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_第1页
《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_第2页
《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_第3页
《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_第4页
《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文字评论赵氏孤儿元明刊本悲剧性的比较李佃云首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摘要: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与窦娥冤齐名的悲剧代表作,但是在戏曲史类作品中,作为悲剧代表作,很少列专题介绍.究其原因,应该是由于两种版本的差异造成的.<赵氏孤儿)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明人编刊的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本两种版本.两种版本在曲词,思想风格,冲突性质和结局处理上均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正造成了两种版本悲剧性的差异.关于悲剧的概念,长久以来一直引用西方的观点,而很少考虑中国戏曲的独特性.在此,引用借鉴赵孟毅东方悲剧”余韵美”的观点,肯定明刊本的悲剧性,最终认定,赵氏-1JL元明

2、两刊本均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关键词:<赵氏孤儿;元刊本;明刊本;比较;悲剧性赵氏孤儿是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作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这样评价:”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JL).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由此可见,以王国维的观点来看,赵氏孤儿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尤其是悲剧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翻阅中国戏曲史类作品,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大都列专题详细介绍,而与其齐名的<赵氏孤儿却提得很少.究其原因,我想

3、是由于<赵氏孤儿两种版本引起的分歧.<赵氏孤儿)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明人编刊的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本两种版本.<元刊杂剧三十种四折,只有曲词,没有科白;明人缩刊的版本五折,曲词科白俱全,并且一些曲词与元刊本不同.元明刊本的差异并不仅仅局限于此,除此之外,元明刊本的差异还表现在其基本思想和冲突性质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而两种版本在最终处理冲突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直接导致了其悲剧性发生了变化.明刊本比元刊本多出了第五折,使情节继续向前发展,这在元杂剧中是一个特例.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提到”唯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4、,则有五折,又有楔子,此为元剧变例.这一变例违反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通例.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甚至说:”元曲选本增出第五折,完全是画蛇添足.”而吴梅认为:”赵氏孤儿>一剧,为大都纪君祥作,铺程婴,杵臼事.即为明徐叔回八义之蓝本.此事绝佳,而词亦相称,较叔回作有天迥之别,可知元人力量之厚矣.惟元剧多四折一种.独此剧五折,面日本西京大学覆元刊杂剧三十种,此剧又只有四折,无末后【端正好卜一套,使经晋叔改削,亦不应无端加增一折,特破元剧之例.以晋叔所见.别一刊本,与日本所刊者不同欤!论者辄据元刊为本,谓晋叔妄增折目,亦偏宕无据也.剧中词句,二本同异至多,竞有相差太远者,两取之,不敢谓元刊独是

5、,臧刻独非,惟取词之佳者而已.”在此,吴梅虽然反对一味褒美元刊,贬斥明本,但从其言语中还是能看出元明刊本相较,元刊略胜一筹之意.从悲剧性的角度来看,元明刊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悲剧性之界定的分歧.元刊本的结局是以赵孤决心为父报仇结束的,至于赵孤究竟是否复仇成功,并没有提及,可以说是留下了一个悬念.那么,赵孤究竟能不能复仇成功呢?从第四折耍孩JL来看,复仇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到明朝若把仇人遇,将反贼长街上挡住,扯龙泉在手拽了衣服,打动马如熊将猿臂轻舒,扳翻玉勒金鞍马,摔下金花皂盖车,无轻恕,猛虎犹豫,不如蜂虿毒.”由此看来,复仇对赵孤而言易如反掌.但元刊本在此曲后面还有

6、一支煞尾,与此曲内容互相矛盾:”欲报俺横亡的父母恩,托赖着圣朝皇帝福.若是御林军肯把赵氏孤儿护,我与亢金上君王作的主.”这是元刊本第四折的最后一支曲文,也是整部作品的最后一支曲文.从这支曲文来看,赵孤复仇还需要得到晋灵公的支持及御林军的援助.而此前,赵孤与晋灵公之间还存在着争夺江山的冲突,这一冲突尚未解决.所以【耍孩儿】中的曲文仅仅是赵孤的想象而已,表明了赵孤复仇的决心,但决心能否付诸实现还是一个问题.有人从史记记载及明刊本的结局来推断孤儿最终复仇成功了.但是赵氏孤儿已经基本脱离史实,各个环节都作了改动,所以从史实来推断结局是不合理的.而明刊本写赵氏孤儿复仇成功也是有前提的.明刊本第五折把晋灵

