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第3单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70分)1. 如图是某运动物体的xt图象,则它的运动情况是()A开始静止,然后向x的负方向运动B开始静止,然后沿斜面下滚C以恒定的速度运动,然后逐渐变慢D先沿一个平面滚动,然后沿斜面下滚解析:起初xt图象是水平的直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后来是斜向下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反方向的匀速运动,A项正确,B、C、D错误答案:A2. 2012·山西适应性考试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水平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逐渐减小到零,然后再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值,同时保持其他力不变以下是描述木块在这个运动
2、过程中的vt图象,其中正确的是()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木块先做加速度逐渐增大、速度逐渐增大的变速运动,然后做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继续增大的变速运动,木块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一直增大,B正确答案:B3. 2013·洛阳模拟如图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t图象,在t1和t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从时间t1到t2的运动过程中()A加速度不断减小B加速度不断增大C平均速度D平均速度<解析:由vt图象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大小可知,从时间t1到t2的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断减小,A正确,B错误;由于vt图象向下弯曲,从时间t1到t2的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C错误,D正确答
3、案:AD4. 2012·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如图为一段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线,从图中所给的数据可以确定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经过图线上P点所对应位置的瞬时速度大小一定()A大于2 m/sB等于2 m/sC小于2 m/s D无法确定解析:由题意可知该质点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3 s4 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2 m/s,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质点在运动过程中t3.5 s时的速度等于2 m/s,P点是AB的中间位移处,位于t3.5 s时刻之后,其速度大于2 m/s,A选项正确答案:A5. 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
4、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C在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相遇时,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解析:xt图象描述物体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某点切线)斜率表示速度,故B错,A、D正确;图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又从图线上看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t1时间内的位移相等,所以平均速度大小相等,C正确故选B.答案:B6. 2013·武汉调研如图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在xt图象中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因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选项均错在vt图象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C选项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D选项错误,故选C.答案:C7. 如图所示是A、B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
6、象,由图象可知()AA比B早出发5 sB第15 s末A、B速度相等C前15 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50 mD第20 s末A、B位移之差为25 m解析:由图象可知,B物体比A物体早出发5 s,A错;10 s末A、B速度相等,B错;由于位移的数值等于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所以前15 s内B的位移为150 m,A的位移为100 m,C错;将图线延伸可得,前20 s内A的位移为225 m,B的位移为200 m,故D正确答案:D8. 如图所示,处于平直轨道上的甲、乙两物体相距为s,同时、同向开始运动甲以初速度v、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甲能从乙
7、旁边通过,要使甲、乙相遇两次的条件是()A. a1<a2且s>B. a1<a2且s<C. a1>a2且s>D. a1>a2且s<解析:若甲与乙速度相等时,甲已经从乙旁经过,则有va1ta2t,vta1t2>sa2t2,两式联立可得:s<,若再有a2>a1,则定有乙再次追上甲的结果,即甲、乙相遇两次,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9. 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F表示物体所受合力)()解析:根据vt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知,其斜率表示加速度,物体在02 s内做匀加速运动,在24 s内做匀减速运动,46
8、 s内反向做匀加速运动,68 s内反向做匀减速运动,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B正确答案:B10. 2010·天津高考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 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A0.25 m/s向右B0.25 m/s向左C1 m/s向右 D1 m/s向左解析:由图象可知03 s的位移为3 m,3 s8 s的位移为5 m,前8 s内的位移为2 m,因此前8 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为0.25 m/s,方向向左,故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 (14分)2010·全国高考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 s内汽车
9、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1)画出汽车在060 s内的vt图线;(2)求在这60 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解析:(1)由加速度图象可知图象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因为此两段的面积相等,因此前10 s汽车匀加速,后20 s汽车匀减速恰好停止,最大速度为20 m/s.所以速度图象如图所示(2)利用速度图象的面积求出位移x×20 m900 m或汽车运动的位移为匀加速、匀速、匀减速三段的位移之和即xx1x2x310×1030×2010×20900 (m)答案:(1)见解析图(2)900 m12. (16分)2013·大连模拟汽车的加速性能用车的速度从0
10、到100 km/h(按30 m/s估算)的加速时间来表示,这个时间越短,汽车启动时的加速性能就越好下表列出了两种汽车的性能指标.启动的快慢(s) (030 m/s的加速时间)最大速度(m/s)甲车1240乙车650现让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车相距85 m甲车先启动,经过一段时间t0乙车再启动若两车从静止启动后均以各自的最大加速度匀加速运动,在乙车开出8 s时两车相遇,则(1)t0应该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在此条件下,两车相遇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以乙车刚刚启动时为t0时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甲、乙两车从乙车启动到两车相遇过程中的vt图象解析:(1)首先确定两车相遇前各自的运动情况,是都在匀加速运动,还是一个匀加速运动一个匀速运动,还是都在匀速运动甲车的加速度为a12.5 m/s2,加速到速度最大时所需时间t116 s乙车的加速度为a25 m/s2,加速到速度最大时所需时间t210 s乙车开动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店长人事制度培训
- 家电维修培训课程
- 2024年中考地理考点练习认识省级行政区含解析
-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重组卷第一编专题6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含解析
- 2024年度城市公交车采购与运营合同
- 2024年度橱柜生产与安装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标的为原创音乐作品
- 2024年度教育培训服务合同with标的为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
- 2024年度广告发布与制作合同
- 2024年度影视作品版权购买合同involving播放权、改编权及收益分成
- 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标准》试题(含答案)
-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道法新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感悟总结
- 2023年2月广州金碧雅苑维修部应知应会考试附有答案
- 保险业务员辞职报告
- YC/T 384.1-2018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
- GB/T 36071-2018无损检测仪器X射线实时成像系统检测仪技术要求
- GB/T 26184-2010绝对发光强度分布的测量方法
- 创新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讲义
- 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5.1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19张)ppt
- 汽车品牌介绍专题培训课件
- 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25张PPT) 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