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无线网络优化技能基础培训教材一-文档_第1页
CDMA无线网络优化技能基础培训教材一-文档_第2页
CDMA无线网络优化技能基础培训教材一-文档_第3页
CDMA无线网络优化技能基础培训教材一-文档_第4页
CDMA无线网络优化技能基础培训教材一-文档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DMA 无线网络优化技能考评培训 教材第一部分 CDMA 基础知识第 1 章 CDMA 技术原理 11.1 CDMA技术的发展 11.1.1主要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11.1.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21.2 多址技术 11.2.1 频分多址 11.2.2 时分多址 11.2.3 码分多址 21.3 扩频通信原理 21.3.1扩频通信基本概念 21.3.2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31.3.3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31.4 CDMA 码序列 41.4.1 Walsh 码 41.4.2 PN 短码 51.4.3 PN 长码 71.4.4 三种扩频码的比较 81.5 CDMA 关键技术 81.5.1 功率

2、控制 81.5.2 软切换 111.5.3 RAKE 接收机工作原理 151.5.4 CDMA 呼吸效应 15第 2 章 CDMA 的信道 172.1 IS-95 信道 172.1.1 反向 CDMA 信道 172.1.2 前向 CDMA 信道 182.2 CDMA2000 1x 的新特性 202.2.1 CDMA2000 1x 信道 21第 3 章 CDMA 空中信令流程 243.1 与信令流程有关的几个概念 243.1.1 IMSI 243.1.2 ESN 243.1.3 登记 243.1.4 导频信号集 253.2 移动台状态变迁流程 253.3 CDMA基本信令流程 293.3.1 语

3、音业务起呼 293.3.2 语音业务被呼 293.3.3 位置登记的流程 303.3.4 短消息的流程 313.3.5 切换流程 333.3.6 语音业务释放 343.3.7 数据业务起呼 35第 4 章 CDMA 空口技术规范、协议 374.1 协议架构 374.2 空中接口层次结构 374.2.1 物理层描述 374.2.2 MAC 层描述 384.2.3 LAC 层描述 384.2.4 层 3 描述 394.3 A 接口协议层次 394.3.1 A 接口协议层次结构 394.3.2 内部接口层次结构 39第 5 章 CDMA 2000 1X EV-DO 原理 405.1 1X EV-DO

4、 系统概述 405.1.1 CDMA2000 技术标准的演进 405.1.2 1X EV-DO 与 IS-95/1X 网络的兼容性 405.1.3 从 CDMA2000 1X 向 1X EV-DO 演进 415.2 1X EV-DO 协议与物理层技术 415.2.1 1X EV-DO 网络参考模型 415.2.2 1X EV-DO 空中接口协议模型 435.2.3 1X EV-DO 前向信道 455.2.4 1X EV-DO 反向信道 465.3 1X EV-DO 空中接口关键技术 485.3.1 前向时分复用 485.3.2 前向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 485.3.3 前向 HARQ 495.

5、3.4 前向链路调度算法 495.3.5 前向快速扇区选择和切换 505.3.6 速率控制 515.4 1X EV-DO Rev.A 515.4.1 1X EV-DO Rev.A 技术改进 515.4.2 物理层新增功能 525.5 CDMA2000 1X EV-DO数据业务流程 555.5.1 AT 始呼流程 565.5.2 AT 发起的呼叫激活流程 58第1章CDMA技术原理1.1 CDMA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系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于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通信。2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某些特殊领域使用,40年代才逐步向民用扩展,最近十年间才是移动通信真正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且由于其许多的优点,前

6、景十分广阔。第一代:1980年出现,为模拟话音通信系统,如AMPS、TACS、NMT、NTT等系统。第二代:1980年末出现,传递话音和低速数据,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如GSM、PDC、D-AMPS、CDMA ( IS95)等。第二代半:2019年出现,用于解决中速数据传递的数字通信系统,如GPRS、IS95B等第三代:用于传递高速数据,以支持多媒体应用,如 WCDMA、CDMA2000、TD-SC DMA 等。1.1.1主要移动通信系统介绍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AMPS),使用模拟蜂窝传输的 800MHz频带。AMPS在北美、 南美和部分环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TA

7、CS),使用900MHz频带。有两种版本的 TACS : ETACS (欧洲) 和NTACS (日本),英国、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该标准。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M),使用900MHz频带,使用1800MHz频带的叫 DCS 1800。 GSM发源于欧洲,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 TDMA标准而设计的。GSM支持64kbi t/s的数据,可与ISDN互连.GSM采用FDD双工方式,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支持 8 信道,使用200kHz的带宽。IS-54北美数字蜂窝(IS-54)标准,使用800MHz频带,也叫D-AMPS。IS-54在两种北美 数字蜂窝标准中,是较早推出的一种,

