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 - 简帛研究_第1页
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 - 简帛研究_第2页
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 - 简帛研究_第3页
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 - 简帛研究_第4页
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 - 简帛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知觉现象学的身体概念初探 本文经删减后曾发表于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75-82页,此为未删节版。 刘胜利摘要: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完成了从对象身体到现象身体的概念转变。他认为传统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已经对对象身体概念提出了决定性的反驳,并将它们引向显现在本己知觉经验中的现象身体。现象身体是自在与自为、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等一系列二元论区分的原初综合。它具有居间性(含混性)、意向性、主体性、世界性等主要特征。现象身体概念第一次在现象学中奠定了身心统一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它是梅洛庞蒂对身体现象学的重要贡献,也为今后西方哲学和科学超越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提

2、供了新的起点。但是,由于现象身体仍然局限在描述现象学的层面上,它如何实现本体论层面的自我奠基仍需通过未来的研究才能解决。关键词: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身体概念、对象身体、现象身体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试图通过批判对象思维从客观世界回溯到被知觉世界 梅洛庞蒂所说的对象思维或客观思维(pensée objective)既是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哲学所共享的认识论预设,也是常识思维和科学思维的代名词;他所说的客观世界和被知觉世界则大致对应着通常所说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并揭示出被知觉世界的哲学意义 参见Maurice Merleau-Ponty: Le primat de l

3、a perception et ses consequences philosophiques, Paris: verdier, 1996, p.42;“An Unpublished Text by Maurice Merleau-Ponty:A Prospectus of His Work”, Trans. by Arleen B. Dallery, in James M. Edie (ed.):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 3-6.。在这种回溯过程中,从对象身体(c

4、orps objectif)到现象身体(corps phénoménal)的概念转变无疑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梅洛庞蒂看来,身体被对象化是“客观世界起源中的一个决定性环节”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Gallimard, 1945, p. 86.,而本己身体(corps propre) 所谓“本己身体”,是指观察者本人自己的身体,即第一人称视角下主体直接体验到的现象身体;“对象身体”或“客观身体”是指可供他人或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外部观察的身体。关于

5、身体这一术语在现象学中的演变,可参见Elizabeth A. Behnke为现象学大全撰写的相应词条:Lester Embree et. al. (ed.), Encyclopedia of Phenomenology, Dordrecht: Kluwer, 1997, pp. 66-71.的经验则一直在抗拒着科学的对象化目光。因此,对本己身体经验进行现象学研究不仅会导致一种新的身体概念,而且还会带动对整个客观主义世界图景的现象学还原。正如梅洛庞蒂所说:“当身体退出客观世界时,它将会拉动把身体与其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意向之线,并最终向我们揭示出知觉主体和被知觉世界” Maurice Mer

6、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86.。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我们想理解知觉、意识、世界、时间、空间等概念在知觉现象学中所发生的转变,最恰当的途径是首先理解身体概念在其中的转变。本文试图探究的正是知觉现象学中身体概念所发生的上述转变。当然,鉴于梅洛庞蒂身体概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并不打算在本文中涉及他身体概念的所有维度,而仅仅将研究局限于尝试根据知觉现象学的文本澄清那些我们认为最基本的论题。首先,在澄清对象身体或客观身体 法语的形容词objectif(ve)对应着两个不同的中译:“对象的”和“客观的”,我们将在

7、下文混用这两个中译,并根据中文语境选用不同的表述。的概念之后,我们将结合幻肢现象的分析揭示传统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对象身体概念所面临的哲学困难;其次,我们将结合对动物替代现象的分析阐明现象身体概念的基本内涵,尤其是试图对“身体是在世存在的载体”这一核心命题有所澄清;再次,我们将从上述命题出发说明现象身体的几个主要特点;最后,我们将小结现象身体概念的成就与局限,并简要分析晚期梅洛庞蒂从现象身体转向“肉”(chair)这一本体论概念的基本理由。一. 对象身体的概念我们首先来看梅洛庞蒂关于“对象”的定义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8、 la Perception, p. 87.:“对象以各部分相互外在的方式存在;因此,在对象的各部分以及它与其它对象之间只承认外在的和机械的关系。”将这个对象的定义用于身体,我们就可以理解梅洛庞蒂的“对象身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对象身体是一种无限可分的、各部分相互外在的存在,身体的各部分以及身体与其它对象之间只具有外在的机械因果关系。很显然,上述用纯粹的外在性和可分性定义身体的方式起源于笛卡尔 参见笛卡尔在第六沉思中关于身体的论述:Descarte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in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

