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局官员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_第1页
国家航天局官员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_第2页
国家航天局官员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_第3页
国家航天局官员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_第4页
国家航天局官员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航天局官员谈“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实施情况8月 11日下午,外国记者新闻中心邀请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探测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张永维、“探测二号”卫星应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吴季,就“探测二号”卫星在轨运行情况及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以下简称“双星计划”)向中外媒体吹风并回答记者提问。外交部新闻司参赞宋荣华主持吹风会。实录如下:宋荣华:记者朋友们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冒着高温的天气,来IPC参加今天的吹风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几位嘉宾。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先生,他曾经于去年12月在IPC做过一次关于“双星计划”探测一号卫星实施情况的吹风会,当时他来的时候是航天局的副局长,

2、今年4月荣升为局长,我们再次对他表示祝贺。“探测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张永维先生、“探测二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吴季先生。下面我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双星计划”的实施情况。 今年7月25日,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探测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进入了近地点高度为682公里、远地点高度为38000公里的预定轨道。目前,卫星已经完成平台测试,各项卫星上搭载的设备运转正常,卫星在轨运行正常。“双星计划”是由中国的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来的,该计划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球空间物理界,尤其是欧空局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1年2月19日正式启动“双星计划”,开始工程各系

3、统的研制建设工作。2001年7月,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正式签署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合作协议。这项合作协议主要目的是共同支持“双星计划”,并使“双星计划”尽可能地同欧空局的CLUSTER II的四颗卫星配合观测,实现不同区域同时探测,对磁层空间暴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进行更深入的探测和研究。2003年12月,“双星计划”中的“探测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于2004年4月12日正式交付使用。“双星计划”的实施,使中国的航天技术在卫星技术方面取得了表面定位、整星低剩磁和解决了高抗空间辐射等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和进展。在运载火箭方面研制成功了新型固体上面级,对卫星的测控距离达到近8万公里。同时

4、“双星计划”也是我国第一次以自己的先进空间探测项目同发达国家从技术到应用的高层次、实质性的对等合作,“双星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欧航天界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下面请大家提问。由孙局长和他的两位助手回答大家的问题。问:“双星计划”是中国和欧空局政府间的第一次合作计划,这次计划成功合作以后,有哪些后续安排?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在航天合作方面有哪些计划和设想? 孙来燕:我首先要感谢今天来的各位记者对中国国家航天事业的关心。随着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双星计划”工程研制已经结束。这项工程意义重大。“双星计划”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为首的空间物理学家提出的,2001年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同

5、欧空局签署了协议。中国政府、国家航天局高度重视这项计划,在航天经费中给了很大的支持,拨款4亿多元人民币。应该说,同欧空局的合作体现了我们讲的要“走出去,引进来”,在大范围、宽领域、高层次的合作。欧空局有15个成员国,5个合作国,包括协议合作国加拿大。参加“双星计划”合作项目的科学家来自8个国家。第二,这次合作也体现了我们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取长补短,提高了中国空间科学、空间探测的水平。第一颗探测卫星上面有8个有效载荷,其中5项有效载荷是由欧空局提供的,3项有效载荷是中科院为主研制的。“探测二号”卫星有5项有效载荷是中方研制的,另3项是欧空局提供的。这样就解决了我们互补的问题,也节省了经费。 “

6、双星计划”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正常运行后,它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同时,“双星计划”同欧空局的CLUSTER II在集轨面上的四颗卫星结合,又共同形成了一个六点观测。这样,我们研究太阳风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就能获取更多的数据,建立更准确的地球空间暴、磁尘暴的模型。第三,这次与欧空局的合作,也提高了中国空间技术的水平,包括卫星、运载、测控。第四,通过这次合作使我们在技术和管理上积累了同国外合作的经验。双方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交换意见,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欧空局方面对同中国航天局的这项合作计划也高度重视,在第一颗卫星去年12月30日发射成功以后,欧空局局长专门发来贺信,欧空局副局

7、长也专程去了发射基地,观看发射。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后,欧空局局长也给我发来了贺信。欧空局还安排一批科学家到发射基地观看发射,欧空局副局长在北京指挥大厅观看了发射,并给予高度评价。中欧双方都表示要把这种合作的良好势头继续发展下去,更好、更多、更深入地探讨双方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特别是空间科学方面的合作项目。今年年底,欧空局负责人还要来中国访问。在我们这颗卫星交付使用之时,双方会深入地探讨继续合作的一些项目。今后,国家航天局将继续按照中国政府提出来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更广泛、更深入、大范围、宽领域、高层次地开展同国外的合作。我们现在有同欧空局的合作,同巴西的资源卫星合作,同