7、公改成了晋悼公,赵孤是在晋悼公支持下复仇成功的.元刊本四折始终是晋灵公在位,赵孤与晋灵公的冲突不能解决,复仇成功就是一个难题.当然,这一切仅仅只是推测,一种可能性而已,不能由此认定赵孤无法报仇成功.也或许,赵孤最终杀死了屠岸贾,复仇成功.但至于细节是无法确认的.可是即使如此,仅仅杀死屠岸贾一人.还是不能解决赵孤与晋灵公的冲突.如果元刊本就是如此处理的,那么复仇成功并没有使冲突得以解决,也就无法摆脱剧作的悲剧体验.这样,元刊本留下的悬而难解的复仇,并不能使悲剧消失或终止,相反使悲剧体验在作品结束后仍然流淌,将出现一系列崇高,恐惧,焦虑的体验.由此看来,元刊本<赵氏孤儿无论如何都是一

8、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明刊本的结局处理与元刊本截然不同.明刊本比元刊本多出了第五折,并且明确写明了赵氏孤儿的复仇过程及复仇成功.第五折中,赵孤得到晋悼公的支持,报仇雪恨,屠岸贾不得善终,晋悼公旌表赵孤和为赵孤献出生命的主要人物.正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以西方戏剧理论中,以结局的悲喜来划分戏剧类型来看.明刊本赵氏孤儿已经由一部悲剧转化为先悲后喜的正剧.于是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明刊本的这种结局处理方式是给剧作加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是狗尾续貂之作.那么,能否就此认定,这种“团圆”的结局破坏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意味.明刊本赵氏孤儿已经丧失了悲剧性呢?我认为,悲剧性的界定是不能仅仅由西方的标准来衡量的,

9、中国乃至东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自己的悲剧审美标准.孟赵毅在东方戏剧美学中提出:”悲剧不能因其是否有缓解,有团圆之趣,就被逐出艺术的理想国,因为这要视剧情发展的因果关系而定,并且要考虑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以结局是否团圆,作为衡量悲剧艺术的价值和悲剧性的唯一标准.”并且他还分析认为:”东方这种追求团圆之趣的悲剧模式,有其产生的共同基础.东方民族对悲剧结局的处理有某种认同,有某种相近的,追求完美的审美心理与要求.他们希望悲剧结局要交待人物命运的终结,使空悬的心里得到一种踏实感与满足感,倾斜的心理状态达到一种平衡,在剧烈的冲突之后,人们往往渴望一种万物归一,诸矛盾统一于一体

10、的和谐局面出现,以期表现善需有报的目的性.如果造成悲剧的根源未能在结局的余韵美中,得到妥善而且是合乎情理的处理,人性中某固有的受辱即要报仇的心理缺憾就难以得到补偿,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无法实(下转第65页)文字评论内心世界.2.5隐喻巧妙地使用隐喻,能使表达生动鲜明,这比明喻要灵活得多.北岛的回答>中的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乍一看觉得很奇怪,仔细品读,这是一个很巧妙的隐喻.”通行证”是给人自由进出的凭证.”墓志铭”暗示”高尚者”已死.”卑鄙者”凭借”卑鄙”这张”通行证”竟可以自由地进出;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古往今来,揭示社会的诗

11、作很多,而北岛的这两行诗,多少年来始终经久不衰.极具反差的几个词通过隐喻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给读者心灵上造出了强大的冲击力.没有对社会现状的具体描写,没有直接的情感语句的抒发,但读者却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无比愤怒,感受到社会的无可言表的黑暗现状.在两行诗句的背后是一个可以让读者尽情思索的巨大空间.3.艺术的至高境界什么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中国道家认为”大象无形”,有声有形的艺术都不是至高的艺术,只有”稀声”,”无形”的艺术才是一切艺术的至高境界.作家作文,诗人作诗,目的无非是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思,充分让读者去领会自己的情思.能做到”充分表达,未必是直接说明,也未必是话多就明.如果想赞扬一个女子的美丽,