9、rtes, Vol. II, trans. by John Cottingham et 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9 ff.。上述对象的定义中“各部分相互外在”(partes extra partes)这个拉丁术语也来自笛卡尔 这个拉丁术语出现在1649年笛卡尔致亨利·摩尔(Henry More)的一封信中,参见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张卜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他用这个术语来定义广延。因此,对象身体位于机械自然观所定义的客观世界之中,其实质是客观世界中的一

10、个广延实体(res extensa)或广延片断。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并没有独断地拒绝对象身体的概念,并用自己新的身体概念来替换它。相反,他的现象学方法要求他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出发研究身体问题,以便揭示出生理学和心理学自身的研究结果如何迫使它们超越自己关于对象身体的实在论预设,并重新发现被对象思维所歪曲或隐藏的关于本己身体的原初知觉经验。梅洛庞蒂写道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86.:“为了避免预先做出判断,我们将严格地就其自身来理解对象思维。我们不会对它提出它不对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

11、。如果我们想要重新发现对象思维背后的经验,我们只能通过对象思维的困境来引起上述目光的转变”。因此,我们将在下文依次阐述对象身体的概念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面临的困难。二. 对象身体概念在生理学研究中面临的困难2.1 传统生理学的机械因果模型将身体放入客观自在的对象世界 梅洛庞蒂和萨特早期都深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知觉现象学和存在与虚无均频繁使用“自在”与“自为”这一组概念。关于他们对这组术语用法上的异同,可参见John M. Moreland, “For-itself and In-itself in Satre and Merleau-Ponty”, in Jon Stewart, The De

12、bate between Satre and Merleau-Pont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ity Press, 1998, pp. 16-24.,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用机械生理学的语言来描述身体行为,也就是说,用刺激、接受器和感觉这三者之间的机械因果关系来描述身体功能。这种线性的机械因果模型或“刺激反应”模型就是传统生理学(例如,巴甫洛夫的生理学)就对象身体概念的明确表达。在梅洛庞蒂看来,这种线性机械因果关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13、 p. 87.:一是清晰性(clair),即“刺激反应”的恒定性或确定性。由客观确定的性质所定义的各种刺激作用于专门的接受器,并通过预成的通路触发相匹配的反应。一个基本刺激恒定地对应着一个基本感觉,反射行为变成了一切身体行为的模型。这个特点导致了生理学家用“恒常性假设”来支配对身体行为的解释;二是客观性或对象性(objectif),即这种“刺激反应”的机械因果关系可以从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外在的观察。这个特点意味着传统生理学家用完全对象化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经验。梅洛庞蒂将这种机械因果关系称为“世界的因果性”(causalité mondaine) Ibid., p. 87. ,即

14、发生在客观自在的对象世界中的因果关系。2.2 近代生理学的有机体模型上述“刺激反应”模型强调了对象身体的纯粹被动性,它只能对外部刺激做出点对点的被动反应。但是,近代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这个模型提出了反驳。例如,颜色感受性分解的实验和头发刺激皮肤的实验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p. 89-90. 前者说明了“刺激反应”的异因同果或多因一果,后者说明了同因异果或一因多果。两者都对机械因果关系的“恒常性假设”提出了反驳。都揭示了“刺激反应”模型无法说明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本己身体经验。这些实验表明

15、,身体行为所显示的因果性并不是单纯的机械因果关系。身体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它还包含着某种主动性、自发性或自为的“目的论手段”关系。身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主动地加工和选择刺激,让刺激“成形”(mise en forme) Ibid., p. 89.,甚至排斥某些特定的刺激。这种目的论关系不可能来自第三人称的对象身体,而只能来自第一人称的“活的身体”(corps vivant) Ibid., p. 90.。于是,近代生理学引入有机体模型来解释身体所具有的上述自组织功能,并开始从关注对象身体转向关注“我实际经验到的身体” Ibid.,即关注本己身体经验。2.3 神经生理学的内感受性模型面对

16、有机体模型就对象身体概念所提出的挑战,神经生理学家为保留对象身体概念或机械因果模型做出了各种努力。一开始,它们就将自组织功能放进了一个生理学的大脑,让大脑和中枢神经成为接受和加工刺激的场所。当越来越多的生理学实验证明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具有上述自组织功能时,他们被迫引入“内感受性”(intéroceptivité)概念来说明实验所揭示的本己身体经验。的确,“有一种外感受性,难道就没有一种内感受性吗?我难道不能在身体中发现由自然设置的、从内感官通向大脑以便使心灵能够感知自己的身体的传导线吗?” Ibid.借助含糊的内感受性概念所引入的内在因果性,神经生理学家再次将本己身体经验对

