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通用)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十章第四节_第1页
(新课标通用)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十章第四节_第2页
(新课标通用)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十章第四节_第3页
(新课标通用)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十章第四节_第4页
(新课标通用)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十章第四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届高考一轮化学复习备考之知能演练高分跨栏(新课标通用):第十章第四节1下列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选B。作为防止倒吸的安全瓶进气管要短,A项错;HI能被浓硫酸氧化,C项错;D项装置不能将FeSO4溶液压入NaOH溶液中,错误。2某同学欲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B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不反应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为紫红色解析:选A。B项说明K无

2、颜色,C项说明K不与锌反应,D项说明MnO能与Zn反应,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为紫红色。3.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当A、B、C分别为以下不同组合的物质时,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当A为盐酸、B为石灰石、C为澄清石灰水时,小试管中现象是先变浑浊后变澄清B当A是食盐水、B为电石、C为溴的CCl4溶液时,小试管中的现象是褪色C若A为硫酸、B为Na2SO3、C为品红溶液,实验时当小试管中出现褪色现象时,向烧杯中加入沸水,试管中不会产生变化D若A为浓氨水、B为氧化钙、C为AgNO3和乙醛的混合溶液,实验时当小试管中出现沉淀又恰好溶解时,向烧杯中加入热水,试管中生成光亮的银镜解析:选C。A项制备

3、的是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正确;B项制备的是C2H2,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正确;C项小试管中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红色,不正确;D项产生的氨气通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了银氨溶液,小试管中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消失,烧杯中加入热水提供水浴加热条件,所以片刻后看到试管壁上生成光亮的银镜,正确。4(2011高考广东卷)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讨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稀硫酸,置镁片于其中探讨Mg的活泼性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C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D将

4、Mg(OH)2沉淀转入表面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解析:选B。浓硫酸的稀释应该是“酸入水”,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在过滤操作中,应该借助玻璃棒引流,不能将浊液直接倒入漏斗;表面皿不能加热,Mg2易发生水解,故为了抑制其水解,应该在干燥的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并蒸干氯化镁溶液,这样才能得到氯化镁固体。只有B项能达到目的。5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测定溶液的pH,溶液显强碱性。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上述溶液中再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NO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

5、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一定有SOB一定有COC一定有Cl D一定有HCO解析:选B。测定溶液显强碱性,则溶液中一定不含HCO。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有CO,无SO。由可确定一定含SO。由确定含有Cl,但因为溶液中已经加入了盐酸,故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6设计下列实验方案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粉末,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分别向等物质的量的白色粉末中加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比较生成气体的快慢B分别向等质量的白色粉末中加等体积且适量的水,比较固体溶解的多少C分别将等量的白色

6、粉末配成溶液,然后加入澄清石灰水,比较是否有沉淀生成D分别将等量的白色粉末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解析:选C。相同条件下,NaH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快,A对;相同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小,B对;Na2CO3和NaH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C错;Na2CO3受热不分解,NaHCO3受热分解生成CO2,D对。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出现小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试剂可能是()A铜与浓硫酸B铁与浓硫酸C铝和氢氧化钠溶液D二氧化锰和浓盐酸解析:选C。气球鼓起来说明常温下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生成了气体。C项Al与NaOH溶液反应有H2产生,

7、可满足题意。A项和D项的反应均需要加热才能进行。B项常温下铁在浓H2SO4中钝化。8(2013武汉市高三调研测试)在实验室进行下列有关物质的制备流程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的是 ()ACCOCO2Na2CO3BCuCu(NO3)2溶液Cu(OH)2CCaOCa(OH)2溶液NaOH溶液DFeFe2O3Fe2(SO4)3溶液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在实验室进行的物质的制备过程中,要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A项中实验室里用在空气中点燃单质碳来制备CO的方法,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B项中用硝酸银溶液与铜反应来制备Cu(NO3)2是不经济的。D项中用铁点燃制备氧化铁在理

8、论上不正确。只有C符合要求。9“封管实验”不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面四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热时,上部汇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B加热时,、溶液均变红,冷却后又都变为无色C中,浸泡在热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浅D四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解析:选C。NH4Cl的热稳定性不好,加热易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冷却又可重新化合生成NH4Cl,A选项错误。加热时,溶液中氨气挥发出来,溶液变无色,冷却后氨气又溶于水中,溶液变红色。加热时,溶液中二氧化硫挥发出来,溶液变

9、红,冷却后二氧化硫又溶于品红溶液中,溶液变无色,B选项错误。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转化是可逆反应,加热有利于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降温有利于平衡向生成四氧化二氮的方向移动,C选项正确。中NH4Cl的分解与NH3跟HCl的化合不是可逆反应,D选项错误。10.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取得了满意效果。以下是该小组的实验步骤:.按图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分液漏斗活塞及瓶塞打开,从右侧干燥管口小心注入13的稀硝酸直至液面与活塞处相平。.关闭活塞。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Cu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2)上述第步操作的目的是_。(3

10、)整套装置操作较方便,请简述原理:_。(4)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一段时间再关闭,观察到的现象是_。解析:要验证Cu与稀HNO3反应生成了NO,就必须排除空气对NO的干扰,只有开始生成无色的NO,遇空气生成红棕色的NO2,进而才能说明有NO生成。答案:(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3)Cu与稀HNO3反应不断生成NO气体,使左侧气体压强增大,从而使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当铜丝不再与稀HNO3接触时,反应停止(4)左侧液面上升,分液漏斗中出现红棕色气体,关闭活塞后,U形管左侧又产生无色气体,使左侧液面下降11(2013长春高三测试)

