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___5149-2001220~_第1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___5149-2001220~_第2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___5149-2001220~_第3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___5149-2001220~_第4页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___5149-20012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ICS27.100P62备案号:J52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 5149-2001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 统 设 计 技 术 规 程 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ing computerized monitoringand control system of 220500kV substations 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二一年第31号  2001-12-26发布 2002-05-01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布  前 言  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 10792)自颁布实施以来,为在电力建设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体现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统一明确建设标准,保证新(扩) 建500kV变电所监控水平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接口技术及其在变电所中应用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已在变电所中广泛应用,并作为变电所的主要监控手段,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 10792)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

3、要,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下达2000年度电力行业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的安排,由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负责,对原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10792)进行修订,修订后名称改为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在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的编写过程中,考虑到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10792)与修编后的规程在章节和内容上已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对照修改,故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的条文说明不再涉及原规定条款内容。 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发布实施后,将完全取

4、代500kV变电所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GJ 10792)。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均为提示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规程由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规程的主要起草人:冯小明、黄安平、余熙。 本规程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DLT 51492001 目 录 前言1 适用范围2 引用标准3 总则4 主要术语5 系统构成 5.1 系统结构 5.2 网络结构 5.3 硬件设备 5.4 软件系统 5.5 技术指标6 系统功能 6.1 数

5、据采集和处理 6.2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6.3 控制操作 6.4 防误闭锁 6.5 同期 6.6 报警处理 6.7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 6.8 画面生成及显示 6.9 在线计算及制表 6.10 电能量处理 6.11 远动功能 6.12 时钟同步 6.13 人机联系 6.14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 6.15 与其他设备接口 6.16 运行管理7 信号输入输出 7.1 模拟量输入信号 7.2 开关量输入信号 7.3 电能量数据输入信号 7.4 开关量输出信号8 设备布置 6.1 站控层设备的布置 6.2 间隔层设备的布置 6.3 屏柜结构和屏面布置9 场地与环境10 电源11 防雷与接地12

6、电缆选择和敷设附录A(提示的附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附录B(提示的附录) 模拟量信号附录C(提示的附录) 主要开关量输入信号附录D(提示的附录) 电能量信号采集参数附录E(提示的附录) 开关量输出信号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的220kV枢纽变电所和500kV(33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对同电压等级的扩建、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171994 电

7、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T 17626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DLT 6301997 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 DLT 6341997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第101篇 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DLT 6671999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第103篇 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DLT 7192000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第102篇 电力系统电能累积量传输配套标准 DL 50021991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L 5003199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

8、 51372001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SDJ 21988 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3 总 则 3.0.1 本规程是对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500kV(330kV)变电所、220kV枢纽变电所的具体设计规定。是实施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和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线设计技术规程有关条款的补充规定。3.0.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提高变电所安全生产水平,技术管理水平和供电质量。 2)使变电所运行方便、维护简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营运效益,实现减人增效。 3)减少二次设备间的连接,节约控制电缆。 4)减少变电所设备的配置

9、,避免设备重复设置,实现资源共享。 5)减少变电所占地面积,降低工程造价。3.0.3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选型应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符合国情。应采用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抗干扰性强的、成熟可靠的产品。3.0.4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对变电所可靠、合理、完善的监视、测量、控制,并具备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全部的远动功能,具有与调度通信中心计算机系统交换信息的能力。3.0.5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程外,还应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规定。 4 主要术语 4.0.1 分层式 hierarchica 一种将元素按不同级别组织起来的方式。其中

10、,较上级的元素对较下级的元素具有控制关系。4.0.2 分布式 distributed 指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构成在资源逻辑或拓扑结构上的分布,主要强调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处理上的分布问题和功能上的分布问题。4.0.3 分散式 decentralized 指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构成在物理意义上相对于集中而言,强调了要面向对象和地理位置上的分散。4.0.4 数据采集 data acquisition 将现场的各种电气量及状态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并存入计算机系统。4.0.5 数据处理 data processing 对相关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化操作,用于支持系统完成监测、保护、