17、象化。由于本己身体经验服从内在因果关系,内感受性所解释的大脑和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自组织关联只能从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观察和体验。于是,本己身体成为内感受性的对象,对象身体概念勉强得以保留。最后,当面对某些实在无法用生理学解释的本己身体经验(如幻肢现象),神经生理学家有时还会求助心理学来提供合理的解释。2.4 幻肢现象的反驳但是,梅洛庞蒂认为,正是幻肢现象对“对象身体”概念提出了决定性的反驳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p. 90-92.。所谓“幻肢”是指大脑损伤或肢体损伤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意识;

18、病人在特定条件下能体验到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肢体,进而生动地描述它的各种特征。在幻肢现象中,只要保留对象身体概念,只要对象与主体、自在和自为、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机械因果关系和目的论关系仍然保持截然二分,单纯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各自就都无法对幻肢现象给出充分的解释。首先,单纯的生理学解释的不充分性:(1)可卡因麻醉并不能使幻肢消失,这意味着,即使消除了残肢的生理刺激,从而消除了残肢和幻肢的因果关联,幻肢依然可能存在;(2)大脑损伤后,即使没有截肢,也会产生幻肢;(3)单纯心理性的情境变化或情绪变化也能使原本没有幻肢感的病人产生幻肢;(4)同意截肢者体验到的幻肢大小会发生变化。这些特征排除了将幻肢现象

19、还原为纯粹生理现象的可能性。其次,单纯的心理学解释的不充分性:(5)幻肢通常出现在实肢被截去的同一位置:一位战争中的伤者甚至在其幻肢中感觉出了炸断其实肢的弹片。这既反驳了大脑或中枢神经直接产生幻肢的解释,又反驳了单纯心理学的解释,说明幻肢无论如何都与身体有关联;(6)切断由残肢通向大脑的感觉传导神经能使幻肢消失。这些特征无论如何都要求一种生理学解释,从而排除了将幻肢现象还原为纯粹心理现象的可能性。最后,既然单纯的生理学模型和心理学模型都无法充分解释幻肢现象,有些生理学家就提出混合模型来解释,即幻肢现象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两类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混合模型只是一种含糊的、特设性的解释模型。它能解

20、释已有的事实,但对增进我们对身体的了解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为“混合”只是两种不同要素的混杂,两者只有差异性,没有同一性。为了解释幻肢现象,我们所需要的是两种要素的“整合”或“综合”,即让这两种要素变成同一原则的不同要素,使得它们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这种新原则将会提供两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平台,并将我们引向一种新的身体概念。但在此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对象身体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碰到的类似困难。三. 对象身体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面临的困难传统心理学家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观察和体验,发现自身的身体经验具有一些新特征。这些特征无法被纳入对象身体概念。因此,传统心理学面临的选择是:或者放弃对象身体概念,或

21、者保留对象身体作为基本模型,但对其作出适当修改,并引入新的思想要素来解释上述身体经验的新特征。传统心理学从自然态度出发,选择了后一种思路来建立自己的身体模型。但是,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心理学的修改并不成功。新的身体模型只是推延了问题而并未解决问题。3.1 身体经验的新特征让我们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些本己身体经验的新特征。尽管作为传统心理学家的我已经习惯了将身体视为对象,但当我观察自己的身体时,我却发现自己无法像观察一个外部对象那样观察身体。当我观察一个外部对象时,我可以随意变换观察对象的视角,还可以围绕对象转一圈;我还可以放弃对某个对象的观察,从这一对象转到另一对象,甚至让它完全离开我的知觉场。

22、但是,当我观察身体时,我无法随意选择观察身体的角度,因为身体始终以同一视角呈现。我无法像离开对象那样离开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始终呈现在我的知觉场中。因此,心理学家通过本己身体经验发现了“身体异于对象”的第一个新特征:身体具有一种不同于对象的“不变性”(permanence)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106.,即身体始终在知觉中呈现,并且始终以同一视角呈现。与其说身体是我面前的观察对象,不如说身体始终与作为主体的我在一起。“身体异于对象”的第二个特征是:身体能够产生“双重感觉”(se

23、nsations doubles) Ibid., p. 109.。所谓“双重感觉”是指身体可以承担感觉者和被感觉者两重功能,并能在两者之间迅速切换。例如,当我用我的左手触摸我的右手时,作为被触摸者和触摸对象的我的右手依然随时具有主动触摸的功能,以致原先正在触摸的左手反而变成了被触摸的对象 当然,在同一时刻,我的右手似乎不能同时承担触摸和被触摸两重功能。双重感觉揭示了身体既具有被动性,又具有主动性。身体既可以成为感觉对象,又可以成为感觉的主体。在身体中,主体和对象的角色可以不断地相互交替,并且两者总是混融在一起。相反,对象只具有纯粹的被动性,它只能作为感觉对象而永远无法成为感觉的主体。既然身体和

