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老师_第1页
有什么样的老师_第2页
有什么样的老师_第3页
有什么样的老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当代教育家 2015-08-24 14:37:02 基础教育 阅读(666) 评论(2)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作者:当代教育家研究院 陈洪杰(吴正宪: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数室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吴老师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听了今天“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有了更多切身的体会。课始,以尼罗河水泛滥引出历史上测量面积的需要,这既是数学文化的渗透,也是告诉学

2、生:数学概念不是凭空抽象而来,而是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画下两块“田”,直接涂满,干脆利落地初步区分了周长和面积。接着,让孩子们用手指去指“田”的边一周,又让孩子虚拟地摸整块“田”,这是用不同的动作来区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表象。孩子的智慧在指尖上,其实说的是孩子的思维特点不是概念、命题之间的推理和演绎,而是通过操作来建构认识。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而且,在周长和面积的对比中学习面积,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将旧概念作为了新概念学习的拐杖,而更加重要的是: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注意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两者的混淆,是小学阶段的老大难问题),可谓一举三得。接下来是对图形进行分类:封闭的、非封闭的,这是让概念

3、精确化。数文具盒的表面,这是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学生无序地数,教师有序地数,但在吴老师这里,有序思维的渗透,不是靠说,而是巧妙地数一组就叹一口气、歇一会儿。这种方式有点像游戏,又有点像模仿孩子学习累了的表情和语气,但就是不像数学!而这,恰恰是吴老师的高明之处:没有了数学的冷硬枯燥,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才更容易接受。而只有从情感上接纳了,孩子的学习才能进入理解和探究的层次。在厌恶的情感背景下,孩子们的学习只会是低层次的。这节课的活动量非常大!在上述的活动之后,又有了比较不同颜色纸张大小的活动、男女生猜方格比纸片大小(体会统一度量单位必要性)的活动、感悟由一维的长度单位到二维的面积单位彼此

4、联系的活动、拿1平方分米小纸片量不同东西的活动、体验等积变形(面积不变)的活动。但,所有这些活动给人水银泻地的流畅感觉。这种流畅感,不仅仅源于吴老师教学水平的高超(尤其是借学生的生成“滑入”下一环节的技艺),更在于吴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她的个人气质给教学环节注入了灵魂,注入了润泽的力量。这堂课中很值得关注的是吴老师的两类提示语:“不着急”“停30秒”和“有啥感受”“面积长什么样”。有时,这两类提示语结合使用。前者是时时给孩子们驻足回顾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把问题再想一想,不在于得到最后的结果,而在于驻足思考的过程体验。在学生将图形分成封闭、非封闭两类,并用手“刷”了封闭图形和墙后,吴老师问“对面积

5、有啥感受”,学生还没说,吴老师又说“不急,停30秒”。在学生提出“周长越大,面积越大”并有学生纷纷附和之后,吴老师肯定了学生的猜测,但又说“不急”。在男生看到的纸有24格、女生看到的纸有6格,而学生纷纷说男生看到的纸大,吴老师又说“等30秒”这么多的等待,看似不解决问题,但却丰厚了学生的体验,延长了思维的时间和深度。而这恰恰是当前课堂最缺少的!当下的很多课堂太快了,太急功近利了,恨不得孩子一回答就是标准答案,孩子提出问题来,当堂就能解决。而老师的提问常常也是清晰的、明确的,不会问“有啥感受,长什么样”之类,而恰恰这一类提问的词才能包容学生原生态的、多元化的语言。正因为问题模糊而指向却是清楚的,

6、所以学生才能说出“面积是周长里面的那一部分”“周长有多大,面积就有多大”(你能理解学生的意思吗?)“面积没有固定的样子”“面积长在各个地方”,等等。这么鲜活的理解,比直接背出面积的定义好一百倍。需知,对于概念,得意即可忘言。这堂课,笔者也被请上课堂两次。第一次是吴老师说后面听课的叔叔的手掌接近1平方分米,我赶紧跑过去把手掌和学生手里的1平方分米的纸片作对比。刚跑回来坐下,有学生说,叔叔屁股上的裤兜是1平方分米,于是只好再次上台微微侧身对着摄像机,让孩子把纸片往裤兜上贴,大家哈哈大笑。课堂上这样的小插曲,会让孩子们觉得好玩吧?如果学生觉得好玩,那这个插曲就有意义了。当课结束,学生们主动和吴正宪老

7、师一一告别,有的孩子还要说上几句。这个画面是温暖的!一堂课的时间,吴老师就和孩子们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就让孩子一一不舍,这再次提醒我们:教室里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为吴老师点赞!附:访谈:有关教学需要关注什么的3个问题来源:千课万人记者:在数学教学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呢?吴正宪:我认为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可是我们大人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和学习

8、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中的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培养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此可以看到,数学为人们提供了特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成功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智力保障。人们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您在教学时又是怎么做的?吴正

9、宪:一是学习内容要贴近儿童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二是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理解“抽象”的,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下金字塔,走向生活。数学就是引导儿童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因为儿童的数学体验早就有了。上学之前,他们跟随父母一起乘车、购物,知道几时起床,几时上学;还知道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形状;搭过积木,拼过七巧板这些活动与经历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

10、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会有错误隐藏其中,但是恰恰就是这些亲身体验,为他们开始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数学学习正是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比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把这样的生活常识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孩子自然会喜欢。记者:您很尊重学生,努力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走路,都能“体体面面”地坐下,这感动了很多人,您是怎么做到的呢?吴正宪:讲一个我上课时的故事吧。在学“平均数”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北京"五一"期间自然博物馆售出门票的统计图,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1000张”“1100张”“900张”“15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