11、控制和记录等功能。4.0.6 监控 monitoring and control 通过对系统或设备进行连续或定期的监测来核实功能是否被正确执行,并使它们的工作状况适应于变化的运行要求。4.0.7 接口 interface 两个不同系统或实体间的界面或连接设备。4.0.8 通信规约 communication protocol 启动和维持通信所必需的严格约定,即必须有一套关于信息传输顺序、信息格式和信息内容等约定。4.0.9 串行通信 serial communication 两台设备之间(或称点对点之间)的所有通信通过单一通信通道串行传输的一种方式。4.0.10 间隔层 bay level 由

12、(智能)IO单元、控制单元、控制网络和保护接口机等构成,面向单元设备的就地测量控制层。4.0.11 站控层 station level 由主机或和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远动接口设备等构成,面向全变电所进行运行管理的中心控制层。4.0.12 继电小室 relay kiosk 位于配电装置内或附近,安装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变送器、电能积算及记录仪表、辅助继电器屏、就地控制层设备的独立小间。4.0.13 电磁骚扰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使器件、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的任何电磁现象。4.0.14 电磁干扰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13、由电磁骚扰所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降低。4.0.15 抗扰性 immunity(to disturbance) 器件、设备或系统在电磁骚扰存在时,不降低性能运行的能力。4.0.16 电磁兼容性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所处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并要求不对该环境中其他设备造成不可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5 系统构成 5.1 系统结构 5.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宜由站控层和间隔层两部分组成,并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系统实现连接。5.1.2 站控层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主机或及操作员

14、站和各种功能站构成,提供所内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形成全所监控、管理中心,并可与调度通信中心通信。5.1.3 间隔层由工控网络计算机网络连接的若干个监控子系统组成,在站控层及网络失效的情况下,仍能独立完成间隔设备的就地监控功能。5.1.4 站控层与间隔层可直接连接,也可通过前置层设备连接。前置层可与调度通信中心通信。5.1.5 站控层设备宜集中设置。间隔层设备宜按相对集中方式分散设置,当技术经济合理时也可按全分散方式设置或全集中方式设置。 5.2 网络结构 5.2.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站控层和间隔层可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也可分别采用不同网络。当

15、采用统一网络时,宜采用国际标准推荐的网络结构。5.2.2 站控层宜采用国际标准推荐的以太网。站控层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5.2.3 间隔层宜采用工控网,它应具有足够的传送速率和极高的可靠性。间隔层监控子系统间宜实现直接通信。5.2.4 网络拓扑宜采用总线型或环形,也可采用星型。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的物理连接宜用星型。5.2.5 当站控层和间隔层采用同一网络时,宜分层或分段布置结点,使网络能力及通信负荷率满足要求。5.2.6 500kV(330kV)变电所站控层宜采用双重化网络,热备用方式运行,间隔层可采用单网。220kV变电所可采用单网。5.2.7 变电所计算机网络应具有与国家电力数据网连接的

16、能力,按要求实现所内调度自动化、保护、管理等多种信息的远程传送。 5.3 硬件设备 5.3.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备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站控层设备:包括主机或及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远动通信设备、与电能量计费系统的接口、以及公用接口等; 2)网络设备:包括网络连接装置、光电转换器、接口设备和网络连线、电缆、光缆等; 3)间隔层设备:包括IO单元、控制单元、间隔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的接口和继电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等。5.3.2 站控层主机配置应能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主机容量应与变电所的规划容量相适应。应选用性能优良、符合工业标准的产品。5.3.3