24、外部事物都可以作为感觉对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和外部事物又有何不同呢?当某一外部事物成为感觉对象时,它只能是一种“被表象”的对象,主体只有通过间接的意识“表象”作为中介,才能对外部事物产生感觉。外部事物和感觉之间是一种外在的因果关系,外部事物作为刺激原因引起作为结果的感觉。当身体成为感觉对象时,它是一种“感受对象”(objet affectif)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109.。“感受”是一种直接性的关系,它不需要任何中介。例如,我感受到脚疼。在这种直接感受关系中,我和脚之间

25、不是一种相互外在的关系,以致我可以直接说“我的脚疼”或“脚疼”。我的身体和我,或者说,身体和主体之间这种直接感受性或相互内在性,是“身体异于对象”的第三个特征。“身体异于对象”的第四个特征是身体运动的“独特性”(originalité) Ibid., p. 110.。对象只具有粹的被动性,它不能自行运动。我需要借助我的身体来移动对象。我先在客观空间的某一点找到对象,然后再将它从这一点移动到另一点,从运动的起点导向终点。相反,身体能够自行开始运动。它不需要在客观空间中定位运动的起点。身体的运动意向总会直接变成运动。只要运动意向指向某个目标,身体就会不可思议地趋向这个目标,并自动完成运动

26、的全过程。本己身体的能动性使得它异于对象。3.2 “对象表象”模型本己身体经验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区分。身体异于对象的上述特征似乎足以使传统心理学放弃对象身体概念。但是,梅洛庞蒂指出,传统心理学从自然态度或对象思维出发,力图保留对象身体的基本模型。这样,它就必须引入新的思想要素来解释身体经验的新特征。这就将传统心理学引向“对象表象”的身体模型。传统心理学从对象思维出发,相信可以在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观察者的事实处境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如果身体是对象,那么身体异于对象的特征就不能是身体自身的本质特征,而应该归于观察者。既然本己身体经验就对象身体提出了挑战,那么这些经验就应该与对象身体剥离开来,归给观察

27、者,即变成对象身体的某种主观“表象”。因此,传统心理学的解决方案是保留对象身体作为基本模型,然后再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将上述本己身体经验对象化,变成身体的“表象”,再利用身体表象机制的特殊性来解释上述身体经验的新特征。身体作为对象与其它对象没有本质性区别,只是观察者表象两种对象的具体表象机制略有不同。在这种“对象表象”的身体模型下,身体与对象之间的本质性差别就被转换成了身体作为对象的表象机制和其它外部对象的表象机制之间具有偶然性或事实性的“区别性特征”(caractères distinctifs)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

28、ogie de la Perception, p. 111.。例如,之所以身体表象始终呈现在知觉场中,是因为知觉意识一直在通过神经感受器接受身体的持续刺激作用;之所以身体表象始终以同一视角呈现,是因为我的感觉器官一直保持着相同的组织结构,以致始终保持着相同的视觉刺激模式。比如,我的眼睛在整个感官系统中,始终处于相同的位置;之所以身体表象呈现出主动性、直接感受性、能动性的主体特征,是因为我的心灵和身体在身体中存在着某种事实性的结合,使得我可以自由选择将我的身体表象为“主体”或“对象”,即我可以将身体表象为一个“主体对象”。这样,传统心理学既保留了对象身体概念,又通过修改后的“对象表象”模型对本己

29、身体经验的新特征给出了某种解释。3.3 新模型的局限但是,梅洛庞蒂认为,新模型最终不可能取得成功。它只是推延了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首先,“对象表象”模型预设了心灵和身体之间存在着笛卡尔式的事实性结合,对于本己身体经验的四个新特征的解释全都需要以这个预设为基础。但是,身心结合的“原则上的可能性”(possibilité de principe)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112.却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这个问题是关于身体的全部知识的出发点,但在上述模型中,问题只是被搁置而

30、没有得到解决。其次,新模型预设了心理学家始终能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将本己身体经验对象化。但是,心理学毕竟不同于物理学和化学。从某种意义上看,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就是他自己。他在思考本己身体经验的同时也在活生生地经历和体验它。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心理学家原则上无法一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看待本己身体经验。因此,将本己身体经验对象化的解决方案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后,新模型将身体表象为一个“主体对象”。但是,我们要追问的恰恰是:本己身体为什么能够同时具有主体和对象两方面的特征。问题再次不在于主体和对象这两方面要素的简单混合,而是要在一个新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综合。因此,当心理学家重新回到第一人称视角来

