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魏征:一双冷眼看君王_第1页
拓展阅读:魏征:一双冷眼看君王_第2页
拓展阅读:魏征:一双冷眼看君王_第3页
拓展阅读:魏征:一双冷眼看君王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魏征:一双冷眼看君王一魏征,这位大唐名相,千古第一谏臣,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享有" 千秋万岁名 ",但却生逢乱世,备经丧乱,仕途坎坷,在46 岁以前受尽了命运之神的无情捉弄。为了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凌云壮志,他被一双看不见的巨手推来搡去,曾经身不由已地六易其主。他父亲去世较早, 又不善于经营生业,一直过着孤贫的生活。 但他胸怀大志, 勤奋读书,学得满腹经纶,希望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但不管他如何努力,一直时乖运蹇。38 岁时魏征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在第一个主人元宝藏军中掌管文书;不久,被河南瓦岗军首领李密召为参军掌记室, 主管军中文书。 此间虽向李密提过不少建议,但都未被采纳,参加

2、义军仅一年时间, 魏征就随因军事失败而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对第三个主人唐高祖李渊,魏征审时度势, 认为他很有前途, 于是积极求取仕进, 自请前往山东地区招降瓦岗军旧部归唐,就在他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长安时,不料风云突变,他成了河北起义军窦建德的俘虏,并担任了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当秦王李世民打败窦建德,魏征又当了大唐的俘虏,历经艰险, 作了东宫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玄武门兵变后, 才跟上第六个主人李世民。综观魏征的 " 跳槽 " 过程,大起大落,险象环生,古今罕见,如果让现代人去选择的话,也会视为畏途不寒而栗。如此频繁地 "跳槽 ",不少人认为魏征

3、随波逐流趋炎附势," 有奶便是娘 ",缺乏文人应有的操守。果真如此吗?还是让魏征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当魏征被李世民作为俘虏押回长安后,李渊在朝堂上当着众文武的面审问魏征,认为他太没有气节了。 魏征没有丝毫怯懦害怕,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气得李渊质问他:" 忠义之士,宁死不降,朕不怪你兵败被俘,但你为窦建德做事,即是背叛大唐。你还敢狡辩?" 魏征说: " 征虽为战俘,却没为窦建德做任何背叛大唐之事,臣也是在窦建德答应此要求后,才肯在他那里委身至今。" 李世民马上反驳,说魏征曾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魏征正色道:"

4、 臣不敢苟同将军之见,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 " 其实,当李世民与窦建德在军事上僵持不下时,魏征有一围魏救赵之计(让窦建德派一奇兵,昼夜兼程,奇袭兵力空虚的长安,李世民势必回兵相救,唐夏相争胜负就难以预料),因怕妨碍国家统一,让百姓重受战乱之苦而没有献出。当他把此计一说,连李世民都倒抽一口冷气,因为此计一出,天下鹿死谁手,确未可知。魏征以其赤

5、胆忠心和聪明才智终于逢凶化吉,重新赢得了唐王朝的信任。为社稷着想,为百姓做事,正是魏征济世安民理想的最高准则,因乎此,他才能六易其主而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为民做事的朴素心态,看似无气节,实乃天地间最高尚的气节,看似不忠不义, 实乃人世间最纯朴的大忠大义。魏征不忠于一家一姓,而忠于社稷苍生。正是由于魏征突破了古代士人实现理想的传统模式,才使其行为奠定了他千古第一谏臣的地位。二魏征奇特的人生经历,既使他历尽艰辛, 同时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太宗屡次引魏征进入卧室," 访以得失 " ,魏

6、征也 " 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对朝政得失,频频上谏。贞观三年,魏征50 岁时,即以秘书监参知国政,进封郑国公。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魏征, 以特立独行的品格和才识赢得了当初想置他于死地的唐太宗的赏识,终于能一展平生所学, 兼济天下济世安民,他的内心当高兴无比。 魏征以直言极谏规劝得失的方式,为生民立命,为天下开太平,这点在当时就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当时以" 识鉴精通 "而闻名的宰相王珪曾说:"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 公元 638 年,唐太宗在为皇孙诞生赐宴公卿的酒席上,公开表扬魏征说:"贞观以来

7、,尽心于主,献纳忠谠,安国利人,犯颜正谏,匡朕之违,唯见魏征一人。古之名臣,何以加此。"还解下佩刀赏赐给魏征。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50 次,呈送太宗的奏疏11 件,一生的谏诤多达 " 数十万言 "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是同时代乃至历史上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魏征的谏诤涉及面很广, 朝廷军国大事的失误是其主要内容, 有时还涉及唐太宗的个人品德修养。魏征和太宗虽为君臣,但关系奇特,在某些方面太宗似乎反怕他几分。一次,魏征随太宗谒告上陵,归途中魏征问:"陛下不是说要到南山游玩吗?行装都收拾好了,为何又不去了? "

8、 太宗笑答: " 一开始实有此意,怕你嗔怪,只好不去了。 "又一次,太宗得到一只很好的鹦鹉, 正架在臂上玩赏,远远望见魏征赶来奏事,太宗怕他唠叨规劝,忙把小鸟藏于怀中。不料魏征奏事过长,小鸟竟闷死怀中,太宗当面不吱声,等魏征走后,才恨恨地拍着栏杆出气: " 朕就知道他不会善罢甘休,他是成心的,这个乡巴佬!"当然,作为封建专制帝王的唐太宗, 对臣下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并不是真怕魏征, 而是出于对他对国尽忠的一种敬畏之心。 不要说在封建社会劝谏帝王,随时有杀身之祸, 就是在现代社会给一般领导提意见,也有的领导根本听不进逆耳忠言,如果谁给他提意见,就象阿Q

