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结合肖颖2011级中西临床二班 学号:20112201158 联系方式要: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 随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其基础学科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有待提高。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进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上的融会贯通,是创立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必由之路。中医和西医源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两者相互包容,兼容并取,并无贵贱之分。二者的结合学科更是一个新起之秀,去和将其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医与西医思维的差异,最后简单谈一下如何在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
2、中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思维。关键词:中、西医;思维方式;差异;结合 中西医共存、 中西医共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现实。然而中西医两种医学存在巨大的鸿沟 ,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有这些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孰优孰劣呢 ? 我们有必要进行审思。众所周知 ,一门科学的产生 ,必须要形成一套与该科学相适应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就是指一个学科的整体知识系统 ,其中包括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则、定理以及论证这些理论所形成的方法学和知识基础1。所以我们必须找出两者的差异,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认识它才能给好的发展它。1.中西医思维的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
3、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西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直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指导方法不同 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及其深邃的智慧: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一个人要想健康,他必须法于阴阳,顺应自然。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其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中医认为:认识一个整体,诊断疾病时,必须四诊合参,以人为核心。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医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到了今天,在健康领域,她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西方工业革命给西方科学技术带来极大地发展,医学手段日新月异。但技
4、术的双刃剑也会让人们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先进复杂的治疗仪器,使病人和医生的沟通越来越生硬,病人不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号码、一堆细胞、一些器官、一个标本。当一张张化验单送到病人手中,检查结果不在标准之内就有病,没有过多解释,因为结果就在那!1.2研究对象的层次不同中医注重整体 ,西医注重局部。中医学不单独孤立研究某脏某腑 (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 ,它也无法做到 ) ,其藏象、精、 气、 血、 津液、 经络是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忽略一项 ,其理论体系就不完善。而西医学恰好相反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深入 ,对大部分器官的生理、 病理、 功能等逐个破解;相应地 ,解剖学、
5、 生理学、 病理学等学科随之而生 ,更加促进了对器官、 组织的了解。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研究宏观层面 ,注重整体联系 ,西医趋向微观层面 ,探索每一部分的形态与功能。11.3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 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从周易的“太极”、道家的“道”和“一”、儒家的“太一”到元气论的“元气”,都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出来的。而西方原子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的。1.4以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中医广泛 ,西医单一
6、。中医学不但着重于人 ,而且注重天、 地以及社会环境等。强调为医者要“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晓人事。 ” ( 素问· 气交变大论 )中医学提倡整体观念 ,主张“ 天人合一 ”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外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同样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对人体的生理、 病理、 疾病防治等息息相关 ,灵枢· 五癃津液别 载有:“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 ,气湿不行 ” 素问· 金匮真言论 说:“ 长夏善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 ” ,故而“ 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 ,则灾害至焉。 ”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社会环境同样对人体
7、的生理、 病理有影响。正因为考虑到这些因素 ,李东垣才在那战乱饥荒之年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 ,创造了疗效卓著的补中益气汤。而西医学只是探索人体本身的奥妙,不注重人体与外界的联系 ,较大程度上忽略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其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直到 1977年 ,恩格文撰文提出以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来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才逐渐唤醒西医家们认识到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所幸这一思想现在已经成为了共识;而中医学却一直沿承着“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 的生命观 ,福泽众生。11.5对病因的概括不同中医将病因分为外因、 内因、 不外不内因三种。外因即六淫包括风、寒、暑、湿、
8、燥、火;内因即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不外不内因包括饮食、外伤、劳逸等。这些都是是通过观察、揣摩所得出的抽象的致病因素 ,是一种模糊的病因理论。西医学努力寻觅病灶的同时致力于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的寻找 ,在明明白白找到病灶和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时就能精确的诊断 ,其致病因素是实实在在可见的 ,是一种具体的精确的病因理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医学实在论 ”。1.7优势不同 中医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2。中医诊断还有超前诊断的特点,能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演变规律和特点,对
9、未发疾病进行预测。中医察舌、切脉、望神、问诊等诊察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长处和优势。舌诊、脉诊简便易行,无创获取信息,舌象和脉象反映出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物信息,对病证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而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结构的水平,对于疾病可以在细胞甚至分子的水平进行阐述。西医诊断利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探究无法被人类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层次现象。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有精确的认识3。由于技术的先进和方法的严谨,西医对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的多。西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非常具有质感和实观认识,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学习西医学借
10、助。同时,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病因探究具体、深入,如对致病因子的形态、性质、作用途径、作用机理、致病部位 ,都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而中医学立足于从内外环境去研究疾病的发生 ,故而对致病因素的认识较为抽象、 笼统。在生理、 病理、 诊疗等理论的建立上,西医理论以其“可视性 ” ,极具说服力;而中医理论抽象 ,难于量化。在器质性疾病中 ,西医的手术常常表现得游刃有余 ,即便某些器官和组织发展到无法逆转的情况下 ,中药无力回天 ,西医却可通过剔除坏死组织或者更换器官的方法妙手回春。 綜上所说,西医的思維方法是直接的、局部的、依靠数据的,通过一些化验、检查的結果数据来进行治疗,基本上是循著軌道行走,