17、操作员站应满足运行人员操作时直观、便捷、安全、可靠的要求。5.3.4 主机宜采用双机冗余配置。5.3.5 500kV(330kV)变电所宜配置专用工程师站,220kV变电所可不配置专用工程师站。5.3.6 应设置双套远动通信设备,远动信息应直接来自间隔层采集的实时数据。远动通信设备应满足DL 5002、DL 5003的要求,其容量及性能指标应能满足变电所远动功能及规约转换要求。5.3.7 应设置GPS对时设备,其同步脉冲输出接口及数字接口数量应满足系统配置要求,IO单元的对时精度应满足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的要求。5.3.8 打印机的配置数量和性能应能满足定时制表、召唤打印、事故打印等功能要求。5

18、.3.9 网络媒介可采用屏蔽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或以上几种方式的组合,通过户外的长距离通信应采用光缆。5.3.10 间隔层设备宜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及IO控制等模块。IO单元应按电气单元配置,应模块化、标准化、容易维护、更换,允许带电插拔。5.3.11 当采用前置层设备连接方式时,前置机应冗余设置。5.3.12 保护通信接口装置可分散设置,保护通信接口装置应能实现与间隔层各种保护装置的通信。 5.4 软件系统 5.4.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应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5.4.2 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及界面的友好性等性能指标

19、均应满足系统本期及远景规划要求。5.4.3 软件系统应为模块化结构,以方便修改和维护。5.4.4 系统软件应为成熟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并具有完整的自诊断程序。5.4.5 数据库的结构应适应分散分布式控制方式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并提供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标准接口。5.4.6 网络软件应满足计算机网络各节点之间信息的传输、数据共享和分布式处理等要求,通信速率应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5.4.7 应配置各种必要的工具软件。5.4.8 应用软件必须满足系统功能要求,成熟、可靠,具有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充性。5.4.9 远动通信设备应配置远传数据库和与各级相关调度通信中心接口的通信规约,以实现与调

20、度通信中心的远程通信。两套设备应能实现主通道故障时,备用通道自动切换。5.4.10 当设有前置机时,前置机宜配置数据库和远动规约处理软件,完成实时数据的处理和与调度通信中心的数据通信。 站控层网络宜按TCPIP协议通信;间隔层网络宜采用有关国标或IEC标准协议通信。5.4.11 与调度端实时通信的应用层协议宜采用相关的电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际标准。在该接口配置时,应能适应国家电力数据网建成后的各种远程访问需要。 5.5 技术指标 5.5.1 站控层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9.9%。5.5.2 站控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20000h。5.5.3 间隔层平均故障间隔

21、时间(MTBF)不小于30000h。5.5.4 主机正常负荷率宜低于30%,事故负荷率宜低于50%。网络正常负荷率宜低于20%,事故负荷率宜低于40%。5.5.5 模数转换分辨率不小于12位,最大误差应满足DLT 6301997的要求。5.5.6 模拟量越死区传送时间不大于2s(至站控层显示屏)。5.5.7 开关量变位传送时间不大于1s(至站控层显示屏)。5.5.8 遥控操作正确率不小于99.99%,遥调正确率不小于99.9%。5.5.9 开关量信号输入至画面显示的响应时间不大于2s。5.5.10 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不大于2ms。5.5.11 动态画面响应时间不大于2s。5.5.12

22、 整个系统对时精度误差应不大于1ms。5.5.13 安装于主控室的设备,其电磁抗扰性要求可参照一般工业标准;安装于继电小室的间隔层设备及网络设备应具有该电磁环境下的抗扰性。500kV(330kV) 变电所继电小室的间隔层设备及网络设备的抗扰性宜符合以下试验等级要求: 对静电放电 符合GBT 1762642 4级 对辐射电磁场 符合GBT 1762643 3级(网络要求4级) 对快速瞬变 符合GBT 1762644 4级 对冲击(浪涌) 符合GBT 1762645 3级 对电磁感应的传导 符合GBT 1762646 3级 对工频电磁场 符合GBT 1762648 4级 对脉冲电磁场 符合GBT

