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_第1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_第2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_第3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_第4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科别:内一科姓名:选择题: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A良性: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不威及生命;B阵发性:发病短暂,症状反复;C位置性:特定的体位可以诱发症状;D听觉功能正常。2 .外、上和后半规管的特点:()A.呈不完全的环形;B.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结构;C.管腔内分别充满内淋巴液;D.主要感受器是壶腹E.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而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3.耳石症引起眩晕,理论上,发病必备的条件:A.耳石从囊斑上面的脱落;B. 在内淋巴液中的游离状态C. 外力作用下, 随内淋巴液的飘动;D. 撞击前庭感受器, 如半规管的壶腹嵴或

2、囊斑 ;E. 引发单侧前庭的兴奋性反应,双侧前庭系统不对称。B. 耳石症的类型 : ()A半规管型B 嵴帽顶结石C 前庭结石症S. 耳石脱落的原因()A 继发性:30 50% 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B 头部外伤,包括耳部手术(7 17%)C内耳病毒感染,突发性聋(15%D 梅尼埃病(5%)E 偏头痛(5%)F 原发性或称特发性:( 50 70%)G 50 岁以上,前庭系统的感染或退行性变可能是原因,特别是椭圆囊耳石膜的变性。T. 依据耳石脱落的部位,管石症分类: ()BPPVt半规管 BPPV 60 90%BPPVK平半规管 BPPV 10 30%前半规管BPPV:

3、 3 10%D.混合性 PBBV(C- BPPV 即同时性 PO BPPVft HO BPPV 少 见。U. 耳石症临床表现特征: ()A.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V. 旋 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 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W. 短 暂性:眩晕在不到1 分钟内自行停止;X. 转 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Y. 疲 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 眩晕症状逐渐减轻。Z. 听 觉功能正常8. 耳石症眼震特点: ()A. 明 确的激发体位(改变或处于特定体位时出现的眩晕)B. 特 定方向的眼震C. 眼 震有一定潜伏期D. 眼 震有一定持续时间E. 相 反体位眼震方向相反F

4、. 反 复诱发,眼震消失Dix-Hallpike 氏实验 诱发出特征性眼震伴眩晕,这种眼震的特征包括() 短潜伏期,一般1 - 5 秒; 持续时间 < 30 秒; 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的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 ,快相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 恢复坐立位时出现反向眼震; 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即具有疲劳性.10. 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的特点: ()A. 症 状较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严重;B. 特 点为当头沿轴位转动时被激发出现眩晕;C. 一 般转向患侧症状发作严重;D. 持 续时间约为 60 秒;E. 常 伴有严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F.

5、在 非轴位向转头运动时,如:卧位坐起、起立、或由坐位变为卧位、以及仰头、低头时很少会诱发眩晕。11. 嵴帽结石症的特点:很少见,体位激发试验时眩晕和眼震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A. 耳 石黏附在壶腹嵴上;B. 比 重增加,嵴帽随稳定体位后仍处于偏斜状态。的手术治疗分为()A. 流体动力学技术: 包括半规管阻塞术B. 神经阻断方法: 单孔神经或前庭神经切断术。判断题:1. 外耳位于鼓膜以外,包括耳廓和外耳道()2. 中 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3. 内 耳又称迷路,包含听觉和位置觉器官。 外为骨壳, 称为骨迷 路,骨迷路内包含膜迷路。骨迷路长约20 mm可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三

6、部分。 ()4. 骨 半规管:每侧各有3 个骨半规管, 位于前庭的后上方, 分别称为外骨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上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 ()5. 水平半规管的平面,在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时,与地面呈 30°夹角;即头前倾30 °角,水平半规管方向与地面平行。()6. 同 侧的 3 个半规管相互垂直。 ()7. 壶 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端,主要有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毛细胞的顶部有动和静两种纤毛, 而纤毛的上覆盖着一层如同僧帽一样的胶质,即嵴帽。 ()8. 壶 腹嵴与半规管长轴的垂直, 形成半规管和椭圆囊之间的膜性膈。 ()9. 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7、()10. 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11. 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12. 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13. 外半规管型BPPV占3 - 12 % ,绝大多数是Epley氏复位法造成的结果。()14. 体位改变使耳石通过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的总脚时,很容易造成耳石意外地沉降在外半规管的单脚,形成外半规管型BPPV ()15. 手法复位的总则:耳石只能从半规管总脚处返回椭圆囊,而不能从壶腹崎处直接返回。()16. 复位后医嘱:治疗后嘱患者在 2 d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连线题:1.Epley复位:主要针对崎顶耳石;Semont复位:方便,温柔,主要针对管石;2.外半规管-水平面;前半规管-前后矢状面;后半规管-左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