 当顺车行道行走会显著增加步行距离的地段,应设置线路短捷的人行道当顺车行道行走会显著增加步行距离的地段,应设置线路短捷的人行道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项目项
17、目最小宽度(最小宽度(m) 铺砌的最小宽度(铺砌的最小宽度(m)设置电线杆与路灯的地带设置电线杆与路灯的地带0.5-1.0种植行道树的地带种植行道树的地带1.25-2.0火车站、公园、城市交通终点站与其火车站、公园、城市交通终点站与其他行人聚集的地方他行人聚集的地方7.0-10.06.0市干道有大型商店及公共文化机构的市干道有大型商店及公共文化机构的地带地带6.6-8.54.5区干道有大型商店及公共文化机构的区干道有大型商店及公共文化机构的地带地带4.5-6.53.0住宅区街巷住宅区街巷1.5-4.01.5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人行道宽度的参考数据:人
18、行道宽度的参考数据:人行道的其他技术要求:人行道的其他技术要求: 人行道的坡度 人行道距建、构筑物距离 人行道的高度 通常高出车行道8-20cm,并应有利于道路两侧用地上的雨水排入道路排水系统。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19、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人行道的路面结构: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分隔带与道路绿化:分隔带与道路绿化:分隔带分隔带的形式有活动式与固定式。的形式有活动式与固定式。
20、最窄最窄1.21.5m1.21.5m,若兼做公共停靠站或自行车停放处,则不,若兼做公共停靠站或自行车停放处,则不应小于应小于2.0m2.0m。通常以。通常以50-100m50-100m长度为宜。长度为宜。道路绿化道路绿化: :分隔,防灰尘、噪音和震动,便于管线维护。分隔,防灰尘、噪音和震动,便于管线维护。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绿化种植的一般宽度:绿化种植的一般宽度:绿化带最小宽度(单行)绿化带最小宽度(单行)种植方式种植方式绿带宽度(绿带宽度(m)种植方式种植方式绿带宽度(绿带宽度(m)草皮与花丛草皮与花丛1.01.5一行乔木及两行绿篱一行乔木及两行绿
21、篱2.53.0一行绿篱一行绿篱0.60.7一行乔木及一行绿篱一行乔木及一行绿篱1.52.5一行灌木一行灌木低灌木低灌木0.8草行乔木草行乔木1.252.0中灌木中灌木1.0双行乔木双行乔木错列种植错列种植2.04.0高灌木高灌木1.2并列种植并列种植2.55.0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人行道的绿化:人行道的绿化: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车行道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
22、地道路与广场布置人行道的绿化:人行道的绿化:道路横坡与路拱:道路横坡与路拱:道路的横向坡度:道路的横向坡度: 道路在横向上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它的横向坡度。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路拱类型:路拱类型: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道路的路基与路面:道路的路基与路面:路基和路面是道路的主要工程结构物。(1)道路路基:填土路基、挖土路基、半挖半填路基(2)道路路面:柔性路面刚性路面(3)路面的结构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五节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第四章场地道路
23、与广场布置道路照明设计道路照明设计:照明设施是场地道路的重要附属设施之一,:照明设施是场地道路的重要附属设施之一,其基本要求是在夜间能使驾驶人员和行人获得其基本要求是在夜间能使驾驶人员和行人获得可见度可见度,既要有较,既要有较为均匀的为均匀的亮度亮度,而又不产生刺眼的,而又不产生刺眼的眩光眩光,以保证车辆和行人在夜,以保证车辆和行人在夜间安全通行。间安全通行。一般在道路交叉口、桥梁等需提高照明标准。一般在道路交叉口、桥梁等需提高照明标准。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照明系统平面布置照明系统平
24、面布置:路段中照明:两侧对称布置两侧对称布置照明效果好,反光影响小,使用于道路较宽(20m),且行人、车辆很多的主干道。两侧交错布置两侧交错布置照度及均匀性更好,更适合于控制线为30-40m的道路。沿中心线布置沿中心线布置常用于控制线为12-20m的一般道路,可减少照明与浓荫行道树之间的相互干扰。但正对车辆前行方向的路面反光易使驾驶员炫目,故多用于路面材料反光不强的道路。道路单侧布置道路单侧布置照度效果最低,且最不均匀,一般用于宽度较小(小于15m)的道路。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路段中照明的一般布置方式:路段中照明的一般布置方式: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
25、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平面交叉口照明的布置方式:平面交叉口照明的布置方式: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照明器的高度和间距:照明器的高度和间距: 一般安装高度为5.0m-6.0m,主要干道可采用6.0m-8.0m的高度,纵向间距多采用30-50m,并与电力线等设施合杆设置。照明器的横向布置照明器的横向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四节 道路的基本
26、技术要求第四章场地道路与广场布置实例:相关指标规范:机动车转弯半径机动车转弯半径回车场尺寸回车场尺寸道路横、纵坡度建议值道路横、纵坡度建议值1.1 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 用地名称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工业用地0.210仓储用地0.210铁路用地02港口用地0.25城市道路用地0.28居住用地0.225公共设施用地0.220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关键词:关键词:建筑物、道路的竖向布置和建筑物、道路
27、的竖向布置和场地排雨水场地排雨水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2 城市道路与用地关系城市道路与用地关系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3 街道与房屋之间的高程关系街道与房屋之间的高程关系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
28、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二、建筑物与地形二、建筑物与地形1.1 地形坡面地形坡面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1.1 断断面面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1.1 断断面面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29、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1.1 断断面面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2 建筑物与地形坡面的关系建筑物与地形坡面的关系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2 建筑物与地形坡面的关系建筑物与地形坡面的关系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1.3 建筑物与地形坡面的关系建筑物与地形坡面的关系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竖向设计及其基本要求建筑学场地设计建筑学场地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竖向设计与建筑定位第三节 竖向设计的方法第二节 地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it技术服务合同范文(2篇)
- 商铺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德运达汽贸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五章-图文
- 最高额抵押担保借款合同书
- 房屋承租中介合同
- 尼龙扎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备案立项
- 户外广告场地出租合同
- 2025临街商铺出租合同样书
- 2025年保险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变压器搬迁施工方案
- 单位转账个人合同模板
- 八年级语文下册 成语故事 第十五课 讳疾忌医 第六课时 口语交际教案 新教版(汉语)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物象的作用(含练习题及答案)
- 老年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 子宫畸形的超声诊断
- 2024年1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数学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 (正式版)JBT 11270-2024 立体仓库组合式钢结构货架技术规范
- EPC项目采购阶段质量保证措施
- T-NAHIEM 101-2023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 针灸与按摩综合疗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