8、它指定使用TDMA。IS-95北美数字蜂窝(IS-95)标准,使用800MHz频带或1.9GHz频带。IS-95指定使用CD MA,CDMA成为美国PCS网的首选技术。目前 54%的许可证持有者使用 CDMA 。 CDMA One是IS-95品牌名称,CDMA2000无线通信标准也是以 IS-95为基础演变的。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可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可以进 行任何种类的通信。 由于其诸多的优点, 吸引了全世界各个运营商、 生产厂家与广大用户。 1. IM

9、T-2000 的历史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由国际电信联盟(ITU ) 1985年提出,曾被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 FPLMTS (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后来 考虑到该系统将于 2000 年左右进入商用市场,并且其工作的频段在 2000MHz ,故于 2019 年正式更名为 IMT-2000 (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2000 )。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 1)能实现全球漫游:用户可以在整个系统甚至全球范围内漫游,且可以在不同速率、 不同的运动状

10、态下获得有质量保证的服务;( 2)能提供多种业务:提供话音、可变速率的数据、视频通话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 3)能适应多种环境:可以综合现有的公众电话交换网(PSTN )、综合业务数字网、无绳系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种系统,提供无缝隙的覆盖;( 4)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其无线传输技术(RTT :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提出了以下要求;(1) 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任务室内环境至少2Mbit/s :室内外步行环境至少 384kbit/s :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 144kbit/s ;

11、卫星移动环境至少 9.6kbit/s ;(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3)上下行链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引入是一个渐变演进的过程,并充分考虑向下兼容的原则。通 信业务方面,将以第二代出现的各种业务为基础,逐步引入宽带及多媒体业务;通信技术 方面,网络技术和设施将与有线网的智能化、宽带化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演变的过程进 入第三代,而无线传输技术将经历一场革命,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业务的提供奠定基础。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的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 的标准化工作是在国际电信联盟的指导下有组织有步 骤地进行的。 目前在 ITU 组织中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2、体制技术规范制定的工作组主要 包括如下三个: ITU-R 、 ITU-T 、 ICG.ITU-R :负责系统集成无线部分,解决频谱与法规问题,协调无线传输技术的评估活 动。IUT-T :负责网络端的标准化工作 .主要包括网络部分、信令与协议、编号与寻址、网管及安全性等问题。ICG for IMT-2000 :中间协调组, 负责协调工作, 使 ITU-R 和 ITU-T 之间能定期进行 交流,并协调在制定 IMT-2000 技术标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4. IMT-2000 标准的频率制定1992 年负责全球无线频率管理和分配的 WARC-92 大会根据当时 CCIR 对未来陆地移 动通信需要频率

13、的估算,确定在 2GHz 周围总共辟出 230MHz 频带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 统的专用频率:18852025MHz 、 21102200MHz 作为 2000 年以后的全球性移动通信使用,其中卫星 通信使用的频段 19802019MHz 和 2170-2200MHz 最迟到 2019 年退出。2019 年 WRC 大会作出决议,对分配给移动卫星业务的频率又做了少量变动,为第二 大区增加了 2019-2025MHz 和 2160-2170MHz 频段,且要求退出频率的时间提前到 2000 年。IMT-2000 将使用 18751975MHz 和 21102160MHz 两段频率,目前各国及国际

14、组织 对移动通信频率的划分也各不相同。3G 频率划分如下图 1-1 所示,图 1-1 3G 频率划分5. 目前对 3G 的研究目前 ITU 对 3G 的研究工作主要由 3GPP 和 3GPP2 来承担。3GPP:是以 WCDMA 为基础,集合了 Erission , Nokia , Simense等欧洲公司以及日 本的NTT,韩国的一些公司,共同研究3G的组织。3GPP2 :是以CDMA2000为基础,集合了 Qualcomm,Luce nt等美国公司及日本的 ARIB,韩国的一些公司,共同研究3G的组织。6. 3G 的 RTT 技术IMT-2000中最关键的是无线传输技术( RTT)。为了确

15、定IMT-2000 RTT的关键技术,ITU 对多种无线接入方案(卫星接入除外)进行了艰难的融合,以尽可能达到形成统一的RTT 标准的目的。 但是,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之后, ITU 发现要想获得不同 RTT 技术间的完 全融合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2019年 11月, ITU TG8/1 在芬兰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 IMT-2000 无线接口技术规范” ,最终确定了 IMT-2000 可用的 5 种 RTT 技术,这些技术覆 盖了欧洲与日本的 WCDMA 、美国的 cdma2000 和中国的 TD-SCDMA 。WCDMA 是欧洲和日本提出的宽带 CDMA 标准,并且双方已经达成一致,彼此 间

