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 硫酸 教学设计_第1页
硝酸 硫酸 教学设计_第2页
硝酸 硫酸 教学设计_第3页
硝酸 硫酸 教学设计_第4页
硝酸 硫酸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 北京市参评教学设计硝酸 硫酸 教学设计北师大二附中 全芙君硝酸 硫酸 教学设计全芙君 北师大二附中100088(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1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是浅层次的,主要是被化学实验过程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现象吸引而产生的,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深层次的,是要求学生对迷人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产生兴趣,是要求对探究的过

2、程产生兴趣。在一般的化学实验课中,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一步一步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手册中,再填空式的写上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无法充分得到发挥的,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是要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根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实验问题。要增强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探究的的自主性,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二是要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再选择一些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素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依照探究程序作尝试性的探究

3、,最后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设计抓住了这部分内容的四个特点: 重视知识的构建。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通过实验来构建这些主干知识。 重视环境教育。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因此实验改进的一个重心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思想方法教育。本节要突出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经过

4、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结合初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本节课在两个环节上特别注意了知识上的承前启后:先运用分类法,从物质类别、化合价等角度预测硫酸和硝酸的性质。实验探究之后,对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全面小结。(2)实验技能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基本熟悉了实验探究的程序,并在化学实验过程得到多次体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贴近科学探究方式。学生也接触

5、过一些微型实验,但没有使用过注射器和小药瓶。基于以上分析,我在学生动手实验前引导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该实验药品有强腐蚀性、产物有污染,一定做好自我和他人防护。 如何巧用注射器取液体和气体药品。如何解决小药瓶内压强过大问题。(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基本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硝酸的氧化性、浓硫酸的氧化性及其特性;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比较研究法,进一步形成交流、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情感目标: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2. 开放性目标知识目

6、标:进一步运用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通过探究NO3-是否具有氧化性,深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过程目标:能开发新型仪器功能与使用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实验步骤。并能从实验探究中提升技巧和反思不足。情感目标: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3.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这是区别于初中知识的最大不同,因此将它确定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理论进行构建,再用实验进行验证。4. 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学生虽

7、然已经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但面对陌生的仪器、具有强腐蚀性的药品和环境污染问题,学生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很多,相当强有挑战性。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活动。5.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探究法、对比研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观察、分析提升对氧还观的认识环节三深化认识环节四能力提升任务1:从氧还角度分析硫酸、硝酸的性质。任务2:预测这两种酸能氧化哪些类别的物质。思考、讨论、汇报分组讨论、交流想法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总结反应规律环节一应用分类观、氧还知识预测新知环节二实验探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环节任务3:设计铜与浓稀硝酸 、浓稀硫酸反

8、应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这两种酸能否氧化活泼金属?演示浓硝酸与铝、锌反应。观察、思考、深化认识演示实验蔗糖与浓硫酸反应NO3_氧化性的探究1. 教学流程图2.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长期以来,涉及到浓硫酸、浓硝酸等危险实验和污染实验时,如果只是看录像,又浪费了非常好的探究资源。一直是化学老师非常棘手的问题,该实验设计很巧妙地解决了矛盾。经过上百次实验,我终于摸索出实验现象明显时药品的最小用量和实验技巧。而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体现出了环保和人文的思想,包括一次性手套的使用、各个实验装置的使用都从最大限度上保护了学生。本节课选用和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验探究上,这就要求积极引导

9、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它以浓硫酸、硝酸与铜反应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根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实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实验问题。尤其是在微型化、环保化、安全化的实验仪器开发上体现了探究的开放性。3. 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整节课时在几个问题下驱动任务贯穿而成的,其中能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开放性较大的有: 问题设计目的及作用 你觉得硫酸和硝酸会氧化哪些物质?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来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实验探究的进行打下物质基础和提供思路。今天我们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请讨论实验方案。注意思考:a.如果反应会有何现象?b.

