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_第1页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_第2页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_第3页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_第4页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 导言 1第一节 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 1一、区域概念的理解 1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 3三、区域本质的理解 4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 42、自组织能力 5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 6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 7四、区域的形成 8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 8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 9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 10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 11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 12一、块状经济的形成 1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1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14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 14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

2、 16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 17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17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 18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24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 24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 26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 27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 29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 30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 31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32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3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6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36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37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

3、展阶段。 38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39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0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0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 402、经济活动协调 413、区域决策 4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31、区域的拓扑性质 432、经济活动区位 43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444、区际分工与联系 46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 47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 47三、内容安排 48本章小结 49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 52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 54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 54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 54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 55二、循环累积因果链 551、循环累积

4、因果链的形成条件 552、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 56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 58一、循环累积因果链 58二、对称结构(均衡增长模式)的破坏和突破点 59三、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维持和维持点 61四、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 62第三节 资本流动 64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消失 65二、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 661、初始对称结构的稳定性 662、三种效应和作用力情况 663、区域结构的稳定均衡 67三、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 681、市场规模非对称 68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 703、要素禀赋非对称 71四、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 71第四节人力资本流动 73一、循环累积因果链 74二、区

5、域结构的稳定性 74本章小结 75第三章 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 79第一节 区位概述 80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 80二、区位要素 80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 80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 81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 81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 83第二节 静态区位选择 84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 841、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 852、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 89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 97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 100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 101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 105第三节 动态区位选择 106一、区位力

6、 106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 108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 110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 110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 112本章小结 113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 115第一节 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15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115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与逻辑 1162、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1163、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区别和特点 116二、需求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17第二节 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18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118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主要内容 118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

7、基本结论 119二、完全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20三、垄断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创造理论 1201、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假设 1212、资本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1213、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结论 123第三节 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125一、新增长理论 125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 126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1263、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 128二、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全域溢出模型 1281、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 1282、全域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 1293、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 131三、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局部溢出

8、模型 1321、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 1332、局部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 1343、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 136第四节 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138一、均衡增长模式 138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138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139二、非均衡增长模式 139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140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1403、增长极理论 141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143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144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 1441、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化 144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144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145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

9、济发展战略 1461、进口替代战略 1462、出口替代战略 148本章小结 148第五章 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 151第一节 产业扩散 151一、产业扩散的界定 151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 152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 153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 154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 156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 156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 157第二节 产业聚集 159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 159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 159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 160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 160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 1615、

10、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 161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 162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 162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 163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 164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 1651、聚集与分散 166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 166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 167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 167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 168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 168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 169一、 产业结构的划分 1701、霍夫曼划分法 170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 1713、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 1714、其它分类方法 171二、区域产业结构

11、演变规律 1721、配第定律 1722、斯密顺序 1733、克拉克定律 1744、库茨涅茨的研究 174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 177四、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 1791、产业重工业化 1792、霍夫曼定理 180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182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 1835、区域产业链条 184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185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 185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 186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186第四节 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 18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 188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1882、产业结构变化率 1883、相关系数 1894、相似系数 1

12、89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 1896、结构影响指数 1907、效益超越系数 1908、投入产出法 190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 1971、产业比较优势度 197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 1983、区位商 1984、产业专门化系数 1985、偏离-份额分析 199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水平分析 200本章小结 202第六章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 206第一节 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 206一、市场分割、市场统一与市场开放度 2071、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 2072、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 207二、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 208第二节 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208一、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

13、及其分解 209二、简单情形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 2101、资本流动下的降价效应 2102、贸易保护降价效应的条件性 211三、多因素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 2121、区位调整成本与区位调整陷阱 2122、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 215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216一、局部贸易自由化 216二、全面贸易自由化 217三、考虑市场规模和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 2181、欠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之谜 2182、资本流动与边缘化临界点 218第四节 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 219一、资本多国流动情形下的生产和投资转移及基本结论 220二、生产和投资转移及福利变动 221三、两个

14、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及福利变动分析 223四、多米诺效应和内生集团规模 225五、轴心-附属协定 226本章小结 228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231第一节 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 231一、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 232二、基于交易效率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 233三、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 234第二节 城市等级体系及城市内部结构 237一、城市以及城市的分层结构 2371、城市的形成 2372、城市分层结构的形成 2383、城市类型结构的形成 238二、城市分层结构最优层次数和每层的城市规模 2391、分层结构层次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2392、城市分层结构的层次数

15、 2403、城市规模与层次数的关系 2414、城市分层结构演进过程 244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245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 245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史 246第三节 城市土地利用 248一、地租与土地利用 2481、地租和土地价格基本原理 2482、地租、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 249二、区位选择与城市土地利用 2501、家庭区位选择 2502、企业区位选择 251第四节 城市就业 253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2531、乘数原理 2532、劳动力需求曲线 254二、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255三、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效应 257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57