16、差异很小。其技术特点是:频分双工,可适应多种速率和多种业务;前向链路快速功率 控制、反向链路相干解调;支持不同载频间切换,基站之间无须同步,适用于高速环境。CDMA2000 是北美基于 IS-95 系统演变而来的。其技术特点是:反向链路相干接收、前向链路发送分集;基站之间由GPS同步;与IS-95兼容性好,技术成熟、风险小,综合经济技术性能好。TD-SCDMA 是中国第一次向 ITU 提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案, 它基于 TDMA 和同步 CDMA 技术的标准。其技术特点是:时分双工( TDD ),并结合了智能天线和软 件无线电等多种先进技术。7. CDMA2000 标准演进CDMA200技

17、术的完整演进过程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2所示。图1-2 CDMA200技术的演进过程真正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的第一个CDMA准是IS-95A,这一标准支持8K语音编码服务、13K语音编码服务,其中 13K语音编码服务质量已非常接近有线电话的语音质量。随 着移动通信对数据业务需求的增长,2019年2月,美国Qualcomm公司宣布IS-95B标准用于CDM廛础平台。IS-95B提升了 CDMA系统性能,并增加了用户移动通信设备的数据流量, 提供对64 kbit/s 数据业务的支持。采用 IS-95规范的CDM療统统称为CDMA One对应CDMA200技术的演进过程,CDMAF阶段系统的描述

18、如表所示。表1-1 CDMA系统演进系统速率业务阶段CDMAOneiS-95A , IS-95B)14.4 kbit/s64 kbit/s语音/数据2GCDMA2000 1x153.6 kbit/s语音/数据2.5GCDMA2000 1x EV-DO2.4 Mbit/s以上数据3GCDMA2000 1x EV-DV4 M bit/s以上语音/数据3G1.2多址技术多址技术使众多的用户共用公共的通信线路。为使信号多路化而实现多址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它们分别采用频率、时间或代码分隔的多址连接方式,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三种接入方式。0

19、用模型表示 了这三种方法简单的一个概念 图1-3 三种多址方式概念示意图FDMA是以不同的频率信道实现通信的,TDMA是以不同的时隙实现通信的,CDMA是以不同的代码序列实现通信的.1.2.1频分多址频分,有时也称之为信道化,就是把整个可分配的频谱划分成许多单个无线电信道(发射和接收载频对),每个信道可以传输一路话音或控制信息。在系统的控制下,任何一个 用户都可以接入这些信道中的任何一个。模拟蜂窝系统是FDMA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数字蜂窝系统中也同样可以采用FDMA,比如GSM和CDMA系统也采用了 FDMA。1.2.2时分多址时分多址是在一个带宽的无线载波上,按时间(或称为时隙)划分为若干时

20、分信道,每一用户占用一个时隙,只在这一指定的时隙内收(或发)信号,故称为时分多址。此多址方式在数字蜂窝系统中采用,GSM系统也采用了此种方式。TDMA是一种较复杂的结构,最简单的情况是单路载频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时隙,每个时隙传输一路突发式信息, TDMA中关键部分为用户部分, 每一个用户分配给一个时隙(在呼叫开始时分配),用户与基站之间进行同步通信,并对时隙进行计数。当自己的时隙到来时,移动台就启动接收和解调电路,对基站发来的突发式信息进行解码。同样,当用户要发送信息时, 首先将信息进行缓存,等到自己时隙的到来在时隙开始后,再将信息 以加倍的速率发射出去,然后又开始积累下一次突发式传输。TDM

21、A 的一个变形是在一个单频信道上进行发射和接收,称之为时分双工( TDD )。 其最简单的结构就是利用两个时隙,一个发一个收。当移动台发射时基站接收、基站发射 时移动台接收,交替进行。 TDD 具有 TDMA 结构的许多优点:突发式传输、不需要天线 的收发共用装置等等。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单一载频上实现发射和接收,而不需要上行 和下行两个载频, 不需要频率切换, 因而可以降低成本。 TDD 的主要缺点是满足不了大规 模系统的容量要求。1.2.3 码分多址码分多址是一种利用扩频技术所形成的不同的码序列实现的多址方式,它不像 FDM A、 TDMA 那样把用户的信息从频率和时间上进行分离,它可在一

22、个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 用户的信息,也就是说,允许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其关键是信息在传输以前要进行特殊 的编码,编码后的信息混合后不会丢失原来的信息。有多少个互为正交的码序列,就可以 有多少个用户同时在一个载波上通信。每个发射机都有自己唯一的代码(伪随机码) ,同 时接收机也知道要接收的代码,用这个代码作为信号的滤波器,接收机就能从所有其他信 号的背景中恢复成原来的信息码(这个过程称为解扩) 。CDMA按照获得带宽信号所采取的调制方式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跳频(FH)和跳时( TH ),如下 0 所示:图 1-4 三种 CDMA 扩频方式概念示意图1.3 扩频通信原理1.3.1 扩频通信基本

