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考试复习要点_第1页
医学免疫学考试复习要点_第2页
医学免疫学考试复习要点_第3页
医学免疫学考试复习要点_第4页
医学免疫学考试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解1 1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也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结 果。2.2.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干扰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反 应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3 3 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 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 处于免 疫耐受状态;若该功能失调,可发

2、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 疾病。4.4.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 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若该功能失调,也可能导 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感染状态。5 5 黏膜免疫系统:又称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 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丰的无被膜淋巴 组织, 以及某些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 肠的派氏淋巴结以及阑尾等。 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屏障, 也是发 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6 6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 T T 细胞和 B B 细胞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 周免疫器官后,可定向分布在各自特定区域。7 7

3、 抗原:是指能与或结合促使 T T、B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8 8 半抗原: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但具有抗原性物质称为半抗原。表位:量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怀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9 9 胸腺依赖抗原:该类抗原刺激 B 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T T 细胞的, 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抗原。1010 胸腺非依赖抗原: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T 细胞的辅助,以抗体产生为主,无免疫记忆,化学性质以多糖为主。1111 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此类抗原最初由发现

4、,故又名抗原。1212 内源性抗原:是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此类抗 原被加工后主要由类分子结合提呈给 8 8 细胞。1313 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而是来源于抗原 提呈细胞外的抗原,此类抗原被加工后主要由类分子结合提呈给 4+4+细胞。1414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与普通抗原不同,是一类多克隆激 活剂。1515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再进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 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增强物质称为佐剂。1616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

5、的重要效应分子,是 B B 细胞接受抗原 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 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17.17.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包括分泌型和膜型。前者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 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 B B 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18:18: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受体()结合位于靶细胞表面的靶抗原上 的抗体段,直接杀伤靶细胞,细胞是介导的主要细胞。1919 亲细胞抗体:即,可通过其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 面的高亲和力 受体结合,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

6、机体与致敏靶 细胞表面特异性结合, 可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 质, 引起 I I 型超敏反应。2020:即单克隆抗体,指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的能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均一性抗体, 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 少或无交叉反应等特点。21.21.补体系统: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液及组织液中的一 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因其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 统,称补体系统2222:即膜攻击复合体,补体激活后产生的 C5bC5b 结合在细胞表面, 依次与 C67C67, C8C8, C9C9 结合形成复合物,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 膜,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以自

7、由 透过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2323 经典途径: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使补体固体成分以 C1,4,2,3C1,4,2,3 顺序发生级联反应,先后产生 C4b2aC4b2a (C3C3 转化 酶)C4b2a3bC4b2a3b(C5C5 转化酶)两种转化酶,通过末端通路,在细胞 膜表面组装,形成,导致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2424 旁路途径:是指不经,4,24,2 活化,而是在 B B 因子,D D 因子,P P 因子参与下,直接由激活物与 C3bC3b 结合启动补体激活级联反应, 先后产生 C C3 3转化酶 C5C5 转化酶两种酶,通过末路通路,在细胞 膜表面组

8、装,形成导致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25.25.途径:是指由结合细菌启动的补体活化途径,先与病原微生物的糖类配体结合,随后激活,继而裂解C4,2C4,2 分子,产生 C3C3 转化酶 C5C5 转化酶,通过末路通路,在细胞膜表面组装,形成导致 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2626 过敏毒素:C3aC3a 和 C5aC5a 又称为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细 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 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271271 抑制物:C1C1 可与活化的 C11sC11s 和以共价键结合成稳定的复合 物使之失去酶介正常底物的能力,从而阻断经典途

9、径C3C3 转化酶形成2828 因子:I I 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 可将 C4bC4b 裂解为 C4cC4c 和C4dC4d,从而抑制经典途径 C3C3 转化酶活性或阻断其形成。2929 细胞因子: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 适应性免疫应答,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30.30.白细胞介素:最初是指由活化的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 挥作用的细胞因子,现发现其他细胞也可产生, 并作用于其他细 胞。3131 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能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3232 肿瘤坏死因子:是一