10、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c.注射器在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用途?通过前面知识与方法的准备,让学生自行思考总结出实验探究的方案。为让学生进一步优化设计思路,提示学生的三个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拆分,将难点逐个击破。试对以上实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通过比较归纳法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观察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培养学生应用已知化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明显现象,但再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请谈谈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新的认识。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

11、移和提升,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本节课鼓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学生探究活动主要经历了如下的过程:先考虑选择什么还原剂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根据所给的药品一共要做几组实验?如果每一组实验反应,可能会生成什么产物?出现什么想象才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了?如果无直接的明显的实验现象,如何检验产物?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注射器有什么用?如何操作?5. 教学实施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课题引入【提问引入】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对盐酸、硫酸、硝酸进行分

12、类,并预测它们的性质。【提问】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研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你觉得它们会氧化哪些物质呢?【板书】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回答: 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思考、回答:一些还原剂,如:Fe2+、I、金属单质、一些非金属单质。 巩固利用分类观、氧化还原观分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方法。环节二实验探究【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药品来来研究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你会选什么样的物质呢?【布置任务】今天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活泼金属单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引导】讨论:1.实验方案,2.预测实验现象,3.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4.注射器在实验中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小结】各实验的现象及反

13、应。【布置任务】试对以上几组实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小结】利用学生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回答:既然是验证强氧化性,我们可以选弱一些的还原剂,如不活泼的金属。讨论、预测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方案:铜与浓硫酸;铜与稀硫酸;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 产物预测:硫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SO2,硝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NO或NO2,浓度不同可能剧烈程度不同,可能产物有差异。铜被氧化后会生成蓝色的铜盐。注射器的用途:抽取药瓶中的空气;检验SO2生成;注入空气检验的生成。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完成化学表达式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有+6价

14、硫体现),稀硫酸具有弱氧化性(由H+体现)。 浓硝酸和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均由+5价N体现)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SO2。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确定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实验产物、分析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比较异同、探寻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获得氧化性酸与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反应的一般规律。环节三【提问】铜都能与浓硫酸、硝酸反应, 你是否能提出新的问题?【演示实验】1.铝与浓硝酸2.锌与浓硝酸【讲述】钝化及其应用思考、质疑:那活泼金属能被它们氧化吗?观察:1.无明显现象2.迅速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质疑

15、:铝比锌活泼,为什么锌与浓硝酸迅速反应而铝没有? 通过实验,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环节四【过渡】刚才我们是用一种金属作为还原剂研究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下面我们看看其它的还原剂与它们反应的情况。【演示实验】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思考】请同学们分析实验现象:上述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实验思考题】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明显现象,但再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启发】请谈谈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新的认识。观察分析:浓硫酸的脱水性及强氧化性:C2H2SO4(浓) = CO22SO22H2O思考、分析回答:化合价只能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

16、氧化还原性,还可能与溶液的浓度、酸度有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应用已知化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板书浓硝酸稀硝酸浓硫酸稀硫酸氧化性强强强弱变化规律+5 +4N N+5 +4NN+6 +4SS+1 0HH特例常温下铁和铝能被浓硫酸和浓硝酸钝化;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一、硝酸(强氧化性)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二、浓硫酸(强氧化性)Cu2H2SO4(浓) = CuSO4SO22H2OC2H2SO4(浓) =CO22SO22H2O(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

17、 学生学习效果为了保证探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学生没有提前预习也没有带教材进入课堂。很明显,通过近一个学期关于“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模式。遇到一个新的探究问题时能从容地从理论上去预测和从实验上去验证,并且也熟悉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经过自己主动完成地研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是非常牢固的。2. 教师自身教学效果本节课作为区级展示课,受到了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大家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文化。设计精巧、线条流畅,预设目标恰当,层次逐渐加深,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两条主线即: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引导学生对比研究的活动,脉

18、络清晰,相辅相成,很好地完成了预期设定的三维目标。(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实验探究内容的设计堪称创新,把复杂、危险、有污染的实验化为简单的学生实验,既微型又环保,既易操作又有明显现象。小药品和注射器的使用包括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实验也作了环保处理,处处体现出对新的实验仪器和技术的挖掘与开发。对于实验探究的开放性的研究,我在平行班采用了不同的探究程序。一个班的开放度非常大,布置任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总结实验问题。而另一个班是指导学生先讨论,汇报实验方案和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后再实验。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前者学生肯定会因考虑不周而出现不少问题,但随后的讨论和改进让他们理解深刻。后者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未雨绸缪,实验实施中可避免不少错误。今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实验的各个阶段中自主的去探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参考文献:1 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1附件:硝酸 硫酸 学案一、实验目的:以 为还原剂,验证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