11、沒有整体观念,也不觉有其独特的思維之处,只是头病治头、脚病治脚。例如验血報告得出有胆固醇指数过高者、尿酸指数过高者等等,都只针对此项目去治理,例如服食一些降胆固醇葯物、一些降尿酸葯物等;又如伤风感冒、咳嗽、痰多、流鼻水等,西医都是使用一些化痰治咳嗽及抗过敏的葯物去对症治疗。由于沒有从整体观念出发,故对某些疾病只可治其标,而未能治其本。但在某一些病例中,如盲肠炎,西医可动用手朮来发揮其治本的能力。而中医学就有所不同,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对周围事物进行了广泛观察,如天文、地理、气象、动植物、矿物及社会等,将观察結果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結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全方位的研究,弥补了缺乏微观研究之不足
12、。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说明事实之间往往利用哲学推理为主要的連接,运用上述的具体思維及独特思維方法,去維持机体处于平衡状态,使机体不会处于太过或不及的情况下而发病。中医学也很重视七情方面的调节,情志得以疏通,气机得以舒畅,这可不会出现气机受到阻滯,如肝郁气滯、气逆、气陷等疾病的发生。在功能联系方面,中医学五脏为中心,把全身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说明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約、相互为用的。然而中医学也极力強调养生学、早治防变、扶正祛邪、调理阴阳气血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治病原则。2、中、西医结合2.1中西医为何要进行融合?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以
13、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进行施治,中医更加强调人的整体性,采用的是平衡疗法;而西医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更加强调人的局部性,更多采用的是对抗疗法。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众所周知,西医和中医对人体机理的解释不同,在治病上各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和方法,那么为何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为何中西医结合能起到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更好的治病作用?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就一直不断融合其他的医学实践,中医临床直接面对大量的西医学数理检查及疾病诊断,在工
14、作中已不能回避。而对一些西医疾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整个病程中分不同的时期,利用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其实中医和西医一直在慢慢的互相融合,而中西医结合,就会使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点发挥出来,有助于疾病更好的控制和治疗。2.2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前景 科研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同时临床治疗的发展也离不开科研的进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中, 临床部分的课题着实不少,但是基础方面的科研题目却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发展比较完善,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医的整体理论与西医的分子生物理论相差甚远。可以说, 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还是一片处女地,很多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大科研院
15、纷纷建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以期以中西医结合医学为突破口,发现更多的生命奥秘,为人类造福。针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的工作者可以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 从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方面对中医进行综合研究,并与西医相对比, 以丰富医学内容并产生新的学科。那些试图以西医的理论去解释中医、或是以中医的理论去解释西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而应该以人类的科学知识去探索人类生命的秘密, 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现中医、 西医或是中西医结合的价值。“藏象”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部分, 而在现代医学看来“藏象”更多的是与神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领域,关于“藏象”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
16、并不是因为“藏象”的虚无,而是因为用现有的医学手段还无法解释它,这是由于西医认识的有限局限了对藏象的认识和发展。“藏象”理论体现了整体、 统一、和谐, 而现代医学理论也在慢慢地向整体、统一、和谐的观点靠拢。如果能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去重新认识“藏象” ,把中医和西医对藏象的认识统一起来,而不是彼此对立,那么有关“藏象”科研也许就不会那么难搞了,而且这一科研领域必将发现更多的生命秘密。现代基础医学一直都在探索研究中医的经络理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出所以然。42.3结合实例 现在普遍认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或损伤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反应是腰痛的来源; 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可引起神经损伤及退行性变;
17、60;而椎间盘破裂后,游离的髓核刺激神经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则是造成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因此,保守治疗的目标应对准退行性变椎间盘的再生和神经的保护及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的再吸收5。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痛为主,连及下肢疼痛、麻木等表现,应属于祖国医学腰痛痹症的范畴。其病因病机: 劳损肾虚为内因,腰为肾之外侯,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由于平素起居失节,劳累过度,或年老体衰,久病体弱,导致肾气虚弱引起腰疼。故肾虚腰痛多见老年人。在青壮年人中由于从事久站、久立以及弯腰等同一姿势的工作和劳动,导致慢性劳损,损伤肾气,形成腰痛。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肾精气虚而邪客病也”,故本病以肾
18、虚为本,用力闪挫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腰部而发疼痛为标。活血通络方仿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之意,取丹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红花、鸡血藤、伸筋草、地龙活血通络,消肿利关节,两组药物相配促进瘀血吸收,水肿消散,以减轻局部病变对神经根的压迫,并有利于突出的髓核还纳。方中杜仲、川断、菟丝子、川牛膝补肾壮腰以治其本,甘草调和诸药并能补脾气,炒麦芽消食护胃,以防乳香、没药等药伤胃而引起呕、恶之弊。诸药相配,标本兼顾,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补肾壮腰。牵引后绝对卧床休息可以避免椎间盘反复受压,从而减轻神经根反复缺血水肿。配合脱水药物,可减轻神经根炎性肿胀及突出髓核的水肿,使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或消除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法可纠正因椎间盘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 机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 机械原理连杆课程设计
- 机械动画创作课程设计
-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设计
- 甘肃省临泽县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六节 巴西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 机构门口课程设计
- 2024年医疗健康数据处理与分析服务合同
- 教育机构负责人发言稿
- 2024“数据共享协议”共享数据的具体内容、共享方式与用途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手册
- 调机品管理规定
- 园长思想政治鉴定范文(5篇)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类与编号规定
- 2022年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人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 检测公司检验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 社工机构项目管理制度
- 充电桩整体解决方案PPT幻灯片(PPT 27页)
- 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论文(6篇推荐范文)
- 幼儿园PPT课件:数与运算2
- 园林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