23、1762649 5级 对阻尼振荡磁场 符合GBT 17626410 5级 对振荡波 符合GBT 17626412 2级(信号端口) 220kV变电所继电小室的间隔层设备及网络设备的抗扰性可参照上述等级执行。 6 系统功能 6.1 数据采集和处理 6.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其范围包括模拟量、开关量、电能量以及来自其他智能装置的数据。6.1.2 模拟量的采集包括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以及温度等信号。6.1.3 开关量的采集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接地开关的位置信号、继电保护装置和安全自动装置动作及报警信号、运行

24、监视信号、有载调压联络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等。6.1.4 电能量采集应包括有功电能量和无功电能量数据,并能实现分时累加、电能平衡等功能。6.1.5 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等量,宜采用硬接线点对点采集方式,可采用BCD码或模拟量的采集方式。6.1.6 对实时采集的模拟量,应进行有效性检查及相应处理。对实时采集的开关量应进行消除接点抖动的滤波处理。6.1.7 对通过数据通信接口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应分别进行相应处理。 6.2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6.2.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建立实时数据库,存储并不断更新来自IO单元及通信接口的全部实时数据。6.2.2 变电所计算机监

25、控系统应建立历史数据库,存储并定期更新需要保存的历史数据和运行报表数据。6.2.3 历史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能根据需要,方便的进行选择和组合,转储到光盘中,长期保存。6.2.4 数据库应能进行在线维护,增加、减少、修改数据项。6.2.5 数据库应有极高的安全性,所有经采集的数据均不能修改。6.2.6 应能离线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程序进行数据库的生成,并具备合理的初始化数据。 6.3 控 制 操 作 6.3.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操作对象宜包括:各电压等级的断路器以及隔离开关、电动操作接地开关、主变压器及所用变压器分接头位置、所内其他重要设备的启动停止。6.3.2 变电所计算机

26、监控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6.3.3 手动控制包括调度通信中心控制、站内主控室控制、就地手动控制。并具备调度通信中心站内主控室、站内主控室就地手动的控制切换功能。控制级别由高到低顺序为:就地、站内主控、远程调度中心,三种控制级别间应相互闭锁,同一时刻只允许一级控制。6.3.4 在站内主控的操作员站或调度通信中心上进行的分步操作, 应能对操作命令逐条进行指导、校验后执行。6.3.5 当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及网络停运时,应能在间隔层对断路器进行一对一操作。6.3.6 自动控制应包括顺序控制和调节控制,由站内主控设定其是否采用。6.3.7 顺序控制指按设定步骤顺序进行操作,即将旁

27、路代、倒母线等成组的操作在操作员站(或调度通信中心)上预先选择、组合,经校验正确后,按要求发令自动执行。6.3.8 调节控制指对电压、无功的控制目标值等进行设定后,计算机监控系统自动按要求的方式对电压无功进行联合调节。其中包括自动投切无功补偿设备和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位置。6.3.9 电压无功自动控制应充分考虑运行方式的需要和各种闭锁条件。6.3.10 顺序控制和调节控制功能管理应相对独立。它可以由运行人员投入退出,而不影响正常运行。6.3.11 在自动控制过程中,程序遇到任何软、硬件故障均应输出报警信息,停止控制操作,并保持所控设备的状态。 6.4 防误闭锁 6.4.1 所

28、有操作控制均应经防误闭锁,并有出错报警和判断信息输出。6.4.2 站控层应实现面向全所设备的综合操作闭锁功能,间隔层应实现各电气单元设备的操作闭锁功能。6.4.3 对手动操作的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应采用编码锁防误操作,也可采用电磁锁,并宜在就地控制箱设电气闭锁。各种操作均应设权限等级管理。6.4.4 站控层防误操作方式以综合全部信息进行逻辑判断和闭锁为主。间隔层防误操作以实时状态检测、逻辑判断和输出回路闭锁等多种方式结合,充分保证对本单元一次设备的各种安全要求。6.4.5 防误闭锁判断准则及条件应符合“五防”等相关规程、规范和运行要求。6.4.6 防误闭锁及闭锁逻辑应能经授权后进行修改。