10、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参与 炎症反应等。3333 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 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34.34.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个蛋白质家族,主要功能是招募血液 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进 7 7 入感染部位,参与免疫调节和免 疫病理反应。3535 自分泌: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刺激细胞自身生长,女口T T 细胞产生的 2 23636 旁分泌: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刺激临近细胞的生长和分化。37.37.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 的不同的阶段及细胞活动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 子。3838:即分化群,应用

11、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体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一个分化群。其编码的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3939 细胞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404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存在于脊椎动物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控制细胞间互相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 密连锁的基因群。4141 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编码的抗原,与抗原提呈、移植排斥有关。4242 的限制性:T T 细胞受体在识别细胞或者靶细胞上的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肽时,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分子 类型。4343 复

12、合物:即 B B 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是 B B 细胞表面最主 要的分子,由识别和特异结合抗原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与向 胞内传导抗原刺激信号的 aB 异源二聚体相连组成,是 B B 细胞识别 抗原和信号传导的结构。441441 细胞的多反应性:B1B1 细胞的抗原受体与所产生的抗体可以 相对低的亲和力与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的现象。4540:404540:40 恒定地表达于成熟 B B 细胞,属于受体家族,其配体(40L40L) 属于家族,表达于活化的 T T 细胞。4040 和 40L40L 结合在 B B 细胞分化 成熟和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4646 细胞活化辅助受体:是指 B B

13、 细胞表面能辅助复合体向细胞内 传导抗原特异性信号的受体,由1919、2121、8181 与 225225 共同组成的192181225192181225 复合物。4747 细胞抗原受体:为所有 T T 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 键与 3 3结合,形成 3 3 复合物。是由 2 2 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构成的肽链有 4 4 种类型。的作用是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细胞 表面的分子- -抗原肽复合物483:483:是 T T 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有五种肽链均为跨膜蛋白,其肽链胞浆区较长,均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3 3 分子的功能是传导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494494 分子:

14、4 4 分子是单链跨膜蛋白,胞外区具有 4 4 个样结构域, 其中远膜端得 2 2 个结构域能与 2 2 类分子的功能区相结合, 可增 强 T T 细胞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辅助识别抗原。504504:是由 2 2 条肽链组成的同源二聚体,与 2828 高度同源,其配 体均是B7B7 分子,胞浆区含基序,4 4 表达于活化的 4+4+和 8 8 细胞,4 4 与 B7B7 分子结合产生抑制性信号,终止 T T 细胞活化。5151 初始 T T 细胞:是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 T T 细胞。处于 细胞周期的期,存活期短,表达4545 和高水平的选择素,在外周淋巴结之间进行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

15、原,无免疫功能。初 始 T T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内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并最终分化为效应 T T 细胞核和记忆 T T 细胞。5252 效应 T T 细胞:存活期短,主要表达高亲和力 2 2 受体,黏附分子和 4545。与初始 T T 胞不同,不能在外周淋巴结之间进行再循环, 而是向外周炎症组织迁移。在炎症组织内,效应 T T 细胞仍需与抗原提成细胞或靶细胞相互作用而再次被活化,然后才能发挥免疫效应功能。5353 细胞:初始细胞可分化为 1 1、2 2 和 3 3 三类效应细胞,分别分泌 不同细胞因子,发挥不同免疫效应。1 1 在细胞免疫、2 2 在体液免 疫发挥作用,3 3 分泌 B 对免疫应

16、答发挥负调节作用。5454:即抗原提呈细胞,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获得的抗原信息提呈给 T T 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如巨噬细胞,树突 状细胞等。抗原提呈:在抗原提呈细胞与 T T 细胞接触的过程中,抗原肽复合 物被 T 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传递给 T T 细胞的过程称为抗 原提呈。5555:即树突状细胞,细胞呈树突状,膜表面高表达口类分子, 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刺激初始 T T 细胞活化增殖,有相对特异性表面 标志的一类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5656 外源性抗原:来自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须经抗原提呈细胞摄取至胞内才能被加工, 处理并以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提