31、审视本己身体经验,他最终将会发现在原初知觉经验中呈现的现象身体。上述身体经验的新特征最终会将我们从对象身体引向现象身体。四. 在世存在的运动与现象身体的概念前文已经提到,幻肢现象就对象身体概念提出了决定性的反驳。这是因为,幻肢现象中包含着自在和自为(生理与心理)两种截然二分的要素,两者具有本体论上的差异。解释幻肢现象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在和自为这两种要素得以综合的平台和相互作用机制,也就是说,要找到一种新的原则,使得两者能够成为这个原则的两个可演绎出来的部分。在梅洛庞蒂看来,这种新原则对应着一种新的存在模式或一种新的身体概念。这种新的身体概念或模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自在和自为这两种要素必须

32、实现综合,而不是混合;(2)仍然维持自在和自为的相对区分。但是,如果自在和自为只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两种截然二分的存在,上述综合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因此,梅洛庞蒂必须重新定义自在和自为,将两者从解释性的本体论区分变成描述性的现象学区分,以便在现象层面中发现可能的综合。在此我们不妨暂时忽略这种重新定义可能带来的问题萨特关于自在与自为的本体论定义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定义之间的差异,可参见John M. Moreland, “For-itself and In-itself in Satre and Merleau-Ponty”, in Jon Stewart, The Debate betwee

33、n Satre and Merleau-Pont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ity Press, pp. 16-24. 当然,Moreland同时正确地指出,梅洛庞蒂用重新定义后的自在与自为概念对身体所进行的描述并不是纯粹现象学描述,这些描述同时也隐含着本体论的解释维度,参见ibid., p. 23以及p. 24, note. 10.,而只关注它带来的结果。重新定义后,梅洛庞蒂将自在要素与物理世界、生理现象以及主体(或意识)和世界(或对象、情境)之间的机械因果关系相关联,将自为要素与心理世界、心理现象以及主体与世界之间的目的论关系相关联。于是,发现自在与自为

34、的综合,就等同于发现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机械因果关系与目的论关系等各种二元对立之间的综合。梅洛庞蒂借用海德格尔的术语,将自在与自为综合而成的一类新的存在称为“在世存在”(être-au-monde)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93.。但是,我们至少应该首先在世界中发现自在和自为的事实性综合,才能具体研究上述综合以及使得综合成为可能的原则。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包含这种事实性综合的现象呢?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动物的替代现象已经为我们揭示出,上述自在与自为的

35、综合事实上一直存在于生命现象之中。所谓“替代”,是指动物“在一种本能行为中用健全的脚来替代被切断的脚” Ibid., p. 92.。我们发现,“当一个动物被切断几只脚时,它几乎立刻就能够继续往前行走,但这种行走似乎又不是自然行走的延续,而是体现为一种新的运动方式,体现为对一个新问题的解决” Renaud Barbaras, Le Tournant de Lexpérience: Recherches sur la Philosophie de Merleau-Ponty, Paris: Vrin, 1998, p. 113.。通过分析替代现象,我们很容易看到,替代现象所揭示的动物身体

36、既不是纯粹的自在,也不是纯粹的自为。如果动物身体是纯粹的自在,行走将会基于预成的、严格确定的“刺激反应”机制,每一只脚都有着自己严格确定的“刺激反应”通道,行走所面对的情境或世界中的变化只是机械因果关系中的确定刺激或原因,那么替代现象或运动方式的重组就不可能发生。如果动物身体是纯粹的自为,那么动物的肢体就是它达成行走目的、可供它自由支配的手段,情境或世界中的变化只是目的论关系中动物试图与其保持一致的目的或理由,那么每当行走活动受阻时,替代现象都应该发生。但是,我们发现,如果动物的脚只是被绑住,替代就不会发生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

37、ogie de la Perception, p. 92.。此时,动物将无法用其它自由的肢体来代替被绑的肢体在世界中继续行走。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被绑的肢体对动物来说仍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仍然承担着某种制约它不能被随意替代的关系或活动,或者说,动物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流或活动流仍然经过被绑的肢体。梅洛庞蒂认为,上述事实是决定性的。它们揭示出了替代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在世存在的运动” Ibid., p. 93.,揭示出了动物的身体承载着自在与自为的综合机制。那么,这种“在世存在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呢?梅洛庞蒂写道 Ibid.:当我们说动物生存着,说它拥有一个世界,或者说它在世界中存在,并非意

38、味它拥有这个世界的对象性的知觉或意识。引发本能活动的情境并非完全清楚和确定,情境的意义并未被完全把握,正如本能所引发的各种错误和盲目性已经充分证明。情境只提供一种实践意义,只导致一种身体认识。它被体验为一种“开放的”情境。它引发动物的运动,就像旋律的最初几个音符在召唤某个解决方案,尽管动物自己并不知道这个解决方案。让我们来仔细分析这段文本,以便理解什么是“在世存在的运动”以及新的身体模型如何实现自在与自为的综合。首先,“在世存在”并不是指动物拥有关于世界(或情境) 因为世界以情境的方式显现,关于梅洛庞蒂的世界(monde)概念与情境(situation, milieu)概念的等价性,可参见E.