29、60;6.5 同 期 6.5.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同期功能,以满足断路器的同期合闸和重合闸同期闭锁要求。6.5.2 同期功能宜在间隔层完成。6.5.3 不同断路器的同期指令间应相互闭锁,以满足一次只允许一个断路器同期合闸。6.5.4 同期功能应能进行状态自检和设定,同期成功与失效均应有信息输出。6.5.5 同期操作过程应有发令、参数计算及显示、确认等交互形式。操作过程及结果应予记录。 6.6 报警处理 6.6.1 报警内容应包括:设备状态异常、故障,测量值越限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硬件、通信接口及网络故障等。6.6.2 报警信息的来源应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自身采集

30、和通过数据通信接口获取的各种数据。6.6.3 报警处理应分类、分层进行。报警信息的存储应便于查阅、检索。6.6.4 报警输出信息应直观、醒目,并伴以声、光、色效果。信息组合方式应可设定。6.6.5 报警条文用语应尽量规范化。报警信息的处理应方便向站控层和调度通信中心发送,避免中间处理。6.6.6 应能予以报警确认。 6.7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 6.7.1 应将变电所内重要设备的状态变化列为事件顺序记录处理内容。6.7.2 事件顺序记录处理的信息应完整,并生成事件记录报告,以显示、打印方式输出。便于保存、查阅。6.7.3 应注意事故追忆功能的实用性,事故追忆范围为事故前1

31、min到事故后2min的所有相关模拟量值,采样周期与实时系统采样同期一致。 6.8 画面生成及显示 6.8.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用户编辑、生成画面的能力,且方法简便。6.8.2 画面显示的信息应包括:日历时间、经编号的测点、表示该点的文字或图形、该点实时数据或历史数据、经运算或组合后的各种参数等。6.8.3 画面生成应能定义数据库中所有的采样点、时标刻度、采样周期等参数。6.8.4 画面显示的内容宜包括:全所生产运行需要的电气接线图, 设备配置图,运行工况图,各种信息报告,操作票及各种运行报表等。6.8.5 所有应用画面的文字显示均应采用中文。6.8.6 所显示的画面可

32、用打印机拷贝或复制输出。 6.9 在线计算及制表 6.9.1 在线计算应包括对所采集的各种电气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工程计算。6.9.2 应对变电所运行的各种常规参数进行统计计算,如日、月、年中最大、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时间、电压合格率、变压器负荷率、全所负荷及电能量平衡率等。6.9.3 应对变电所主要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统计计算,如断路器正常操作及事故跳闸次数、主变压器分接头调节档次及次数以及它们的停运时间及次数等。6.9.4 应对变电所自动控制操作的方案进行优化计算,并对其操作结果进行统计计算。6.9.5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充分利用以上各种数据,生成不同格式的生产运行报表。并按要求

33、方式打印输出。报表应使用汉字。6.9.6 生产运行报表应能由用户编辑、修改、定义、增加和减少。6.9.7 报表的保存量应满足运行要求。 6.10 电能量处理 6.10.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对变电所用各种方式采集到的电能量进行处理。6.10.2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对电能量进行分时段的统计计算。6.10.3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适应运行方式的改变而自动改变计算方法并在输出报表上予以说明,如旁路代线路时的电能量统计。 6.11 远动功能 6.11.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实现DL 5002、DL 5003中与变电所有关的全部功能,满足电网调度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4、要求。6.11.2 远动通信设备应能与多个相关调度通信中心进行数据通信。6.11.3 远动通信设备应直接从间隔层测控单元获取调度所需的数据,实现远动信息的直采直送。6.11.4 远动通信设备应能适应当地调度通信规约,应能靠向行业推荐的通信规约。6.11.5 远动通信设备宜设置远方诊断接口,以便实现远方组态和远方诊断功能。 6.12 时钟同步 6.12.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宜采用GPS标准授时信号进行时钟校正。同时应具备通过远动通信设备接收调度时钟同步的能力。6.12.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中,各间隔层子系统与GPS标准时钟的误差应不大于1ms。6.12.3 远动通信设