17、 呈给T T 细胞,如被吞噬的细菌,细胞等。5757 内源性抗原:在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在胞内直接被细胞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 T 细胞,如胞内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抗原等。5858 n C:C: 类分子在结合抗原肽前被高尔基体由内质网转移至 内体,形成富含 H类分子的腔室,在腔内被降解,仅在 H 类分子 的抗原肽结合沟槽内有小片段,即恒定链多肽() ,在帮助下与 结合槽解离,n类分子与抗原多肽结合,形成 n类分子复合物,后移至细胞膜表面,供4 4 细胞识别,可将外源性抗原提呈给 4 4 细 胞。59,59,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 体内免疫细胞活化、 增

18、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6060 限制性:T T 细胞受体在识别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还需同时 识别与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 MHC 分子,即 TCR识别抗原受分子种类的限制。此外,T T 细胞表面的 4 4 和 8 8 分子分别于 n和 I 类 分子结合是 T T 细胞识别抗原时分别具有自身 MHCn 和 MHC I 限制性的原因。6161 细胞突触:又称免疫突触。是指成熟 T T 细胞在与识别结合的 过程中, 多种跨膜分子聚集在富有神经鞘磷脂和胆固醇的“筏” 状结构上并相互靠拢成簇, 形成细胞间相互结合的部位, 其中心 区为和和抗原肽分子,以及 T T 细胞膜辅助分子和相应配体, 周围 环形分

19、布着大量的其它细胞粘附分子,如整合素(1 1)等。6262 穿孔素:是效应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后而释放的胞浆内的一种 细胞毒素,可在靶细胞膜上穿孔,导致靶细胞发生渗透性溶解。6363 颗粒酶:是效应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后而释放的胞浆内的一种 细胞毒素,属丝氨酸蛋白酶。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所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导致靶细胞的凋亡。6464 脂筏():是 B B 细胞表面富含神经鞘糖脂和胆固醇并浓聚酪 氨酸激酶的膜微结构域, 很小,直径约 2626 7070,是信号传导的重 要部位。6565 记忆性 B B 细胞:在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经过体细胞高频突 变存活下来的 B B 细胞,

20、有些停止分化,不发育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而成为记忆性细胞,离开生发中心。当记忆性 B B 细胞再次遇到相 同的抗原时,迅速活化产生大量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引发 机体的再次应答反应。6666 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抗原(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 答,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抗体浓度低,维持时间短,以类抗体为 主。6767 再次应答:机体初次免疫后,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所产 生的体液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抗体含量高,维持的时间长,以高亲和力的为主。6868 模式识别受体():是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 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 结构的受体。此

21、类受体较少多样性,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 夫受体和样受体。69.69.自然杀伤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脾脏,目前将人 5616+5616+ 淋巴样细胞鉴定为细胞。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可直接杀伤 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也可通过作用对上述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此外还可释放 Y、a 等细胞因子,增强抗感染 效应并参与免疫调节。701701 细胞:在个体发育中出现较早(胚胎期),主要分布于腹膜 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5 5 细胞。其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窄,主要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的多糖类 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后,可产生以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71.71.超敏反

22、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 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 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特异免疫应答。72.72.变态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73.73.血清病:是一种由抗毒素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全身性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 1-21-2 周发生,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 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或一过性蛋白尿等。血清病病程短,具有 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7474 类风湿因子:是自身变性的分子刺激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以为主

23、,也可以使或类抗体,它们与自身变性分子结合形成循环 免疫复合物后,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复合物病。7575 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 触小分子的半抗原物质,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 物引起,小分子的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提成给 T T 细胞,并刺激效应 T T 细胞的产生,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是发生的以皮肤损伤(红肿,皮疹,水肿)为主要特征的 W 型超敏反应。问答1 1 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御、致病)的理论基础。免疫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抗原性 异物的功能,即免疫系统通过对“自身”和“非己”

24、抗原性异物 的识别与应答,借以维持生理平衡稳定, 从而担负着机体免疫防 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免疫系统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 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负应答状 态,形成免疫耐受。但在免疫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免疫应答可造 成机体的组织损伤,引起各种免疫性疾病。例如,免疫应答效应 过强可造成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引发超敏反应;自身耐受状态被破坏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降低, 将导 致机体反复感染或肿瘤的发生。2 2 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性。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它们均具有下列几个

