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登飞来峰飘红剑客_第1页
诵读欣赏登飞来峰飘红剑客_第2页
诵读欣赏登飞来峰飘红剑客_第3页
诵读欣赏登飞来峰飘红剑客_第4页
诵读欣赏登飞来峰飘红剑客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飞来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二、预习检测:1、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 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2、填空:王安石(1021 1086),字,号半山。北宋大、,为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三、学习指导:(一)、品

2、味感受: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3、诗歌散译: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二)合作探究:1、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用如何的写作手法写的?答:。2、“最高层 ”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变形题)答:。3、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答:。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四、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

3、不畏困难的心怀。五、当堂训练: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_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_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参考答案: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 分)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 意思对即可, 2 分)3 、“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登飞来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

4、,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二、预习检测:1、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 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2、填空: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三、学习指导:(一)、品味感受: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

5、: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3、诗歌散译: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二)合作探究:1、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用如何的写作手法写的?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2、“最高层 ”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6、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变形题)答:“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指他站的比别人高。 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3、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 二是来自抱负, 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 再联系历

7、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 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四、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五、当堂训练: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_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_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参考

8、答案: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 分)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 意思对即可, 2 分)3 、“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登飞来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二、预习检测:1、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 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

9、少气盛, 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2、填空: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三、学习指导:(一)、品味感受: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

10、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3、诗歌散译: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二)合作探究:1、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用如何的写作手法写的?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2、“最高层 ”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变形题)答:“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指他站的比别人高。 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3、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11、胸怀?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 “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 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 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 二是来自抱负, 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 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 ,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 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四、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五、当堂训练: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_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