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14页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贝叽于、乎、所以” 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1. 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 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3. 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教学方
2、法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 和点拔)2. 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 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 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而增与为
3、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 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 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 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 精神.二、解题1. 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 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
4、(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 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 为昌黎先生集。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词“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
5、词”言贵创新、 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出示投影: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项A 襄(xia ng)句读(d6u) &苌(zh6ng)弘聃(dan) C 贻(yi)谀(yu) D.蟠(pan)六艺经传(zhuan) 答案:C五、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 间歇。停顿往往与
6、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 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六、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1。出示投影: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孰能无惑(谁:疑惑)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句子的读法)圣益圣,愚益愚(更加、越发) 官盛则近谀(奉承)圣人无常师(常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辅助)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久B .CD . 答案: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常,固定的;相,互相 )2. 出示投影: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于其身也,则耻师
7、焉 从1惑而不从师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案:传:动词,流传;名词,解释经书的著 作。师:名词,老师;动词,从师。从:动词,跟随;介词,自。3. 出示投影:(1) 下列句中“乃”字的义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是B .其皆出于此乎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B中的意为“才”,畐忸;C中的意为“只是”;A中的意为“在”,介词;B中的意为“从”,介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答案:(1)D
8、(A中的意为“是” D中的意为“竟、竟然”) D(D中“于”意为“对”; 词;C中的意为“在”):4. 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试加以辨析。(1) 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7)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1)古今用法不同。“学者”在这里是指“求学的人”;在现代汉语中, 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今用法不同。“从而”在这里是两个词,即动词“从”和连词“而”;在 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连词,表示目的和结果。“先(5)(6) 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
9、别为“所说的”;“一样,差不多”;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和后”;“赶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别。“不必”在这里是“不一定”的意 思;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副词,表示“不需要”的意思。七、整体把握, 明确:第一段, 师”;第三段, 明写作缘起。八、布置作业1.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内容层次。2. 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层次背诵全文。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 来研习课文思路,在此基础上
10、,当堂背诵全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二、检查朗读或试背情况三、研习课文1. 研习第1段(1) 教师范背第1段。(2) 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 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 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3) 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 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 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 论。这其间层层
11、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板书: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择师的标准。然后下定义作结论2. 重点研习第2段(1)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 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 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 “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 得出了“小学而 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 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3)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
12、,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 感?!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点拨:如下列两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句重点在悲叹现在,“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和 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 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 成分。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 句用强烈 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
13、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 表达了作者对“士 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古之圣人一一今之众人板书:对其子对自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3. 具体研习第3段提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做出了什么论断?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 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 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 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板书:师生关系、师道关系。事例论
14、证、引用论证4. 具体研习第4段.(1)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 原文去分析。学生思考后,明确:先说“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 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 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 也正是作者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再说“好古文”
15、。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 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 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遗之”。5. 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 涵及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不是“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 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 根据
16、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四、探究阅读探究课题:如何认识师说的中心论点。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可出示投影,提供参考例子。1. 文章有一个中心论点(节选)(黄德焘)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节)而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的问题。 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只是没有直书,没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两个分论点,在第一节一并提出:一 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接着
17、在第二节、 第三节加以分析,给以解决的办法。分析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和“怎样从师”, 目的只有一个: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从第一节“古之学者必有师”,到第二节“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到第三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到第四节“余 嘉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仅仅从这些,我们也不难看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一个“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第二节仅仅论述“为什么要从师”, 第三节仅仅 论述“怎样从师”,第四节是交待写作缘由,可见“古之学者必有师”与“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论点都没有贯穿全文始
