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的研究_第1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的研究_第2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的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的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我们对52例病人的血肿液和静脉血进行了渗透压和纤溶功能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血肿液中的渗透压(252.14±29.41 mosm/L)低于血中渗透压(275.23±43.26 mosm/L)。血肿液中PLG低于血中1.6倍,血肿液中t-PA高于血中5倍,血肿液中PAI低于血中3.6倍,血肿液中DD高于血中15倍。结果不支持发病的高渗学说,局部纤溶功能亢进在发病中起主要作

2、用,首次证实纤溶功能亢进的始动环节是增生的毛细血管释放大量t-PA所致。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渗透压纤维蛋白溶解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最早报道于1857年,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1932年Gardner提出了发病的渗透压学说,认为血肿液内渗透压的升高在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七十年代中期,Ito等根据实验研究提出了纤溶功能亢进的学说,认为局部的纤溶功能亢进在发病中是重要的促发因素2。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提示局部纤溶功能亢进的重要作用3,但是并未阐述纤溶功能亢进的始动环节。我们测定了CSDH血肿液中的渗透压和纤溶功能,以研

3、究其发病机制,并试阐明纤溶功能紊乱的始动因素。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CSDH病人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490岁。诊断均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二、标本采集:于血肿清除术时取血肿液,同时取肘静脉血。术前和术中避免使用脱水剂和影响凝血及纤溶的药物。血肿液和血液按测定项目要求分别做抗凝或不抗凝处理,3 000 rpm离心10 min,留取上清置-20 备检。三、测定方法:(1)渗透压测定:采用日本NIKKISO OSA-21型全自动渗透压计进行测定。(2)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试剂厂提供。

4、(3)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试剂盒由福建太阳生物工程公司提供。(4)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试剂盒由福建太阳生物工程公司提供。(5)D-二聚体(D-dimer,DD):采用两株单克隆抗体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工程公司提供。所有测定采用试剂盒所给定的方法进行。四、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经SYSTAT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表达采用±s,两均数比较采用Stu

5、dent t检验,显著性水平=0.05。结果一、渗透压的变化同时测定静脉血及血肿液中的渗透压,发现血中渗透压为(275.23±43.26) mosm/L,血肿液中渗透压为(252.14±29.41) mosm/L,经t检验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血肿液中渗透压低于血中渗透压。二、纤溶功能变化同时测定静脉血及血肿液中PLG、t-PA、PAI和DD的活性或含量,结果发现血肿液中PLG低于血中1.6倍,血肿液中t-PA高于血中5倍,血肿液中PAI低于血中3.6倍,血肿液中DD高于血中15倍。经t检验,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1)。表1血肿液和静脉血纤溶功能的比较测定项

6、目血肿液静脉血tPPLG (IU/ml)6.06±2.1210.03±3.207.240.01t-PA(IU/ml)1.22±0.310.27±0.095.380.01PAI(IU/ml)0.15±0.060.56±0.144.030.01DD(mg/L)3.30±0.410.32±0.1714.400.01讨论根据Gargner的高渗理论1,认为外伤后先有硬膜下出血,以后血肿外膜形成,膜内的血肿成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形成高渗环境,因此血肿外周的溶液通过半透膜的囊壁渗入囊内,使血肿扩大。本研究通过血肿液和

7、静脉血渗透压测定,发现血肿液中并不存在着想象中的高渗状态,相反,其渗透压还明显低于血中渗透压。在赵孟尧等的研究也发现血肿液中的渗透压有低于血中渗透压的趋势,尽管统计学比较未达到显著性。这进一步说明高渗学说不能解释CSDH的发病机制。Ito首先发现血肿液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提示局部纤溶功能亢进可能在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纤维蛋白更为特异性的降解产物DD,发现血肿液中DD的含量高于血中15倍,这一结果支持纤溶功能亢进学说。对纤溶功能为何亢进,Ito解释为局部纤溶酶的释放增加所致4。但是正常体内的纤溶酶是以前体PLG的形式存在,在有关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激活物的活化转化为纤溶

8、酶,本研究发现血肿液中PLG低于血中,推测是由于某种因素激活转化成了纤溶酶。相反,血肿液中的t-PA活性却大大增加,其抑制物PAI活性相应减低,因此推测局部纤溶功能亢进的始动环节是t-PA的增加,其他指标的变化是继发于t-PA活性的增加。t-PA活性增加后,激活PLG使之转化为纤溶酶,后者作用于纤维蛋白使之降解为DD5。局部的纤溶功能亢进导致血肿外膜缓慢持续出血,引起血肿的扩大6。t-PA来自于血管内皮细胞,既然血肿液中t-PA增加,就一定有局部血管结构的增加或血管内皮的破坏。Yamashima等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CSDH血肿囊壁的超微结构,发现囊壁上存在着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7,这可能是t-

9、PA大量增加的来源。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0053))参考文献1Markwalder T.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 reviwe.J Neurosurg,1981,54:637.2Ito H.Role of local hyperfibrinolysis in the etiology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 Neurosurg,1976,45:26.3赵孟尧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机理的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27.4Ito H.Fibrinolytic enzyme in the lining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J Neurosurg,1978,48:197.5袭淑琴等.脑梗塞病人血中D-二聚体含量的研究.综合临床医学,1995,11:182.6姜蔚国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血肿成份分析及发病机理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