16、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58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59四、城市就业政策 2601、城市失业类型 2602、城市失业的政策措施 261第一,失业保险制度。 261第二,再就业工程。 261第五节 城市住房 262一、城市住房的特征 2621、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2622、住房的耐用性 2623、住房市场的层次性 2624、复杂和多重异质性 2635、政府行为性 263二、住房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2631、住房价格水平 2632、家庭的收入水平 2643、宏观政策 2644、对未来的预期 2645、城市人口数量和结构 265三、住房供给及影响因素分析 2651

17、、住房价格水平 2652、政策因素 2663、对未来的预期 266四、城市住房政策 2661、 建筑补贴及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2662、住房补贴计划 267第六节 城市基础设施 270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征 2701、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2702、城市基础设施特征 270二、城市基础设施的供求理论 2711、城市基础设施需求 2712、城市基础设施供给 272三、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 273本章小结 276第八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 280第一节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 280一、乡村经济基本特征 280二、乡村经济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 281第二节 乡村土地经济 282一、乡村土地与

18、土地经济 2821、乡村土地特性 2822、土地经济 284二、乡村土地市场 2841、乡村土地供给 2852、乡村土地需求 2863、乡村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均衡 2874、地租 2875、乡村土地价格 289第三节 乡村劳动力市场 290一、乡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291二、农业生产中的隐蔽失业 292三、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93四、乡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294第四节 乡村金融市场 295一、乡村金融市场的二元结构 296二、乡村金融市场中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 298三、乡村金融需求 299四、乡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利率 300五、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乡村资金外流 301第五节 乡村基础设施 3

19、01一、基础设施概念 301二、乡村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发展 302三、乡村基础设施供给 304四、乡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和市场 305第六节 贫困问题 306一、贫困的概念和乡村贫困的特征 306二、乡村贫困的根源 307三、反贫困理论与乡村反贫困 308四、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310第七节 城乡联系理论与实现途径 310一、城乡联系理论 3111、“自上而下”的城乡联系理论 3112、“自下而上”的城乡联系理论 3113、城乡要素相互作用的城乡联系理论 313二、城乡联系的主要模式 3151、城市工业导向人口迁移的城乡联系模式 3152、发展小城镇的城乡联系模式 3163、综合发展农村的城乡

20、联系模式 316三、城乡联系的主要途径 3171、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联系 3172、建立城乡供应链体系和城镇体系实现城乡联系 3183、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实现城乡联系 319本章小结 320第九章 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与区际人际收入差异 325第一节 产业分布模式与经济增长率 325一、市场力作用下的产业空间分布 325二、产业空间分布模式与经济增长率 3271、“知识溢出效应”为聚集力 3272、资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3283、产业对称分布时的经济增长率 3284、产业聚集在某一区域时的经济增长率 3295、两种产业分布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329三、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3

21、301、均衡经济增长战略 3302、非均衡增长战略 330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区际人际差异 331一、经济增长率与产业份额之间的关系 331二、国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 3321、名义收入分配的不同 3322、价格指数的不同 3323、国民收入的区际差异 3334、区际收入差异与聚集区对外围区的补偿 334三、国民收入分配的人际差异 336第三节 政府干预与福利改进 338一、政府干预有效时的总体福利水平和最优产业分布 338二、政府干预无效时的总体福利和次优产业分布 340本章小结 341第十章 公共产品与地方财政 344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供需分析 345一、公共产品的定义 345二、公共产

22、品的需求 345三、公共产品的供给 3471、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失灵 3472、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失灵 347四、公共产品局部均衡分析 348五、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分析 350第二节 地方财政 352一、地方政府存在的必然性 3521、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3522、奥茨的分权定理 3533、特里西“偏好误识”的分权理论 3544、蒂伯特的“用脚投票”理论 355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 3561、 收入分配职能 3562、宏观调控职能 3563、资源配置职能 357第三节 地方税收体系和原则 358一、地方税收体系 3581、地方税收体系的划分原则 3582、地方税收体系的构成 359二、地

23、方税收的原则 3611、税收的财政原则 3612、税收的稳定原则 3613、税收的公平原则 3614、税收的效率原则 362第四节 公共产品供给与税费竞争 364一、传统税收竞争理论 3641、基本税收竞争模型 3652、市场开放度和区域规模不等时的基本税收竞争 366二、含有空间维的税费竞争理论 3671、含有空间维的税费竞争与新古典税费竞争的区别 3672、产业聚集时的税费竞争 3683、产业对称时的税费竞争 368三、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行政效率 3701、公共产品的聚集力特性 3712、蒂伯特结论的修正与政府行政效率 3723、对可流动要素和不可流动要素征税的区别 3734、聚集力很强下的税费竞争 375本章小结 378第十一章 政府的区域政策 381第一节 政府干预行为的理论基础 382一、政府干预行为的可能性 382二、政府干预行为的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