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实录_第1页
《前方》教学实录_第2页
《前方》教学实录_第3页
《前方》教学实录_第4页
《前方》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方?教学实录?前方?教学实录 设计说明:本文属于第三专题“月是故土明的第二模块“乡关何处的第一课。这是一篇“摄影散文 ,文章由图片入手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先组织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研究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着新课改表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我们这节课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模式: 1、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所读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发扬合作精神 ,分组进行讨论 ,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读懂作者。 3、质疑探究 ,男女生互相提问 ,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理解“家的内涵 ,在读懂作者的同时 ,还要读出自己。 在此三种模式的根底上 ,教师适时点拨 ,拓展“家的内涵 ,让学生体

2、会到人生的追求和价值。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的核心语句。 3、了解“路“前方的含义 ,理解“家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家的深刻内涵 ,体会作者所说的“人的悲剧性实质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加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2、合作交流 ,发扬小组讨论的精神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质疑问难 ,对文本进行探究 ,结合历史人物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幻灯片打出一幅照片 师:这是一幅摄于印度的照片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照片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看到了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 ,车里坐着一些神态各异的旅客。 生2:我也看到了车里坐着一些神态各异的旅客 ,看到了他们迷茫的眼神。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的人是在归家 ,有的人是在离家。他们的眼神有的迷茫 ,有的悲伤。 生3:我看到了一双眼睛 ,一双凝眸窗外的一位男子的眼睛。正如书上所说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 ,望着车窗外 ,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的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师:很好 ,同学们看的非常仔细 ,读出了照片丰富的内容。作家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后也想到了很多 ,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课文。 幻灯片放映题目、

4、作者 教师精讲 师:课下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作者的内容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自动站起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他搜集的作者的一些情况? 生:曹文轩 ,生于1954年 ,江苏盐城人 ,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他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师补充:其中?山羊不吃天堂的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 ,?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奖并改编成电影。这位同学课下非常认真 ,他搜集的资料很详细 ,请坐。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一下本文共有几个小节 ,并

5、标上序号。 生:共12个小节。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 生:齐读 师:这两小节有什么关系? 生1:首尾照应、再次点题 生2:引发思考 幻灯片展示内容 师:对 ,同学们答复的很好 ,像这样既有照片 ,又有围绕图片内容而写的散文 ,我们称之为“摄影散文。因此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 ,具有冲击力 ,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 ,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两者融为一体。幻灯片打出“摄影散文 诵读并感知课文 师:古人强调“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文章第二局部是作者联想的内容

6、 ,我想请咱们班读的比较好的同学到台前来做示范性的朗读 ,看他们能不能读懂作者 ,能否找出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 生:七嘴八舌找出了三位同学。 师:我们有请第一位同学到台前来做示范性的朗读 ,读第2-8节并思考在这一局部当中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核心观点。 生: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作者在这一局部里面提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一核心观点。幻灯片打出这一观点 师:他读的很有感情 ,而且找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 ,很好。我们再请第二位同学到台前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节。 生:读很有感情 ,生鼓掌 师:你认为这两节中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 师:同学们认为她说的对

7、吗? 生:齐答对。幻灯片打出这一观点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同学来读第11节。 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找出“人的悲剧性实质这一观点。 师:这三位同学读的都很有感情 ,而且都找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第三个观点应该是“悲剧的不可防止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 ,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句话。 师:这位同学找出的观点也很好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悲剧的不可防止在于 这句话是说人的悲剧性实质的 ,那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 ,就这一句话吗? 生:不是 ,还有其他的。 师:所以说这句话说的不全面 ,它只是观点中的一个组成局部 ,那这节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应该是哪

8、句话? 生:人的悲剧性实质。齐答幻灯片打出此句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 合作探究 师:古人曾说:“学贵有疑 ,思源于疑。我们读书要敢于质疑。请同学们按照咱们原先分的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提出这三个核心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探讨第一个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生1:祖先迁徙的习性 ,外部世界的诱惑 ,被迫离家的无奈 ,前方未知的梦想。 生2:第3段写的是历史的原因 ,第5段写的是外界诱惑的原因 ,第6段写到离家是出于无奈 ,第7段写到离家是由于前方的诱惑 ,所以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幻灯片展示原因 师:刚刚这两位同学答复的都很好 ,而且很全面。这句话具有很大的统摄性 ,它统摄了下面假设干段

9、落 ,所以说这句话是作者的核心观点。 探讨第2个观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它究竟苦在哪里?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做答也可以自己概括。 生:在第10段作者描写到: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 ,在颠簸流离的旅途中 ,人生真是一场苦旅。而这“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辛苦。 生:这是一种皮肉之苦。 板书: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倒西歪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师: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 ,请同学们看一下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一些片段。 ?围城?的片段: 这辆车久历风尘 ,该庆古稀高寿 ,可是抗战时期 ,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 ,而这辆车倚老卖老 ,修炼成桀骜不驯、怪

10、癖难测的性格 ,有时标劲像大官僚 ,有时别扭像小女郎 ,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 ,前头咳嗽 ,后面泄气 ,于是掀身一跳 ,跳得乘客东倒西撞 ,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 ,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 ,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 ,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 ,这些乘客都蜷曲曲折 ,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 ,闻到这味道 ,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 ,箱子太硬太低 ,身体嵌在人堆里 ,脚不能伸 ,背不能弯 ,不容易改变坐姿 ,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 ,以资调节 ,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 ,臀骨酸痛

