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_第1页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_第2页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_第3页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_第4页
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化学化工 学院(系) 化学教育专业 1201班 实验室 成绩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2014年12月1日室温14.5大气压 101.9kPa1、实验目的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2、设计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2、实验原理凡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增加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立刻自相缔合,即疏水亲油的集团相互

2、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右图),这种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临界胶束浓度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剂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临界胶束浓度还是使

3、含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体系的多种性质在CMC附近都会发生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电导法。 2 表面张力法。 3 光散射法。 4 比色法(染料吸附法)。5 浊度法。本次试验采用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三、仪器和试剂表面张力测定仪1套,数字式微压差计1台,250mL滴液漏斗1个,50mL小烧杯8个,电导率仪1台。十二烷基硫酸钠(A.R.,蒸馏水。四、实验方法1、最大气泡法及原理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在CMC处出现转折。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很多,本实验用最大气泡压力法。这一方法是将毛细管刚好与待测溶液面接触, 在毛细管内加压, 管

4、端将在液体内形成一气泡、压力大到一定值时管端气泡破裂吹出, 压力突然下降。根据Laplace方程, 最大压力差p与液体表面张力及毛细管半径r有下述关系P最大=2/r,即=P最大r/2=KP最大。由于在实验中使用的是同一支毛细管和微压差计,则r/2是常数(称为仪器常数),用K表示。如果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作为标准,就可以测定其他各种液体的表面张力。所以在表面张力法的处理数据时,可以作c曲线图,由转折点确定CMC;也可以由四个低浓度点和四个高浓度点分别作两条lgc直线,由两线的交叉点确定CMC。 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毛细管末端要洁净, 若沾有污物将影响出气泡。实验前首先应洗净毛细管和锥形瓶, 通常先

5、用温热的洗液洗, 再分别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洗23次。每次测量前, 必须用新的溶液洗涤毛细管的内壁及锥形瓶23次。使气泡缓慢均匀地形成, 若气泡出得过快或气泡出现不均, 将造成P变大而带来误差。1.1步骤:测定毛细管常数:将测定管、毛细管洗净,在测定管中注入蒸馏水,试管内液面刚好与毛细管管口相切,慢慢打开抽气瓶活塞,使气泡速率测定,此时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的最大读数约在700800Pa之间,读取最大值三次,取平均值。测定SDS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根据上述步骤分别测定1-8号不同浓度SDS水溶液,从稀到浓依次进行。每次测量前用少量被测液洗涤测定管,尤其是毛细管部分,同时要保证前四组递减,后四组递增,总体

6、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如哪一组出现异常,则关掉抽气活塞,重测直到数据正常。(1)数据记录及处理室温下不同浓度SDS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序号123456780.0020.0040.0060.0080.010.0120.0140.02-2.699-2.398-2.222-2.097-2-1.921-1.854-1.69942240130529519820421322169.22565.780150.03248.39245.50446.88348.95250.7902作图CMC=0.008362 CMC=0.01065结论:C 曲线所确定的CMC相对误差:lgc 曲线所确定的CMC相对误差:由此可得出C

7、曲线所确定的CMC更加准确。2、电导法及原理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与一般强电解质相似,表面活性剂完全解离为离子,随着温度上升,电导率近乎直线上升,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形成,胶束定向移动速率减慢,仍随着浓度增大而上升,但变化幅度变小,摩尔电导率也急剧下降,利用-C曲线也可以作mc曲线的转折点求CMC值。2.1、步骤(1开通电导率仪(2测定SDS水溶液的电导率(3室温下测,无需设置温度。设置好电导池常数,调零。用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1-8号溶液的电导率,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存放前一溶液的容器和电极3次,测定前,电极放在待测溶液中校正后再测,每号

8、溶液的电导率读数2次,取平均值。数据记录与处理室温下不同浓度SDS水溶液的电导率序号123456780.0020.0040.0060.0080.010.0120.0140.020.04470.06320.07750.08940.10.1090.1180.1410.1740.3400.5680.6010.6910.7010.9210.9808.78.59.57.56.915.846.584.9-c作图CMC=0.007949作图CMC=0.006724作图CMC=0.002862结论:C 曲线所确定的CMC相对误差:m 曲线所确定的CMC相对误差:由此可得出用电导法确定的CMC都不准确。5、结果与讨论由以上两个实验方法的测得CMC可知用最大气泡法测得的数据相对误差较小,而用电导法测得的数据相对误差较大,那么误差来源有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过程中仪器,人工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误差。比如最大气泡法,控制气泡的速度是人的行为,这样很容易造成误差。2.配制溶液的时候,称量与定容的时候也会造成误差,这是电导法和最大气泡法都容易出现的。3.测定的数据不够多,这样来确定转折点也是很片面的。电导法所用仪器比较简单,只用电导率仪测电导率就可以了,测定步骤也很简单,数据处理也较为简单。但是本次试验用电导法测得数据与理论至偏差较大,可能因为测量电导时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