23、概念所谓扩展频谱通信,可定义如下: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 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所必需的最小带宽; 频带的展宽是通过编码及调制的方法实现 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调来解扩及恢复所传信 息数据。此定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信号的频谱被展宽了;(2)信号频谱的展宽是通过扩频码序列调制的方式实现的 .我们知道,在时间上有限的 信号,其频谱是无限的 .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其持续时间近似成反比, 因此,如果用很窄的脉 冲序列被所传的信息调制, 则可产生很宽的频带信号 .这种很窄的脉冲码序列, 其码速率是 很高的,称为扩频码序列;(3)采用的扩频码序

24、列与所传信息数据是无关的, 也就是说它与一般的正弦波信号一 样,丝毫不影响信息传输的透明性,扩频码序列仅仅起扩展信号频谱的作用;(4)在接收端用相关解调来解扩。1.3.2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图1-5所示:图1-5扩频通信基本原理在发端输入的信息(比特率bit)先经过信息调制形成数字信号 (符号率symbol),然后由 扩频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码片率chip)。展宽后的信号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收端接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 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解扩,最后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由此可见, 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

25、都要进行三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 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按照扩展频谱的方式不同,现有的扩频通信系统可分为:直接序列(DS)扩频,跳频(FH)扩频,跳时(TH)扩频,线性调频(Chirp)扩频,以及上述几种方式的组合。1.3.3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在扩频通信中采用宽频带的信号来传送信息,主要是为了通信的安全可靠,这可用信 息论和抗干扰理论的基本观点来解释。信息论中的仙农(Shannon' /其中C-信道容量(比特riog2(i+4-)N-噪声功率W-信道带宽(赫兹)S-信号功率此公式原意是说:在给定信号功率 S和白噪声功

26、率 N的情况下,只要采用某种编码 系统,我们就能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以接近于C的传输信息的速率来传送信息。但同时此公式也指出,在保持信息传输速率C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不同频带宽度W和信噪功率比 S/N来传输信息。换句话说,频带W和信噪比S/N是可以互换的。如果增加频带宽度,就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的情况下用相同的信息率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来传 输信息。甚至在信号被噪声湮没的情况下,只要相应地增加信号带宽,也能保持可靠的通 信此公式指明了采用扩展频谱信号进行通信的优越性,即用扩展频谱的方法以换取信噪比的增益。下图1-6显示出了扩频和解扩的全过程图1-6扩频、解扩原理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扩频通信具

27、备以下优点:隐蔽性和保密性好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占用相同频带,实现多址抗衰落、抗多径干扰抗干扰能力强1.4 CDMA 码序列地址码和扩频码的设计是码分多址体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和随机 性的地址码和扩频码对码分多址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对系统的性能具有决定的作用,它直 接关系到系统的多址能力,关系到抗干扰、抗噪声、抗截获的能力及多径保护和抗衰落的 能力,关系到信息数据的隐蔽和保密,关系到捕获与同步系统的实现。在 CDMA 中需要采用地址码来区分不同的地址,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类型:(1)用户地址:用于区分不同移动用户;(2) 多速率 (多媒体 )业务地址:用于多媒体业务中区分不同速率

28、类型的业务;(3) 信道地址:用于区分每个小区或每个扇区内的不同信道;(4) 基站地址:用于区分不同基站或扇区。其中: (1)、 (2)多用于反向信道,以移动台为主;(3)、 (4)多用于正向信道,以基站为主。1.4.1 Walsh 码Walsh 码(又称为 Walsh 函数)有着良好的互相关和较好的自相关特性,由于在 CDMA 中采用了 Walsh 正交码,下面我们介绍 Walsh 码的生成与性质。 Walsh 码是正交扩频码,根据 Walsh 函数集而产生。 Walsh 函数是一类取值介于 1 与 -1 的二元正 交函数系。它有多种等价定义方法,最常用的是 Hadamard 编号法。 Wa

29、lsh 函数集是完备 的非正弦型正交函数集,常用作用户的地址码。正交函数的产生过程如下图 1-7 所示图 1-7 Walsh 函数产生过程Walsh 码的功能如下:在 CDMA2000 1X 中, Walsh 码用于进行前向扩频,区分扇区内前向码分信道,反向 做正交调制。 Walsh 码在前向信道中的应用如图 1-8 所示。图 1-8 中, Walsh 码在 CDMA 中的应用基站在相同频率下同时发送几条信道, 一个扇区下的所有手机都将收到包含所有 信道的复合信号,并且必须识别需要解调的信道。用 Walsh 码区分这些前向信道的方法是:每个扇区有 64 个不同的 Walsh 码,每个 WaIs