18、终,都不 是全文的“纲”,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师说只有一个中心论点。2. 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 全文 可分两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1 3段又可分两小层,1 2段为一层,第3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分论点。那么师说有没有中心论点呢?师说提出的若干观点,它们之间不存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也不能从中选出 一个“主要的”作中心论点。然而我们却可以把两个分论点加以综合, 总结出其 中心论点,即:本文阐明了一切学者必须有师并相师的从师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论点相加,共同组成全文的中心论点
19、,是议论文中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相互关 系之一种,这种情况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谈的人物和结构一文,阐述了两 个分论点,即水浒的人物描写值得学习, 水浒的结构艺术值得学习;而 全文中心论点可以是这两个分论点的综合: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艺术是值 得学习的。师说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概括为:文章明确指出,必须恢复儒家(或古代)的从 师之道。3 .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节选)(郑金法)根据本人多次教学师说的 体会,读文应着重段落内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论点句,这更有利于理解和 研读课文。或许有人要问: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师说没有像六国论(六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过秦论(仁义不施而
20、攻守之势异也) 那样有个现成的句子作中心论点,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语参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土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五省(区)编的1983年版中语参也说,文章的 中心思想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阐明有道者为师的道 理,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两者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 未用“中心论点”一说,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语,说明师说确实没有中心 论点句。4“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能看作师说的中心论点 (节选)(丁勤中 赵存志) 笔者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具备中心论点的资格。其理由有四:第一,依写作目的,可知
21、“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在论证之列。韩愈作师说的 目的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 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 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发从师学习的原 则,弘扬从师学习的传统。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师”这一问题。第二,析文题含意,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属从师道理范畴。师说,即“谈 从师的道理”。“要不要从师”并不取决于“古之学者”是否从师,而是因为“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又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看来,“古之学 者必有师”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从师”的问题。它也不属于从师道理的范畴。第三.看论证过程,可知
22、师说并没有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进 行论证。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组对比都是通过批判反面现象表明了倡导“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正确从师原则的必要性,有力地论 证了这一文章的中心论点。第四,说到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有必要论证吗 ?显然没有必要。 那么,“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师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只是一个话题的切人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因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无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须从师。接着阐述从师的原则, 即提出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一 词就表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
23、为中心论点的出现服务的,它应从属于中心论点 之下。“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切人点独运匠心,它既为下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慨叹设置了一个伏笔,又为第三段构建对比提供了一个备用参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没有任何理由作为师说的中心论 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还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 师说论述了两个观点(李义 谢林)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进展的阶段的表现, 是作者逻辑推理的过程的体现,应该 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证明文章的一个观点,它不可能证明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观点。否则,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无章法。师说一文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
24、关于从师学习的两个观点。 其一是“古之学者必 有师”,作者从师之作用及从师的必要性予以简洁有力的阐述,接着又对从师学第四段交待写作的原因,并择师之道,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提出的2019年第1期)习的目的进行探究,从而归纳出第二个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行径,从批判反面的现象中 证明了第一个观点。第三段正面论证了第二个观点。以赞扬李蟠“能行古道”即从师之道, 两个论点。(以上5个观点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的观点 (“无贵无贱,无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闻道有先除此之外,五、课文总结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25、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六、布置作业1.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 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熟练背诵全文。3. 阅读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见语文读本P208)师说教学设计 上传:黄福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贝叽 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
26、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教学重点1 .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 .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 “道”的实际内涵。3 .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 题进行启发和点拨。2 .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3 .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课
27、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一、导入: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 贵 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 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 鼓
28、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解题1 .文体简介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 如师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说理,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2 .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 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 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
29、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 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 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 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 师其词”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 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五、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女口: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
30、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 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 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六、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七、整体把握,理清文章思路明确: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 学于师”;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 说明写作缘起。八、布置作业1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内容层次。2 .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层次背诵全文。教学要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天,我们一 起
