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调查-精品文档_第1页
南京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调查-精品文档_第2页
南京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调查-精品文档_第3页
南京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调查-精品文档_第4页
南京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调查-精品文档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市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调查我国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居民膳食中热量摄入 比例和静态生活方式显著增加, 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凸现; 且在 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中学生的课业 负担很重, 可能导致了抑郁症的比例也不断增加。 但国内关于超 重肥胖和抑郁关联的研究较少,刘浩等8对上海某中学 1145名中学生(1218岁)研究发现,肥胖学生比体重正常学生发 生抑郁的危险性增加 45%,但经多因素调整差异无显著性。为进 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于 2004 年 10 12 月对南京地 区中学生进行了抑郁症状现况调查, 为开展我市超重肥胖儿童的 心理咨询和

2、心理指导工作,提出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京地区13 个区县的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健康行为的 现况调查。抽样具体方法: (1)根据 2004 年度各区县分年级在 册中学生人数占全市相应学生总人数的比例, 确定每个区县各年 级应调查学生人数及抽样比例;( 2)根据班级在册人数及各区 县应调查学生数,确定各区县各年级应调查的班级数;(3)以13 个区县分别作为抽样单位,将每个区县的所有初中学校统一 编号,随机抽取应调查的学校, 然后再随机抽取各年级应调查的 班级;( 4)将 6 个主城区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其余7 个区

3、县分 别作为 7 个抽样单位,将每个抽样单位的所有高中学校统一编 号,随机抽取应调查的学校, 然后再随机抽取各年级应调查的班 级。最终本次研究调查高中学校 15 所,初中学校 41 所,合计 168 个班级,共 7161 名。其中男生 3537 名(49.4%),女生 3624 名(50.6%);初中生 5084 名( 71.0%),高中生 2077 名( 29.0%); 城区学生 3410 名( 47.7%),郊县 3751 名( 52.3%);年龄为 1218岁。1.2 工具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调查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 人口学信息、调查对象的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生活事件及健康

4、 危险行为。1.2.2 儿童抑郁症状量表( Childrens DepressionInventory , CDI)中文版9 美国心理学家 Kovacs : 9编制 的 CDI 量表是当前国际儿童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其中文版已被证明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10。共包括 27 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由三句话组成,分别列举了一般反应、中等 抑郁症状和严重抑郁症状 (如“我偶尔感觉伤感”、 “我经常感 到伤感”、“我一直感到伤感”),分别计 0 分、 1 分、 2 分, 总分在 0-54 分范围内,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依据原量 表常模, 19 分为确定抑郁的划界分。所有内容设计成统一的

5、无 记名调查表。 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流行病学医师在学校老师的 配合下进行现场调查, 学生班级为单位独立填写问卷, 并当场收回问卷。1.2.3 超重、肥胖分类标准 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 (BMI,kg/m?2 ) ,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 WGO)C2004 年制定的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 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对 每个学生分性别、 年龄的 BMI 参考曲线诊断超重和肥胖, 分为体 重正常、超重和肥胖三组 11。1.3 统计方法 采用 Epidata 3.0 双轨录入数据,数据由 SPSS 11.5 软件包进行整理与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体重正 常、超重和肥胖三组之间抑郁评分差异

6、;以优势比(OR值)表达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之间的联系,采并用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控制。2结果2.1 不同年龄、性别、年级、地区、 BMI 分类中学生的抑郁 症状检出率比较表 1 显示,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8%( 1060/7161 )。经检验,各年龄组之间抑郁检出率总体无统计学差异(x 2= 8.460, P= 0.206 ),但与12岁年龄组相比,14、 15 和 18 岁年龄组中学生抑郁比例较高,差异有显著性,罹患风险分别增加 46.2% (OR= 1.462 , 95%CI = 1.024 2.085 )、47.5% (OR=

7、 1.475 , 95% CI = 1.035 2.102 )和 57.2% (OR= 1.572 ,95% CI= 1.057 2.336 );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 (16.4%/13.0%,x 2= 16.424 , P= 0.000 ),提示男生罹患抑郁的风险是女生的1.313倍(95% Cl= 1.1511.498 );随着 BMI 的增加,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增加,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 肥胖组检出率分别为 14.5%、17.0%、18.9% ( x 2= 6.678 , P= 0.035 ),即BMI分类与抑郁症状罹患风险之间存在正向的剂量-反应关系( x 2 趋势= 5

8、.62 , P= 0.018 )。与体重正常组相比, 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罹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增加 22.5%( OR= 1.225 , 95% CI= 0.9671.552 )和 39.2%( OR= 1.392 , 95% CI = 1.0001.962 )。2.2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量表(CDI)评分情况 南京地区中学生 CDI 总分为 11.6 7.2 ,其中初中生抑郁评 分值为 11.47.3 ,高中生为 12.0 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972 , P= 0.003 );男生抑郁评分值显著高于女生( 11. 97.4/11.2 6.9 , t =4.047 ,

9、P= 0.000 )。体重正常、超重和 肥胖三组之间抑郁评分值有显著性差异(11.5 7.1/12.0 7.7/12.5 7.5 ,F=3.032 , P =0.048 ),肥胖组评分值最高。按年级、性别分层后,初中生和女生人群中超 重和肥胖组抑郁评分值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见表 2)。2.3 BMI 分类和 CDI 量表评分等级相关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BMI分类与CDI量表评分的相 关系数 (r = 0.028,P=0.020 ),表明超重肥胖与抑郁存在微弱的 正相关关系。 按性别分层, 男中学生 BMI 分类与抑郁无相关性 (r =0.002 , P0.05),而女生BMI与C

10、DI量表评分存在弱相关(r=0.034 ,P0.05),而女生BMI与CDI量表存在弱相关(r = 0.034 ,P7 Britz B, Siegfried W, Ziegler A, etal. Rat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 clinical study group of adolescents with extreme obesity and in obese adolescents ascertained via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J .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0, 2

11、4(12): 1707-1714.8 刘浩 , 余金明 , 陈芳 , 等. 上海市中学生肥胖与抑郁 的关系 J. 上海医学 , 2007, 30(10): 777-778.9 Kovacs M. Rating scales to assess depression inschool-aged childrenJ. Acta Paedopsychiatr, 1981,46(5-6): 305-315.10 俞大为 , 李旭. 儿童抑郁量表 (CDI) 在中国儿童中的 初步应用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0, 14(4): 225-227. 11中国肥胖工作组 .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

12、肥胖筛 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4, 25(2): 97-102.12 张洪波 , 陶芳标 , 曾广玉 , 等. 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 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 J. 中国学校卫生 ,2001,22?(6 ):497-498.13 张志群 , 郭兰婷 . 成都市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 因素研究 J. 中国公共卫生 , 2004, 20 (3): 336-33.14张洪波 , 许娟, 王坚杰 , 等. 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 及相关因素分析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7, 21(12): 809-811.15 Birmaher B, Ryan ND. Willi

13、amson DE, et a1.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I J . J Am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 35: 1427-1439.16 Janssen I, Craig WM,Boyce WF,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ith bullying behavi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J .Pediatrics, 20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