39、 Alloa: La Résistance du sensible: Merleau-Ponty critique de la transparence, Paris: Kimé, 2008, pp. 28 ff.的“完全清楚和确定”的对象性知觉或意识。这意味着在上述情境中,意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对象性表象,或者说,意识还没有将世界或情境清晰地把握成对象。此时意识和世界并非处于相互外在的表象关系之中,而是处于某种相互内在的“意义”(signification)关系之中。对象还没有现实地形成,而是仍然处于某种形成或构造的可能性之中。因此,引发动物本能运动的并不是某种“完全清楚和

40、确定”的表象,而是某种前对象的意义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p. 94-95。其次,尽管这种前对象的意义已经脱离了自在的对象世界或物理世界,但由于它并没有“完全把握”情境,而是带着某种固有的含混性或不确定性,因此,它还不足以提交给反思性的意识并形成清晰的对象性认知。它只能被身体所识别、接受并做出回应,从而引发动物的本能运动。换言之,这种前对象的意义虽然不足以形成清晰的对象性认知,但它已足以调整和规范动物在世界中的本能行为。尽管由于它固有的不确定性,上述本能行为也容易被导向各种错误和盲目

41、的行为。简言之,上述前对象的意义不是一种与纯粹意识相关联的理论意义,而是一种与本能行为中的身体相关联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正是这种实践意义的含混性或不确定性使得“使得动物的脚可以相互替代,使得它们在面对明确的任务时可以相互等价” Ibid., p. 93.;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实践意义的规范性使得在被绑的情形下替代无法随意发生。再次,身体识别、接受这种实践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世界或情境的意义发生变化的过程。情境的变化又对身体显现出新的外观,提出有待回应和解决的新问题,从而又提供新的实践意义,引发新的本能行为。这使得身体与情境之间,或者毋宁说,意识与世界之间通过身体形成一种可持续进行的、类似“提问回

42、应”的对话过程。在这种交互对话的过程中,情境所提供的实践意义虽然已经具有规范性,但并未完全确定,即并未完全限制身体的实践自由。因此,尽管这个本能的身体已不再拥有纯粹意识的绝对自由,但仍然拥有在世界中行动的相对自由。身体在遵循或纳入情境规范的前提下,仍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目的相对自由地选择对情境做出何种回应。这种对话过程(或前对象意义的循环传递过程)构成了一个自为的心理世界。正是这个自为的心理世界成为自在的物理世界中各种机械因果性的“刺激反应”得以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它使刺激成为刺激,使反应成为反应),从而使得自在与自为的综合成为可能。这种综合过程体现为身体与情境、意识与世界之间持续不断的

43、对话过程,体现为身体不断地朝向世界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自在的机械因果关系与自为的目的论关系被综合为身体朝向同一个“意向极”(pôle intentionnel) Ibid., p. 103.,即朝向同一个世界的两个维度。正是在上述运动过程中,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才被综合为“在世存在”,梅洛庞蒂将这种运动称为“在世存在的运动”。最后,当我们说身体识别、接受情境的前对象意义并做出回应时,并不意味着身体与意义是可以截然区分的两种东西。相反,身体与意义融为一体。身体承载着意义,表达着意义。意义的循环传递过程就是身体不断地构造并重构自身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说,身体就是意义本身。前对象的

44、意义对应着一个前对象的身体。正是这个前对象的身体(而不是对象身体)使得自在与自为的综合成为可能。这是一个显现在本己的原初知觉经验中的身体。它可以被从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内在的体验,而无法从第三人称进行外在的观察。梅洛庞蒂将这个显现在本己知觉经验中的身体称为“现象身体”。所谓“在世存在的运动”,无非是这个现象身体不断地构造并重构自身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开始理解“身体是在世存在的载体”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97.这个知觉现象学的核心命题。五现象身体的主要特征现在,我们可以从“

