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共5页)_第1页
略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共5页)_第2页
略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共5页)_第3页
略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共5页)_第4页
略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共5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略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柘城县李原乡第一初级中学李国林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是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

2、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不仅记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更承载着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直接最显性的莫过于古诗文的教学了。一是“爱祖国”思想的渗透。中华民族曾经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与骚

3、扰,但中华民族从没有屈服害怕过,而是进行了最为顽强的抵抗。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古诗文中是蕴涵极为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注入了强心剂,为当代中国的更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曹植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爱国豪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

4、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爱人民”思想的渗透。卖炭翁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原诗自注:“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5、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人民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我很喜欢这句名言。何尝不是呢?我们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都是来源于那些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劳动奉献的成果啊。通过古诗文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像2008年在鸟巢举办的奥运会,多么隆重,多么然人叹为观止啊。而建设鸟巢的那些劳动人民,则是付出了最多艰辛的人啊,从2003年到2008年,他们用他们宝贵的时间和努力的汗水换来了我们祖国的辉煌一刻。历经5个春夏秋冬,见证了

6、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无私。奥运会在鸟巢举办成果的那一刻、是劳动人民最自豪的一刻啊。他们激动。他们自豪,因为这是用他们的双手建设出来的成果,我们欢呼我们雀跃,我们为祖国这一伟大的工程自豪,那些劳动人民不仅建造了让人引以为豪的鸟巢,还建设了中华人民的骄傲。三是“爱劳动”思想的渗透唐代诗人李绅在他的悯农中这样写: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扪从小学到大的古诗句,在字面上看来,是说食物来之不易。但是,我觉得这更像是说劳动的重要性。因为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在“正午”时分辛勤“锄禾”,又怎样能体会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呢?如果没有“汗滴禾下土”的付出,又怎样能在丰收时收获沉甸甸的

7、希望呢?朴素的语言中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艰辛劳动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并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尊重、珍惜劳动果实的习惯。四是、“讲志气”思想的渗透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强烈的呼喊声中表现了他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崇高理想;屈原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的远大抱负;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和激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面临死亡之时,他舍生取义,表现

8、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学习中,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正气、他们的铮铮铁骨而感动和震撼,并激励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坚贞的气节,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五是、“讲诚信”思想的渗透“诚信礼仪”自孔子以来都是倍受推崇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精粹。陈太丘与友期中,太丘的儿子元方的话:“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见,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刘义庆塑造了一个明白事理、有礼知信的少年形象。又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些古人有礼貌、讲诚信的高尚品德时刻激励着学生要以古人为楷模,学习他们,使自己成为有诚信讲礼貌的新社会的文明人。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要想更好地实施华夏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古诗文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古诗文教学中,除了学习字词、了解背景外,一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些情感美德,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