25、重要特性:(1 1) 特异性:特异性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T T、B B 细 胞能区分不同抗原和大分子抗原的不同结构成分, 并针对每一特 定抗原或组分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高度特异性是由 T T、B B 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决定的。(2 2) 多样性:机体存在众多带有不同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淋巴细胞克隆,可针对相应抗原产生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多样性是由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结 构的多样性决定的。(3 3)记忆性:机体初次接触某种抗原性异物所产生的免疫应答称为初次免疫应答。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会产生更迅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免疫应答。这种

26、免疫记忆现象的发 生,主要是由于初次应答后产生的记忆性T T 细胞和记忆性 B B 细 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能够迅速活化、 增值,并形成大量效应细 胞或效应分子所致。(4 4)耐受性:机体免疫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识别 和清除众多抗原性异物, 而对机体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 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这种对自身抗原的免疫不应答或负应答称为 自身耐受。自身耐受性的维持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具有重要保护 作用。3 3 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胸腺微环境是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增殖及选择 性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胸腺基

27、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主要参与 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 其中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不 幸的最重要组分,它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可诱导 细胞分化为成熟的 T T 细胞;同时,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间可 通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辅助受体 及其配体、抗原肽分子复合物与的相互作用等,诱导和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 发育和成熟。 细胞外基质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 胞接触,并参与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的移行和成熟。4 4 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抗原的异外物性:一般而言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走远, 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

28、强。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抗原的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 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蛋白质是良 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 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核酸和多糖的免疫原性 弱,脂质一般没有免疫原性。宿主的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应答的强弱受免疫应答基因的调控,包括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次数, 途经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都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经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5 5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有哪些?特异性结合抗原。分子的 V V 区,特别是()()可以结合相应抗原 表位,继而发挥免疫效应,清除病原体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

29、激活补体。和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 激活补体系统;凝聚的和 4 4 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继而产生 多种生物学效应。结合细胞表面受体。不同类型的的段可与体内多种细胞表面 的结合,从而表现出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如调理作用可促进吞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介导的 I I 型超敏反应等。穿过胎盘和粘膜。能通过胎盘并主动进入胎儿血循环中;分 泌型可经粘膜上皮细胞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发挥局部免疫作 用。这种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6.6.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中的一组球蛋白, 经活化后具有

30、酶活性,包括 3030 多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 成,按功能不同可分成三类:(1 1)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途径的 C11124;C11124;途径和丝氨酸 蛋白酶;旁路途径的 B B 因子,D D 因子;三条途径的末端通路 C3C3, C5C5,C9C9(2 2)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C1 抑制物,I I 因子,H H 因子,C4C4 结合蛋白等(3 3)补体受体:1515,C3,C3, C2C2, C4C4 等7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介导溶细胞效应;另一方面补体激活的过程中产生不同 的蛋白水解片段介导的各种生物学效应(

31、1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通过补体系统的激活,最终形成膜 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的溶解破裂(2 2)调理作用:C3bC3b、C4bC4b 氨基端与靶细胞结合,羧基端与表 达相应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杀伤靶细胞(3 3)免疫粘附:C3bC3b 分别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和红细胞、血小板 表面 C3C3 结合,运送至肝脾清除(4 4)炎症反应作用:过敏毒素作用: C3aC3a、C5aC5a 与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激发脱颗粒, 释放组胺, 使血管道透 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趋化因子作用:C5aC5a 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8 8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有哪些?(1 1)高效性(2 2

32、)非特异性(3 3)多效性(4 4)重叠性(5 5)拮抗 性(6 6)协同性(7 7)网络性9 9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有哪些?(1 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2 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3 3)刺激造 血(4 4)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5 5)促进创伤的修复 1010 简述基因的结构特点:复合体定位于第 6 6 号染色体的短臂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 组成,组成复合体的基因传统上分为 1 1 类、2 2 类、3 3 类:1 1 类基因 又分为经典的 1 1 类基因和非经典的 1 1 类基因,前者包括、B B、C C 位点的等位基因,编码 1 1 类抗原分子的 a 链;后者包括、F F、G G