31、来研习课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全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二、检查朗读或试背情况三、研习课文1.研习第1段 (1)教师范背第1段。(2)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 大意。(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 为师)(3)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 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 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的结论
32、。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2 .重点研习第2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 作者先以“古 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 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点拨:如下列两句:嗟乎!师
33、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 知矣。句重点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 奈何的情感,比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再如下列三句: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其“矣”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 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 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 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 不明智。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 表达了作者对“士大
34、夫之族”的强烈不满。3 .具体研习第3段提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做出了什么论断?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 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 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 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4 .具体研习第4段(1)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 方面:一是“好
35、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 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学生思考后,明确:先说“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 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 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 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主张 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再0的实说“好古文”。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 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
36、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 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遗之”5 .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不是“授 这里的 “道”际内涵及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 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 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 .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四、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探究阅读一、探究课题:如何认识师说的中心论点。(节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
37、言提供参考例子。女如: 1.文章有一个中心论点(黄德焘)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节)而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 的问题。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 中心论点;第一节提出:一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接着在第二节、第三节加以分析,给以解决的办法。分析论证“为什 么要从师”和“怎样从师”,目的只有一个: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 “要从 师”“要大力提倡从师”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8、它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一个“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论点都没有贯穿全文始终, 都不是全文的 “纲”,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师说只有一个中心论点。2 .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 全文可分两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两小 层,12段为一层,第3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分论点。师说的 中心论点也可以概括为:文章明确指出,必须恢复儒家(或古代)的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师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只是一
39、 个话题的切入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因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无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须从师。接着阐述从师的原则, 即提出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一 词就表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为中心论点的出现服务的,它应从属于中心论点之下。“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切入点独运匠心,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课文补注1.“古”的时间,“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 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由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
40、, 推知本文当在 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 之影响最大者: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艺”,非指奴隶主阶级教 育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乃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因其后连用了“经传”。仅春秋一经就有三传分行: 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氏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人谷梁 赤的谷梁传。另按师说系作者体现古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自以反对六 朝以来的浮艳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再按作者倡导古文运动时 自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称“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 文”(进学解),至此,文中“古”所指时间昭然
41、若揭:先秦两汉。2 .“师”的形式,文中为论证“学必有师”的论点,在确定“能者为师”的 前提下,先后列举“师”的三种形式。(1)问经式。17岁的李蟠“好古文”,向韩愈请教“六艺经传”。联系 前文对所择“童子之师”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难断认这是本文从师的主证形 式。(2)学艺式。“巫、医、乐师、百工”各具专门技艺。只有师傅弟子“不 耻相师”,取长补短,才能使技艺精益求精,渐臻佳境,有所发明创造。这是本 文从师的旁证形式之一。(3)交游式。文引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就隐含 交游“择善而从”之意。自叙:“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
42、其一善。”( 与崔群书)。这是本文从师的旁证形式之二。3 .“君子”的所指(不古籍中所谓“君子”,西周、春秋时指贵族、做官的人,如书无逸 言“君子所其无逸”,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春秋末年以 后,渐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劝学所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而本文中所提“君子”,显然不属后者,连同前文“士大夫之族”“众人” 含“巫、医、乐师、百工”)者流,原不过是“耻于从师”的不同称呼而已,均 指“世禄之家”一一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4 .“圣人”的涵义文中两处出现“圣人”的字眼。第一处和“众人”对文的“圣人”, 泛 指古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汤、文
43、武、周公、 孔子。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特创的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而作者对这个道统中的“圣人”训为“帝 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第二处“圣人无常师”的“圣人”,专 指下文用作例证的孔子,乃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的特称。、课文析读,复兴儒学,阐发“道”义连清霖的观点: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 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 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 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 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起步阶段规划
- 课件论文模板教学课件
- 3.2金属材料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糖尿病用药依从性
- 1.1 课时1 能层与能级、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糖尿病处方点评
- 春节食品安全知识讲座
- 初中物理电功教案
- 彩带飘飘教案反思
- 和悟空比本领说课稿
- 14孔子论孝教案-蓝色
- 水厂转让合同模板
- 中国记者日介绍主题班会 课件
- 会计领军人才笔试题库及答案
- 洗浴搓澡承包合同书(2篇)
- 《中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垂直起降场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 -二三维一体化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建设方案
- DBJ46-064-2023 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篇)
- 2024-2030年中国光伏运维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预判分析研究报告
- 农村网格员个人述职报告
- 建筑结构加固与改造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