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文档资料_第1页
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文档资料_第2页
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文档资料_第3页
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文档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八、一前言晚清以降, 由于各种文学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 文论寻求着转型。 在最早一批学习西方的中国人中, 王国维可以 算得上是为中西的首次对话做出贡献的第一人。 他用叔本华的悲 剧哲学来品析红楼梦,算是为中国文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 批评范式。 之后到的侧枝或是副本, 有的学者则对西方文论抱着 防御态度。 笔者认为两者皆不可取, 我们应该在承认各自民族特 质的基础上,寻求交流对话。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产物, 其差异性的事实在文论形成之初就已存在。 但为了让两种文论相 互融合, 实现对当下文化危机的救赎, 改变中国文论的“失语”

2、状态,就要首先梳理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差异。 而中国现 当代文论缺乏原创性; 但古代文论则植根于民族传统, 形成自己 独立的理论体系,能成为我们与西方文论对话的天然支点。一、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差异1、对文学本质理解的差异无论中西, 最早的文学理论都是从讨论诗开始的, 这时的诗 学其实就是文学理论的萌芽, 所以可以将他们关于诗的理论扩展 到整个文学领域。故尚书 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 认为诗歌或文学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后来毛诗序对文学 本源作了进一步说明,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该表述仍然把 “诗”或是文学看成是作者情志

3、的表达, 而古希腊柏拉图将文学 艺术作品看成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 二者的差别是显 而易见的。这是由于古希腊以来的欧洲大陆文化注重理性主义, 认为理念是超验的存在, 是至善真理, 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对 象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摹仿”, 文学艺术这种感性的认 识是对理念的再摹仿,是触不到世界本质的。当然,二十世纪的 西方文论对此进行了反驳和重构, 但是高耸的理性主义大山不是 说推到就推到的。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把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等 可以直接体验到的事物作为认识的对象,认为真理源于现实世 界,主张从具体经验出发认识世界本质。因为这样的世界观,中 国人自古就重视文艺的作用, 认为文艺

4、能够展现现实世界和人的 情感的本质。 所以苏东坡曾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以留 意于物”。此外,西方文论更多地从理性角度的认识来看待艺术感受, 而中国文论更多地从感性角度的体验来看待艺术感受。 在西方美 学史中,虽然也有注中从经验中获得美的感受的经验主义美学观 念;但是占主流的美学观念一直是康德 (虽然他的美学思想中客 观的认为经验也能获取美) 、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 他们强调理念的是获得知识和美的前提。2、文学终极价值的差异西方文化有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这两大 文化的终极价值追寻都是宗教性的,价值的落脚点都在神的身 上。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尺度则主要以世俗的政

5、教作用作为最终 目标,它是以对社会的效用程度这种伦理价值来替代西方追溯到 宗教的终极追问的价值。孔子在评价诗经是说:“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这里,孔子显然强调的是诗 歌或是文学的教化作用。 不光如此,后来文学家也多倡导“文以 载道”的文学观。这与西方的文论的价值取向显然是不同的。在文论体系的依凭上,西方文论以哲学作为依据, 某派文论与某 派哲学的关系是清晰的,前代文论和其后文论构成一个有机体 系,像康德美学和黑格尔美学的关系,现象学美学和存在主义美学的关系;而在中国,它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道家的超脱 处世态度以及佛学的审视眼光作为整个人文思想的基轴,其中尤以儒家传统作为

6、根基,它更多的是以抽象学理与现实问题结合着 的思想充实自身,从对文艺的审视中来显出特色。上文结合了中西民族文化传统讨论了中西文论存在的几点 差异,但这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是绝对冲突、无法对话的。它们的 冲突是两种精神传统的相遇,也是一种开启文论的未来向度的意 义显现过程。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论之间的冲 突,就是两种历时精神在共时中的交谈。 冲突的目的不是要贬扬 某种文论,而是要在冲突中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适合时代形势的文 论范式。民族的文化感情不是评价哪种文论好坏的标准,冲突的 对话才有可能为建构一种合宜的文论。二、两种文论的对话 既然对话才是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要追寻的目标, 那么

7、我们就要考虑一下有冲突的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是否存在 交流对话的可能。 回答是肯定的,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虽有 差异,但还是有进行对话的共同基础的。 下面将要讨论这两种文 论具有对话可能性的一些条件。中西文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第 4 节说:“自然显得美,如果它同时象似艺术,而艺术只能被称为 美的,如果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它又对我们表现为自然”。 而杜甫 曾云:“沱水流中座, 眠山赴北堂。 白波吹粉壁, 青嶂插雕梁。 ” 此以画为真也。曾巩云:“断崖韦僵树,小雨郭熙山。'此以 真为画也”。这不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吗? 中国文论中有丰 富的自然论,在西方文论中也能找到类

8、似的论述。中国古人把 “自然”理解为“无意”。苏询曾说:“天下之至文,是如同风 水相遭,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遇,自然成文的。西方文论家也 非常看重创作中的无意识状态。例如国关学家苏珊?朗格写道:“艺术冲动有时也可以是自觉的, 艺术作品也可以在意识清醒的 状态下诞生, 但是, 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在无意识状态下 完成的”。 另泛文学观念,似乎为中国文论特有,其实在西方 也无独有偶。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首先 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作了辨析, 他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的概念并不像今天那样只限于创造的或想象的写作。它指的是全部受社会重视的写作:不仅诗,而且还有哲学、历史、论文

9、 和书信。关于文学这个词现代看来只有在十九世纪才真正流 行。”可见,在英国长期通行的也是泛文学观念。此外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虽然面目各异,但都指向人性本身。当代西方文论虽然流派众多,但也脱不开形式与意 义的话题。正如汪洪章先生所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有那么多的流派,但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两大派。一是雕龙 派,如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形 式派文论;二是文心派,如现象学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形式主义注意对文本的细读研究,而中国自魏晋以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文心雕龙序志,诗格、诗法、诗式之类的著作比比皆是。 人本主义探讨存在的显现与意义,与中国的儒道释资源都有可以沟通之处。现象学与老庄学派、阐释学与儒家经典诠释传统都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