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文标准鉴赏_第1页
六国论文言文标准鉴赏_第2页
六国论文言文标准鉴赏_第3页
六国论文言文标准鉴赏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宋代苏洵、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 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 两者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 同。 品评其成败得失,或许对今人会有所裨益。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 借史论政。 写借史论政的文章, 应该根据时代所提出 的问题, 从历史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以便把历史问题的评析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 系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 为积威之所劫” 的历史教训。 苏辙的 六国论 则从“韩魏附秦” 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 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2、不知天下之势” 。这两篇文章所选择的不同角 度何者更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呢? 联系北宋中期的社会现实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苏洵的六国论文简而理周。 文章开头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一言以弊之曰: “弊在 赂秦”。旋即补充道:“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通过设问和答疑,使论点的提出周密完备,无懈可击。论证部分,在着力论证“赂秦而力亏”必然导致破灭的道理后 ,文章又对并非赂秦而 败亡的齐、燕、赵一一剖析,揭示它们自走向败亡的原因,以印证“不赂秦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的论点。文章抓住“赂秦而力亏”这个主要矛盾开掘生发,引出历史教

3、 训,以讽喻时政;但又没有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而是注意对复杂的事物作具体分析,揭示 各自的特殊矛盾, 并找出这些特殊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内在联系。 这样就丰富和加强了对主要 矛盾的论证,避免了说理的简单化和片面性,防止了立论和论证上的偏颇和疏漏, 从而使 自己的立论立于不败之地。从语言风格上看,苏洵的六国论以冷峻老辣而取胜,在缜密的说理中时见动人的 情采;苏辙的六国论长于气势,善于推理,具有纵横家的雄辩气派。苏洵的六国论语气沉稳遒劲,意味辛辣而隽永。 且以结尾一段为例:夫六国与秦 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段文字影射现实,

4、讽喻时政, 字挟风霜而又委婉出之,有耳提面命之意,而无捶顿 足之态,沉着老辣,令人彻骨铭心。苏辙的六国论则是另一种风味。 行文简捷明快,纵横捭阖 ,?势如破竹。且看开端 一节文字: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 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 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开下之势也。 这段话长达近百字,一气呵成,文句长,转折多,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气势磅礴,一 腔激情全在纸上,与苏洵的沉着冷峻大不相同。苏洵的六国论 朴质简炼,不事藻饰, 看起来不象苏辙那样注重语言形式。 但是苏 洵在论说过程中善

5、于借助形象描写和贴切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活泼的机趣。 如阐 述赂秦弊端一段,文章写赂秦者忘记祖先荜路蓝缕之艰辛,将国土拱手送人, “如弃草芥” , 结果并没有换来太平和安宁:“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 !借助这一讽刺性的生动画面的勾勒,诸侯赂秦的狼狈情状宛然在目 ,赂秦必 亡之理昭然若揭。面对这一绘形绘神的讽刺画面, 读者不由得触发起对北宋统治者屈辱苟安 的联想,从心底涌出强热的痛愤之情。又如,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比拟六国如果合力抗秦,互相支援,秦国的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的策略将不可得逞,即使一时得手,也必将如鱼吞钩不得下咽。这个比喻可谓新 奇贴

6、切,妙摄神理。苏辙的文章气势充沛,雄辩有力,但文字的活泼生动与乃父相比,却 似稍逊一筹。同中有异 异中见妙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鉴2赏过秦论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初期西汉文帝时代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贾谊的不朽之作。六国论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苏洵的传世佳篇。两篇论著在成文时间上 相差1200多年,文章的篇幅长短有别,文章的论点又不尽相同,但就文章的体裁而言,都 同属历史评论,意旨都在借古讽今,劝谏当权者,警省世人。两篇文章确是同中有异,异中 见妙。笔者试作比较探微,体味精髓,以赐教于各位专家、师长。一、相同(似)点:1.文章的体裁相同两篇文章同属历史评论,同属专题性托古讽今的政论文,均为当时