9、听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一样, 登时勃然大怒, 提意见者可能就被领导视作不共戴天的仇人了,不打击报复已说明该领导的官德还没大大的败坏,但即便给你一双小鞋穿, 你还能走好美妙的人生大道吗?读唐代历史, 我每为魏征一辈子给皇帝提意见却能寿终正寝而感慨不已。其中奥妙除了唐太宗的豁达大度以国事为重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 就是长孙皇后在暗中的保护作用。有一次,太宗在朝廷上被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他嫌魏征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恨恨地说:" 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 " 长孙皇后听说后,立刻换上一套新衣服,给太宗道喜说:" 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

10、quot;唐太宗听了这一番话,觉得非常有理,于是转怒为喜。正是由于长孙皇后对忠臣的保护,魏征才避免了一场大祸。三魏征劝谏的胆识, 千载以来犹令我们钦佩不已。 人们似乎有这样一个误解, 以为魏征直谏起来什么也不怕,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魏征的性格, 他的谏诤是有原则的,那就是直谏而不是强谏,更不死谏。魏征对唐太宗的施政心态非常了解。唐太宗知道自己易受情绪的左右, 他就提醒周围的大臣注意纠正他偏激的决定, 并把批评朝政制度化。他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新制度, 即允许谏官、 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 这种制度不仅保证谏官、史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的内幕, 还起到了一定的监察作用, 使宰相及其

11、他官员不敢谎报政绩。这种制度还规定,在会议之上, 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如有过失和不当之处,谏官可当面指出,予以辩论,再者,史官也了解皇帝大臣的许多情况,根据第一手材料写出起居注,对他们也是一种监督。 在这样一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 魏征谏诤起来自然少了不少顾虑。 正如魏征对太宗说的一句话: " 陛下导之使言, 臣所以敢谏, 若陛下不受臣谏, 岂敢数犯龙鳞?" 这番话并不只是谦逊之辞,而是他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之言。确实,当太宗不受谏时,魏征决不强谏。 魏征和历史上的龙逢, 比干这些人不可同日而语, 他清醒明智而不愚忠愚义,既能竭忠尽智又善保已全

12、身,这种 "外方内圆 "的处世态度,在其谏诤生活中是一以贯之的。魏征有个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著名辩论,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谏诤原则。有一次, 唐太宗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后来查无实据,又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进一步说道:" 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 太宗听后很吃惊,问:" 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 " 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

13、,十分感动,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赏给他好绢五百匹。 魏征深邃的目光穿透古今,对古今忠臣出力不讨好的下场看得格外透彻,因此极力去做一个良臣,极力开创一种君臣双赢的局面。这种见识无疑是十分高明的,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军国大事上的失误,出于为国考虑, 太宗能接受; 但君王的私德也对治国有相当大的影响,这方面的失误魏征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魏征当然也进行了谏诤,比如劝止太宗不要大兴土木,要节俭,但这属于细枝末节,而太宗却有一种大弊,就是素性渔色,尽管他在即位之初,曾把高祖选进皇宫的美女,释放三千余人出宫,任其择偶出嫁,这只是收买人心的表面之举,好色本性却一直未变。见有丽质佳人,往往不肯放过,

14、所以弟妇杨氏,隋后萧氏,以及隋炀帝的女儿,一律不客气的收为己用,就这还意犹未尽,尚想广选天下美人儿,作为后半世的娱乐,终于招来了14 岁的武媚娘,在他身后大唐天下被这个女人闹了个天翻地覆,幸亏天不绝唐,否则就惨了。对太宗的这一失德之处,未见魏征有谏诤之言。对此,蔡东藩感叹道:" 唐代谏臣,莫如魏征,唐代奏议,亦莫若魏征之十思十渐两疏。 但武媚娘之召为才人,亦何不力加奏阻?徒就普通君德,陈入千百言,吾犹惜其未中主弊也。 " 蔡氏感叹得十分有理,不要说武氏后来乱了大唐天下,单为太宗的身体健康考虑,好色这点就应提及。由于纵欲,感觉精力不济,只好求助于长生不老医方,由此吞食金丹,反

15、使一代神武之君51 岁就匆匆辞世。四魏征能得遇唐太宗这一英明君主,确属三生有幸。他冷眼旁观,匡正朝政得失,不但没有获罪, 反而得到了太宗的特殊礼遇与尊宠。魏征由于为官清正,生活简朴, 以至家无正堂。太宗下令停止营造皇室小殿,用其木材为魏征建造正堂。建成后, 又根据魏的好尚,赐给他素屏风、素被褥、几、杖等家物。贞观十七年(643 年)正月,魏征病危,太宗命一中郎将住在他家中, 及时通报病情, 所赐药膳无数, 中使相望于道。 太宗与太子两次亲临病榻探望,并面许将衡山公主下嫁给他儿子叔玉。十七日,魏征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时年64 岁。太宗悲恸之极,于安葬之日登苑西楼望丧痛哭,还诏令百官送丧至郊外。 并亲自撰写碑文,亲笔书写。他思念魏征之余,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太宗论定功臣,魏征得以图像于凌烟阁。 虽然对待死人是做给活人看的,但太宗的感情真诚多于做作,他与魏征这种鱼水情深的君臣关系堪称世间楷模,千古绝唱!世必先非常之人,然后成非常之功焉。魏征的横空出世,助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