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I)PPT课件_第1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I)PPT课件_第2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I)PPT课件_第3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I)PPT课件_第4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I)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与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与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要求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要求4123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任务任务 使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所安排的各类用地之间有方便、迅速、安全的交通联系,以保证居民从居住地点到工作地点和其他主要吸引人流地点的路程为最短,往返时间为最少。(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依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依

2、据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199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1990)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干道网密度干道网密度:指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有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长度。干道网密度=主、次干道(包括快速干道)总长度/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道路用地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率:指道路用地面积(包括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道路用地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

3、系统规划)(3)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确定城市干道网形式a.方格式道路网西安市西安市曼哈顿曼哈顿北京市北京市苏州市苏州市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3)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确定城市干道网形式a.方格式道路网 适用地区:地形平坦、交通量不大的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局部地区。优点优点缺点缺点1.道路交叉口均为十字形交叉,交通组织简单方便。2.方格网形式划分的街坊,形状比较整齐,有利于建筑的布局。1.就城市全局而言交通显得分散,城市对角线方向的交通绕行距离较长,很不方便。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

4、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3)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确定城市干道网形式c.自由式道路网青岛市青岛市重庆市重庆市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3)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确定城市干道网形式d.混合道路网 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历史形成的方格式或方格加放射路网,以此为基础,增加环状路进行调整改造,以便有利地疏导过境交通,使之成为崭新的城市道路网,以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北京市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3)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

5、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内容明确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一般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中小城市只分为三类(无城市快速干道)。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内容内容红线宽度红线宽度设计车速设计车速城市快速干道为城市中连续、快速、长距离通行的汽车交通服务。60米6080km/h主干道是城市道路路网的骨架,其路线穿过城市中心地区并联系各类主要用地的交通干道,与快速干道共同承担城市的主要客货运输。3045米4060km/h次干道是城市地区性的交通干道,为地区交通集散服务,它与主干道共同组成城市干道路网。2540米40km/h支路是次干道与街坊小道的连接线,主要为所在地段的人群和各种设施服务。1215米2030km/h2

6、.2.居住区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与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与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居住区道路的分级道路的分级道路的分级作用作用红线宽度红线宽度车行道宽车行道宽人行道宽人行道宽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2030米9米24米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58米1.52米住宅组团级道路既是居住区内的支路,又是居住小区内的主要道路。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不采暖区)57米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不宜小于2.6米2.2.居住区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与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

7、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与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居住区道路的分级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道路系统在联系形式上分为:互通式、尽端式、综合式。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道路系统在布局上分为:三叉型、环型、半环型、树枝型、风车型、自由型等。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1 1)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 是以住宅庭院或组团为居住单位组织周边式住宅区,每个居住单元有一条直接通往周围道路的尽端式或半环

8、式车型道路,住宅的后院面向这种车行道,汽车可直接开进后院;步行道路将中心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连接起来,并深入到居住单元的正面,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这种系统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完全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道路系统。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 优点优点缺点缺点 居民通过步行系统在居住区内部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型交通的干扰,这样,能保证住宅院落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和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了机动车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1.适用于新区开发,将旧区中已成形的人车混行的道路网络梳理成人、车两套系统,难度很大;2.向着行人专用道的空间由于人的频繁活动很积极,而远

9、离行人专用道的空间极为消极,会成为居住区内不安定因素的滋生点;3.从侧面鼓励了机动车在居住区内的人车分行,一旦有行人特别是孩子闯入机动车道,后果不堪设想。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1 1)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2 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最常见的适合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特点:经济又方便居住区内车行道明确分级并贯穿于居住区或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结合使用。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

10、的基本形式与规划(3 3)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路系统)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路系统介于“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之间人行及车行交叉处不设立交,同时,在道路的末端部分采用混行系统。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4 4)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 城市过境交通和与居住区无关车辆不进入居住区内部,并对街道的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铺砌、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手段等技术措施。意义 a.安全性和方便性的两全 b.创造舒适的生活道路空间 c.提高土地利用率分类 a.住宅小区的主要社区道路 b.根据改变道路形状的概念而设计的道路 c.为了扩大行

11、人的活动空间,把共用空间与宅前路一体化,使其具有广场特性。 d.独立住宅小区的街区道路,是直接为住户服务的道路。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4 4)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设计a.道路的基本要素 采用能控制机动车速度的道路结构,提高行人的安全舒适性。 宽度不必固定,但要考虑消防车等紧急车辆的行驶。b.道路宽度构成 包括步行(含绿化)、自行车及机动车的通行宽度。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4 4)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设计b.道路宽度构成 包括步行(含绿化)、自行车及机动车的通行宽度。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4 4)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设计c.道路主题的平面线形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4 4)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设计d.立体要素中有隆起条 另外,通过路面铺设的变化,即运用设置印象障碍的手法,刺激司机的视觉,以达到心理效果。3.3.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5 5)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布置形式)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布置形式布置形式布置形式优点优点缺点缺点环通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