8、俄罗斯的合作,有亚太卫星的合作,这个合作领域很广阔。我们也将同美国国家航天局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合作探讨。问:我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双星计划”研究成果,比如磁暴等,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日本和中国有没有合作的可能?特别是日本的有些环境问题源自中国。日本同中国的合作是不是列入亚太区域合作中?吴季:首先我想澄清一个观点,“双星计划”的两颗探测卫星主要是对空间的环境进行探测,而不是对地球表面的环境进行探测,所以它对沙尘暴不会进行探测。主要是对卫星和载人航天器,以及航天所运行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这个空间探测的主要物理参数一个是电场,一个是磁场以及他们的交变状态。除了静电、静磁场以外,还有交变电场和磁

9、场。另外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就是它的离子。因为大气扩散到空间以后就被太阳光变离了,变离成了电子和离子,电子和离子统称为离子。离子在空间受到磁场运动以及太阳风传输过来的能量,使离子产生运动,有的离子运动速度很高,携带能量也很高。所以这些运动的离子和变化的电磁场会对卫星运行的状态产生危害,可能会使卫星上原器件失效,也可能会给卫星上的一些探测带来一些虚假的现象或者卫星表面发生充电以后放电,会对卫星的原器件产生破坏。那么,对这些规律我们还不是太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危害?这两颗卫星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地球空间的这些空间暴变化的规律。这两颗卫星发射以后,现在所有的探测仪器正在进行载轨测试。大家知道,这些载轨

10、测试要花一定时间,我们预计在两个月内会结束,也就是在九月底载轨测试结束,正式进入空间探测。那么,第一颗卫星的探测器已经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探测,取得了一些新的探测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和第二颗卫星探测结果以及和欧空局CLUSTER II星数计划的结果一起进行分析。因为这个计划的特点就是要在空间进行多点探测,除了两颗卫星所运行的空间区域两点之间的空间物理变化规律联系以外,还要同欧空局CLUSTER II四颗卫星所运行的轨道空间探测的空间参数变化规律进行统一分析,通过分析才能够对地球空间整体磁场、整体变化规律做出一定的解释。我们期待着重大科学发现,这需要在数据进行一段时间分析以后才能够产生。

11、目前我们正在积累一些以前没有看到过的新的现象,但是对这些新的现象做出物理性的解释还有待于一定时间的分析。孙来燕:第二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我2001年访问过日本,同日本的航天局进行了非常友好地交谈,也参观了他们的研究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日本在亚洲航天领域也是一个大国,它在民用航天的经费投资一年有将近22亿美元。这几年在推动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组织的建立,中日双方进行了积极的接洽。我们想,在亚洲的几个航天大国应该携起手来,重要的是找到合作的领域,在技术、应用以及空间科学方面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刚才提到环境问题,确实环境问题给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活动造成很大影响。但到底是不是由于中国这边的风暴刮过去的

12、,有待于我们通过卫星来很好的观测。比如说,我们环境卫星,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计划,要搞8颗卫星叫环境卫星,有4颗光学的,4颗雷达性,组成一个星座。我们设计是对中国的地区,比如说环境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希望能够实时的、全天候的进行观测。比如说,一个小时左右对同一个地点进行观测。这样8个卫星进行组网,我相信这个组网的卫星对我们亚洲各个国家都非常有利,包括日本。现在我们已经有3颗卫星在研制,还有5颗卫星我们非常愿意同日本,包括亚太地区的国家合作开发。问:我的问题不是针对卫星本身,对于你来说,你是主管航天卫星的领导,中国女性在航天事业中发挥作用如何?一个月前,我读到一些文章,说中国准备在高中毕业生中选拔航天