33、 等 基因。2 2 类基因区结构最为复杂,其中经典的2 2 类基因包括、三个亚区,每一亚区又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基因座位,分别编码2 2 类分子的 a 链和 B 链。 另一部分 2 2 类基因为抗原加工和提呈相关 基因,其中,基因、基因及相关蛋白基因的产物参与内源性抗原 的处理转运和提呈;、基因产物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3 3 类基因区包括经典的 3 3 类基因(C4BC4B、C4AC4A、C2C2)和炎症相关 基因(a、B、7070 等),分别编码 C4C4、C2C2a、B、70 0 等。1111 简述 1 1 类和 2 2 类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一类分子分子结构:a 链和

34、B 2 2 微球蛋白;组织分布:所有有核 细胞表面;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8 8 结合,对识别起限制作用。二类分子分子结构:a 链和 B 链;组织分布:专职、胸腺上皮细胞 和活化 T T 细胞等;功能: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与辅助受体 4 4 结合,对识别起限制作用。12简述分子的功能:的主要功能包括:1 1 识别和呈递抗原;内源性抗原在靶细胞内 降解成抗原肽,与 1 1 类分子结合,呈递给 8 8 阳性 T T 细胞;外源性 抗原,经处理成抗原肽,与 2 2 类分子结合,呈递给 4 4 阳性 T T 细胞 2 2 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 T 细胞只能识别表面的抗原

35、肽分子 复合物,T T 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分子种类的限制性。3.3.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机体对某种抗原物质是否产生应答以及应 答的强弱是受遗传控制的, 一般认为 2 2 类等位基因的个体,其对 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各异。4 4 参与免疫调节和诱导免疫反应:2 2 类分子通过诱发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而参与免疫调节; 分子是一种同种异型抗原, 可诱导同种反应的发生,典型的例子 是体外的同种异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体内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在这两种情况下,反应性 T T 细胞对非己抗原的识别不受自身限 制。5 5 参与 T T 细胞发育成熟:分子对 T T 细胞的分化发育起着重要 作用,早期

36、 T T 细胞必须与表达 1 1或 2 2 类抗原的胸腺上皮细胞接触 才能分别分化成 8 8 阳性或 4 4 阳性 T T 细胞。1313 简述 B B 淋巴细胞的功能B B 细胞有三个主要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泌细胞因子 参与免疫调节(1)产生抗体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 B B 细胞是免疫效应细胞,可 通过合成分泌抗体产生以下作用: 中和作用,即抗体与病原体 或与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后, 可阻止病原体对靶细胞的侵袭或使 毒素丧失毒性作用;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抗体与病原菌或病 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使细菌或靶细胞溶解破 坏,还可通过补体 C34bC34b 介导,产生补体介导

37、的调理吞噬作用;或类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 可通过其介导,促进吞噬细胞对病 原体的吞噬和清除,即产生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2)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B B 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表面抗原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相应可溶性抗原,并通过内吞和胞内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细胞,启动免疫应答。(3)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活化 B B 细胞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造血过程,如7 7 可刺激早期 B B细胞增殖,4 4、1313 和 B 能抑制早期 B B 细胞增殖;2 2、4 4、1010、1313 和可刺激成熟 B B 细胞增殖分化,而 8 8 1

38、414 和 B 则抑制成熟 B B 细胞 增殖分化;2 2、4 4、丫和能促进 B B 细胞的趋化运动,1010 则抑制 B B 细胞的趋化运动;Y、6 6、能激活巨噬细胞,4 4、1010 和 B 则可抑 制巨噬细胞的活性;1212、丫和 2 2 可激活细胞。131131 细胞与 B2B2 细胞的异同性质B1 细胞B2 细胞初次产生的时间胎儿期出生后主要分布肠道固有层和腹膜腔脾、淋巴结表面标记5+、5+、更新的方式自我更新由骨髓产生自发性的产生高低特异性多反应性单特异性,尤在免疫后分泌的的类型体细胞高频突变低/无高对碳水化合物抗原的应答是可能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可能是免疫记忆无有1414 试述