30、h码是64Chips,每一个 Walsh码经过扩频后分配给一条信道,扩频速率是1.2288Mcps。在手机终端,接收到的信号应与所需信道的 Walsh 码相关。user #2FW Traffic(for user #3)图1-8 Walsh码前向信道区分图基站在相同频率下同时发送几条信道,一个扇区下的所有手机都将收到包含所有信道的复合信号,并且必须识别需要解调的信道。用Walsh码区分这些前向信道的方法是:每个扇区有64个不同的 Walsh码,每个 Walsh码是64Chips,每一个 Walsh码经过扩频后分 配给一条信道,扩频速率是1.2288Mcps。在手机终端,接收到的信号应与所需信道

31、的Wai sh码相关。前向信道包括导频、同步、寻呼、前向业务信道等。导频信道占用Walsh码0,同步信道占用 Walsh码32,寻呼信道占用 Walsh码1-7 (通常使用一条寻呼信道 Walsh码1), 前向业务信道可以自由使用其余的 Walsh码。1.4.2 PN 短码1. PN短码的产生过程如下:伪随机序列(PN码)具有类似噪声序列的性质,是一种貌似随机但实际上有规律的周期性二进制序列,如果知道当前PN码的状态和产生公式,则可推出以后PN码的状态。PN码的生成过程原理如图 1-9所示。4UU1Out/ L-0h-qL,Lnoio-LS*4M*»c* 1XT011 100IQ11

32、LfT|、 亠图1-9 PN码生成过程图中输入为001,输出为一个不断重复 1001011这7位数的序列。PN码最初的多项式是由模 2加算法产生,其状态公式由移位寄存器和异或门组成,长度取决于所用寄存器的长度(长度为2n-1),属于m序列。PN短码序列由提供32767chips的1155比特寄存器产生(2 -1),比特0加在序列的最后一位使其成为32768chips。PN短码序列与Walsh码的速率相同,每26.67毫秒重复一次,这 32768 chips的序列被划分为512种不同 的偏移(称为偏移序号),每个偏移为64chips。每个PN短码序列的偏移均与同序列其它偏移正交。2. PN短码序

33、列具有以下特性:PN短码序列可以看作具有I和Q两种不同成分序列的二维二进制矢量,每一个的长度为 32768chip ;每一个PN短码序列均与它自身相关,即与时间偏置为零的短码序列相关;一个零偏置短码序列与它自身的任何非零偏置的短码序列正交。实际中以64chips偏移做为一个偏移序号 (PN_OFFSET_INDEX),即可用的PN码 是 0-511。PN短码序列主要特性如图 1-10所示。图1-10 PN短码序列主要特性3. PN短码的功能有:如果MS同时收到两个基站的信号,每个基站都发送一系列前向编码信道,MS如何区分这两个基站的信号?使用PN短码序列即可达到这个目的。PN短码用于前向信道的

34、正交调制,每个载扇均使用I、Q两种PN短码序列进行数字调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规划将PN短码分配给不同的载扇。PN短码序列也用于数字调制,前向链路为QPSK调制,反向链路为O-QPSK调制。1.4.3 PN 长码1. PN长码的产生过程PN长码序列由42位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产生原理如图1-11所示。长码寄存器 備 1. 2288 MCPS)公共长码掩码 (静态)用户长码序列(S1. 2288 MCPS)图1-11 PN长码产生原理这个序列需要41天10小时12分19.4秒循环一次,因此我们称之为PN长码。PN长码序列 只有一个,为了对同一载扇下的反向信道(接入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进行区分,PN

35、长码序列应用偏移的方式。每个寄存器产生的比特均经过掩码,不同的掩码产生不同的偏移。该序列是根据42位长码寄存器的内容、32位的ESN及掩码生成的,然后结果再经过一个异 或门,输出的序列为 PN长码序列。PN长码序列的扩频速率为 1.2288 Mcps。2. PN长码的功能PN长码序列的主要功能用于反向信道。当一个基站为几个用户服务时,因为所有的用户都在相同载频上,基站很难区分这些用户,PN长码序列则用于在反向信道上用户的识别和区分。在前向信道PN长码序列用于建立用户与前向业务信道和寻呼信道的连接。PN长码序列只有一个,因此PN长码序列应用偏移的方式对同一载扇下的反向信道(接入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

36、)进行区分。每个寄存器产生的比特均经过掩码,不同的掩码产生不同的偏移。MS用ESN/UIM提供唯一的长码序列序列偏移,ESN/UIM只有32比特,而移位寄存器有 42比特,因此我们给 ESM/UIM 加上10比特的前缀(1100011000)。PN 长码序列是根据42位长码寄存器的内容、32位的ESN/UIM及掩码生成的,然后结果再经 过一个异或门,输出的序列为最终PN长码序列。在接入信道,接入信道掩码用于所有向基站发送消息的MS。1.4.4三种扩频码的比较F面对CDMA2000 1x系统中的三种扩频码进行比较,具体说明如表 1-2所示。 表1-2三种扩频码比较码序列长度应用位置应用目的主要特