35、备正常时通过GPS进行时钟校正,需要时也可与调度端对时。6.12.4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布置较为集中时,宜配置一套有足够输出能力的卫星时钟信号接收装置。当其布置较为分散时,可采用就地分散配置。 6.13 人机联系 6.13.1 操作员站应是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与运行人员联系的主要界面,间隔层就地控制是应急情况下的备用界面。6.13.2 操作员站为运行人员所提供的人机联系应包括:调用、显示和拷贝各种图形、曲线、报表;发出操作控制命令;查看历史数值以及各项定值;图形及报表的生成、修改;报警确认,报警点的退出恢复;操作票的显示、在线编辑和打印;运行文件的编辑、制作。6.13.3

36、工程师站是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与专职维护人员联系的主要界面,它应提供的人机联系包括:数据库定义和修改,各种应用程序的参数定义和修改,需要时的二次开发,以及操作员站上的其他功能。6.13.4 间隔层就地控制应提供少量重要参数的显示和操作按键。对各种运行操作和监控系统内部的访问(如数据库维护、参数设定等)应设置权限、密码,确保系统安全。6.13.5 所有对计算机监控系统数据、程序、参数等的修改,均应予以记录。 6.14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 6.14.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在线诊断能力,对系统自身的软、硬件(包括各个通信接口)运行状况进行诊断。发现异常时,予以报警和记录。对间隔

37、层设备的在线诊断应至电路板级。6.14.2 设备自恢复的内容应为:一般性的软件异常时,自动恢复正常运行。当设备有冗余配置时,在线设备发生软、硬件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双机切换从开始至功能恢复时间应不大于30s。 6.15 与其他设备接口 6.15.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设有与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的通信接口,以接受继电保护装置的报警和事件记录信号,并有对保护装置的动作行为及整定值进行查询等功能。与继电保护等智能元件的接口推荐使用DLT 6671999。6.15.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设有与单独设置的自动准同步、所用电自动切换、微机防误、无功补偿等装置的通信接口,

38、使其与间隔层网络或站控层网络连接。6.15.3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与电能计费系统接口,并推荐使用DLT 7192000规约。6.15.4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与其他智能设备的接口,包括: 1)全所信息管理系统; 2)所用直流及UPS系统; 3)火灾报警及消防系统; 4)单独组网的故障录波系统; 5)小电流接地装置。 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实现上述各种接口时,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功能的完整性。 6.16 运行管理 6.16.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根据运行要求,实现各种管理功能。6.16.2 管理功能宜包括:运行操作指导、事故记录检索、在线设备管理、操作票开列、模拟操作、运行记录及交接

39、班记录等。6.16.3 管理功能应满足各种文档存储、检索、编辑、显示、打印的要求。 7 信号输入输出 7.1 模拟量输入信号 7.1.1 模拟量宜采用交流采样方式进行采集。7.1.2 当采用交流采样方式时,应采集被控各安装单位电流互感器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的电压。直流母线电压、温度及其他非电量信号可采用直流采样。被采样参数应满足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计算和累加获得附录B所述测量参数的要求。 7.2 开关量输入信号 7.2.1 开关量信号宜采用无源触点输入方式,对要进行控制的设备,其开关量信号宜采用双触点输入方式。7.2.2 数字式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