45、身体是在世存在的载体”这一命题出发来思考现象身体所具有的主要特征:5.1 现象身体的居间性或含混性由前文分析可知,现象身体既不是自在的“广延实体”,又不是自为的“思维实体”。它既使自在与自为的综合成为可能,又是这种综合的结果。它是介于“广延实体”和“思维实体”之间的第三类存在。它既不是纯粹的外在性和被动性,又不是纯粹的内在性和主动性。它是外在性和内在性、被动性与主动性等一系列相应的二元论区分的原初综合。梅洛庞蒂认为现象身体的这种居间性存在是一种更本源的存在,从它出发我们有可能以新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以来的一些哲学难题,如主体性、主体间性、怀疑论、世界、真理、自由、时间、空间等问题。因此,整部知觉现

46、象学都在试图从现象身体出发重新理解这些哲学难题。现象身体的这种居间性同时意味着它必然包含着某种固有的含混性。我们无法从纯粹心灵或理智出发对它进行清楚分明的对象化认识,而只能从传统意义上的身心统一的含混经验(即本己身体的知觉经验)出发,即从现象身体显现的独特方式出发揭示它的存在。因此,它不是一个能被理智清晰构想的观念身体或对象身体,而是一个只能被知觉或被体验的含混的前对象身体。在梅洛庞蒂看来,笛卡尔自己已经在一封重要的通信中区分出了这两种身体 即笛卡尔在1643年6月28日致伊丽莎白女王的信中区分了通过生命活力(vie du corps)的运用所构想的身体和通过理智所构想的身体,参见Mauric

47、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231. 在同一封信中,笛卡尔还区分出了三种不同的原初概念:心灵只能通过理智来构想,身体可以通过理智加上想象力来构想,只有感官才能让我们认识身体与心灵的统一。参见Renaud Barbaras, Le Tournant de Lexpérience: Recherches sur la Philosophie de Merleau-Ponty, Paris: Vrin, 1998, p. 96 以及哈特费尔德:笛卡尔与“第一哲学沉思”,尚新建译,桂林:广西师范

48、大学出版社,2007,第280页。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应该从理智主义哲学的实体二元论出发消解上述身心统一的含混经验,或者让这种经验服从预先给定的清晰范畴,而是要让这种无声的经验“带入其自身意义的纯粹表达” 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一个表述,梅洛庞蒂曾多次引用。参见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Avant-propos”, p. x.。换言之,我们应该从现象身体的意义的被给予方式出发(即从它如何在本己知觉经验中显现出发)思考现象身体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身体问题在现象学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种真正

49、的身体哲学只能从身体现象学开始。5.2 现象身体的意向性现象身体是在世存在的载体,这首先意味着意识通过身体朝向世界的开放性,最终也意味着意识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使上述开放得以可能的原初关联。梅洛庞蒂借用了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术语,将现象身体所承载的这种“在世存在”的原初关联刻划为一种本源的意向性结构。因此,梅洛庞蒂认为,现象身体已经具有赋予意义的可能性,身体朝向世界的运动蕴涵着一种新的意向性,即“身体意向性”或“运动意向性”,其中能运动、能知觉的身体代表着意向活动这一极,运动所朝向的事物或被知觉世界则代表着意向对象的另一极。因此,现象身体承载着一种比理智意识更本源的运动意识或知觉意识,这种知觉意识“

50、是以身体为中介朝向事物的存在”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161.。它不是作为对象性、反思性意识的“我思”(je pense que),而是一种作为前对象、前反思意识的“我能”(je peux) Ibid., p. 160.。尽管可以做这样方便的刻划,但我们需要立即指出的是,胡塞尔和梅洛庞蒂两者的意向性概念具有根本的不同:胡塞尔关心的是认识论批判或确定性的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因此,他所描述的意向性关系是一种观念的、认识论的关系;梅洛庞蒂关心的是意识或身体与世界在本体论上的原初关联,以

51、及这种原初关联如何为理性和知识做更深层的奠基,因此,他所描述的意向性关系是一种体现在知觉活动或身体运动中的实在的、本体论的关系。简言之,胡塞尔的意向性是一种理论意向性,梅洛庞蒂的意向性是一种实践意向性。在这种实践意向性的关系中,实践主体通过现象身体进入熟悉的情境,指向世界中的各种熟悉对象,而无需将它们对象化或表象化。这种熟悉性意味着现象身体能够“理解”被知觉世界及各种被知觉对象,意味着主体可以通过现象身体获得一种独特的、本源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已经具有现象身体所能识别、接受并做出回应的前对象意义,并使得主体在各种本能性和习惯性的活动中具有实践自由。但是,它们还不足以在反思性意识中形成清晰确定的概

52、念,不能被表述成对象性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宽泛地将这种只能归给身体的前对象知识称为“身体认识”(reconnaissance corporelle) Ibid., p. 93.或“实践知识”(praktognosie) Ibid., p. 164.。5.3 现象身体的主体性之所以强调现象身体的主体性,是因为梅洛庞蒂认为,现象身体蕴涵着一种被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所忽略的主体性,即知觉的主体性。在经验主义哲学家看来,知觉是发生在对象世界之中的因果事件之一。他描述着各种外部对象如何刺激经验自我并产生知觉,就像是“描述着某个遥远国度的动物志” Ibid., p. 240.。他没有意识到:正在知觉的是他自

