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_第1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_第2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一这个周末,我又重温了一遍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反映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在私塾上学的故事,描绘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

2、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这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读过文章之后,我们会明白,其实鲁迅在对当时的社会教育情况做出批判,他认为学习不应该只是光读书,死背书,更要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才能唤起儿童的学习趣味。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二人的一生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周围的环境适应人。这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带给我最大的感悟。最初的适应,是接受一个与自己原来的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便如鲁迅先生初到三味书屋时对先生“摆架子”的反感和对百草园的怀念。这时新的事物可能会让人感到讨

3、厌,但我们至少应该认命并忍耐着。然后,鲁迅先生在忍耐中达到了适应的第二个境界。这时他开始对新的环境有兴趣了。“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等词语句子都能让人感觉到他已经对三味书屋有好感了。鲁迅先生最终到达的境界是“融入”。他认为三味书屋很有趣,可以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而不用戒尺不罚跪,只让读书,与“我们”很相宜等片断突出了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喜爱,这都说明他已经完全地适应了这里,开始喜爱这里了。但令人遗憾的是鲁迅先生穷其一生也没能达到最后的那个境界。但他至少是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比死更可怕的代价,他们

4、自以为已经达到了那个境界,于是到了新的地方便到处奉承讨好、请客送礼。开始人们可能会对他很客气,但他自己已经失去了灵魂,成为了一条卑躬屈膝的奴颜狗!而当人们揭开他的真正面目时,他就沦落到人见人厌、花见花谢的地步,而那时他即使悔悟也晚了,因为那时他已经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想翻身都难的地步了。人们已经给了这种人一个贴切的称呼:“老油条”。在我看来,真正的适应最高境界应该是这样的。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活得很好,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很可爱,谈吐举止真诚大方而又-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3使人如沐春风,受到侮辱时以柔克刚,用行为去感化对方。而当真有什么天灾人祸时,他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冷静地寻找解决方案这听起来有些像一位高僧,但这的确是为人处世、处变不惊的态度。这还真应了郑板桥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万事相通,“四书”之一的中庸讲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学会适应,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