39、 1 1 和 2 2 细胞的效应功能。1 1 细胞的主要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特别是抗细胞内寄生菌感染。这些免疫功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如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的病原体能力。2 2 和,共同刺激的增生和分化。1 1 细胞分泌的既可诱导靶细胞凋亡,也 可促进炎症反应。2 2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 B B 细胞的增值、 分化和抗体的生成,故 2 2 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增强 B B 细胞介导的体 液免疫应答。2 2 细胞在变态反应及抗寄生虫感染中也发挥重要作 用。在适应性免疫中,1 1 和2 2 细胞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许多疾病 的发生和结局与 1 1 细胞失衡有直接关系

40、1515 简述 T T 细胞活化所需要的 2 2 个信号的产生和作用。初始 T T 细胞的完全活化需要 2 2 种活化信号的协同作用。第一信 号由识别抗原产生,经 3434 传导至胞内。由于接受抗原刺激的是 抗原特异性T T 细胞克隆第一信号的基本作用是诱导适应性免疫特征a3T 细胞丫3T 细胞应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第二信号则由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和 T T 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在协同刺激信号 的作用下,已活化的抗原特异性 T T 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 T T 细 胞协同刺激信号的基本作用是扩大适应性免疫的免疫效应。1616 试述初始 T T 细胞、效应 T T 细胞和记忆

41、性 T T 细胞的特点和异同。初始 T T 细胞是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 T 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 GOGO 期,存活期短,表达 4545 和高水平的 L L 选择素在外 周淋巴结之间进行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无免疫效应功 能。述初始 T T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内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并最终分化为效应 T T 细胞和记忆性 T T 细胞。 效应 T T 细胞存活期较 短主要表达高亲和力 2 2 受体,粘附分子和 4 4 与初始 T T 细胞不同, 不能在外周淋巴器官之间进行再循环而是向外周炎症组织迁移。 在炎症组织内,效应 T T 细胞仍需与相互作用而被再次活化然后才 能发挥免疫效应功能

42、。记忆性 T T 细胞与初始 T T 细胞相似, 处于细胞周期的 GOGO 期, 但存 活期长,可达数年。与效应 T T 细胞相似,表达粘附分子和 4545 及 向外周炎症组织迁移。记忆性 T T 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接受抗 原刺激后可迅速活化,并分化为记忆性T T 细胞和效应 T T 细胞。1717 试比较 a 丁细胞和YT T 细胞的主要功能特征和功能。多样性多少分布外周血6070%515%组织外周淋巴组织皮肤表皮和黏膜上皮表型 32100%100%48-6065%1%48+3035%2050%48-=50%识别抗原817 个氨基酸组成的肽、脂类、多糖提成抗原经典分子I 类样分子限制性有

43、无辅助细胞细胞无杀伤细胞细胞丫3T 杀伤活性183183 分子的结构及主要功能。3 3 分子由丫、S、E、Z和 n五条肽链非共价健结合组成,其分为胞 外区、穿膜区、胞浆区。在 T T 细胞表面,3 3 与分子结合形成一个 3 3 复合受体分子,其中 3 3 分子具有稳定结构和传递活化信号的作 用。1919 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 成。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内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状突细胞 等,主要参与阴性与阳性选择。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纤维粘 连素、层粘连蛋白等,主要介导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间相互 接触。细胞因子: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分

44、泌的1 1、2 2、3 3、4 4、6 6 及、等,主要作用是诱导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各种 抗原及各种受体的表达,调节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分化发 育。2020 阳性选择的含义及生理意义。阳性选择是 T T 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发育 阶段,发生在胸腺皮质区。位于该区的 48+48+双阳性 T T 细胞与胸腺 皮质上皮细胞表面 H 类或 I I 类分子结合时,可被选择而继续分化 为 4+4+或 8+8+单阳性 T T细胞,未能结合的则会发生细胞凋亡。阳性 选择的结果是使 T T 细胞获得限制性。2121 阴性选择的含义及生理意义。继阳性选择之后的另一发育过程, 发生在胸腺皮