37、性PN长码242 1反向接入信道反向业务信道标识移动台用户具有尖锐的二值自相关特性前向寻呼信道前向业务信道用于数据扰码PN短码2 1所有前向信道正交扩频,利于调制平衡性所有反向信道正交扩频,利于调制,并且用于标识基站Walsh 码64所有前向信道正交扩频,前向信道化区分正交性4/8/16/32前向补充信道128前向快速寻呼信道16反向基本信道正交扩频,反向信道化区分32反向导频信道2或4反向补充信道1.5 CDMA关键技术1.5.1功率控制1.功率控制目的CDMA的功率控制包括前向功率控制、反向功率控制。如果小区中的所有用户均以相同功率发射,则靠近基站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强, 远离基站的移动

38、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弱,导致强信号掩盖弱信号,这就是移动通信中的“远 近效应”问题。因为CDMA是一个自干扰系统,所有用户共同使用同一频率,所以“远近效应”问 题更加突出。CDMA系统中某个用户信号的功率(包括前反向)较强,对该用户被正确接 收是有利的,但却会增加对共享的频带内其它的用户的干扰,甚至淹没其它用户的信号, 结果使其它用户通信质量劣化,导致系统容量下降。为了克服远近效应,必须根据通信距 离的不同,实时地调整发射机所需的功率,这就是“功率控制”。“远近效应”如下图所示:(»)信号被离基站近的图1-12 CDMA远近效应功率控制的原则如下:控制基站、移动台的发射功率:首先保证信号

39、经过复杂多变的无线空间传输后到 达对方接收机时,能满足正确解调所需的解调门限。在满足上一条的原则下,尽可能降低基站、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以降低用户之间 的干扰,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距离基站越近的移动台比距离基站越远的或者处于衰落区的移动台发射功率要小。2. 前向功控CDMA的前向信道功率要分配给前向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和各个业务信道。基站需要调整分配给每一个信道的功率,使处于不同传播环境下的各个移动台都得到足够的信号能量。前向功率控制的目的就是实现合理分配前向业务信道功率,在保证通讯质量 的前提下,使其对相邻基站/扇区产生的干扰最小,也就是使前向信道的发射功率在满足移 动台解调最小需求信

40、噪比的情况下尽可能小。前向功控的原理如下图所示:图1-13前向功控的原理图移动台通过 Power Measurement Report Message上报当前信道的质量状况: 上报周期 内的坏帧数,总帧数。BSC据此计算出当前的 FER,与目标FER相比,以此来控制基站进行前向功率调整。3. 1X中的前向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 系统的容量并不仅仅是取决于反向容量,往往还受限于前向链路的容量。这就对前向链路的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向快速功率控制就是实现合理分配前向业务信道功率,在保证通讯质量的前提下, 使其对相邻基站/扇区产生的干扰最小,也就是使前向信道的发射功率在满足移

41、动台解调最 小需求信噪比的情况下尽可能小。通过调整,既能维持基站与位于小区边缘的移动台之间的通信,又能在较好的通信传输特性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前向发射功率,减少对相邻小区的 干扰,增加前向链路的相对容量。前向快速功率控制分为前向外环功率控制和前向闭环功率控制。在外环使能的情况 下,两种功率控制机制共同起作用,达到前向快速功率控制的目标。前向快速功率控制虽 然发生作用的点是在基站侧,但是进行功率控制的外环参数和功率控制比特都是移动台检测前向链路的信号质量得出输出结果,并把最后的结果通过反向导频信道上的功率控制子信道传给基站。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图1-14前向快速功率控制原理4. 反向功控在CDMA系统

42、的反向链路中引入了功率控制,通过调整用户发射机功率,使各用户 不论在基站覆盖区的什么位置和经过何种传播环境,都能保证各个用户信号到达基站接收机时具有相同的功率。在实际系统中,由于用户的移动性,使用户信号的传播环境随时变 化,致使每时每刻到达基站时所经历的传播路径、信号强度、时延、相移都随机变化,接 受信号的功率在期望值附近起伏变化。反向功率控制包括三部分:开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在实际系统中,反向功率控制是由上述三种功率控制共同完成的,即首先对移动台发 射功率作开环估计,然后由闭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对开环估计作进一步修正,力图 做到精确的功率控制。(1)反向开环功控CDM

43、A系统的每一个移动台都一直在计算从基站到移动台的路径损耗,当移动台接收到从基站来的信号很强时,表明要么离基站很近,要么有一个特别好的传播路径,这时移 动台可降低它的发送功率,而基站依然可以正常接收;相反,当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很弱 时,它就增加发送功率,以抵消衰耗,这就是开环功率控制。开环功率控制简单、直接, 不需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交换控制信息,同时控制速度快并节省开销。反向开环功控的原 理如下图所示:图 1-15的原理(2 )反分为内反向开环 功率控制内环指基站接收移动台的信号后将其强度与一门限(下面称为“闭环门限”反向开环功控图向闭环功控向闭环功控正又环和外环两部分,)相比,如果高于该门限,