40、置的报警及动作信号宜采用通信接口的输入方式,其他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信号也可以硬接线方式输入。7.2.3 开关量输入接口应采用光电隔离和浪涌吸收回路,对电磁环境较为恶劣的信号回路应采用强电输入模块。7.2.4 各安装单位的开关量输入信号参见附录C。 7.3 电能量数据输入信号 7.3.1 电能量数据采集方式宜采用智能电能表以串行通信方式输入。当采用脉冲输入方式时,应具有抗干扰措施。当技术条件允许时也可通过已采集的电流、电压信号进行二次换算取得电能量数据。7.3.2 对在单独设置的电能量计费系统中已包括的电能计量点,不宜重复设置电能表,应由电能量计费系统经通信接口方式输入

41、电能量信号。7.3.3 各安装单位的电能量数据输入信号参见附录D。 7.4 开关量输出信号 7.4.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关量输出信号应具有严密的返送校核措施,其输出触点容量应满足受控回路电流和容量的要求,输出触点数量应满足受控回路数量要求。7.4.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输出开关量信号参见附录E。 8 设备布置 8.1 站控层设备的布置 8.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应集中布置于主控制室和计算机室内。其中主机、工程师站、公共接口装置、远动工作站、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GPS卫星对时系统等宜放置于计算机室内,操作员站、微机防误工作

42、站等应放置于主控制室内。8.1.2 计算机室应与主控制室毗邻布置。8.1.3 主控制室和计算机室的布置应符合DLT 5136和SDJ 288的有关规定。 8.2 间隔层设备的布置 8.2.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间隔层设备和保护装置宜分散布置于相应的继电小室内,设备的布置顺序应与一次设备的布置相对应。当间隔层设备机柜满足计算机监控系统和保护设备的抗干扰性及其他环境技术条件要求时,也可直接安装在配电装置内,其安装位置应尽量选择电磁骚扰较弱处。8.2.2 继电小室应根据变电所的规模合理设置。 8.3 屏柜结构和屏面布置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各屏的结构和屏面

43、布置应符合DLT 5136的有关规定。 9 场地与环境 9.1.1 主控制室和计算机室应符合如下条件: 1)地面宜采用不产生尘埃和静电的材料,可采用抗静电阻燃材料活动地板或水磨石地面,以满足计算机设备所规定的空气清洁度要求。 2)建筑应考虑防尘、防潮、防噪声、防强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的措施,并符合防火标准要求。 3)宜避开强电磁场、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的干扰,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4)温度宜在(1825)范围内,温度变化率每小时不应超过±5,相对湿度宜为45%75%,任何情况下无凝露。9.1.2 继电小室应符合如下条件: 1)应位于运行管理方便、电缆总长度较短、电

44、磁干扰和静电干扰较弱的位置。 2)设施应简化,布置应紧凑,面积应满足设备布置和定期巡视维护要求。 3)建筑应考虑防尘、防潮、防噪声、防强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的措施,并符合防火标准要求。 4)温度变化范围可为(530),温度变化率每小时不应超过±5,相对湿度为45%75%,任何情况下无凝露。9.1.3 主控室、计算机室、继电小室内应设有适度的工作照明、事故照明,并安装有检修用电源插座。照明及检修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10 电 源 10.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电源应安全可靠,站控层设备宜采用交流不停电电源(UPS)供电,间隔层设备宜由所用直流系

45、统供电。10.1.2 UPS电源宜采用单相式,输出电压为220V、50Hz。当交流输入电压变化±10%、频率变化±5%或直流输入在蓄电池最大电压变化情况下,其输出应满足如下技术指标: 1)电压稳定度稳态时不大于±1%,动态时不大于±5%; 2)频率稳定度不大于±0.1%; 3)单一谐波含量不大于1%; 4)总谐波含量不大于3%; 5)备用电源切换时间小于4ms; 6)过负荷能力:带150%额定负荷运行60s,带125%额定负荷运行10min; 7)备电时间不小于1h; 8)蓄电池技术指标应满足所选用蓄电池类型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10.1.3