45、质与髓质交界 处。位于该区的单阳性细胞若能与胸腺内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 表面自身抗原肽一类分子复合物结合, 则导致该种 T T 细胞凋亡或 不能活化,只有不能结合的才能继续发育成熟。通过阴性选择可 使机体对自身组织形成免疫耐受。2222 试述细胞的杀伤机制。(1) 细胞裂解三个时限:接触相:通过特异性识别靶细胞 表面的抗原肽。分泌相:与靶细胞接触,释放穿孔素。裂解 相:靶细胞表面出现大量小孔,裂解死亡。(2) 介导的靶细胞凋亡依赖两种机制:活化后大量表达, 经途径引起细胞凋亡,释放颗粒酶,引起级联反应,使靶细胞 凋亡。(3) 颗粒溶解素,通过穿孔素形成的小孔进入靶细胞,引起 细胞溶解或直接杀死

46、胞内致病菌。2323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有几种,各自摄取抗原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三种:巨噬细胞:主要刺激记忆性和活化的 T T 细胞的增殖,是体内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以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的胞吞作 用等方式摄取抗原。树突状细胞: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 胞,主要刺激初始 T T 细胞的增殖,抗原经吞噬,吞饮,受体介导 的内吞作用被未成熟摄取。 B B 细胞:主要刺激记忆性和活化的 T T 细胞的增殖,可通过胞饮作用和抗原特异性受体()直接摄取 抗原,后者是 B B 细胞特有的抗原摄取方式,能使抗原浓集于B B细胞膜表面,因此在抗原浓度非常低的情况下也没有效提呈抗 原。24.24.未成熟与成熟的区

47、别?未成熟特点:高表达及甘露糖受体,摄取及处理抗原的能力 强低表达 I / / H 分子,提呈抗原能力及激活初始 T T 细胞的能力 弱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低迁移能力弱成熟特点:低表达及甘露糖受体,摄取抗原能力弱高表达 I/ /H 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及粘附因子,提呈抗原能力及激活初始 初始 T T细胞的能力增强分泌高水平的细胞因子迁移能力强 2525 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答: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抗原性物质被机 体的摄取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 - -MHC 复合物的形式提呈于 A PC 表面,被相应 T 细胞识别产生第一信号, 协同刺激分子与相 应配体结合产生第二信号。免疫细

48、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双 信号的产生及活化信号的转导,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T细胞以及生物合成介质的合成释放。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产生对非己细胞或分子的清除作用,及其对免疫应答 的调节作用。26.26.T 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是什么?答:T细胞特异性识别提呈的抗原肽 - -MHC 分子复合物,并 被激活和发生增殖,进而分化成效应细胞。在此过程中,T T 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对抗原的识别,这是T T细胞活化的起始步骤;第二信号又称为协同刺激信号, 来自于表 面与T T 细表面多对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协同刺 激分子是 T T表面的 282

49、8 与表面的 B7B7 相结合。27.27.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哪些生物学效应?答:1,抗感染。T细胞效应主要针对感染的病原体,包括抗 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感染等。2,抗肿瘤。其机制 为:Tc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巨噬细胞、NK 细胞大额 AD CC 效应;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杀瘤效应等。3,免疫损伤作用。 T细胞效应可参与 W 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四,简述抗原诱导 CD4+T 细胞增殖分化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答:抗原特异性初始 CD4+T 细胞, 以其 TCR 与 APC 表面 的抗原肽MHCH 类分子复合物结合,获得活化第一信号;以其表面表达的

50、协同刺激分子, 与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 获得细胞 活化的第二信号。在双信号作用下,抗原特异性4 4 细胞活化、增殖,并在微环境中所存在的不同种类细胞因子的调控下分化。1212等细胞因子,可促进 0 0 细胞向 1 1 活化 4 4 等细胞因子,可促进 0 0 细胞向 2 2 极化。0 0 细胞的极化方向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类型。1 1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2 2 细胞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此外,4 4 还包括 1717 和表型为 4+4+ 25+25+ 3+3+调节性 T T 细胞。同时,部分活化的 T T 细胞可分化为长寿命的记忆 T T 细胞,在再次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 用。2828 淋巴细胞