44、向移动台发送“降低发射功率”的功率控制指令;否则发送“增加发射功率”的指令。外环的作用是对内环门限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根据基站所接收到的反向业务信道的指令指标(误帧率)的变化来进行的。通常 FER 都有一定的目标值,当实际接收 的 FER 高于目标值时,基站就需要提高内环门限,以增加移动台的反向发射功率;反之, 当实际接收的 FER 低于目标值时, 基站就适当降低内环门限, 以降低移动台的反向发射功 率。最后,在基站和移动台的共同作用下,使基站能够在保证一定接收质量的前提下,让 移动台以尽可能低的功率发射信号,以减小对其它用户的干扰,提高容量。反向闭环功控 原理如下所示:图 1-16 反向闭环

45、功控原理图1.5.2 软切换1. 导频集 “导频信号”可用一个导频信号序列偏置和一个载频标明,一个导频信号集的所有导 频信号具有相同的 CDMA 载频。移动台搜索导频信号以探测现有的 CDMA 信道,并测量 它们的强度,当移动台探测了一个导频信号具有足够的强度,但并不与任何分配给它的前 向业务信道相联系时,它就发送一条导频信号强度测量消息至基站,基站分配一条前向业 务信道给移动台,并指示移动台开始切换。业务状态下,相对于移动台来说,在某一载频 下,所有不同偏置的导频信号被分类为如下集合:有效导频信号集:所有与移动台的前向业务信道相联系的导频信号。 候选导频信号集:当前不在有效导频信号集里,但是

46、已经具有足够的强度,能被成功 解调的导频信号。相邻导频信号集:由于强度不够,当前不在有效导频信号集或候选导频信号集内,但 是可能会成为有效集或候选集的导频信号。剩余导频信号集:在当前 CDMA 载频上,当前系统里的所有可能的导频信号集合( PILOT_INCs 的整数倍),但不包括在相邻导频信号集,候选导频信号集和有效导频信号集 里的导频信号。图 1-17 软切换的导频集2. 软切换(1)软切换的概念 所谓软切换就是当移动台需要跟一个新的基站通信时,并不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软切换是 CDMA 移动通信系统所特有的,以往的系统所进行的都是硬切换,即先中断与原 基站的联系,再在一指定时间内与新基

47、站取得联系。软切换只能在相同频率的 CDMA 信道 间进行,它在两个基站覆盖区的交界处起到了业务信道的分集作用。软切换有以下几种方式:同一 BTS内相同载频不同扇区之间的切换,也就是通常说的更软切换(softer handoff);同一 BSC内不同BTS之间相同载频的切换;同一 MSC内,不同BSC的之间相同载频的切换。(2)软切换的优点FDMA 、TDMA 系统中广泛采用硬切换技术,当硬切换发生时,因为原基站与新基的 载波频率不同,移动台必须在接收新基站的信号之前,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往往由于在 与原基站链路切断后,移动台不能立即得到与新基站之间的链路,会中断通信。另外,当 硬切换区域面积

48、狭窄时,会出现新基站与原基站之间来回切换的“乒乓效应 ”, 影响业务信道的传输。在 CDMA 系统中提出的软切换技术,与硬切换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更好的优 点:八、软切换发生时, 移动台只有在取得了与新基站的链接之后, 才会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 通信中断的概率大大降低。软切换进行过程中,移动台和基站均采用了分集接收的技术,有抵抗衰落的能力,不 用过多增加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同时,基站宏分集接收保证在参与软切换的基站中, 只需要有一个基站能正确接收移动台的信号就可以进行正常的通信,由于通过反向功率控制, 可以使移动台的发射功率降至最小, 这进一步降低移动台对其它用户的干扰, 增加了系统反向容量。进入

49、软切换区域的移动台即使不能立即得到与新基站通信的链路,也可以进入切换等待的排队队列,从而减少了系统的阻塞率。软切换示意图如下图 1-18所示:图 1-18 软切换示意图(3)更软切换更软切换是指发生在同一基站下不同扇区之间的切换。在基站收发机(BTS )侧,不同扇区天线的接收信号对基站来说就相当于不同的多径分量,由 RAKE 接收机进行合并后送至BSC,作为此基站的语音帧。而软切换是由BSC完成的,将来自不同基站的信号都送至选择器,由选择器选择最好的一路,再进行话音编解码。图 1-19 更软切换示意图 软切换和更软切换的区别如下图 1-20 所示:图 1-20 软切换与更软切换的区别 由图可以