46、UPS系统宜冗余设置。10.1.4 严禁空调、照明等负荷从计算机监控系统专用电源供电。 11 防雷与接地 11.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有防止过电压的保护措施。11.1.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不设置独立的接地网。11.1.3 环形接地网的设置: 在放置站控层设备的主控室、机房和放置间隔层设备的继电小室内,应围绕机房敷设环形接地母线。在室外地面下应围绕建筑敷设闭合环形接地网。室内环形接地母线与室外接地网应有4根对称连线相连,室外接地网应至少经两点与主接地网相连。11.1.4 二次设备的接地: 1)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的信号接地不应与安全保护接地和交流接地混接。 2

47、)交流接地和安全接地可共用一个接地网。 3)信号接地宜采用并联一点接地方式。 4)在二次设备的屏柜上应有接地端子,并用截面不小于4mm2的多股铜线与接地网相连。 5)有电源输入的屏柜必须有接地线接到交流电源所在的接地网上。 6)向二次设备供电的交流电源应有中性线(零线)回路,中性线应在电源处与接地网相连。11.1.5 装设电子装置的屏柜应设置专用的、与柜体绝缘的接地铜排母线,其截面不得小于100mm2,并列布置的屏柜柜体间接地铜排应直接连通。11.1.6 当屏柜上布置有多个子系统插件时,各插件的信号接地点均应与插件箱的箱体绝缘,并分别引接至屏柜内专用的接地铜排母线。11.1.7 当采用没有隔离

48、的串行通信口从一处引接至另一处时,两处必须共用同一接地系统,若不能实现则需增加电气隔离措施。11.1.8 所有屏柜柜体、外设打印机等设备的金属壳体应可靠接地。 12 电缆选择和敷设 12.1.1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弱电信号回路应选用专用的阻燃型计算机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的型式宜为铜带屏蔽,电缆截面宜符合以下要求: 1)模拟量及脉冲量弱电信号输入回路电缆应选用对绞屏蔽电缆,芯线截面不小于0.75mm2。 2)开关量信号输入输出回路电缆可选用外部总屏蔽电缆,输入回路芯线截面不小于1.0mm2,输出回路芯线截面不小于1.5mm2。12.1.2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户外通信介

49、质应选用光缆。光缆芯数应满足监控系统通信要求,并留有备用芯,传输速率应满足监控系统实时性要求。光端设备应具有光缆检测故障及告警功能。当采用铠装光缆时,应对其抗扰性能进行测试。12.1.3 双重化网络中的两个网络不应共用一根光缆。12.1.4 不同类型的信号回路不应共用一根电缆。12.1.5 电缆敷设应符合GB 50217的有关规定。12.1.6 光缆宜与其他电缆分层敷设。当采用无铠装护层的光缆时, 应采用有效的防损伤保护措施,必要时应穿管敷设。 附录A(提示的附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A.1.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

50、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A.1.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A.1.3 条文中条款之间承上启下的连接用语,一般采用“符合以下

51、要求或规定”、“满足以下××”或“符合如下条件”。 附录B(提示的附录) 模 拟 量 信 号 序号设备名称采 集 量计 算 量遥测信号备注1500kV(330kV)线路旁路 三相电流、三相电压 三相电流、线电压、单相电压、三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 三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 系统内单侧电源线不测电压2 220kV线路旁路 三相电流、三相电压 三相电流、单相电压、三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 三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 3 110kV线路旁路 三相电流、三相电压 三相电流、单相电压、三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 三相有功功率、三相无功功率

52、 4 1066kV线路 单相电流、二相电压 单相电流、单相电压、三相有功功率 三相有功功率 5 母线PT 单相电压 单相电压、频率 单相电压、500kV母线频率 6 母线绝缘监测 三相电压 三相电压  7 一台半断路器 单相电流 单相电流  8 110500kV母联分段断路器 三相电流 三相电流   续表 序号设备名称采 集 量计 算 量遥测信号备注9 1066kV母联/分段断路器 单相电流 单相电流  10 110500kV内桥断路器 三相电流 三相电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