13、员,那么我们何时能够看到女航天员上天?另外,中国的女性在中国航天界最高职务是什么? 孙来燕:中国载人航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中国我们提倡男女平等,妇女是半天边。去年10月,中国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被送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第一个宇航员上天大部分要求宇航员身体素质好。像美国、前苏联宇航员都是从飞行员里挑选。当然,我想,上天也不是那么神秘。我们知道,美国一位将近70多岁的皮特他出几千万美元,也上天了,这也不是很神秘的事情。将来我们考虑,上天不是为了纯粹的飞一圈,在天上停留一段时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开展一些科学实验。将来,很多可能就不光是一个单纯的飞行员、宇航员,他同样也应该是一个工程师、科学

14、家,那么,这个挑选的范围就比较广,我想不一定只是高中生,只要身体条件适合,开展某一项科学实验,像工程实验需要的都可以在录选范围内,包括教师、哲学家,他们可能上天以后,比如说将哲学家送上天,他们可能对世界产生另外一种看法。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家,会有一些新的看法。关于你提到的女性最高职务,要看哪个方面的职务,中国的副总理是女性,吴仪副总理。我们有女将军、女院士、女研究员。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问:“双星计划”对中国的“探月计划”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嫦娥计划”能提前升空吗?刚才你提到跟美国的合作,这个攀月计划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张永维:双星探测用到的一些技术对“嫦娥计划”来说

15、有不少是可以扩展的,技术是相通的。“嫦娥计划”第一阶段里面使用的技术,比如跟踪测量系统,仍然采用我国现有的,也是跟国际上联网的USB统一跟踪测量系统。“嫦娥计划”作用的最远距离,将距离地球表面38万公里,我们这次刚好在斜距上相当于他的一个零头,在 8万公里的测量距离做了全面的测试。我们使用了通常低轨道卫星的一些运达设备和地面USB设备。即使这样测下来的结果,跟踪测量还有10个分贝的余量,看来这对完成“嫦娥计划”还是充满信心的。像另外一些技术,比如说热空技术,我们在通过执行“双星计划”里也得到了一种考验和锻炼。由于这颗卫星在设计上,例如,他外热流的变化辐度比较大,在近地附近,在光照的条件下差不多

16、是一个半太阳照,就相当于一个半太阳照着卫星。而在远地点附近,如果是进入了地营里面,它就相当于没有任何热量给它输入。所以,从零输入到一个半太阳的外热的变化,对国内的控制技术已经掌握了。这样对于“嫦娥技术”来讲它还是完全能够适用的。这是第二项技术。当然,整个“嫦娥计划”对于中国来就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它毕竟是在我们有限的路基站跟踪条件下,介于地球附近的低轨道卫星跟升空计划的一个中间状态,所以它需要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条件,有相当难度。孙来燕:你刚才提的张总已经回答了。从大的来讲,“双星计划”和我们讲的“绕月计划”、“嫦娥计划”都是一个空间科学计划。比如说我们准备2007年以前发射“嫦娥1号”,就是我们

17、的第一颗绕月卫星,大家有种种说法,有时候说的不很正确,是不是载人、登月。不是,也不是飞船,也不是载人,是一个绕月的卫星。具体怎么定义,我们是绕月卫星。这个卫星,我们同样要探测地球到月亮之间的环境,38万公里。我们要对月壤进行照相,立体成像。我们要勘测月亮的厚度,包括月亮的成份。大的来讲,都是空间科学的一个种类。刚才张总介绍了,我们现在发射卫星最远就是7万8千公里,12月30日,赤道最远走这么远。那么我们这次打的要38万公里,要叫他的照相机冲过月亮,要让翻版取得能量,冲过太阳,要把信号送到地球上来。想像这个38万公里的数控数据传输就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当然我认为双星探测本身对磁场环境的勘测,对我们

18、这个卫星的长寿命、高可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候一些磁场的变化,离子的变化引起我们很多的航天器不到寿命就损坏了。那么这个双星包括同CLUSTER II的六点观测就是为了了解磁暴突发的机率。这方面也是非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地走,航天要一步一步地走,因为它是高风险的。概括起来说,“双星计划”获取的这些数据,我们采取的测控手段,包括抗辐射加固、低磁的处理等,我相信这些对我们将来在绕月或向更远空间走,包括到火星上去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问:刚才你介绍了“双星计划”是中国和欧洲合作的第一个空间科学探测项目,我想请问孙局长,中国国家航天局在这个项目中都做了哪些工作,起到了哪些作用? 孙来燕:

19、“双星计划”是以中国科学家刘院士为首的一批空间物理学家提出来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在认真听取,仔细分析各方面专家意见后,于2001年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同欧空局签署了合作协议,把它列为正式合作项目。2002年把它列入民用航天规划,我们投资近4.6亿元人民币,当然还有中科院的应用部分将近有2千多万,还有发射测控,我们从别的渠道融资。从整个民用航天的规划来讲,主要由政府投资。对重大工程的组织,我们确定了总工程师,因为这一个大工程包括五大系统,有卫星、运载、发射、测控、应用。我们确定的总工程师是王院士,他今天没有来,设立了首席科学家两条线,有工程目标也要实现科学目标,同时组织我们两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科学人员同

20、欧空局定期交换意见。吴季先生就是我们指定的联系人,他也是空间中心的副主任。通过我们的投资,通过我们的组织,政府的支持,使得这个计划能够比较圆满的成功。当然现在还不能说最后成功,我们应该说基本完成了工程研制任务,要等到第一颗星,“探测一号”的寿命期是18个月,是去年12月30日发射的。“探测二号”卫星现在上面的8个有效载荷已经有7台开机了,我问吴主任,现在运转良好。还有一台,我们要谨慎,可能近期就要开机,这一台也是欧空局提供的。“探测二号”寿命期是一年,等我们把数据完整地取下来,我们重头戏就在科学家了。科学家要用这些数据真正能够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既有工程的成果,也要有科学成果,这样我们才能

21、说是圆满完成了“双星计划”。问:美国国防部的一些报告说,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有一些薄弱环节,那么这颗卫星对于这一领域有没有什么帮助?另外,在其他一些双用途的领域,这颗卫星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比如说帮助中国人民解决军观测美国卫星或者其他领域的用途? 孙来燕: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负责民用航天。这次提到的两颗卫星主要是空间探测,探测太阳风对地球的电离层、大气层以及磁场的影响,不存在对地面进行勘测,没有这个功能。空间科学的发展,我们总体立足于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人类。空间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国家安全都会起到综合性的推动作用,这与世界其他各国一样。问:现在是不是有

22、选择女航天员的计划,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候她们可以上天? 孙来燕:我们在着手做这方面的考虑,可能不会在近期,因为培养一个宇航员需要一定的时间,包括身体、综合素质。但是我们是有这个计划,有这个考虑。问:你刚才提到对水星和火星的探测,请您再介绍一下,航天局长远目标是什么? 孙来燕: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航天经费很有限,民用航天一年也就是十多个亿,所以我们订下了一个原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一些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在空间科学领域,占一定的比例,但不会很大。当前我们主要实现绕月,对月球的探测。目前正在加紧研制第一颗绕月卫星,争取2007年前发射。后期还要发射一个无人探测卫星落到月球上。第三步要采

23、集一些月球表面的月壤式样返回,这都是无人阶段。我们已经制定了“三步”计划。我们还将同欧空局及其他各国在空间科学领域进行探讨。当然,现在火星比较热,美国、欧空局、法国都相继发射了火星探测器,至于水星,就更远一些。我们想这可能要一步一步地实施。特别是我刚才谈到空间科学更是一个需要全人类合作开发的领域,因为它确实耗资巨大,也有风险。我们非常希望在空间科学领域,包括同欧空局、日本、亚太国家,以及其他各个友好国家,共同确定空间探测项目,共同投资,共同得到这些科学的有用的实验结果,也是共同为人类造福。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会把中国的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去的。我们也相信,别的国家能做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问:

24、刚才你说的主要是在民用领域方面,能否再详细地解释一下对国防、国家安全方面有哪些帮助?有些国家说中国现在在太空方面发展显示了中国在军事上有野心,你能否对这些说法加以评论? 孙来燕:对于国家安全服务,因为我们说卫星的很多技术是不同的,有些技术就像我们穿上军装就是军人,脱掉军装就是老百姓。很多本质的技术是相通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有距地球近低轨道的3万6千公里的气象卫星,对气象的了解观测应该说对国家安全也是共通的,我们没有专门的军事卫星。再比如,我们国家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这些海域包括它的污染情况,水色的变化情况,对它的勘测都需要我们的海洋卫星,这也是涉及到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讲的国家安全实际上有扩展的意义,比如说环境灾害、地震,这都涉及到也是广义上的国家安全。再有我们的中巴资源卫星,可以达到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