50、看出,软切换由 BSC 帧处理板进行选择合并,更软切换不同分支信号在 BT S 分集合并。3. 硬切换当移动台从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外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通过切换移动台保持与基站的通信。硬切换是在呼叫过程中,移动台先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再与目标基站 取得联系,发生在分配不同频率或者不同的帧偏置的CDMA 信道之间的切换。在呼叫过 程中,根据候选导频强度测量报告和门限值的设置,基站可能指示移动台进行硬切换。硬 切换可以发生在相邻的基站集之间,不同的频率配置之间,或是不同的帧偏置之间。可以 在同一个小区的不同载波之间,也可以在不同小区的不同载波之间。在 CDMA 中,有以 下几种发生硬切换的

51、情况:不同的频率间的硬切换; 同一设备商、同一频率间的硬切换; 不同设备商间的硬切换;不同的设备商,同一个频率上同一系统中的硬切换。4. 软切换的相关参数T_ADD :导频信号加入门限, 如果移动台检查相邻导频信号集或剩余导频信号集中的 某一个导频信号的强度达到 T_ADD ,移动台将把这一导频信号加到候选导频信号集 中,并向基站发送导频强度测量报告消息( PSMM )。T_DROP :导频信号去掉门限,移动台需要对在有效导频信号集和候选导频信号集里 的每一个导频信号保留一个切换去掉定时器。 每当与之相对应的导频信号强度小于 T_ DROP时,移动台需要打开定时器。如果与之相对应的导频信号强度

52、超过T_DROP ,移动台复位该定时器。如果达到 T_TDROP ,移动台复位该定时器,并向基站发送 PS MM消息。如果T_TDROP改变,移动台必须在100ms内开始使用新值。T_TDROP :切换去掉定时器,若该定时器超时,若该定时器所对应的导频信号是有 效导频信号集的一个导频信号,就发送导频信号强度测量消息。如果这一导频信号是 候选导频信号集中的导频信号,它将被移至相邻导频信号集。T_COMP :有效导频信号集与候选导频信号集比较门限,当候选导频信号集里的导频 信号强度比有效导频信号集中的导频信号超过此门限时,移动台发送一个导频信号强度测量报告消息。基站置这一字段为候选导频信号集与有效

53、导频信号集比值的门限, 单位为 0.5dB 。SRCH_WIN_A :有效导频信号集和候选导频信号集搜索窗口大小, 它对应于移动台使 用的有效导频信号集和候选导频信号集搜索窗口的大小。移动台的搜索窗口以有效导引信号集中最早到来的可用导频信号多径成分为中心。SRCH_WIN_N :相邻导频信号集搜索窗口大小, 它对应于移动台使用的相邻导引信号 集搜索窗口大小的值。移动台应以导频的PN序列偏置为搜索窗口中心。SRCH_WIN_R :剩余导频信号集搜索窗口大小, 它对应于移动台使用的相邻导频信号 集搜索窗口大小的值。 移动台应以导频的PN序列偏置为搜索窗口中心, 移动台应仅搜 索剩余导频信号集中其导

54、频信号 PN序列偏置等于PILOT_INCs整数倍的导频信号。1X 系统关于切换的参数还有以下三个:软切换斜率、切换加截距、切换去截距。5. 搜索过程 对各种不同导频集,手机采用不同的搜索策略。对于激活集与候选集,采用的搜索频 度很高, 相邻集搜索频度次之, 对剩余集搜索最慢。 整个导频搜索的时间安排见下图所示: 图 1-21 手机对导频信号的搜索时间安排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完成一次对全部激活集或候选集中的导频搜索后,搜索一个相邻 集中的导频信号。然后再一次完成激活集与候选集中所有导频搜索后,搜索另一个相邻集 中的导频信号。 在完成对相邻集中所有导频信号搜索后, 才搜索一个剩余集中的导频信号。

55、 周而复始,完成对所有导频集中的信号的搜索。手机搜索能力有限,当搜索窗尺寸越大、导频集中的导频数越多时,遍历导频集中所 有导频的时间就越长。6. 软切换的过程(1)IS95 的软切换过程图 1-22 IS 95 的软切换过程MS检测到某个导频强度超过 T_ADD,发送导频强度测量消息 PSMM给BS,并且将该 导频移到候选集中;BS发送切换指示消息;MS将该导频转移到有效导频集中,并发送切换完成消息;有效集中的某个导频强度低于 T_DROP,MS启动切换去定时器(T_TDROP);切换去定时器超时,导频强度仍然低于T_DROP,MS发送PSMM ;BS发送切换指示消息;MS将该导频从有效导频集移到相邻集中,并发送切换完成消息。(2) IS2000 动态软切换过程IS2000-1X 的软切换流程中,我们采用动态门限,而非 IS-95 中采用的绝对门限。IS2000 软切换算法说明:图 1-23 IS2000 动态软切换过程导频 P2 强度超过 T_ADD , 移动台把导频移入候选集。导频 P2 强度超过 (SOFT_SLOPE/8) X 10X log10(PS1)+ ADD_INTERCEPT/2.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