11、,忙换为右倾 ,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 ,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 师:可见他们的旅途够辛苦的 ,如果换了舒适的环境 ,正如书上所说“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会舒畅吗?他们的旅途就会不苦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人生的苦旅不仅仅是表达在皮肉上 ,还表达在精神上。虽然环境舒适 ,但内心疲惫 ,正如文章中所说“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这说明境遇舒适 ,但心情并不快乐 ,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 师:说的好 ,抽象为人生之路看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精神苦旅。打出“精神之苦 师:生命的历程备受着皮肉与精神的煎熬 ,经历

12、着双重的痛苦 ,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句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生1:“实质上不能删去。我觉得人有时候并不痛苦 ,外出旅游还可能是一种 享受。如果去掉“实质上说法就有点绝对化 ,所以不能去掉。 生2:我也认为不能删去。这里所说的是抽象化的人生 ,并不完全是旅途 ,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而且要经历很多磨难 ,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是也有人很容易就能成功 ,所以很难用一句话概括 ,所以必须加上“实质上。 生3:不能删去。因为它是限定词 ,作者在原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 ,比方坐豪华的游艇、舒适的火车和飞机 ,他们身体上并不苦 ,苦的是精神 ,所以必须用“实质上。 师:大家答复的

13、都很好 ,小组探讨的结论很精辟 ,不错 ,希望以后大家继续发扬这种合作精神。 探讨第3个观点 师:“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什么?即“人的悲剧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1:第11节中的第一句话 ,即“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 ,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打出“想到目的地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时刻惦念家、家园 师:人在外流浪又时刻惦记家乡 ,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谓 魂牵梦绕、愁肠寸断。文章中就举了几个思乡的诗句。同学们齐读一下这些诗句。 生齐读 生3: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 ,依然

14、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打出“人无法还家即便还家 ,依然无家 师: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两句话。 生齐读 质疑问难 师:古人强调读书要有两境:心情意境 ,要身临其境。我们不仅要读懂作者 ,更要读出自己。现在我们进入了质疑问难阶段 ,看同学们能不能既读懂作者又读出自己。具体方式是:男同学提问女同学答复或者是女同学提问男同学答复。 女生问:作者的题目为“前方 ,“前方到底指的是什么? 男生答:思考并讨论结合第3节和第7节内容 ,我认为“前方在这儿不是空间的概念 ,而是理想的召唤 ,是精神的追求。 男生问:第11节中作者为什么说“人无法还家?为什么又说“即便是还了家 ,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里的家指的是

15、什么? 女生答:人无法还家 ,是有很多原因的 ,可能是历史的原因 ,也可能是自身的原因 ,但这里作者所说的家并不就是那个普通的可遮风避雨的实实在在的家 ,正如文章中崔颢所说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的家乡离黄鹤楼不算太远 ,他可以回家的 ,为什么还发出这样的感慨那 ,因为他想念的那个家 ,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家 ,而是一个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的家 ,是心灵的港湾 ,是精神的归宿 ,如果找不到精神寄托 ,即便是还了家 ,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师: 她答复的非常精彩 ,抓住了“家的深层含义 ,这种体验少年离家的游子最为真切。就象李白 ,家庭在当时来说应该不错吧 ,

16、可他一生都在旅行 ,成了一个永不停歇的流浪者;还有作家三毛 ,她走遍千山万水 ,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这是为什么那?就是因为他们追求的家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要有理想有追求 ,不能只满足于物质上的家 ,而要敢于离家 ,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男生问:文中所说的“他们正在路上句中的路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女生答:这里的路既指实实在在的路 ,也指人生之路 ,是人追求理想的过程。 师: 很好 ,像“家、“路、还有“前方等这些词语 ,既有表层的含义还有深层含义 ,我们称之为双关词语。 女生问: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这里却又说“归家 ,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男生答

17、:人离家是为了理想 ,是为了追求 ,更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的归宿;人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外表上两者是不一样的 ,实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人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 幻灯片打出 离家归家 寻求精神寄托 师:同学们对文本挖掘的很好。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 ,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 ,所以又想离家 ,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往复的。这种离家归家的循环往复是不是人生的一种悲剧那?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作者这样说用意何在? 生:不同意 ,这并不是人生的悲剧。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 ,在于奋进。人离家是 为了追求 ,人归家也是为了追求 ,这是一种伟大 ,是一种崇高 ,并不能

18、说是悲剧。只有不断向前方迈进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好拉 ,他不仅读懂了作者 ,还读出了自己。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斯 ,上帝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 ,西西佛斯在这日复一日悲壮的宿命中 ,获得挑战荒唐战胜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样 ,人们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之中 ,便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你的人生便会与众不同。 师:作者向我们揭示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 ,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生:不是。作者揭示人的悲剧性实质目的是要人有更高的追求 ,不能只满足与那个遮风避雨的实实在在的家 ,而是要求我们要有理想 ,有追求 ,要永不满足 ,要勇敢地离家向前走 ,这样我们的民族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