53、己,他才是知觉的主体。为了描述知觉事件,经验主义哲学家一上来就像是置身于世界之外的某处看着整个世界,并将所有可能的知觉经验完全对象化。借用托马斯·内格尔的说法,这种知觉观是一种“无处可寻的观点”(the view from nowhere) Thomas Nagel, The View From Nowhere,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转引自Eric Mattews, The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 Chesham: Acumen, 2002, p. 45.。在这种观点

54、中,知觉经验变成了完全被动的“刺激反应”,在对象化的经验世界中只留下一个纯粹被动的经验自我,而具有主动性的知觉主体已经无处可寻。理智主义哲学家在上述主体性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步。至少,他试图用先验自我这个名称来将经验主义所忽略的知觉主体主题化。但是,理智主义的先验自我是一个“我思”(cogito),一个普遍的思想者,一个纯粹的意识主体。它维持着经验世界,而并不介入经验世界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241.。正是这个先验自我的判断使得感觉所提供的杂多经验内容具有构成知觉所必须的对象性关

55、联。这个先验自我的目光就象是一个预先设定的“无所不在的观点”(the view from everywhere),它伴随着每一个感觉活动,并用无所不在的判断活动让感觉材料指向对象 Descarte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in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 II, trans. by John Cottingham et 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1:“可是,我究竟看见了什么呢?无非是一些帽子和大衣,在帽子和大衣下面或

56、许还隐藏着一些自动装置(automatons)。不过,我判断他们是一些人。因此,事实上我只通过心灵的判断能力,就把握了我曾以为是由眼睛看见的东西。”。于是,知觉被还原成了完全主动的判断。在理智主义这里,只有主体,没有知觉,知觉主体再次被忽略。在梅洛庞蒂看来,知觉既不是一种“无处可寻的观点”,也不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观点”,而是一种“从某处出发的观点”(the view from somewhere)。也就是说,知觉经验具有其固有的处境性和视角性,它是主体从世界中的某处出发所进行的知觉。因此,知觉主体既不是在世界之外的虚无,也不是一个超越的上帝,而是一个在世存在的肉身化主体,一个在活生生的知觉经验

57、中诞生的现象身体。这个在知觉中的现象身体既不是一个纯粹被动的经验主体(经验自我或对象性自我),也不是一个纯粹主动的先验主体(先验自我或纯粹意识主体),而是一个前对象、前意识(préconsciente)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279:“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原初的知觉是一种非主题化、前对象和前意识的经验。”的知觉主体。由于这个知觉主体仍处在与被知觉世界或自然世界的原初关联之中,它还未能清晰地意识到自身,未能建立反思性的自我意识。它还不具有“我”这个第一人称,还不能被明确地

58、表达为一个“我思”。因此,梅洛庞蒂将这个前反思、前人称的知觉主体称为一种“匿名的存在”(existence anonyme) Ibid., p. 99.,一个“自然的我”(moi naturel) Ibid., p. 239:“由于我们通过身体在世界中存在,由于我们用身体知觉世界,世界就以相应的方式向我们显现。因此,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来唤醒世界的经验。但是,当我们以这种方式重新建立与身体和世界的联系时,我们将会重新发现我们自己,因为,如果我们用身体知觉,那么身体就是一个自然的我,一个知觉的主体。”,一个“沉默的我思”(cogito tacite) Maurice Merleau-Ponty:

59、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461.。5.4 现象身体的世界性梅洛庞蒂将现象身体定义为“在世存在的载体”,在他看来,“拥有一个身体就是交互卷入一个确定的情境,将自身等同于特定的任务,并持续地投身于其中”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 97.。我们知道,处于客观世界之中的对象身体从来不具有视域结构或“图形背景”的格式塔特征。但是,当现象身体显现在原初知觉经验中时,它总是已经“交互卷入一个确定的情境”,总是已经处于特定的视域,最终总是已经处于特定的世界之中。因此,现象身体总是潜在地携带着一个作为其任务情境和背景视域的世界一起出现,我们将这个特征称为现象身体的“世界性”。正因为此,梅洛庞蒂也将现象身体定义为“特定世界的潜能” Ibid., p. 124.和“某个世界的中介” Ibid., p. 169. 另参见ibid., p. 171:“身体是我们拥有某个世界的一般中介”。当然,这个通过现象身体来揭示的世界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