7、之时文,后世之精品。2.目的主旨相似过秦论 总结了秦的新起、 兴盛及灭亡的原因, 从反面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劝谏汉文帝要“持以道德,辅以仁义” ,要施仁政,作为 改革政治的借鉴。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 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 ,一味献币让地输绢,以求“一夜之安” ,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两篇文章意旨都是借古讽今、针贬时弊。3.均有语言特色过秦论 以悲愤交集, 激情飞扬而震撼人心, 文章如辞赋一般, 词采华丽, 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

8、合的长句,句子长短相间,文脉如行云流水,汩汩滔滔,首尾气贯长虹,豪放不羁,情感充沛。读来琅琅上口。多处反复,却不给人以累 赘之感;3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六国论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有对偶、排 比,有引用、比喻、疑问、设问等,辞句丰富多彩,交相辉映。论证观点有从正面说,有从 反面,有直接说,有隐含说,论点鲜明、严谨,令人深省,启人心扉。4.写作方法相似两文异曲同工, 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 过秦论 中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大于九国; 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 秦朝的实力远大于秦国十 倍;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 陈涉实力小到“不可同年而语”的程度,

9、 说明“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而六国论中,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和宋王朝 与契丹、 西夏的关系作对比说明, 宋王朝如因贿赂敌人而亡国, 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和最为 下策的做法了。5.表现手法相似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 先叙后议, 夹叙夹议, 叙事精要, 议论精辟, 叙中有议,议论风生,但又脉络清晰,线索分明。 过秦论擅用排比、夸张、叠句、比喻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波澜起伏,读之有荡气回肠之慨。 六国论却巧用了比喻、引用、设问、夸张之技 法,使语音层层叠进,环环相扣,极具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巧妙对比,其道理则不言而喻, 令人心悦诚服。二、不同点:1.逻辑推理不同过秦论

10、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先叙述历史事实, 通过简洁的分析,最后得 出4结论, 其论点是在列举了大量事实进行论证的基础上,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地得出意旨的 议论文。六国论运用的是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先提出论点,然后对六国破灭的原因进 行论述,否定了“兵不利,战不善”之说,对“弊在贿秦”则予以充分肯定。全文紧扣“贿”字展开 论述,论点鲜明,语言简练,层层进逼,环环相连,是按递进式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范文。2.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组材是按时间为顺序的。而六国论组材是以事物类别为顺序的。 过秦 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 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

11、而亡的历史。 六国论组材则是从六国中直接贿赂秦而亡的 国家和不贿赂秦, 但终因其他国家贿赂秦, 使实力受损, 乃至大伤元气, 不贿秦者故而大“失 强援,不能独完”,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阐述,进而得出“弊在贿秦”的结论。两篇论著, 条分缕析,序次井然,各具千秋。3.结构安排有异过秦论 与六国论 同属史评, 同属议论文, 但两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雷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一是叙史事,二为发议论,叙史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事的 升华。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 以事件为纬, 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由 弱强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具体分析,指出秦亡的原因。 六国论采用三段式 结构,第

12、一段直接提出了全文的论点,第二段列举了六国灭亡的历史事实来证明中心论点, 第三段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4.表现手法不一过秦论重在叙述,全文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用事实来说明问题,从5而证明秦亡的原因。采用的是先叙后评的表现手法。而六国论则重在议论,着重分析、 阐述贿赂秦国致使六国最终破灭的原因所在,采用先评后述以评为主的表现手法。5.论点位置各异过秦论的论点在文章的最后,篇末点题,在叙述的基础上作结,发人深省,令人回 味。而六国论的论点在篇首,开门见山,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两文手法不 同,特色凸现,同在史评园地,并蒂花开。6.历史背景有异过秦论一是写战国末期与秦朝的社会历史概况,以明确秦之“过”的历史含义;二是 写西汉初期,也就是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 ,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豪门贵族大 肆侵并土地,逼迫农民破产流亡, “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的历史概况,作者撰写此文有其 现实的针对性,他委婉地批评当朝者“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夕改”的暴政,明确要实 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也是这样,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