12、当把她的五官一一描写清楚后,会发现她也无非如此.倒不如呈现给读者一个背影,她的正面准也说不清,但一定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想描写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可以有很多办法,可以列举当时的很多事例,可以疾声高呼,但不管怎样,文字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现实和心里的感受是无限的.怎样用”有限”去表达“无限,诗人北岛的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倩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浓缩剂”.是撞击心灵的最强音,在它的背后,是无限的思索空间.人类的情思是复杂的,是多面的,甚至是矛盾的.怎么可能用语言把它说得清呢?若真是用词来描绘,那必是片面的,有误的,走形的,不如”不言”.舒婷的女性观到底是什么,那就看看她的“橡树”.自己品吧.品

13、后,一定会感受到什么,或许说不出来,那就离她的情感接近了.但读者毕竟不是诗人,他怎么能从诗人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那庞大的深层世界呢?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诗人眼中的星星,不是挂在空中,而是”在睡莲丛中游动”;诗人眼中的晚上,不是安静的,静谧的,而是”柔软的;诗人眼中的凌霄花,不仅是美丽的植物,而会借别的枝头”炫耀”;诗人听到的声音,似乎能在眼前”闪闪烁烁”.不需解释,”旋转的桉树”“在月光下浮动的石路”会直接出现在诗中,激起好奇的读者无限的遐恩.当读者理解了原因,就感到了诗作的奥妙无限,诗人的情思无限.再有,诗人总不愿明说,因为说明白的总是表达的不透彻的.怎样充分地表达人的努力追求呢?当你的

14、脑海中闪现几十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却想不到顾城只用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一句话,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意象,通感,艺术变形,象征等一系列手法被朦胧诗人运用到了十分纯熟的境地,奇特的语言表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实现了”诗人”与”读者”的完美结合.诗人那说不出的,道不明的情思,实际上读者也说不出,但却能感受到,此时就达到了艺术”稀声”,“无形”的至高境界.4.结语“朦胧诗”作为一个时期的特有名词,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蹈,也被很多人批判,但它里面的一些创作技巧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在当今正在被一些人不知不觉地应用着.它充分地显示出文学语言的巨大魅力,朦胧诗人的

15、智慧.他们的”妙语”所带来的巨大的思想空问,一直感染无数的读者,激起思想上的共鸣.当今人们仍然在不断探寻,不断创造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诗作.参考文献:【1】顾城.顾城作品精选【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2】舒婷.舒婷精选集f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3】北岛.北岛作品精选MI.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4】顾城.新诗鉴赏辞典【l.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51陈金凤.诗歌的朦胧特点及其教学的模糊性EB/OL.(2008?ll-27)2ol1-02一l1】.http:llwww.OJ【6】杨军.<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EB/0L】.(2010

16、一ll-22)【20ll-02-ll】.browse./3471929.jspx.【7】王侠.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EB/OL.(2009-0416)20l1-0211】.3f57975t312b3169a45la487.htm1.【8】老钩.朦胧诗的传统美学特征【EB/0L】.(2007-0327)2O11-021l】.作者简介:隋晓村(1983_)女,现中学语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接第63页)现,更难以表达悲剧那种悲壮,感奋,却潜藏乐观基调的美学效果.另外,东方民族的含蓄精神.在他们的戏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既然主张温柔敦厚,谦和礼让的道德标准,那么东方各国

17、的戏剧作品中固然不适于表示大悲大哀的内容.即使要表现,也要在悲剧的结局处理上费一番苦心,作些调和,以适应人民道德审美的要求.因此无论多么悲惨的题材,都要尽量缓解冲突,消解矛盾,以一个团圆或亮色的结局,追求一种余韵的美.”由此看来,明刊本赵氏孤儿依然是一部具有东方特色的大悲剧.由上所述.元明刊本赵氏孤儿都是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悲剧作品.他们的不同存在于,元刊本是东西方公认的悲剧,明刊本是具有东方”余韵美”的悲剧.但这并不能够削弱人们对其悲剧意蕴的体验,而正如王国维所说的,赵氏孤儿”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参考文献:1】程芸,楚岩,邓黛,黄蓓.中国戏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2】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