51、识别抗原有哪些特点?(1)(1)特异性:对于可溶性抗原,当局部抗原浓度低时,直接以 BCR 方式特异性识别抗原, 并经细胞内加工处理后,以抗原-分 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 T T 细胞,启动免疫应答。(2)(2)非 MHC 限制性:B 细胞以方式结合抗原时,识别的是抗原表面的天然构象决定簇,无需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的加工处理,因而不受分子的限制性。2929 试述抗体产生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差异以及特点?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主要异同点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免疫所需抗原剂量较低B B 细胞为主 抗体产生潜伏期比较抗原提呈细胞巨噬较短抗体效价较高达到抗体平台期时间较 长较短抗体平台期较 短较长抗体下降期较 快

52、迟缓抗体类别为 主为主抗体亲和力较低较咼类别转换有有免疫记 忆有有特点:抗体产生可分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两个阶段。当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 需经一定的潜伏期, 潜伏期的长短和抗原的性 质有关,疫苗经 5 57 7 天,类毒素则在 2 23 3 周后血液中才出现抗 体,初次应答所产生的抗体量一般不多,持续时间也较短,当第 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机体可出现再次反应,开始时抗体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原有抗原被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所致,随后抗体量迅速增加(主要为 IgG),可比初次产生的抗体量多几倍甚至 几十倍,在体内留存也久。3030 比较 B B 细胞与 T T 细胞信号传导过程的主要异同点?相同点:T、B

53、 B 淋巴细胞的脑内信号传导过程基本相同:活化后的 ZAP-7 0(T 细胞)和(B B 细胞)均可激活磷脂酶CY(Y)和鸟苷酸置换因子(),活化的 PLC Y可进一步裂解磷 脂酰肌醇二磷酸(?)产生第二信使,即三磷酸肌醇(IP ? ?)和甘油二脂() ,然后经 IP ? ?和途径激活相关基因,活化 GE Fs 可激活和,然后经 MAP途径激活相关基因。主要不同点:(1)B B 细胞主要通过 BCR 识别结合抗原,转导信号的分子是a/B 细胞通过 TCR 识别结合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转导信号的分子是 CD3(2)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交联能使 a/B 胞浆区相 联的酪氨酸激酶、

54、和等活化,这些活化的酪氨酸激酶可使 a /B 胞浆区的ITAM 磷酸化;T 细表面的抗原受体交联,能使与转导信号分子 3 3相联的和 4 4 相联的活化,这些活化 的酪氨酸激酶可使 CD3 分子胞浆区的磷酸化。(3)B B 细胞的 a/B 胞浆内 ITAM 完全磷酸化后,第一个被募 集的酪氨酸激酶是 Syk,T细胞 CD3 胞浆内 ITAM 完全磷酸化后,第一个被募集的酪氨酸激酶是 ZAP70。限制性有无(4)B 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是 B 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T 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是活化 T T 细胞核因子()。31.31.B 细胞对、1 1 及 2 2 抗原免疫应答有何异同?结构TD

55、抗原TI 1抗原TI-2抗原抗原决定簇蛋白质,具有多种B 细胞决定簇和多个重复的抗原决定B B 细胞丝裂原簇,呈线性排列。产生的抗体特异性抗体低浓度时产生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高浓度时产生非特异性抗体不需要激活 T T 细胞能力不需要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加工处理需要不需要0。限制性有无B1B1 细胞识别的细胞B2B2 细胞B1B1 细胞再次应答反应有无多克隆激活 B B 细胞无无对重复序列的需要 无3232 简述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模式识别受体()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 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 构的受体。此类受体较少多样性,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

56、、清道夫 受体和样受体。识别结合的配体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种类有 限,但在病原体中广泛分布,而不存在于正常宿主细胞表面。借 此,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区分“自己”和“非己”成分,对“非 己”成分发生应答。3333 细胞为什么能够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细胞活性受其表面多种调节性受体的调控,按其所识别的配体性质可分为识别 I类分子和非 I 类分子的受体。 (1 1)识别 I 类分子的 细胞受体,按其功能分为活化型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生理情况下抑制性受体占主导地位,即抑制性受体识别自身组织细胞表面 I类分子后,可启动抑制性信号转导,而使活化型受体的功能受抑 制,表现为细胞不能杀伤自身正常组织细胞;病理情况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