11、在实验室用氢气、一氧化碳、碳均可还原氧化铜。比较三个反应并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四种装置中,可用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_,可用于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_(填装置序号)。(2)CO还原CuO若采用装置3,装置3中广口瓶内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反应开始后广口瓶中的现象是_,产生这种现象说明_。写出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_。(3)CO还原CuO若采用装置4,装置4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解析:(1)氢气还原氧化铜时,氢气应先通入,待还原反应结束、冷却后再停止通入氢气,故需选装置1;用碳还原氧化铜时,两种固态反应物可先混合均匀后装入试管再加热,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有无CO2生成,从而证明反应是否已发生,

12、故应选用装置2。(2)由COCuOCO2Cu可知反应开始后广口瓶中的石灰水会变浑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CO2Ca(OH)2=CaCO3H2O。(3)CO有毒,故CO还原CuO若采用装置4,要进行尾气处理,末端酒精灯的作用就是使CO燃烧,防止污染空气。答案:(1)装置1装置2(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二氧化碳生成Ca(OH)2CO2=CaCO3H2O(3)点燃尾气,防止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12以废铁屑为原料制备FeCl3溶液,用作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并对溶液B进行电解处理的实验流程如下:(1)试剂a应选用_(填写名称);(2)步骤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漏斗、_(填写仪器名称);(3)写出步骤中

13、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实验室制取气体E的离子方程式是_,欲对气体E进行干燥和吸收,需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填写序号);(5)如何用化学方法检验气体E?_。解析:分析流程中的物质及其化学反应。废铁屑中加入热碱液是除去铁屑表面的油污,将Fe反应生成Fe2的试剂只能选用HCl,才能由A经Cl2氧化后成FeCl3,若换成H2SO4、HNO3等其他酸,则引入SO、NO等杂质;过滤需用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2FeCl3Cu=2FeCl2CuCl2,则B中含有FeCl2、CuCl2、FeCl3等溶质,将其电解时,阳极生成Cl2,阴极由于氧化性Fe3Cu2,则Fe3先放电生成Fe2后才有Cu

14、单质析出;Cl2的实验室制法为MnO2与浓盐酸反应,则Cl2中混有HCl、H2O等杂质,干燥Cl2用,吸收Cl2用;Cl2的检验方法是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试纸变蓝。答案:(1)稀盐酸(2)烧杯、玻璃棒(3)2FeCl3Cu=2FeCl2CuCl2(4)MnO24H2ClMn2Cl22H2O(5)将湿润的KI淀粉试纸靠近集气瓶口,试纸变蓝,证明该气体为Cl213(2012高考天津卷)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对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某“变废为宝”学生探究小组将一批废弃的线路板简单处理后,得到含70% Cu、25%Al、4% Fe及少量Au、Pt等金属的混合物,并设计出如下制备硫酸铜和硫酸铝晶体

15、的路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步Cu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得到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2)第步加H2O2的作用是_,使用H2O2的优点是_;调溶液pH的目的是使_生成沉淀。(3)用第步所得CuSO45H2O制备无水CuSO4的方法是_。(4)由滤渣2制取Al2(SO4)318H2O,探究小组设计了三种方案:甲: Al2(SO4)318H2O乙:Al2(SO4)318H2O丙:Al2(SO4)318H2O上述三种方案中,_方案不可行,原因是_;从原子利用率角度考虑,_方案更合理。(5)探究小组用滴定法测定CuSO45H2O(Mr250)含量。取a g试样配成100 mL溶液,每次取20.0

16、0 mL,消除干扰离子后,用c molL1EDTA(H2Y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平均消耗EDTA溶液b mL。滴定反应如下:Cu2H2Y2=CuY22H写出计算CuSO45H2O质量分数的表达式w_;下列操作会导致CuSO45H2O含量的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a未干燥锥形瓶b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c未除净可与EDTA反应的干扰离子解析:根据制备路线可知,Cu、Al、Fe、Au、Pt的混合物中加入稀H2SO4、浓硝酸,则可以将Cu、Al、Fe溶解,Au、Pt不溶解,所以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Au、Pt,滤液1中含有Cu、Fe、Al的离子。根据滤液2和CuSO45H2O可知,滤液2为CuSO4

17、溶液,滤渣2中含有Fe(OH)3和Al(OH)3。(1)第步中Cu与酸发生的反应为Cu与浓硝酸的反应:Cu4H2NO=Cu22NO22H2O或浓硝酸与稀硫酸的混合过程中硝酸变稀,发生的反应也可能为3Cu8H2NO=3Cu22NO4H2O。根据分析可知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Pt、Au。(2)第步操作中加H2O2的目的是将Fe2转化为Fe3,从而将Fe3转化为沉淀除去,防止对CuSO4晶体的制备产生干扰。H2O2的优点是:还原产物为H2O,不引入杂质,同时对环境没有污染。调节pH的目的是将Fe3和Al3转化为沉淀而除去。(3)用CuSO45H2O制备无水CuSO4,只要除去结晶水即可。在加热过程中CuSO4发生水解,但是因为硫酸难挥发,所以最终得到的仍然是CuSO4,所以只要加热脱水即可。(4)甲中制备的Al2(SO4)3晶体中含有Fe3。乙、丙两种方案中,乙方案的原子利用率更高。(5)根据题意可知,Cu2H2Y2,发生反应的EDTA的物质的量为c molL1b/1 000 L,所以20 mL该溶液中含有的CuSO4的物质的量为c molL1b/1 000 L,样品中含有的CuSO45H2O的质量为c molL1b/1 000 L250 gmol15,所以CuSO45H2O的质量分数为100%。根据CuSO45H2O的质量分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